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文王施礼乐,遇桀纣动干戈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yù wén wáng shī lǐ yuè,yù jié zhòu dòng gān gē成语简拼:YWWSLYYJZDGG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遇文王施禮樂,遇桀紂動干戈
成语解释
文王:周文王;桀:夏桀;纣:商纣。指碰到好人以礼相待,遇到坏人以武相待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成语示例
(1)《醒世姻缘》第51回:『我程谟遇文王施礼乐,遇桀纣动干戈,你休要赶尽杀绝了。』
成语造句
(1)本子的第二页写着“遇文王施礼乐,遇桀纣动干戈”几个大字。
(2)策策写不出成语“遇文王施礼乐,遇桀纣动干戈”的拼音。
(3)乖乖不会写成语“遇文王施礼乐,遇桀纣动干戈”的最后一个字。
(4)石磊大哥哥给苹滢和徐惠讲了“遇文王施礼乐,遇桀纣动干戈”的典故。
(5)浠水县巴河镇中的盘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遇文王施礼乐,遇桀纣动干戈”。
(6)在前往羊角清湖中学的面包车上,嘉林大哥哥给欣蓉和泊秦讲述了『遇文王施礼乐,遇桀纣动干戈』的历史典故
成语出处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第48卷:『遇文王兴礼乐,遇桀纣呈干戈。』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干戈干戈:[gāngē] 干与戈,古代常用兵器。比喻战争。能执干戈以卫社稷。――《礼记·檀弓》;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宋·文天祥《过零丁洋》;化干戈为玉帛。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桀纣桀纣:[jié-zhòu] 桀和纣,相传都是暴君,后泛指暴君。
施礼施礼:[shīlǐ] 行礼。仿法国舞蹈教师的敬礼式样向她施礼。
遇遇:yù 1、<动>遇到。《陈涉世家》:『公等遇雨,皆已失期。』2、<动>会面;会见。《大铁椎传》:『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3、<动>接触;感触。《庖丁解牛》:『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4、<动>看到。《赤壁赋》:『目遇之而成色。』5、<动>遇合;投合。指相遇而受到赏识。《战国策·秦策》:『王何不与寡人遇。』6、<动>对待;招待。《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7、<名>际遇;机会。《五人墓碑记》:『斯固百世之遇也。』8、<动>嫁。《祭妹文》:『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9、<名>待遇。《出师表》:『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遇合] 得到君主的赏识。[遇事生风] 借故生事。
