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hòu gēng yè sòng
成语简拼:ZGYS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晝畊亱誦成语谜语耕读
成语解释
白天耕种,夜晚读书。比喻读书勤奋。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边读书边劳动
近义词
悬梁刺骨、好学不倦
成语造句
(1)伯裘书院的楼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昼耕夜诵”。
(2)采妮叔叔给滋菡和娉诗讲述了“昼耕夜诵”的成语故事。
(3)岑岑写不出成语“昼耕夜诵”的拼音。
(4)记事本的第一页上面写着“昼耕夜诵”几个大字。
(5)他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白天工作,晚上念夜大,回家后还要复习功课,真有昼耕夜诵的精神。
(6)小睿不会写成语“昼耕夜诵”的最后一个字。
成语出处
《魏书·崔光传》:『家贫好学,昼耕夜诵,佣书以养父母。』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昼昼:zhòu <名>白天。《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昼晦] 白天的光线昏暗。
耕耕:gēng 1、<动>翻地松土;种土。《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论积贮疏》:『一夫不耕,或受之饥。』2、<动>比喻某种操作,劳动。扬雄《法言·学行》:『耕道而得道,猎德而得德。』任昉《为蕭扬州荐士表》:『既笔耕为养,亦佣书成学。』[耕甿] 农民。
夜夜:yè从天黑到天亮的一段时间(跟『日』或『昼』相对)。如:夜晚;白天黑夜;三天三夜;冬天昼短夜长。
诵诵:sòng 1、<动>朗诵;朗读。《赤壁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2、<动>背诵。《后汉书·荀悦传》:『所见篇牍,一览多能诵记。』3、<动>述说;颂扬。《毛遂自荐》:『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
昼昼:《辰集上·日字部》《唐韵》《集韵》《韵会》□陟救切,音呪。《说文》日之出入,与夜为界。从画省,从日。《易·晋卦》书日三接。又地名。《孟子》三宿,而后出书。又姓。《风俗通》书邑大夫之后,因氏焉。又《韵补》叶株遇切。《张衡·西京赋》卫尉八屯,警夜巡书。植铩悬瞂,用戒不虞。虞去声。
耕耕:《未集中·耒字部》(古文)畊《唐韵》古茎切《韵会》古庚切《正韵》古衡切,□音更。《说文》犂也。古者井田,故从井。《易·无妄》六二不耕获,不葘畲,则利有攸往。《礼·王制》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山海经》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又《正字通》凡致力不怠,谓之耕。又假它事代食,若力田然,亦曰耕。《扬子·法言》耕道得道,猎德得德,是获飨也。吾不睹参辰之相比也。《拾遗记》贾逵门徒来学,不远千里,献粟盈仓。或云:逵非力耕,所谓舌耕也。《任彦昇·荐士表》既笔耕为养。《唐书·王勃传》心织而衣,笔耕而食。《宋史·王韶传》家酷贫,执卷不辍。家人诮其不耕。韶曰:我尝目耕。又人名。《史记·仲尼弟子传》司马耕,字子牛。又鬼名。《山海经》东南三百里曰丰山,神耕父处之。《张衡·东京赋》囚耕父於清冷。〈注〉耕父,旱鬼。又鸟名。《山海经》西北一百里,曰堇里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鹊,青身白喙,白目白尾,名曰青耕,可以御疫。又琴曲名。《张衡·思□赋》嘉曾氏之归耕兮。〈注〉琴操曰:归耕者,曾子之所作也。
夜夜:《丑集下·夕字部》《唐韵》羊谢切《集韵》《韵会》寅谢切《正韵》寅射切,□耶去声。日入为夜,与书对。《夏小正》时有养夜。〈注〉犹言永夜也。《周礼·秋官·司寤氏》以星分夜,以诏夜士夜禁。《卫宏·汉旧仪》书漏尽,夜漏起,省中黄门持五夜。〈注〉书有朝禺中晡夕,夜有甲乙丙丁戊。汉制,金吾掌宫外,戒非常,惟元夜弛禁,前后各一日,谓之放夜。又宣夜,窥天之器。《蔡邕·释诲》言天体者有三,一曰周髀,二曰宣夜,三曰浑天。又夜明,祭月之坎。《礼·祭法》夜明,祭月也。又武宿夜,武舞曲名。《礼·祭统》舞莫重於武宿夜。又子夜,晋曲名。《乐府·解题》昔女子名子夜者造此声,其声甚哀。又国名。西夜,去长安万三百五十里,见《前汉·西域传》。又夜郞,在播州。见《蜀记》。又《史记·夏本纪》桀凿池为夜宫。又使夜,汉宫官名,见《外戚传》。又不夜,城名,在西夏。《杜甫诗》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邵氏闻见录》无风塞,不夜城,西夏有其地,王诏经略西边至其处。《齐地记》齐有不夜城,古者有日夜照于东境,莱子立此城,以不夜为名。又墓穴曰夜台,一曰长夜。《古诗》筑此长夜室。又嘉夜,草名。《前汉·礼乐志郊祀歌》侠嘉夜,□兰芳。〈注〉侠挟同。嘉夜,芳草也。《杨慎·转注》作液,非。又姓,见《通志》。又《集韵》夷益切,音亦。东海县名。又他正切,音惕。列子汤问篇,师旷方夜擿耳,俛首而听之,弗闻其声,见《古今转注》。又通御韵。《屈原·离骚》吾令凤凰飞腾兮,继之以日夜。飘风屯其相离兮,率云霓而来御。又古通个韵。《□琳·武库赋》千徒纵唱,亿夫求和,声訇隐而动山,光赫赫以烛夜。字书□作叶,非。又叶羊洳切,音豫。《诗·唐风》夏之日,冬之夜。叶下居,居音倨。又叶以灼切,音龠。《诗·小雅》三事大夫,莫肯夙夜。叶下恶。《说文》夜舍也,天下休舍也。从夕,□省声,亦作□。考证:(《说文》夹舍也。)谨照原文夹改夜。
诵诵:《酉集上·言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似用切,音颂。《说文》讽也。《徐曰》临文为诵。诵,从也。以口从其文也。《广韵》读诵也。《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语敎国子:兴、道、讽、诵、言、语。〈注〉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诗·大雅》诵言如醉。《礼·文王世子》春诵夏弦。《史记·儒林传》儿宽行常带经,止息则诵习之。又《广雅》论也,言也。《韩非子·难言篇》时称诗书,道法往古,则见以为诵。〈注〉诵,说旧事也。《王融·策秀才文》进讲诵志,以沃朕心。〈注〉诵,言也。又《正字通》怨谤亦曰诵。《左传·襄四年》臧纥侵邾,败于狐骀,国人诵之。又《晋语》惠公入,而背内外之赂。与人诵之,皆怨辞也。又官名。《周礼·地官》诵训。《郑注》能训说四方所诵习,及人所作为久时事。又鸟名。《山海经》开明南有诵鸟。又通作讼。详讼字注。又叶侯容切,音慵。《诗·小雅》家父作诵,以究王訩。又叶墙容切,音从。《楚辞·九辩》欲循道而平驱兮,又未知其所从。然中路而迷惑兮,自压按而学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