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旅而归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hèn lǚ ér guī成语简拼:ZLEG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振旅而歸
成语解释
旅:军队。整顿好军队返回。多指部队作战胜利归来。
成语用法
作谓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
凯旋而归
成语示例
(1)岳及石他战于河滨,败之,斩他及其甲士一千五百级,赴河死者五千余人,悉收所虏,振旅而归。(《晋书·刘曜载记》)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二页赫然是“振旅而归”几个大字。
(2)臭臭不会写成语“振旅而归”的最后一个字。
(3)卡卡写不出成语“振旅而归”,所以单元测试才考了99分。
(4)莫姐姐给优优和盼盼介绍了“振旅而归”的典故。
(5)上海梅川中学的景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振旅而归”。
成语出处
《左传·隐公五年》:『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获车乘牛马驴骡各数千,资器山积,振旅而归。』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振振:zhèn 1、<动>举;举起。《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2、<动>抖动。《屈原列传》:『新浴者必振衣。』3、<动>奋起;振作。《教战守策》:『痿蹶而不复振。』4、<动>整顿。《史记·主父偃传》:『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5、<动>通『赈』,救济。《论积贮疏》:『大命将泛,莫之振救。』6、<动>通『震』,震动。《张衡传》:『如有地动,尊则振龙。』7、<形>通『震』,惊恐。《荆轲刺秦王》:『秦武阳色变振恐。』8、<动>通『震』,威吓。《谏太宗十思疏》:『振之以威怒。』
旅旅:lǚ 1、<名>军队编制单位,五百人为旅。《左传·哀公元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2、<名>军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加之以师旅,因之饥馑。』3、<动>旅行。杜甫《与严二归奉礼别》:『题书报旅人。』[又] <动>寄居。《祭十二郎文》:『故舍汝而旅食京师。』4、<形>众人;众多。《柳敬亭传》:『华堂旅会,闲亭独坐。』5、<名>旅客;旅行的人。《岳阳楼记》:『商旅不行。』6、<形>野生的。《十五从军征》:『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旅次] 旅途中的寓所。[旅食] (1)庶人为官,尚未取得正禄但可官府吃饭。(2)寄食;旅居。
而而:ér 1、<名>颊毛;胡须。《周礼·考工记》:『深其爪,出其日,作其鏻之而。』2、<代>通『尔』你,你的。《记王忠肃公翱事》:『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3、<动>通『如』。好像《察今》:『军惊而坏都舍。』4、<连>1.表并列关系。《论积贮疏》:『苟粟多而财有余。』《捕蛇者说》:『黑质而白章。』2.表相承关系。《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石钟山记》:『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3.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愽学而日参省乎已。』《赤壁之战》:『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4.表转折关系。《殽之战》:『吾见师出,而不见其入也。』《论积贮疏》:『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5)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捕蛇者说》:『吾恂恂而起。』(6)表假设关系。