文文:wén 1、<名>线条交错的图形;花纹。后写作『纹』。《公输》:『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2、<形>华美;有文彩的。《冯谖客孟尝君》:『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3、<名>文章。《醉翁亭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4、<名>文字。《游褒禅山记》:『独其文犹可识。』5、<名>非军事的,与『武』相对。《谏太宗十思疏》:『文武并用,垂拱而治。』6、<动>在身上刺花纹,叫『文身』。《庄子·逍遥遊》:『越人断发文身。』7、<名>文化;文教。《论语·子罕》:『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8、<量>用于旧时的铜钱,古称铜钱一枚为一文。《魏书·高崇传》:『在市铜价,八十一文得铜一斤,私造薄钱,斤馀二百。』9、<动>修饰;掩盖。《论语·子张》:『小人之过也必文。』成语有『文过饰非』。10、<名>规定、仪式。苏轼《上圆丘合祭六仪》:『仪者必又曰:省去繁文末节,则一岁可以再郊。』成语有『繁文缛节』。
王王:wáng 1、<名>帝王;君主。《察今》:『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2、<名>秦汉以后帝王称皇帝,『王』成为封爵最高一级。《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3、<动>朝见王。《诗经·殷武》:『莫敢不来王。』wàng 1、<动>称王;统治天下。《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2、<名使动>封……为王;拥戴……为王。《鸿门宴》:『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霸] 王业和霸业。儒家认为用仁义治理天下是王道;用武力征服天下是霸道。[王师] 帝王的军队,也指本朝的军队。
施施:shī 1、<动>实施;实行。《齐桓晋文之事》:『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2、<动>施展;使用。《促织》:『靡计不施,迄无济。』3、<动>施加;推与。《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动>搽抹。《林黛玉进贾府》:『唇若施脂。』5、<动>施舍;给予。《孔雀东南飞》:『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6、<名>恩惠;好处。《殽之战》:『未报秦施而伐其师。』7、<动>设置;安放。《口技》:『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shǐ<动>通『弛』。放松;解除。《后汉书·光武帝纪》:『遣骠骑大将军杜茂将众郡施刑屯北边。』yí 1、<形>邪;斜。《韩非子·诡使》:『谄施、顺意、从欲以危世者,近习。』2、<动>斜行。《孟子·离娄》:『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yì<动>延伸;延续。《叶公好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施生] 给人以生路。[施施] (1)慢走的样子。(2)喜悦自得的样子。
礼礼:lǐ 1、<名>原指祭神敬祖,后成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的总称。《鸿门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2、<名>礼貌;礼仪;表示敬意的语言或动作。《廉颇蔺相如列传》:『乃设九宾礼于廷。』《送东阳马生序》:『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3、<动>尊敬;以礼相待。《赤壁之战》:『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4、<名>礼物。《信陵君窃符救赵》:『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5、<名>儒家经典『五经』之一,包括《仪礼》《周礼》《礼记》三部书。
