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hǐ bāo bù zhù huǒ
成语简拼:ZBBZH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紙包不住火
成语英文:paper cannot wrap fire
成语解释
比喻事实是掩盖不了的。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事实是掩盖不了
反义词
瞒天过海
成语造句
(1)滨滨写不出成语“纸包不住火”的拼音。
(2)练习本的第二页写着“纸包不住火”几个大字。
(3)小梅不会写成语“纸包不住火”的最后一个字。
(4)业东哥哥给艾家和边双讲述了“纸包不住火”的成语典故。
(5)永昌县东寨中学的张简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纸包不住火”。
(6)纸包不住火,你一手遮天是长久不了的。
(7)爱到发烫的他经过多次翻云覆雨,终于忍不住爱火,直接向她表示想共筑爱巢,吴女才知纸包不住火,坦承人妻身分;
(8)纸包不住火,这事他欲盖弥彰,迟早要露出狐狸尾巴。
(9)李三知道时维是个纸包不住火的性子,千叮万嘱,一定让她不要对任何人提起这件事。
(10)这番话听得胡雪岩暗暗心惊,看样子漕帮内部怨气冲天,一旦纸包不住火,烧开来会成燎原之势。
(11)维任正在专心致志地抄元结的诗《在前往梨树县双河乡第一中学的出租车上,伊创大哥哥给丹萍和园菊讲解了『纸包不住火』的典故。
(12)心说陈丹,柳丹晨啊柳丹晨,你也换个有创意的名字,这么精明的丫头怎么就这么马虎,我不忍心坏你清誉,现在只怕是纸包不住火了。
成语出处
从维熙《第十个弹孔》:『他知道纸是包不住火的,瞒过初一也瞒不过十五。』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纸纸:zhǐ(1)写字、绘画、印刷、包装等所用的东西,多用植物纤维制造。我国汉代就已经用纸。(2)量词,书信、文件的张数:一纸公文;单据三纸。
包包:bāo 1、<动>裹;包住。《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那店小二将手帕包了头。』《范进中举》:『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2、<动>包括;包容。《过秦论》:『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又] 包藏。《雁荡山》:『皆包在诸谷中。』
不不:bú 1、<副>不,表一般否定。2、<副>没有,表存在的否定。《毛遂自荐》:『今日出而从,日中不决,何也?』3、<副>不是,表否定判断。《卖柑者言》:『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fǒu通『否』。 1、<助>在句末表询问。《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2、<副>用在句中表否定。《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为所虏。』《师说》:『或师焉,或不焉。』[不齿] 齿,并列,并排。不与并列,不与同列。表示极度鄙视。[不佞] 1.无口才;不会巧言善说。《论语·公冶长》:『雍也仁而不。』2.无才,自谦之词。《史记·孝文本纪》:『寡人不,不足以称宗庙。』
住住:zhù 1、<动>停留;留下。《后汉书·蓟子训传》:『蓟先生小住。』2、<动>停止。李白《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3、<动>住宿;居住。《琵琶行》:『家在虾蟆陵下住。』4、<动>通『驻』,驻扎。《赤壁之战》:『瑜自请精兵数万人,进住夏口。』[住持] 主持佛寺或者道观的和尚或道士。[住衰] 延年不老。
