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钵之传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yī bō zhī chuán成语简拼:YBZC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衣缽之傳
成语解释
原指佛教徒师父把袈裟和食钵传授给徒弟。泛指前人思想、学问、技能的传授和继承。
成语示例
(1)衣钵之传,将在子矣!▼《清史稿·朱骏声传》
成语造句
(1)打开练习本,第二页赫然是“衣钵之传”几个大字。
(2)惠州侨场中学的都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衣钵之传”。
(3)顺顺写不出成语“衣钵之传”,导致语文测试仅97分。
(4)小婧不会写成语“衣钵之传”的最后一个字。
(5)长润大哥哥给学珍和玉藐讲述了“衣钵之传”的历史典故
成语出处
宋·朱熹《答郑仲礼》:『彼中朋友今有几人其趣向成就果能不失前人衣钵之传否?』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衣钵衣钵:原指佛教中师父传授给徒弟的袈裟和钵,后泛指传授下来的思想、学术、技能等:衣钵相传。
衣衣:yī 1、<名>上衣。古代上衣称衣,下衣称裳。《孙雀东南飞》:『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2、<名>衣服。《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又] <名为动>为(给)…穿上。《资治通鉴·周纪四》:『有老人涉淄而寒,出水不能行。田单解其裘而衣之。』3、<动>穿(衣)。《<论语>十则》:『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廉颇蔺相如列传》:『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衣冠] (1)衣帽,即穿衣、戴帽。(2)指官绅、士大夫。(3)文明礼仪。
钵钵:bō(1)陶制的器具,形状象盆而较小,用来盛饭、菜、茶水等。(2)钵盂。[钵多罗之省,梵pātra]
之之:zhī 1、<动>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2、<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4、<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5、<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6、<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7、<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8、<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9、<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10、<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11、<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12、<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传传:chuán 1、<动>传递;传送。《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2、<动>传给;授与。《原君》:『传之子孙,受享无穷。』3、<动>传授;教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4、<动>流传。《石钟山记》:『此世所以不传也。』5、<名>流传的文字。《游褒禅山记》:『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zhuàn 1、<名>驿舍;客站。《廉颇蔺相如列传》:『舍相如广成传舍。』2、<名>驿车。《韩非子·喻老》:『遽传不用。』(遽:驿车。)3、<名>文字记载。又常指一种文体。《史记·太史公自序》:『作七十列传。』[又] <名为动>为……作传。《<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4、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奇] 1.小说体裁之一。一般指唐宋人用文言写作的短篇小说。2.明以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为传奇,以别于北杂剧。[传衣] 传授师法;继承师业。李商隐《谢书》:『自蒙半夜传后,不羡王祥得佩刀。』[传舍] 古时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传乘] 古代兵车。《晋书·舆服志》:『追锋车,去小平盖,加通幰,如轺车,驾二。追锋之名,盖取其迅速也,施于戎阵之间,是为传。』(幰xiǎn:帷幔。)[传注] 阐释经义的文字。韩愈《与李祕书论小功不税书》:『无乃别有所指,而传者失其宗乎?』