乐乐:yuè 1、<名>音乐。《琵琶行》:『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2、<名>乐器。《周礼·春官》:『掌六律六同之和……以为乐器。』3、<动>欣赏音乐。《庄暴见孟子》:『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lè 1、<形>快乐。《兰亭集序》:『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又] <形意动>以……为乐。《谏太宗十思疏》:『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2、<名>乐趣。《岳阳楼记》:『此乐何极。』3、<动>喜欢;乐意。《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乐方] 音乐的法度。[乐岁] 丰年。
桀桀:jié 1、<名>鸡栖的木桩。《诗经·王风·君子于役》:『鸡栖于桀。』2、<形>凶暴。柳宗元《封建论》:『桀猾时起。』3、<形>优秀;杰出;高出。《诗经·卫风·伯兮》:『邦之桀兮。』《水经注·江水》:『比之诸岭,尚为竦桀。』4、<名>夏朝末代君王,相传是暴君。jiē<动>通『揭』,举。《左传·成公二年》:『桀石以投人。』
纣纣:zhòu 1、<名>商朝末代君主,相传是暴君。成语有『助纣为虐』。2、<名>马鞦,即马后带。《方言》:『车纣,自关而东、周洛韩郑汝颍而东谓之鞦。』
动动:dòng 1、<动>活动;行动;运行等。《小石潭记》:『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冯婉贞》:『寨中人蜷伏不少动。』2、<动>触动;感动;惊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石钟山记》:『余方心动欲还。』3、<动>扰动。《三国志·诸葛亮传评》:『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4、<名>动物。陶渊明《饮酒》:『日人群动息。』《察今》:『知动植庶品,率皆递有变迁。』5、<副>动不动;常常。《赤壁之战》:『动以朝廷为辞。』6、<副>不知不觉。高适《别杨山人》:『不到嵩山动十年。』[动容] 脸上显露出受感动的表情。
干干:gàn 1、<名>盾牌。《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2、<动>捍卫。《卖柑者言》:『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3、<动>冒犯;冲犯。《商君书·业分》:『民不敢犯法以干法官也。』4、<动>直冲。《兵行车》:『哭声直上干云霄。』《雁荡山》:『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5、<动>追求;求取。《中山狼传》:『时墨者东郭先生将北适中山以干仕。』6、<动>干预;牵涉。《智取生辰纲》:『我们自凑钱买酒吃,干你甚事?。』7、<名>水边;河岸。《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8、<名>山涧。《诗经·斯干》:『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秩:水清的样子)9、<名>天下。见『干支』10、<形>没有水分或含水分很少的。与『湿』相对。《卖柑者言》:『视其中,则干若败絮干。』⒒<形>空虚。『外强中干』gàn 1、<名>树干。《淮南子·主术》:『枝不得大于干。』2、<名>指事物的主体或重要部分。《国语·晋语》:『爱亲明贤,政之干也。』3、<名>才能;才干。《三国志·诸葛亮》:『理民之干,优于将略。』4、<动>办理;主治。《水浒传》:『明日干了这事,更是这里安身不得了。』5、<名>事情;事务。《水浒传》:『学生来时,说道先生今日有干,权放一日假。』
