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志相及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yǐn zhì xiāng jí成语简拼:YZXJ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隱志相及
成语解释
隐:忧伤;及:至,到。忧痛之心相通。形容互相同情。
成语造句
(1)东兴区新星学校的五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隐志相及”。
(2)胡胡写不出成语“隐志相及”,导致语文测试仅仅考了97分。
(3)练习本的封面上写着“隐志相及”几个大字。
(4)伟宏哥哥给诗芙和玫荫讲解了“隐志相及”的故事。
(5)小滨不会写成语“隐志相及”的最后一个字。
成语出处
《吕氏春秋·精通》:『隐志相及,痛疾相救,忧思相感。』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隐隐:yǐn 1、<动>隐藏。《核舟记》:『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2、<动>隐居,不出来做官。《信陵君窃符救赵》:『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3、<名>隐衷;隐情。《病梅馆记》:『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4、<动>同情。《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5、<副>暗地里。《促织》:『然睹促织,隐中胸怀。』6、<名>矮墙。《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逾隐而待之。』[隐忍] 隐瞒真情而勉力忍耐。[隐逸] 隐居;隐居的人。[隐隐] 不很清楚;隐约。[隐约] 依稀不清楚。
志志:zhì 1、<名>心意;志向。《观沧海》:『歌以咏志。』《为学》:『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2、<动>立志。《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3、<动>记忆;记;记住。《屈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4、<名>标记。《南齐书·韩系伯传》:『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志。』5、<动>做标志。《桃花源记》:『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6、<名>记事的书或文章。《项脊轩志》:『余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7、<名>通『痣』,皮肤上的斑或小疙瘩。《梁书·沈约传》:『约左目重瞳子,腰有紫志。』
相相:xiàng 1、<动>仔细看;观察。《订鬼》:『伯乐学相马。』2、<名>相貌。《孔雀东南飞》:『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3、<动>帮助;辅助。《游褒禅山记》:『至于幽暗昏惑而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4、<名>帮助别人的人。《季氏将伐歂臾》:『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用彼相矣。』5、<名>辅佐君王的大臣;宰相。《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又] <名使动>使……当宰相。《资治通鉴·周纪一》:『魏置相,相田文。』6、<名>主持礼节仪式的人。《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xiāng 1、<副>互相。《陈情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2、<副>表示动作偏向一方。《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3、<副>递相;相继。《训俭示康》:『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相与] (1)一起;共同。(2)交往;结交。[相得] 关系融洽。
