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hōu qióng xù kuì
成语简拼:ZQXK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賙窮恤匱
成语解释
赒:周济,救济;恤:抚恤;匮:缺乏,不足。接济救助鳏寡孤独及其他贫困的人。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帮助弱势人群
近义词
扶危济困
成语造句
(1)边渡口中学的沐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赒穷恤匮”。
(2)佳佳写不出成语“赒穷恤匮”的拼音。
(3)练习本的第三页赫然是“赒穷恤匮”几个大字。
(4)舒宝叔叔为我讲述了“赒穷恤匮”的成语故事。
(5)小濛不会写成语“赒穷恤匮”的最后一个字。
成语出处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少私寡欲,忌盈恶满,赒穷恤匮。』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赒赒:zhōu <动>周济;救济。《北史·隋炀帝纪》:『虽有侍养之名,曾无赒赡之实。』
穷穷:qióng 1、<形>走投无路,处境困窘。《〈指南录〉后序》:『穷饿无聊,追购双急。』2、<形>不得志;不显贵。《涉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荆轲刺秦王》:『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3、<动>穷尽;用尽。《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促织》:『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4、<动>走到尽头;寻究到底。《桃花源记》:『复前行,欲穷其林。』5、<形>贫困;贫乏。《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倒替你这小贱人白白养着穷汉,教我衣食从何处来?』《鱼我所欲也》:『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又] <名>贫困的人。《赵威后问齐使》:『振困穷,外不足。』6、<副>彻底;到头。《察变》:『实则今兹所见,乃自不可穷诘之变动而来。』[辨] 贫,穷。先秦两汉时期,『穷』才指贫穷、贫乏、缺少衣食钱财。
恤恤:xù 1、<动>顾念;体念。《赵威后问齐使》:『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2、<动>救济。《论积贮疏》:『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3、<动>忧虑。《答司马谏议书》:『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恤刑] 慎用刑法。[恤恤] 忧虑的样子。
匮匮:kuì <动>缺乏;不足。《愚公移山》:『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朝三暮四》:『俄而匮焉,将限其食。』
穷穷:《午集下·穴字部》《韵会小补》说文本作浮4友ㄜp声。隷作穷。又《集韵》居雄切,音弓。恭貌。本作匔。或从穴作穷。
恤恤:《卯集上·心字部》《唐韵》辛聿切《集韵》《韵会》《正韵》雪律切,□音戌。《说文》忧也。从心血声。《书·盘庚》永敬大恤。《诗·小雅》出则衔恤。《周礼·春官·大宗伯》以恤礼哀□乱。皆训忧也。又收也,赈也。《周礼·地官》六行,孝友睦婣任恤。〈注〉恤,振忧贫者。《通论》振贫老曰恤。又《增韵》愍也,灾危相忧也。《周礼·地官》十二敎,八曰以誓敎恤,则民不怠。〈疏〉民有厄丧,敎相忧恤也。又相忧曰恤。《周礼·地官》八□,六曰不恤之□。《郑司农注》恤谓相忧也。又恤恤,忧患貌。《左传·昭十二年》且言曰:恤恤乎。又作恤。《诗·唐风·小序》不恤其民也。〈注〉恤,亦作恤。《周礼·春官·典瑞》以恤凶荒。〈注〉恤者,开府库振救之。又姓。晋大夫恤由。心血为恤,盖心戌然而惨恻之若已身之有患也。考证:(又相爱曰恤。《周礼·地官》八□,六曰不恤之□。《郑司农注》恤谓相爱也。)谨照周礼注原文两爱字俱改忧。
匮匮:《子集下·匚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求位切《正韵》具位切,□音蒉。《说文》匣也。从匚,贵声。《六书故》今通以藏器之大者为匮,次为匣,小为匵。《史记·太史公自序》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韵会》或作鐀。俗作柜。又《说文》一曰乏也。《广韵》竭也。《诗·大雅》孝子不匮。又与篑通。《前汉·王莽传》纲纪咸张,成在一匮。又姓。《广韵》何氏姓苑云:今庐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