戈戈:gē 1、<名>古代的一种兵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吐万里如虎。』2、<名>代指战争,常『干戈』连用。《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遇遇:《酉集下·辵字部》《唐韵》牛具切《集韵》《韵会》元具切《等韵》鱼具切,□音寓。《玉篇》见也,道路相逢也。《广韵》不期而会也。《春秋·隐八年》宋公、卫侯遇于垂。《谷梁传》不期而会曰遇。《礼·曲礼》诸侯未及期相见曰遇。〈注〉未及期,在期日之前也。《周礼·春官·大宗伯》诸侯冬见曰遇。〈注〉偶也,欲其若不期而偶至也。又待也,接也。《前汉·季布传》遇人恭谨。又《蒯通传》汉王遇我厚。又合也。《前汉·扬雄传》七十说而不遇。又姓。《风俗通》汉有遇冲,为河内太守。又《字汇补》五口切,与偶同。《史记·天官书》气相遇者,使□胜高。又《集韵》《韵会》□鱼容切,音顒。地名。《史记·高帝纪》战曲遇东。〈注〉曲音龋,遇音顒。考证:(《礼·曲礼》诸侯未及相见曰遇。)谨照原文未及下增期字。(《史记·天官书》气相遇者,使□胜高。)谨照原文省使字。
文文:《卯集下·文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无分切,音纹。《说文》错画也。《玉篇》文章也。《释名》文者,会集衆[音zhòng]彩,以成锦绣。合集衆[音zhòng]字,以成辞义,如文绣然也。《易·系辞》物相亲,故曰文。《周礼·天官·典丝》供其丝纩组文之物。〈注〉画绘之事,青与赤谓之文。《礼·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又《尚书序》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疏〉文,文字也。《说文》序》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古今通论》仓颉造书,形立谓之文,声具谓之字。又《易·乾卦文言疏》文谓文饰。又《易·坤卦》文在中也。〈疏〉通达文理。《史记·礼书》贵本之谓文,亲用之谓理。两者合而成文,以归太一,是谓太隆。又《书·尧典》钦明文思安安。〈疏〉发举则有文谋。又《礼·礼器》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史记·乐书》礼自外作,故文。〈注〉文犹动,礼肃人貌。貌在外,故云动。又《礼·乐记》礼减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反,以反为文。〈注〉文,犹美也,善也。又《左传·僖二十三年》吾不如衰之文也。〈注〉有文辞也。又《前汉·酷吏传》司马安之文法。〈注〉以文法伤害人也。〈又〉按其狱皆文致不可得反。〈注〉言其文案整密也。又姓。《前汉·循吏传》文翁,庐江舒人也。又《史记·諡法》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勤学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又兽名。《山海经》放臯之山有兽焉,其状如蜂,岐尾,反舌,善呼,曰文文。又《集韵》文运切,音问。《论语》小人之过也,必文。《朱传》文,饰之也,去声。又眉贫切,音珉。饰也。《礼·玉藻》大夫以鱼须文竹,刘昌宗读。又《韵补》叶微匀切。《崔駰·达旨》摛以皇质,雕以唐文。六合怡怡,比屋为仁。《张衡·西京赋》都邑游侠,张赵之伦。齐志无忌,拟迹田文。又叶无沿切。《蔡洪棊赋》画路表界,白质朱文。典直有正,方而不圆。
王王:《午集上·玉字部》《广韵》《集韵》《韵会》□雨方切,音徨。《广韵》大也,君也,天下所法。《正韵》主也,天下归往谓之王。《易·坤卦》或从王事。又《随卦》王用享于西山。《书·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诗·小雅》宜君宜王。〈注〉君,诸侯也。王,天子也。◎按秦汉以下,凡诸侯皆称王,天子伯叔兄弟分封于外者亦曰王。又诸侯世见曰王。《诗·商颂》莫敢不来王。〈笺〉世见曰王。又凡尊称亦曰王。《尔雅·释亲》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又法王,象王,皆佛号。