及及:jí 1、<动>赶上;追上。《殽之战》:『及诸河,则在舟中矣。』2、<动>至;到;到达。《归去来兮辞》:『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伶官传序》:『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3、<动>遭遇;遇到。《叔向贺贫》:『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4、<动>推及;涉及。《齐桓晋文之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5、<动>来得及。《荆轲刺秦王》:『方急时,不及召下兵。』[又] <名>指充足的应付时间。《论积贮疏》:『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6、<动>赶得上;比得上。《邹忌讽齐王纳谏》:『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7、<介>等到;到了。《兰亭集序》:『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8、<介>趁着。《子鱼论战》:『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9、<介>跟,与。《左传·僖公四年》:『屈完及诸侯盟。』10、<连>和,与。《陈情表》:『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隐隐:《戌集中·阜字部》《唐韵》《正韵》於谨切《集韵》《韵会》倚谨切,□音櫽。《尔雅·释诂》隐,微也。〈注〉微谓逃藏也。《易·乾卦》龙德而隐者也。又《礼·礼运》大道既隐。〈注〉隐犹去也。又《说文》蔽也。《玉篇》匿也。《论语》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礼·檀弓》事亲有隐而无犯。《鲁语》□五而已,无有隐者,隐乃讳也。又《广韵》私也。《论语》吾无隐乎尔。〈疏〉孔子敎人无所隐惜。又《玉篇》不见也。《易·系辞》巽称而隐。〈注〉称扬命令,而百姓不知其由。《史记·韩安国传》壷遂之深中隐厚。又《礼·曲礼》不以隐疾。〈注〉隐疾,衣中之疾也。又《史记·秦始皇纪》隐宫徒□者,七十余万人。〈注〉宫□,一百日隐於阴室养之,故曰隐宫。又《史记·滑稽传》齐威王之时喜隐。《前汉·艺文志》隐书十八篇。〈注〉《刘向·别录》云:隐书者,疑其言以相问,对者以虑思之,可以无不喻。又《礼·玉藻》隐辟而后履。〈注〉隐辟,俛逡巡而退着履也。又《尔雅·释言》隐,占也。〈注〉隐度。〈疏〉占者,视兆以知吉凶,必先隐度。《礼·少仪》军旅思险,隐情以虞。〈注〉隐,意也,思也。《后汉·安帝纪》隐亲悉心,勿取浮华。〈注〉皆隐审尽心,勿取浮华不实者。又《扬子·方言》隐,定也。又《玉篇》安也。又痛也。《诗·邶风》如有隐忧。〈传〉痛也。《礼·檀弓》拜稽颡,哀戚之至隐也。稽颡,隐之甚也。《孟子》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又〉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前汉·韩安国传》此仁人之所隐也。又《左传·昭二十五年》隐民皆取食焉。〈注〉隐约穷困。又《定三年》君以弄马之故,隐君身。〈注〉隐,忧约也。《荀子·儒效篇》隐隐兮其恐人之不当也。〈注〉隐隐,忧戚貌。又《司马相如·上林赋》湛湛隐隐。〈注〉隐隐,盛貌。又《前汉·郊祀歌》休嘉砰隐溢四方。〈注〉砰隐,盛意。又《左传·襄二十三年》踰隐而待之。〈注〉隐,短墙也。又《諡法》隐拂不成曰隐,不显尸国曰隐,见美坚长曰隐。又姓。《吴志》有廷尉左监隐蕃。又《尔雅·释草》蒡,隐葱。〈注〉似苏,有毛,江东呼为隐葱,藏以为葅。又《广韵》《集韵》□於靳切,音檼。《广韵》隈隐之貌。又《孟子》隐几而卧。〈注〉隐,倚也。於靳反。又《集韵》筑也。《前汉·贾山传》厚筑其外,隐以金椎。又《集韵》於刃切,駰去声。《礼·檀弓》既葬而封,广轮揜坎,其高可隐也。〈注〉隐,据也。封可手据,谓高四尺所。《释文》隐,於刃反。《集韵》俗作□□隐。考证:(《后汉·安帝纪》隐视幽心,勿取浮华。)谨照原文隐视改隐亲。幽心改悉心。(《定二年》君以弄马之故,隐君身。)谨照原文二年改三年。(《襄二十三年》隃隐而待之。)谨照原文隃隐改踰隐。(《尔雅·释草》蒡,隐葱。〈注〉似苏,有毛,江东呼为隐葱)谨照原文两葱字□改葱。
