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yì jǐn guò xiāng
成语简拼:YJGX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繁体:衣暹^鄉
成语解释
旧指富贵以后回到故乡。含有向乡里夸耀的意思。
近义词
[同]衣锦还乡
成语接龙
1、衣锦过乡→乡壁虚造→造次行事→事与原违→违心之论→论长说短→短垣自逾→逾年历岁→岁寒松柏→柏舟之誓→誓死不屈→屈蠖求伸→伸头探脑→脑满肠肥→肥鱼大肉→肉跳心惊→惊蛇入草→草木愚夫→夫子自道→道不拾遗→遗簪坠舄→舄乌虎帝→帝辇之下→下笔如神→神龙马壮
2、衣锦过乡→乡壁虚造→造茧自缚→缚鸡弄丸→丸泥封关→关情脉脉→脉脉相通→通权达理→理所必然→然荻读书→书读五车→车量斗数→数往知来→来者不善→善男信女→女貌郎才→才貌兼全→全智全能→能掐会算→算沙抟空→空谷跫音→音容笑貌→貌合心离→离题万里→里外夹攻
成语示例
(1)《新唐书·卷一〇四·张行成列传》:『太子驻定州监国,谓曰:「吾乃送公衣锦过乡邪!」』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二页写着“衣锦过乡”几个大字。
(2)福州金桥学校的慎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衣锦过乡”。
(3)磊磊写不出成语“衣锦过乡”,导致期末考试才97分。
(4)噜噜不会写成语“衣锦过乡”的最后一个字。
(5)詹叔叔给虎仔和他的同学讲述了“衣锦过乡”的历史故事。
成语出处
《新唐书·于高张传》:『吾乃送公衣锦过乡邪!』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衣衣:yī 1、<名>上衣。古代上衣称衣,下衣称裳。《孙雀东南飞》:『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2、<名>衣服。《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又] <名为动>为(给)…穿上。《资治通鉴·周纪四》:『有老人涉淄而寒,出水不能行。田单解其裘而衣之。』3、<动>穿(衣)。《<论语>十则》:『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廉颇蔺相如列传》:『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衣冠] (1)衣帽,即穿衣、戴帽。(2)指官绅、士大夫。(3)文明礼仪。
锦锦:jǐn 1、<名>有色彩、花纹的丝织品。《公输》:『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2、<形>比喻鲜艳华美。《岳阳楼记》:『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锦官城] 成都。四川成都旧有大城、少城。少城大城西,为主锦之官所居,因称锦官城。[锦瑟] 画有锦文的瑟。
过过:guò 1、<动>走过;经过。《殽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2、<动>时间过去。《采草药》:『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3、<名>经历;过程。《苏武》:『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过。』4、<动>超过;胜过。《齐桓晋文之事》:『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5、<副>过分;过于。《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6、<名>过失。《殽之战》:『孤之过也,大夫何罪。』7、<动>责备。《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8、<动>访问;探望。《信陵君窃符救赵》:『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过从] (1)互相往来。(2)应付;周旋。[过存] 问候。
乡乡:xiāng 1、<名>地方行政区域或单位。所辖范围,历代不同。(1)周制,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周礼·地官·大司徒》:『五州为乡,使之相宾。』(2)春秋齐制,十连为乡。《国语·齐语》:『十连为乡,乡有良人焉。』[又] 十率为乡。《管子·小匡》:『十率为乡。』(3)汉制,十亭为乡。《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4)唐宋后指县级以下基层行政单位。2、<名>家乡;故乡。《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还,乡音未改鬓毛衰。』3、<名>地方;当地。《柳敬亭传》:『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xiàng<动>通『向』,朝向。《殽之战》:『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xiǎng 1、<动>通『享』。享用;享受。《汉书·文帝纪》:『夫以朕之不德而专乡独美其福。』2、<名>通『响』,回声。《汉书·董仲舒传》:『如景乡之应形声也。』2、<动>通『享』。享用;享受。《汉书·文武帝》:『夫以朕之不德而专乡独美福。』[乡党] 乡里;家乡。党,古代行政单位,五百户为一党。[乡关] 故乡。[乡里] (1)所居之乡。(2)同乡。(3)妻的代称。[乡邻] 同乡;邻居。[乡试]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中在各省进行的选拔举人的考试,由朝廷派考官主持,每三年一次。