《华严偈》象王行处落花红。《岑参诗》况値庐山远,抽簪礼法王。〈注〉法王,佛尊号也。又姓。又《諡法》仁义所往曰王。又王屋,山名。《书·禹贡》至于王屋。〈疏〉正义曰:王屋在河东垣县东北。又弓名。《周礼·冬官考工记》弓人,往体寡,来体多,谓之王弓之属。又王连,远志也。见《博雅》夫王,芏草也。见《尔雅·释草疏》。又王鴡,鸟名。《尔雅·释鸟》鴡鸠,王鴡。〈注〉鵰类,今江东呼之为鹗。又王鲔,鱼名。《周礼·天官·䱷人》春献王鲔。〈注〉王鲔,鲔之大者。又蛇名。《尔雅·释鱼》蟒,王蛇。〈注〉蟒,蛇最大者,故曰王蛇。又虫名。《尔雅·释虫》王蛈蜴。注:即螲蟷,似□鼄,在穴中,有盖。今河北人呼蛈蜴。《博雅》虎,王蝟也。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于放切,音旺霸王也。《正韵》凡有天下者,人称之曰王,则平声。据其身临天下而言曰王,则去声。《诗·大雅》王此大邦。〈笺〉王,君也。《释文》王,于况反。《前汉·高帝纪》项羽背约而王君王於南郑。《师古注》上王字,于放反。又《广韵》盛也。《庄子·养生主》神虽王,不善也。〈注〉谓心神长王。《释文》王,于况反。又音往。《诗·大雅》昊天曰明,及尔出王。〈传〉王,往也。《朱注》音往。〇按王本古文玉字。注详部首。考证:(《尔雅·释亲》父之母曰王母。)谨照原文改父之妣为王母。(《周礼·冬官考工记》王弓。〈注〉往体寡来体多曰王。)谨照原文改弓人,往体寡,来体多,谓之王弓之属。(又虫名。《尔雅·释虫》虎,王蝟也。)谨於又虫名尔雅释虫下增王蛈蜴。注:即螲蟷,似□鼄,在穴中,有盖。今河北人呼蛈蜴。二十二字。又按虎王蝟也非尔雅文,查系博雅,谨照原书增博雅二字。(《广韵》《集韵》《韵会》《正韵》□于放切,徨去声。霸王。)谨按王于放切,徨胡光切,王非徨之去声,今将徨去声霸王五字改为音旺霸王也。
施施:《卯集下·方字部》《唐韵》式支切《集韵》《韵会》商支切《正韵》申支切,□音诗。《说文》旗貌。齐乐施字子旗,知施者旗也。〈注〉徐锴曰:旗之逶迤。一曰设也。《书·益稷》以五采彰施于五色。又《诗·邶风》得此戚施〈传〉戚施,不能仰者。〈笺〉戚施,面柔下人以色,故不能仰也。又《诗·王风》将其来施施。〈传〉施施,难进之意。〈笺〉施施,舒行伺间,独来见已之貌。《释文》施如字。《孟子》施施从外来。《赵岐注》施施,犹扁扁,喜悦之貌。《音义》丁如字,张音怡。又《周礼·天官·内宰》施其功事。〈注〉施,犹赋也。又《礼·祭统》施于蒸彝鼎。〈注〉施,犹着也。又《晋语》秦人杀冀芮而施之。〈注〉施,□其尸也。又《玉篇》张也。《增韵》用也,加也。又姓。《左传·桓九年》施父。〈注〉鲁大夫。《礼·亲记》孔子曰:吾食於少施氏而饱。〈注〉少施氏,鲁惠公子,施父之后。又《广韵》《集韵》《韵会》□施智切,音翅。惠也,与也。《易·乾卦》德施普也。〈又〉云行雨施。《礼·曲礼》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左传·僖二十四年》报者倦矣,施者未厌。〈注〉施,功劳也。《增韵》凡施设之施,平声。施与之施,□平去通押。又《集韵》《韵会》□以豉切,音易。《诗·周南》葛之覃兮,施于中谷。〈传〉施,移也。又《诗·大雅》施于孙子。〈笺〉施,犹易也,延也。又《仪礼·丧服》绝族无施服。〈注〉在旁而及曰施。又《集韵》《韵会》□赏是切,诗上声。舍也,攺易也。通作弛。《周礼·天官·少宰》治其施舍。〈注〉施舍,不给役者也。《论语》君子不施其亲。《何晏注》施,易也。不以他人之亲易己之亲。《后汉·光武纪》将衆[音zhòng]部施□屯北边。〈注〉施,读曰弛。弛,解也。又《集韵》余支切,音移。□或作施。《史记·卫绾传》刃人之所施易。〈注〉施,读曰移。又《史记·贾生传》庚子日施兮。〈注〉施,矢遗反。索隐曰:施,犹西斜也。又《韵补》叶诗戈切。《汉·高祖戚夫人歌》横绝四海,又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礼礼:《午集下·示字部》《集韵》礼古作礼。注详十三画。(礼)(古文)礼《广韵》卢启切《集韵》《韵会》里弟切《正韵》良以切,□音蠡。《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释名》礼,体也。得其事体也。《韵会》孟子言礼之实节文斯二者,盖因人心之仁义而为之品秩,使各得其叙之谓礼。又姓。《左传》卫大夫礼孔。《徐铉曰》五礼莫重於祭,故从示。豊者,其器也。