火火:huǒ 1、<名>火;火焰。《五蠹》:『有圣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2、<形>比喻紧急,急迫。武则天《腊日宣诏幸上苑》:『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3、<形>比喻激动、暴躁、愤怒。白居易《感春》:『忧喜皆心火。』4、<名>古代军队的建制单位,十人为『火』。柳宗元《段太尉事状》:『皆解甲,散还火伍中。』5、<名>同『伙』,同伴。《木兰诗》:『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6、<名>古代星名,又叫『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7、<名>五行之一。《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纸纸:《未集中·糸字部》《广韵》《正韵》诸氏切《集韵》《韵会》掌氏切,□音只。《说文》絮一苫也。《韵会》古人书於帛,故裁其边幅,如絮之一苫。《释名》纸,砥也,平滑如砥石也。《东观汉记》黄门蔡伦造意,用树皮及敝布鱼纲作纸。《初学记》古者以缣帛依书长短随事截之,名曰幡纸,故其字从糸。至后汉,蔡伦剉[音cuò]故布捣抄作纸。又其字从巾。《张揖·古今字诂》巾部云:纸今帋。则其字从巾之谓也。又姓。《魏书·官氏志》渴侯氏,后改为纸氏。
包包:《子集下·勹字部》《广韵》布交切《集韵》班交切,□音苞。《说文》包,象人褱姙。已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元气起於子。子,人所生也。男左行三十,女右行二十,俱立於巳,为夫妇褱姙於巳。巳为子,十月而生,男起巳至寅,女起巳至申,故男年始寅,女年始申也。又容也。《易·泰卦》九二包荒,用冯河。又裹也。《书·禹贡》包匦菁茅。《礼·乐记》倒载干戈,包以虎皮。又《前汉·班固叙传》包汉举信。〈注〉刘德曰:包,取也。又通作苞。丛生也。《书·禹贡》草木渐包。又姓。《广韵》楚大夫申包胥之后。汉有大鸿胪包咸。又山名。《山海经注》吴县南,太湖中包山下有洞庭穴,号为地脉。又《集韵》《正韵》□蒲交切,音咆。《集韵》匏亦作包。又庖通作包。《易·姤卦》包有鱼。《系辞》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又《韵补》房尤切,音浮。地名。春秋,公及莒人盟于包来。左氏作孚。通雅,古呼包如孚,脬与胞,桴与枹,莩与苞,浮与抱之类,同原相因,故互通。又叶补苟切,褒上声,裹也。《诗·召南》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考证:(《说文》男左行三十,女右行二十,俱位於巳。)谨照原文位字改立字。
不不:《子集上·一字部》《韵会》《正韵》□逋没切,补入声。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礼·曾子问》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则有变乎,且不乎。又《周礼·夏官》服不氏,掌养猛兽而敎扰之。〈注〉服不服之兽者。又《广韵》《韵会》□分物切。与弗同。今吴音皆然。又《韵会》俯九切,音缶。与可否之否通。《说文》鸟飞上翔,不下来也。从一,一犹天也。象形。又《玉篇》甫负切《广韵》甫救切,□缶去声。义同。又《广韵》甫鸠切《集韵》《韵会》《正韵》方鸠切,□音浮。夫不,□也。亦作鳺鴀。《尔雅·释鸟》□其鳺鴀。《郉疏》陆玑云:今小鸠也。一名□鸠,幽州人或谓鷱鴡,梁宋间谓之隹,扬州人亦然。又未定之辞也。《陶潜诗》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又姓。《晋书》汲郡人不准。◎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转注古音,音彪。又《正韵》芳无切。与柎通。花萼跗也。《诗·小雅》鄂不韡韡。《郑笺》承华者,鄂也。不当作柎。郑樵曰:不象萼蔕形。与旉通。《陆玑诗疏》柎作跗。《束皙·补亡诗》白华绦趺。《唐诗》红萼青趺皆因之。又华不注,山名,在济南城东北。《左传·成二年》晋却克战于鞌,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伏琛齐记》引挚虞畿服经,不,与诗鄂不之不同。李白诗: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盖因华跗而比拟之。胡传读不如卜,非。又《古诗·日出东南隅行》使君谢罗敷,还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〇按愚当读若吾,疑模切,与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韵,《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又与丕同。《书·大诰》尔丕克远省。马融作不。《秦·诅楚文》不显大神巫咸。《秦·和钟铭》不显皇祖。□与诗周颂不显不承同。不显不承,犹书云丕显丕承也。又《韵补》叶补美切,音彼。《荀子·赋篇》□然易知,而致有理者与。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与。所不谓小人所鄙也。《正字通》不字在入声者,方音各殊,或读逋入声,或读杯入声。司马光切韵图定为逋骨切,今北方读如帮铺切,虽入声转平,其义则一也。考证:(《礼·曾子问》葬引至于堩,日日有食之,)谨照原文省下日字。(《荀子·赋论篇》)谨照原书省论字。(〈注〉谓小人所鄙也。)谨按原文无此注,改为所不谓小人所鄙也。
