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hū yī diǎn é
成语简拼:ZYDE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朱衣點額
成语解释
穿朱衣的人点头。旧称被考试官看中。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考试高中
近义词
朱衣点头
成语示例
(1)年年科学,岁岁观场,不能得朱衣点额,黄榜标名。(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八)
(2)…数奇,志大而命薄。年年科学,岁岁观场,不能得朱衣点额,黄榜标名。到三十岁上,循资该出贡了。他是个有才…——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成语造句
(1)安安写不出成语“朱衣点额”的拼音。
(2)本子的第二页赫然是“朱衣点额”几个大字。
(3)小毛不会写成语“朱衣点额”的最后一个字。
(4)殷都育才中学的镇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朱衣点额”。
(5)志朋叔叔给蕃荥和言青讲了“朱衣点额”的历史故事。
成语出处
宋·王之道《声声慢》词:『须信赤绳系足,朱衣点额终在,休叹淹徊。』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朱朱:zhū 1、<名>大红色。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2、<动>涂成红色。《海瑞传》:『有势家丹朱其门。』3、<名>朱砂。矿物名,红色或棕红色,可入药,也可作颜料。白居易《白氏长庆集·自咏》:『朱砂贱如土,不解烧为丹。』[朱门] 古代王侯、权贵们大多用大红色涂染门户,因此,称豪门贵族为『朱门』。[朱颜] 青春红润的面容,泛指女子的美貌。
衣衣:yī 1、<名>上衣。古代上衣称衣,下衣称裳。《孙雀东南飞》:『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2、<名>衣服。《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又] <名为动>为(给)…穿上。《资治通鉴·周纪四》:『有老人涉淄而寒,出水不能行。田单解其裘而衣之。』3、<动>穿(衣)。《<论语>十则》:『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廉颇蔺相如列传》:『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衣冠] (1)衣帽,即穿衣、戴帽。(2)指官绅、士大夫。(3)文明礼仪。
点点:diǎn 1、<名>斑点。《晋书·袁宏传》:『如彼白圭,质无尘点。』2、<名>液体的小滴。《西江月》:『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林黛玉进贾府》:『泪光点点,娇喘微微。』3、<名>『、』汉字笔画的一种。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又] <动>用笔加上点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晴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4、<动>删改文字。陈寿《三国志·武帝纪》:『公又与遂书,多与点窜。』(与遂书:给韩遂信。窜:改动)。5、<动>一触即起。《明湖居听书》:『又将鼓捶子轻轻的点了两下。』6、<动>检查;核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老军都点见了堆数。』7、<动>引着火。《群英会蒋干中计》:『饮至天晚,点上灯烛。』8、<动>头或手向下稍微动一下立刻恢复原位。《林黛玉进贾府》:『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9、<名>更点。《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雨村尚未看完,忽闻传点。』10、<动>通『玷』。污;辱。司马迁《报任安书》:『适足以见笑而自点耳。』岳飞《五岳祠盟记》:『迎二圣归京阙,取故土上版图,朝廷无虞,主上点,余之愿也。』[点化] (1)指点感化,多指道家以语言诱人入道。(2)点染美化。(3)改造前人的诗句而寓有新意。
额额:é 1、<名>额头;脑门儿。《西门豹治邺》:『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2、<名>牌匾;匾额。《过小孤山大孤山》:『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3、<名>数目。《新五代史·刘审交传》:『租有定额。』[额手] 以手加额,表示庆幸。
朱朱:《辰集中·木字部》《唐韵》章俱切《集韵》《韵会》钟输切《正韵》专於切,□音珠。《说文》赤心木,松柏之属。从木,一在其中。一者记其心。徐曰:木之为物,含阳於内,南方之火所自藏也。又《山海·西荒经》盖山之国有树,赤皮,名朱木。又朱赤,深纁也。《诗·豳风》我朱孔阳。〈注〉谓朱色光明也,寄位於南方。又朱儒,短小之称。《左传·襄四年》臧武仲败於邾。国人诵之曰:朱儒,朱儒,使我败於邾。或作侏儒。又姓。《统谱》颛顼之后封邾,后为楚灭,子孙去邑为朱。又望出吴郡。又《集韵》慵朱切,音殊。朱提,县名。《前汉·地理志》属犍为郡。考证:(国人歌之曰,朱儒朱儒,使我败於邾。)谨照左传原文 歌改诵。”
衣衣:《申集下·衣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於希切,音依。《说文》上曰衣,下曰裳。《世本》胡曹作衣。黄帝时人。《白虎通》衣者,隐也。《释名》衣,依也。人所以依以庇寒暑也。《玉篇》所以形躯依也。《类篇》象覆二人之形。《易·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礼·玉藻》衣,正色。裳,间色。《傅□·衣铭》衣服从其仪,君子德也。衣以饰外,德以饰内。又丝衣,祭服也。《诗·周额》丝衣其紑。又《博雅》寝衣,衾,□服也。又《释名》中衣,言在外小衣之外,大衣之中也。又心衣,抱腹而施钩肩,钩肩之间施一裆,以养心也。又面衣。《晋书·惠帝纪》尚书高光进面衣。又耳衣。《唐·边塞曲》金缝耳衣寒。又缀衣,掌衣服官名。《书·立政》王左右常伯、常任、准人、缀衣、虎贲。又白衣,未仕之称。《后汉·崔駰传》宪谏以为不宜与白衣会。又牛衣,编乱麻为之。即今俗呼为龙具者。《前汉·王章传》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又垣衣,苔也。《王融诗》垣衣不可裳。又姓。《通志·氏族略》见《姓苑》。《正字通》明有衣勉仁、衣佑。又人名。《高士传》被衣,尧时人。蒲衣,舜时人。又青衣,地名。《史记·彭越传》处蜀青衣。〈注〉今为临卭。又借服膺意。《书·康诰》绍闻衣德言。又《唐韵》於既切,读去声。服之也。《玉篇》以衣被人也。《增韵》着衣也。《晏子·亲下篇》衣十升之布。《前汉·东方朔传》身衣弋绨。又《韵补》於斤切。齐人言衣声如殷,今姓有衣者,殷之谓欤。一作□。《通志·六书略》即衣字,从向、身。考证:(《正字通》明有衣勉仁,衣□。)谨照原文□改佑。
点点:《亥集下·黑字部》《唐韵》《集韵》《正韵》□多忝切,音玷。《说文》小黑也。又《正韵》点注也。《尔雅·释器》灭谓之点。〈注〉以笔灭字为点。又《玉篇》检点也。又《广韵》点画。又《正韵》更点。又《广雅》污也。《太史公报任安书》适足以见笑而自点耳。又《集韵》之廉切,音詹。人名。鲁有丰点,齐有鲍点。又《集韵》丁贺切,音哆。草叶坏也。《齐民要术》故墟种麻,有点叶夭折之患。又《集韵》都念切,音店。亦污也。《束皙·白华诗》鲜侔晨葩,莫之点辱。考证:(《太史公报任安书》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谨照原文发笑改见笑。
额额:《戌集下·页字部》《广韵》五陌切《集韵》《韵会》《正韵》鄂格切,□音峉。《说文》頟颡也。详頟字注。又叶逆各切,音咢。《后汉·城中谣》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尺音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