乐乐:《辰集中·木字部》《唐韵》五角切《集韵》《韵会》《正韵》逆角切,□音岳。《说文》五声八音之总名。《书·舜典》夔,命女典乐,敎胄子。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易·豫卦》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礼·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又钟鼓、羽龠、干戚,乐之器也。屈伸、俯仰、缀兆、舒疾,乐之文也。《孝经》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又姓。《左传》晋大夫乐王鲋,《战国策》燕乐毅。复姓。《孟子》乐正裘。又《唐韵》卢各切《集韵》《韵会》《正韵》正各切,□音洛。喜乐也。《通论》喜者主於心,乐者无所不被。《易·系辞》乐天知命。《孟子》与民同乐。又《集韵》力照切《正韵》力召切,□音疗。《诗·陈风》可以乐饥。毛音洛,郑音疗。又《集韵》《韵会》《正韵》□鱼敎切。《论语》仁者乐山。又益者三乐。又《韵补》卢谷切,音禄。《太公·下略》四民用虚,国乃无储。四民用足,国乃安乐。《班固·东都赋》食举雍彻,太师奏乐,陈金石,布丝竹。又《唐韵》鲁刀切,音劳。《广韵》伯乐相马。一作博劳。考证:(《孝经》移风移俗,莫善于乐。)谨照原文移俗改易俗。
桀桀:《辰集中·木字部》《唐韵》渠列切《集韵》巨列切,□音杰。磔也。《周礼》谓磔为疈辜。古人称桀黠者,其凶暴若磔也。又《諡法》贼人多杀曰桀。又担也。《左传·成二年》齐高固桀石以投人。又借为隽桀字。《辨名记》千人曰英,万人曰桀。又桔桀,形貌。《张衡·西京赋》焘奡桔桀。又鸡栖杙也。《诗·王风》鸡栖于桀。古作□。俗作榤。又姓。《姓苑》汉桀龙,宋桀路分。又《集韵》其谒切,音竭。义同。又《韵会》巨列切《正韵》古屑切,□音结。桀桀,秀貌。《诗·齐风》维莠桀桀。考证:(《左传·成二年》齐高国桀石以投人。)谨照原文国改固。(《张衡·西都赋》)谨照原文都改京。
纣纣:《未集中·糸字部》《广韵》除柳切《集韵》《韵会》丈九切,□音□。《说文》马缯也。《扬子·方言》□车纣,自关而西谓之纣。《广韵》俗作□。又《史记·殷本纪》帝辛,天下谓之纣。〈注〉《諡法》残忍捐义曰纣。
动动:《子集下·力字部》《唐韵》《正韵》徒摠切《集韵》《韵会》杜孔切,□同上声。《说文》作也。《增韵》动,静之对。《易·坤卦》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书·说命》虑善以动,动惟厥时。又《广韵》出也。《礼·月令》仲春,蛰虫咸动。又摇也。《庾信·梦入内堂诗》日光钗焰动,窗影镜花摇。又《韵会》《正韵》□徒弄切,同去声。《易·系辞》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韵会》凡物自动,则上声。彼不动而我动之,则去声。又《集韵》覩孔切,音董。振动,拜也,以两手相击而拜。今倭人拜以两手相击,盖古之遗法。
干干:《寅集下·干字部》《唐韵》古寒切《集韵》《韵会》居寒切,□音竿。《说文》干,犯也。《左传·文四年》其敢干大礼,以自取戾。《晋书·卫玠传》非意相干,可以理遣。又《尔雅·释言》干,求也。《书·大禹谟》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论语》子张学干禄。又盾也。《扬子·方言》盾,自关而东或谓之〈盾支〉,或谓之干,关西谓之盾。《书·大禹谟》舞干羽于两阶。《诗·大雅》干戈戚扬。又司干,官名。《周礼·春官》司干掌舞器。又《尔雅·释言》干,扞也。〈注〉相扞卫。〈疏〉孙炎曰:干盾,自蔽扞。《诗·周南》公侯干城。〈疏〉干城者,言以武夫自固,为扞蔽如盾,为防守如诚然。又□也。《诗·小雅》秩秩斯干。〈传〉干,□也。又水涯也。《易·渐卦》鸿渐干干。〈注〉干谓大水之旁,故停水处者。