朱颜粉面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hū yán fěn miàn成语简拼:ZYFM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朱顏粉面
成语解释
粉:白色。红颜白面。指涂脂傅粉的女子。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女性
成语造句
(1)本子的封面上写着“朱颜粉面”几个大字。
(2)航航写不出成语“朱颜粉面”的拼音。
(3)龙城高级中学的马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朱颜粉面”。
(4)曦丹哥哥给贺妍和焱涵介绍了“朱颜粉面”的成语典故。
(5)小苗不会写成语“朱颜粉面”的最后一个字。
成语出处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八义记·驸马赏灯》:『金鼎爇凤脑龙肝,花烛映朱颜粉面。』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朱颜朱颜:青春红润的面容,泛指女子的美貌。《楚辞·大招》:『嫮目宜笑,娥眉曼只。容则秀雅,稚朱颜只。』三国魏曹植《杂诗》之四:『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馀冠英注:『朱颜为美色。』
朱朱:zhū 1、<名>大红色。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2、<动>涂成红色。《海瑞传》:『有势家丹朱其门。』3、<名>朱砂。矿物名,红色或棕红色,可入药,也可作颜料。白居易《白氏长庆集·自咏》:『朱砂贱如土,不解烧为丹。』[朱门] 古代王侯、权贵们大多用大红色涂染门户,因此,称豪门贵族为『朱门』。[朱颜] 青春红润的面容,泛指女子的美貌。
颜颜:yán 1、<名>前额。《素问·刺热论》:『心热病者颜先赤。』2、<名>面;脸。《醉翁亭记》:『苍颜白发。』3、<名>脸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颜行] 前列;前行。:『颜。』[颜色] (1)面容;脸色。(2)容颜,多指妇女的容貌。(3)色彩。
粉粉:fěn 1、<名>细末,特指化妆用的粉末。《林黛玉进贾府》:『越显得面如傅粉。』2、<名>用谷物粉末制成的食品。武汉臣《老生儿》:『宰下羊,漏下粉,蒸下馒头。』3、动<动>涂饰;粉饰。王之道《浣溪沙·赋春雪追和东坡韵四首》:『松毛粉白老翁须。』4、<动>碾碎;砸碎。于谦《石头吟》:『粉身碎骨浑不怕。』
面面:miàn 1、<名>脸。《彭祖面长》:『不敢笑陛下,实笑彭祖面长。』2、<动>面向;面对着。《愚公移山》:『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3、<副>当面。《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4、<名>方位;方面。《垓下之战》:『闻汉军四面皆楚歌。』5、<名>平面;表面。《活板》:『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6、<量>《宋书·何承天传》:『上又赐银筝一面。』[面壁] (1)面对墙壁静坐,常表示不介意或无所用心。(2)佛教指修行。[面墙] 喻不学,如面向墙面而一无所见。[面首] 本指壮美的男子,引申为妇人的男妾、男宠。