衣衣:《申集下·衣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於希切,音依。《说文》上曰衣,下曰裳。《世本》胡曹作衣。黄帝时人。《白虎通》衣者,隐也。《释名》衣,依也。人所以依以庇寒暑也。《玉篇》所以形躯依也。《类篇》象覆二人之形。《易·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礼·玉藻》衣,正色。裳,间色。《傅□·衣铭》衣服从其仪,君子德也。衣以饰外,德以饰内。又丝衣,祭服也。《诗·周额》丝衣其紑。又《博雅》寝衣,衾,□服也。又《释名》中衣,言在外小衣之外,大衣之中也。又心衣,抱腹而施钩肩,钩肩之间施一裆,以养心也。又面衣。《晋书·惠帝纪》尚书高光进面衣。又耳衣。《唐·边塞曲》金缝耳衣寒。又缀衣,掌衣服官名。《书·立政》王左右常伯、常任、准人、缀衣、虎贲。又白衣,未仕之称。《后汉·崔駰传》宪谏以为不宜与白衣会。又牛衣,编乱麻为之。即今俗呼为龙具者。《前汉·王章传》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又垣衣,苔也。《王融诗》垣衣不可裳。又姓。《通志·氏族略》见《姓苑》。《正字通》明有衣勉仁、衣佑。又人名。《高士传》被衣,尧时人。蒲衣,舜时人。又青衣,地名。《史记·彭越传》处蜀青衣。〈注〉今为临卭。又借服膺意。《书·康诰》绍闻衣德言。又《唐韵》於既切,读去声。服之也。《玉篇》以衣被人也。《增韵》着衣也。《晏子·亲下篇》衣十升之布。《前汉·东方朔传》身衣弋绨。又《韵补》於斤切。齐人言衣声如殷,今姓有衣者,殷之谓欤。一作□。《通志·六书略》即衣字,从向、身。考证:(《正字通》明有衣勉仁,衣□。)谨照原文□改佑。
锦锦:《戌集上·金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居饮切,音□。《说文》襄色织文也。从帛金声。《徐曰》襄,亲色也。汉魏郡有县,能织锦绮,因名襄邑。《释名》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字从金帛。《诗·卫风》衣锦褧衣。〈传〉锦,文衣也。《左传·襄三十一年》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拾遗记》员峤山有冰蚕,霜覆之,然后成茧。其色五采,后代效之,染五色丝,织以为锦。又《五代史·吴越世家》临安有大树,钱鏐幼时戏於此,及贵归,衣以锦,号其树曰衣锦将军。又《南窗纪谈》中散大夫,旧说谓之十样锦。受命之初,不俟恩赦,便许封赠父母,一也。妻封郡君,二也。不隔郊奏荐,三也。奏子为职官,四也。乗[音chéng]马许行驰道,五也。马鞍上施紫丝座,六也。马前执破木板,七也。宴殿用金器具朶[音duǒ,同朵]殿上,八也。许上遗表,九也。国史立传,十也。又姓。汉郞中令锦被。又贝锦,虫名。《诗·小雅》萋兮菲兮,成是贝锦。〈注〉水中介虫,文似锦。又水名。《前汉·司马相如传》汉宫有水锦,水有鸳。又《广舆记》成都府城南有锦江,一名汶江,织锦濯此则鲜丽,其地曰锦里,其城曰锦官城。
过过:《酉集下·辵字部》《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古卧切,戈去声。《玉篇》度也,越也。《正韵》超也。《易·系辞》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礼·檀弓》过之者,俯而就之。《史记·贾生传》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又过失也。《书·大禹谟》宥过无大。〈注〉过者,不识而误犯也。《前汉·文帝纪》俱去细过,偕归大道。又罪愆也。《周礼·天官·大宰》八柄,八曰诛,以驭其过。又责也。《史记·项羽纪》闻大王有意督过之。又卦名。易大过,小过。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古禾切,音戈。《广韵》经也。《书·禹贡》东过洛汭,北过洚水。又过所也。《释名》过所至关津以示也。或曰传转也,转移所在,识以为信。又国名。《左传·襄四年》处浇于过。〈注〉过,国名。东莱掖县有过乡。又□名。《诗·大雅》溯其过□。又姓。《后汉·刘陶传》过晏之徒。〈注〉过,姓,过国之后。《正韵》经过之过,平声。超过、过失之过,去声。考证:(《史记·贾谊传》自以为过之,今殆不及也。)谨照原 书贾谊传改贾生。又原文无殆字今省。(《史记·高帝纪》闻将军有意督过之。)谨按所引出项羽纪不出高帝纪,谨照原书高帝纪改项羽纪。将军改大王。(《释名》过所至关津以示也。或曰,传过也。移所在识以为信。)谨按太平御览引释名原文传转也,转移所在,识以为信。今照改。
乡乡:《酉集下·邑字部》《广韵》许良切《集韵》《韵会》《正韵》虚良切,□音香。《释名》乡,向也,衆[音zhòng]所向也。《广韵》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前汉·食货志》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是万二千五百户也。又上声。《韵会》《正韵》□许两切,与响同。《前汉·董仲舒传》如影乡之应形声。又《字汇补》与飨通。《前汉·文帝纪》尃乡独美其福。又去声。《集韵》《正韵》□许亮切。与向同。《礼·曲礼》则必乡长者所视。〈又〉请席何乡。又《尔雅·释宫》两阶间谓之乡。〈注〉人君南乡当阶间。又窻牖名。《礼·明堂位》刮楹达乡。〈疏〉每室四户八窻,窻户皆相对。又《仪礼·士虞礼》祝从启牖乡如初。〈注〉乡,牖一名也。〈疏〉北牖名乡,乡亦是牖,故云一名也。又《正字通》昔也,曩也。往者在前,来者从后,故往者谓之乡者,往日谓之乡日。《论语》乡也,吾见於夫子而问知。又姓。《集韵》通作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