《信陵君窃符救赵》:『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冯婉贞》:『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7)表因果关系。《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赤壁之战》:『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8)表时间、方位、范围的界限,相当于『以』。《祭妹文》:『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5、<助>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吧』。《论语·子罕》:『岂不尔思,室是远而。』《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6、词缀,嵌在某些时间词后面。《口技》:『俄而,百千人大呼。』《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归归:guī 1、<动>女子出嫁。《项脊轩志》:『后五年,吾妻来归。』2、<动>返回;回去。《屈原列传》:『楚兵惧,自秦归。』[又] <动使动>使……返回。《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3、<动>送回;归还。《廉颇蔺相如列传》:『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4、<动>归向;归聚。《赤壁之战》:『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5、<动>归依;归附。《荆轲刺秦王》:『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6、<名>结局;归宿。《周易·系辞》:『天下同归而殊涂。』《归田园居》:『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7、<动>死。《尔雅·释训》:『鬼之为言归也。』8、<名>珠算一位数除法。9、<动>通『馈』,赠送。《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归宁] (1)妇人回娘家看望父母。(2)有时亦指男子回家省亲。:『归。』[归田] 旧时称辞官还乡。
振振:《卯集中·手字部》《唐韵》章刃切《集韵》《韵会》《正韵》之刃切,□音震。《说文》举救也。《增韵》拯也。《易·蛊象》君子以振民育德。〈注〉济民养德也。《礼·月令》振乏绝。《前汉·元帝纪》振业贫民。〈注〉振起之,令有作业。又《说文》一曰奋也。《广韵》裂也,又动也。《易·恒卦》振恒。《礼·月令》孟春蛰虫始振。《周礼·春官·大祝》辨九祭,五曰振祭。〈注〉至祭之末,但擩肝盐中振之,谓将食者既擩,必振乃祭也。《尔雅·释言》振,讯也。〈注〉当作迅。谓奋迅。又同震。《战国策》燕王振怖大王之威。《史记·五帝纪》振惊朕衆[音zhòng]。又整也。《礼·曲礼》振书端,书於君前。〈疏〉振,拂去尘也,臣不豫慎,将文书簿领於君前,临时乃拂整也。又发也。《左传·文十六年》振廪同食。《庄子·田子方》是必有以振我也。又收也。《礼·中庸》振河海而不泄。《孟子》金声而玉振之也。《周礼·夏官·大司马》中春敎振旅。〈注〉兵入收衆[音zhòng]专於农也。◎按书传云:振旅言整衆[音zhòng]。又止也。《诗·小雅》振旅阗阗。〈笺〉战止将归。又振旅伐鼓。振,犹止也。又《尔雅·释言》振,古也。《诗·周颂》振古如兹。〈笺〉振亦古也。又鸟羣飞貌。《诗·周颂》振鹭于飞。又州名。《寰宇记》琼州府有崖州,唐武德五年改振州。又《唐韵》《集韵》《类篇》《韵会》□之人切,音真。厚也。《诗·周南》宜尔子孙振振兮。〈传〉仁厚也。〈又〉振振公子。〈传〉信厚也。又盛貌。《左传·僖五年》均服振振。又上声。《集韵》《正韵》□止忍切,音轸。与袗通。襌也。《礼·玉藻》振絺綌,不入公门。又叶诸延切,音旃。《□琳·柳赋》救斯民之绝命,挤山岳之陨颠。匪神武之勤恪,几踣毙之不振。