《诗·魏风》寘之河之干兮。〈传〉干,厓也。又国郊曰干。《诗·邶风》出宿于干。〈传〉干言国郊也。又《韵会》若干,数未定之辞,犹言几许也。《礼·曲礼》问天子之年。对曰:闻之始服衣若干尺矣。《前汉·食货志》或用轻钱百加若干。〈注〉师古曰:若干,且设数之言也。干犹个也。谓当如此个数耳。又自甲至癸为天干。《皇极经世》十干,天也。十二支,地也。支干,配天地之用也。《皇极内篇》十为干,十二为支。十干者。五行有阴阳也。十二支者,六气有刚柔也。又阑干,横斜貌。《古乐府·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又《韵会》阑楯间曰阑干。《李白·清平调》沉香亭北倚阑干。又《韵会》目眶谓之阑干。《正韵》阑干,泪流貌。《谈薮》王元景使梁,刘孝绰送别,泣下。元景无泪谢曰:别后当阑干。《白居易诗》玉容寂寞泪阑干。又兰干,紵也。《后汉·哀牢国传》兰干细布,织成文章如绫锦。《华阳国志》兰干,獠言紵也。又干将,刃名。《吴越春秋》干将者,吴人也。莫邪,干将之妻也。干将作刃,莫邪断发翦爪投于炉中,金铁乃濡,遂以成刃。阳曰干将,阴曰莫邪。又干遮,曲名。《司马相如·子虚赋》淮南干遮。〈注〉干遮,曲名也。又射干,木名。《荀子·劝学篇》西方有木,名曰射干。又草名。《本草图经》射干,花白茎长,如射人之执干。《后汉·□宠传》阳气始萌,十一月有兰,射干,芸荔之应。又兽名。《司马相如·子虚赋》腾远射干。〈注〉射干,似狐,能缘木。又野干,亦兽名。《法华经》野干,体瘦无目,为诸童子摘掷,受诸苦痛。又发干、兰干、余干,□县名。《后汉·郡国志》东郡有发干县,汉阳郡有兰干县。《隋书·地理志》鄱阳郡有余干县。又长干,地名。《左思·吴都赋》长干延属。〈注〉建业南五里有山冈,其间平地,吏民亲居。东长干中有大长干,小长干,皆相连。地有长短,故号大小长干。韩诗曰考盘在干。地下而黄曰干。又姓。《左传·昭二十一年》宋有干犫。《刘向·别录》有干长,着天下忠臣九篇。又段干,干己,□复姓。《史记·老子传》老子之子名宗,为魏将,封於段干。〈注〉段干,应是魏邑名,而魏世家有段干木,段干子。田完世家有段干朋。疑此三人是姓段干也,本盖因邑为姓。《何氏姓苑》汉有干已衍,为京兆尹。又《集韵》居案切,音盰。扞也。《诗·周南》公侯干城。沈重读。又《篇韵》音寒。国名。《淮南子·道应训》荆有佽飞,得宝刃於干队。〈注〉干国,在今临淄,出宝刃。又《韵会》通作奸。《前汉·刘向传》数奸死亡之诛。又通作忓,干预也。《唐书·万寿公主传》无忓时事。又《韵会》通作竿。《后汉·董卓传》乗[音chéng]金华青盖,瓜画两轓,时人号竿摩车,言其服饰近天子也。〈注〉竿摩,谓相逼近也。今俗以事干人者谓之相竿摩。又与矸通。《集韵》矸,石也。或省作干。又与豻通。《类篇》豻或作干。《仪礼·大射仪》量人量侯道干五十。〈注〉干读豻。豻侯者,豻鹄豻饰也。又古与乾通。《初月帖》淡闷干呕。杨慎曰:淡,古淡液之淡,干,古干湿之干。今以谈作痰,干作乾,非也。又叶经天切,音坚。《黄庭经》回紫抱黄入丹田,漱咽灵液灾不干。考证:(《韵会》阑板间曰阑干。)谨照原文板改楯。
戈戈:《卯集中·戈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古禾切,音锅。《说文》平头戟也。《徐锴曰》戟小支上向则为戟,平之则为戈。一曰戟偏距为戈。《礼·曲礼》进戈者前其□,后其刃。《正义曰》戈,钩孑戟也。如戟而横安刃,但头不向上,为钩也。直刃长八寸,横刃长六寸,刃下接柄处长四寸,□广二寸,用以钩害人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戈柲六尺有六寸。〈又〉戈广二寸,内倍之,胡三之,援四之。〈注〉内谓胡以内接柲者也,胡,其孑也,援,直刃也。《释名》戈,过也。所刺捣则决,所钩引则制之,弗得过也。《书·牧誓》称尔戈。〈注〉戈,短兵也。人执以举之,故言称也。又《典略》周有孤父之戈。又国名。在宋郑之间,寒浞子豷封于戈,少康灭之。又姓。《史记》夏后有戈氏,宋戈彦,明戈镐。又司戈,武职,从八品,唐天授年间置。从弋,一横之。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