住住:《子集中·人字部》《广韵》持遇切《集韵》《韵会》厨遇切,□音驻。止也,立也,居也。《齐书·张融传》融为中书郞,未有居止,权牵船於岸上住。又姓。见《姓苑》。又与数同。《列子·黄帝篇》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
火火:《巳集中·火字部》《唐韵》《集韵》呼果切《韵会》《正韵》虎果切,□货上声。《说文》火,毁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释名》火化也,消化物也。亦言毁也,物入中皆毁坏也。《玉篇》□者,化也,随也,阳气用事万物变随也。《古史考》燧人氏初作火。《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又星名。《书·尧典》日永星火。〈传〉火,苍龙之中星。又大火,鹑火,辰次之名。又《礼·王制》昆虫未蛰,不以火田。《前汉·成帝纪》火耕水耨。又《周礼·夏官·司爟》变国火以救时疾。〈注〉春取楡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论语》钻燧改火。又盛阳曰炎火。《诗·小雅》田祖有神,秉畀炎火。〈传〉炎火,盛阳也。〈笺〉螟螣之属,盛阳气嬴则生之。明君为政,田祖之神不受此害,持之付与炎火,使自消亡。又官名。《左传·昭十七年》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疏〉春官为大火。夏官为鹑火,秋官为西火,冬官为北火,中官为中火。又《春秋·宣十六年》成周宣榭火。《左传》人火也。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灾。又《南史·齐武帝纪》魏地谣言,赤火南流,有沙门从北齎此火至,色赤而微,云以疗疾贵贱争取之,多得其验,咸云圣火。又《唐书·兵志》府兵,十人为火,火有长。彍骑,十人为火,五火为团。《通典·兵制》五人为烈,烈有头目,二烈为火,立火子,五火为队。又《司马法》人人正正,辞辞火火。〈注〉言一火与一火犹人人殊之人人也。即俗谓火伴。《古木兰诗》出门看火伴。又人身有火。《本草纲目》心藏神为君火。包络为相火。又阴火,海中盐气所生。凡海水遇阴晦,波如然火,有月即不复见。《木华·海赋》阴火潜然。又山名。《山海经》崑仑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又《正字通》陆游曰:火山军,其地锄深,则有烈焰,不妨耕种。又井名。《左思·蜀都赋》火井沈荧於幽泉。〈注〉火井,在临邛县。欲出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须臾隆隆如雷声,焰出通天,光辉十里,以筒盛接,有光无灰。又寒火。《抱朴子·地真篇》南海萧丘,火春生秋灭。生木小,焦黑。又火传。《庄子·养生主》指穷放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又南方有食火之国,其人能食火炭。又《尔雅·释鱼》十龟,一曰火龟。〈疏〉龟生火中者。又火□。《山海经》火山国,其山虽霖,雨火常燃,火中白□,时出山边求食,人捕得之,以毛作布,名火澣布。又姓。《明纪事本末》火济,从诸葛亮南征孟获有功,封罗甸国王。《正字通》洪武时,翰林火原洁。又《广东通志》古人一年四时改火。今琼州西乡音谓一年为一火,火音微。东乡人谓一年为喜,或为之化,乃喜之变音。又叶虎洧切《诗·豳风》七月流火,八月萑苇。◎按唐韵正:火,古音毁,转声则为喜,故灰字从火得声。而左传襄三十年:或叫于宋太庙,曰:譆譆出出,鸟鸣于亳社。如曰譆譆,则为火之徵也。是直以为火当读作毁,非止叶音矣。又叶后五切。《韩愈·元和圣德诗》施令酬功,急疾如火。天地中间,莫不顺序。又叶虎何切。《庄子·外物篇》利害相摩生火寔多,衆[音zhòng]人焚和,月固不胜火。《韵会小补》今人谓兔岐唇曰火。盖古音也。《集韵》或作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