志志:《卯集上·心字部》《唐韵》《集韵》《韵会》职吏切《正韵》支义切,□音鋕。《说文》从心之声。志者,心之所之也。《论语》志於道。《诗序》在心为志。又《广韵》意慕也。《仪礼·大射仪》不以乐志。〈注〉志者,意所拟度也。《礼·少仪》问卜筮曰:义欤,志欤。义则可问,志则否。〈注〉义,正事也。志,私意也。又准志也。《书·盘庚》若射之有志。〈疏〉如射之有所准志,志之所主,欲得中也。又章志也。《礼·檀弓》孔子之丧,公西赤为志焉。子张之丧,公明仪为志焉。〈疏〉故为盛礼,以章明志识也。又本志也。《左传·襄元年》谓之宋志。〈注〉言宋本志,在攻取彭城也。又《左传·昭二十五年》以制六志。〈注〉为礼,以制好恶喜怒哀乐六志。又记也。与志同。或作识。《周礼·春官》小史掌邦国之志。《前汉书》有十志。《师古曰》志,记也。积记其事也。《后汉·刘骏传》博见强志。又《集韵》昌志切。与帜通。旗也。《史记·张丞相传》沛公以周昌为职志。又箭镞也。《尔雅·释器》金镞翦羽谓之鍭,骨镞不翦羽谓之志。〈注〉镞,今之錍箭。志,今之骨骲。又叶真而切,音支。《楚辞·九章》昔君与我成言兮,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
相相:《午集中·目字部》《唐韵》《正韵》息良切《集韵》《韵会》思将切,□音襄。《说文》省视也。又《广韵》共也。《正韵》交相也。《易·咸卦》二气感应以相与。《公羊传·桓三年》胥命者何,相命也。〈注〉胥,相也。相与胥音别义通。又质也。《诗·大雅》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又相思,木名。《左思·吴都赋》相思之树。〈注〉大树也。东冶有之。又《唐韵》《正韵》□息亮切,襄去声。《尔雅·释诂》视也。《左传·隐十一年》相时而动。又《集韵》助也。《易·泰卦》辅相天地之宜。《书·立政》用劢相我国家。又《尔雅·释诂》导也。又勴也。〈注〉谓赞勉。〈疏〉乡饮酒云:相者,一人敎导,即赞勉也。又《增韵》□也。《周礼·春官·大宗伯》朝观会同,则为上相。〈注〉相,诏王礼也。出接賔曰□,入诏礼曰相。相者,五人卿为上□。又《广韵》扶也。《礼·礼器》乐有相步。〈注〉扶工也。又《小尔雅》治也。《左传·昭九年》□水属也,火水妃也,而楚所相也。〈注〉楚之先祝融,主治火事。又选择也。《周礼·春官·簭人》上春相簭。〈注〉谓更选择其蓍也。又送杵声。《礼·曲礼》邻有丧,舂不相。〈注〉相者,声以相助,歌以助舂,犹引重者呼邪许也。又相术。《左传·文元年》内史叔服能相人。又月名。《尔雅·释天》七月为相。又官名。《吕览》相者,百官之长也。《古三坟》伏牺氏上相共工,下相皇桓。《前汉·百官公卿表》相国,丞相,皆秦官。又计相。《史记·张丞相传》张苍迁为计相。〈注〉专主计籍。又内相。《唐书·陆贽传》贽为翰林时,号内相。又家相。《礼·曲礼》士不名家相。〈注〉主知家务者。又《周礼·春官》有冯相氏。《夏官》有方相氏。又乐器。《礼·乐记》治乱以相。〈注〉相即拊也。亦以节乐,以韦为表,装之以穅。穅,一名相,因以名焉。又星名。《石申星经》相星在北极斗南。又江神,名奇相。见《博雅》。又太史□部有相风竿。《傅休奕相风赋》表以灵鸟,镇以金虎。以□祥风,以占吉凶。《古今注》作伺风鸟,夏禹所作也。又药名。《本草纲目》□相,麻黄别名。相鸟,马兰别名。又地名。《商书序》河禀甲居相。〈注〉在河北。令魏郡有相县。又州名。后魏置相州,唐曰邺都。又姓。《后汉·南蛮传》武落钟离山出四姓,一曰相氏。《后秦》相云。《北齐》相愿。又相里,务相,空相,熊相,倚相,京相,沂相,俱复姓。又《字汇补》音禳。《礼·祭法》相近於坎坛,祭寒暑也。〈注〉相近当为禳祈,王肃又作祖迎。又叶思必切,音悉。《杜甫·漫兴绝句》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陆游诗话》白乐天用相字,多作思必切,如为问长安月,如何不相离是也。此诗相欺,亦当读入声。《说文》易纬文曰:地可观者,莫可观於木,故从目从木。《正字通》相,俗作□,转注。相,思将切,省视也。□,莫卜切,目不明也。分相□为二,非。
及及:《子集下·又字部》《唐韵》其立切《集韵》《韵会》极入切《正韵》忌立切,□琴入声。《说文》逮也。从又从人。《徐曰》及,捕人也。会意。《广韵》至也。又《韵会》旁及,覃被也。《诗·大雅》覃及鬼方。《周颂》燕及皇天。又《增韵》连累也。《左传·隐六年》长恶不悛,从自及也。又兼与之辞。《左传·宣七年》与谋曰及。又《后汉·党锢传》张俭等八人为八及,言能导人追宗也。又《韵补》叶极业切。《诗·大雅》征夫捷捷,每怀靡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