朱朱:《辰集中·木字部》《唐韵》章俱切《集韵》《韵会》钟输切《正韵》专於切,□音珠。《说文》赤心木,松柏之属。从木,一在其中。一者记其心。徐曰:木之为物,含阳於内,南方之火所自藏也。又《山海·西荒经》盖山之国有树,赤皮,名朱木。又朱赤,深纁也。《诗·豳风》我朱孔阳。〈注〉谓朱色光明也,寄位於南方。又朱儒,短小之称。《左传·襄四年》臧武仲败於邾。国人诵之曰:朱儒,朱儒,使我败於邾。或作侏儒。又姓。《统谱》颛顼之后封邾,后为楚灭,子孙去邑为朱。又望出吴郡。又《集韵》慵朱切,音殊。朱提,县名。《前汉·地理志》属犍为郡。考证:(国人歌之曰,朱儒朱儒,使我败於邾。)谨照左传原文 歌改诵。”
颜颜:《戌集下·页字部》《唐韵》五奸切《集韵》《韵会》《正韵》牛奸切,□眼平声。《说文》眉目之间也。《诗·鄘风》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毛传》颜,额角丰满也。《左传·僖九年》天威不违颜咫尺。《黄帝素问》心热者,颜先赤。《扬子·方言》□、頟、颜,颡也。汝颍淮泗之间谓之颜。又帻颜。《舆服亲事》汉桓帝延熹中,京师作帻,皆颜短耳长,以为服妖。又那颜。外国语,犹华言大人。又商颜,山名。《前汉·沟洫志》引洛水至商颜下。〈注〉商山之颜,犹山额也。又孱颜,山高貌。《欧阳修诗》空碧更孱颜。又姓。《姓苑》出琅邪。鲁伯禽支庶,食采颜邑,因氏。又邾武公字颜,公羊称颜公,后遂为氏。又古通真韵,音银。《苏轼·祭韩忠献文》勿心大匠,笑彼汗颜。援手拯溺,期我于仁。
粉粉:《未集上·米字部》《广韵》方吻切《集韵》《韵会》《正韵》府吻切,□分上声。《篇海》米粉。《释名》分也。硏米使分散也。《周礼·天官》修笾之实,糗饵粉餈。〈注〉豆屑也。又《说文》傅面者也。《韵会》古傅面亦用米粉。又染之为红粉,后乃烧铅为粉。《博物志》烧铅成胡粉。《释名》胡粉,胡餬也,脂和以涂面也。又《正韵》设采润色谓之粉泽。又煆石为白灰,涂墙壁曰粉。《白居易诗》文昌新入有光辉,紫界金墙白粉闱。〈注〉尙书省皆以粉图壁,画古贤列士,曰画省,亦曰粉省。又《事文类聚》海粉母如墨鱼形,大三四寸,冬畜家中,春种海濵田内,色绿如荷包,海粉即所溲也。或曰插竹枝田中,母缘枝吐出成粉。又《正字通》凡物磑之如屑者,皆为粉。粉通称,非独米也。又竹名。《闽部疏》粉竹舂丝,为佳纸料者,美于江南之白苎。又地名。《水经》堵水出自上粉县。〈注〉孟达为太守,治房陵,故县有粉水,县居其上,故曰上粉。取此水渍粉,皓耀鲜洁,县水皆取名焉。又《集韵》方问切,音奋。传也。饰也。《字汇补》粉,白饰也,从上声。所以传物曰粉,从去声。《字汇》皆作府刎切,非。
面面:《戌集中·面字部》《唐韵》《集韵》《韵会》□弥箭切,音偭。《说文》本作□,颜前也。从□,象人面形。《书·益稷》汝无面从,退有后言。又见也。《礼·曲礼》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注〉反言面者,从外来,宜知亲之颜色安否。《仪礼·聘礼》□者出请事,賔面如觌币。〈注〉面,亦见也。《周礼·秋官·司仪》私面。〈注〉私觌也。又向也。《书·周官》不学墙面。〈疏〉人而不学,如面向墙。《礼·曲礼》天子当依而立,诸侯北面而见天子,曰觐。又《玉藻》唯君面尊。〈注〉面,犹乡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匠人》面朝后市。又《广韵》前也。《仪礼·士冠礼》覆之面叶。〈注〉面,前也。又《韵会》方面,当四方之一面也。《书·顾命》大辂在賔阶面,缀辂在阼阶面。《周礼·冬官考工记》或审曲面势。〈注〉审察五材曲直方面形势之宜。《史记·留侯世家》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又《韵会》相背曰面。《史记·项羽纪》马童面之。〈注〉如淳曰:面,不正视也。《前汉·项羽传注》师古曰:如淳说非也。面谓背之,不面向也。面缚亦谓反背而缚之,杜元凯以为但见其面,非也。又《前汉·张敞传》自以便面拊马。〈注〉师古曰:便面,扇之类也。亦曰屛面。考证:(《说文》本作□,颜前也。从自)谨照原文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