旅旅:《卯集下·方字部》鲁《唐韵》力举切《集韵》《韵会》两举切,□音吕。《说文》军之五百人为旅。《书·大禹谟》班师振旅。〈传〉师入曰振旅,言整衆[音zhòng]。《诗·小雅》我师我旅。〈笺〉五百人为旅。《周礼·地官·小司徒》五卒为旅。〈注〉旅,五百人。又《博雅》旅。客也。《易·复卦》商旅不行。又《旅卦疏》旅者,客寄之名,羁旅之称,失其本居而寄他方,谓之为旅。《诗·大雅》于时庐旅。〈笺〉庐舍其宾旅。《左传·庄二十二年》羁旅之臣。〈注〉旅,客也。又《书·禹贡》蔡蒙旅平。〈传〉祭山曰旅。《周礼·天官·掌次》王大旅上帝。〈注〉大旅上帝祭於圜丘。国有故而祭,亦曰旅。又《书·牧誓》亚旅。〈传〉亚,次也。旅,衆[音zhòng]也。衆[音zhòng]大夫其位次卿。《左传·文十五年》请承命於亚旅。〈注〉亚旅,上大夫也。又《书·旅獒》西旅底贡厥獒。〈传〉西戎之长。又《诗·小雅》旅力方刚。〈传〉旅,衆[音zhòng]也。《仪礼·士冠礼》旅占卒。〈注〉旅,衆[音zhòng]也。又《诗·小雅》殽核惟旅。〈传〉旅,□也。又《诗·周颂》侯亚侯旅。〈传〉旅,子弟也。又《周礼·天官·小宰》掌官府之徵令,四曰旅,掌官常以治数。〈注〉旅辟下士也。又《周礼·地官·司徒》旅师。〈注〉旅,犹处也。又《周礼·冬官考工记函人》权其上旅,与其下旅。〈注〉上旅谓要以上,下旅谓要以下。〈疏〉谓札叶为旅者,以札衆[音zhòng]多,故言旅。又《仪礼·乡饮酒礼》司正升相旅,曰:某子受酬。〈注〉旅,序也。又《礼·郊特牲》台门而旅树。〈注〉旅,道也。又《礼·乐记》进旅退旅。〈注〉旅,犹俱也。又《后汉·光武纪》至是野谷旅生。〈注〉不因播种而生,故曰旅。今字作穭,音吕。古字通。又姓。《前汉·功臣表》昌平侯旅卿。又《集韵》凌如切,音胪。□也。
而而:《未集中·而字部》《广韵》如之切《集韵》《韵会》人之切,□音栭。《正韵》如支切,音儿。《说文》颊毛也。〈注〉臣铉等曰:今俗别作髵,非是。《周礼·冬官考工记·梓人》作其鳞之而。〈注〉之而,颊□也。又《玉篇》语助也。《诗·齐风》俟我於着乎而。又《书·洪范》而康而色。〈传〉汝当安汝颜色。又《诗·小雅》垂带而厉。〈笺〉而亦如也。又《诗·大雅》子岂不知而作。〈笺〉而,犹与也。又《礼·檀弓》而曰然。〈注〉而,犹乃也。又《韵会》因辞,因是之谓也。《论语》学而时习之。又《韵会》抑辞,抑又之辞也。《论语》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又《韵会》发端之辞也。又《集韵》奴登切,音能。《易·屯卦》宜建侯而不宁。《释文》郑读而曰能,能犹安也。考证:(《周礼·冬官考工记·梓人》其鳞之而。)谨照原文其上增作字。
归归:《辰集下·止字部》《唐韵》举韦切《集韵》居韦切,□音騩。还也,入也。《诗·小雅》薄音旋归。又还所取之物亦曰归。《春秋·定十年》齐人来归郓、讙、龟阴田。又《礼·祭义》父母全而生之,予全而归之。《孟子》久假而不归。皆还复之义。又《春秋·隐元年》归惠公仲子之賵。《杜注》归者,不反之辞。《桓七年》突归于郑。《谷梁传》归,易辞也。又依归也。《诗·曹风》于我归处。《毛传》归,依归也。又归附也。《谷梁传·庄二年》王者,民之所归往也。《诗·大雅》岂弟君子,民之攸归。又《说文》女嫁也。《诗·周南》之子于归。《礼·礼运》男有分,女有归。又《谷梁传·隐二年》妇人谓嫁曰归,反曰来归。〈注〉嫁而曰归,明外属也。反曰来归,明从外至也。《左传·庄二十七年》凡诸侯之女归宁曰来,出曰来归。夫人归宁曰如某,出曰归于某。又投也,委也。《左传·襄三年》请归死于司败。又《前汉·申屠嘉传》鼂错恐自归景帝。〈注〉师古曰:自首于天子。又与也,许也。《论语》天下归仁焉。又合也。《礼·缁衣》私惠不归德。〈注〉谓不合於德义。又终也。《左传·宣十一年》以讨召诸侯,而以贪归之。又归妹,卦名。又三归,台名。《史记注》三归,取三姓女也。又指趋曰归。《易·系辞》殊途而同归。《史记·李斯传》覩指而识归。又道家有八归。《参同契》九还、七返、八归、六居。〈注〉八归者,天三生木,地八成汞,戊己一合,木汞之真,归炼鼎中,故曰八归。又《谢察微·算经》有归法,归已入之数也。又归藏,黄帝《易》名。一曰殷《易》。《周礼·春官》大卜掌三《易》之灋,二曰归藏。〈注〉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而藏之于中。此《易》以纯坤为首,故名。又《尔雅·释亲》女子谓晜弟之子为侄,谓侄之子为归孙。又馈也。《论语》归孔子豚。《晋语》不腆敝邑之礼,敢归诸下执政。又山名。《山海经》太行之山,其首曰归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碧。又州名。《广韵》本春秋夔子国,武德初,割夔州之秭归巴东二县,置州,取归国为名也。《广舆记》今属荆州府。又姓。又归邪,星气名。《前汉·天文志》如星非星,如云非云,名曰归邪。归邪出,必有归国者,邪音虵。又忘归,矢名,见《公孙子》。又姊归,鸟名。当归,药名。又《集韵》求位切,音匮。同馈。《说文》饷也。亦读如字。义见上。籀省作□。汉□作归。考证:(《周礼·春官》大占掌三易之法。)谨照原文占改卜。法改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