衣衣:《申集下·衣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於希切,音依。《说文》上曰衣,下曰裳。《世本》胡曹作衣。黄帝时人。《白虎通》衣者,隐也。《释名》衣,依也。人所以依以庇寒暑也。《玉篇》所以形躯依也。《类篇》象覆二人之形。《易·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礼·玉藻》衣,正色。裳,间色。《傅□·衣铭》衣服从其仪,君子德也。衣以饰外,德以饰内。又丝衣,祭服也。《诗·周额》丝衣其紑。又《博雅》寝衣,衾,□服也。又《释名》中衣,言在外小衣之外,大衣之中也。又心衣,抱腹而施钩肩,钩肩之间施一裆,以养心也。又面衣。《晋书·惠帝纪》尚书高光进面衣。又耳衣。《唐·边塞曲》金缝耳衣寒。又缀衣,掌衣服官名。《书·立政》王左右常伯、常任、准人、缀衣、虎贲。又白衣,未仕之称。《后汉·崔駰传》宪谏以为不宜与白衣会。又牛衣,编乱麻为之。即今俗呼为龙具者。《前汉·王章传》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又垣衣,苔也。《王融诗》垣衣不可裳。又姓。《通志·氏族略》见《姓苑》。《正字通》明有衣勉仁、衣佑。又人名。《高士传》被衣,尧时人。蒲衣,舜时人。又青衣,地名。《史记·彭越传》处蜀青衣。〈注〉今为临卭。又借服膺意。《书·康诰》绍闻衣德言。又《唐韵》於既切,读去声。服之也。《玉篇》以衣被人也。《增韵》着衣也。《晏子·亲下篇》衣十升之布。《前汉·东方朔传》身衣弋绨。又《韵补》於斤切。齐人言衣声如殷,今姓有衣者,殷之谓欤。一作□。《通志·六书略》即衣字,从向、身。考证:(《正字通》明有衣勉仁,衣□。)谨照原文□改佑。
之之:《子集上·丿字部》《唐韵》《正韵》止而切《集韵》《韵会》真而切,□音枝。《说文》出也,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适也,往也。《礼·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气,则无不之也。又於也。《礼·大学》之其所亲爱而辟焉。〈注〉之,适也。《朱传》犹於也。又语助辞。《书·金縢》礼亦宜之。《礼·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语尾,或层出。如毛诗我之怀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六句九之字,常华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诗·周南》之子于归。〈注〉之子,是子也。又变也。《易传》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孙奕示儿编》之字训变,左传,遇观之否。言观变为否也。又至也。《诗·鄘风》之死矢靡他。又遗也。《扬子·法言》或问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则载而恶乎之。曰:之后世君子。〈注〉言行道者贵乎及身,乃载以遗后世。又姓。出《姓苑》。又《郝敬读书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属,地有所往,连属之辞也。通作旃。《诗·唐风》舍旃舍旃。又《魏风》上慎旃哉。□与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义互通。又《韵补》叶职流切,音周。《楚辞·九章》吕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饭牛。不逢尧舜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气,焉本鸢,后人借为助语,助语之用既多,反为所夺,又制字以别之,乃有芝字吁字鸢字。考证:(《礼·文王世子》冬亦如之。)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
传传:《子集中·人字部》《广韵》直挛切《集韵》《韵会》《正韵》重缘切,□音椽。转也。《左传·庄九年》公丧戎路,传乗[音chéng]而归。〈注〉戎路,兵车。传乗[音chéng],乗[音chéng]他车。《释文》传,直专反。又丁恋反。又《正韵》授也,续也,布也。《周礼·夏官·训方氏》诵四方之传道。〈注〉传说往古之事也。读平声。又《礼·曲礼》七十曰老而传。〈注〉倦勤,传家事于子也。又《礼·内则》父母,舅姑之衣衾,簟席枕几不传。〈注〉移也。又《集韵》《韵会》《正韵》□株恋切,专去声。传舍。《释名》传,转也。人所止息,去者复来。转,相传无常主也。《史记·郦食其传注》高阳传舍。又《说文》遽也,驿递曰传。《礼·玉藻》士曰传遽之臣。〈注〉驿传车马,所以供急遽之令,士贱而给役使,故自称如此。又古者以车驾马,乗[音chéng]诣京师,谓之传车。后又置驿骑,用单马乗[音chéng]之,若今之递马。凡四马高足为置传,四马中足为驰传,四马下足为乗[音chéng]传,一马二马为轺传。汉律,诸当乗[音chéng]传及发驾置传者,皆持尺五寸木传信,封以御史大夫印章,其乗[音chéng]传参封之。参,三也。有期会絫封两端,端各两封,凡四封。乗[音chéng]置驰传五封之,两端各二,中央一轺,传两马再封之,一马一封,以马驾轺车而乗[音chéng]传,曰一封轺传。又关传。《周礼·地官·司关》凡所达货贿,则以节传出之。《前汉·文帝纪》〈注〉张晏曰:信也,若今过所也。如淳曰:两行书缯帛,分持其一,出入关,合之乃得过,谓之传。师古曰:今或用棨刻木为合符。《后汉·□蕃传》投传而去。〈注〉符也。丁恋切。《释名》传,转也。转移所在,执以为信也。又《集韵》《韵会》《正韵》□柱恋切,音瑑。训也。贤人之书曰传。又纪载事迹以传於世亦曰传,诸史列传是也。《释名》传,传也。以传示后人也。又续也。《孟子》传食於诸侯。又叶重伦切,音□。《前汉·叙传》帝庸亲亲,厥国五分,德不堪宠,四支不传。◎按诸字书传本有直挛、知恋、直恋三切,《广韵》分析极细,《正韵》因之。然正考经史注疏,驿传之传,平、去二音可以互读,至传道、传闻、传授之传,乃一定之平声,纪载之传,一定之去声。此音之分动静,不可易者也。《正字通》专辟动静字音之说,每於此等处,为浑同之说以乱之,此断断不可从者。又按《广韵》二仙,传,直挛切,音椽,又持恋,丁恋二切。三十三线,传,直恋切,即持恋切。知恋切,即丁恋切。丁恋切盖用交互门法,不如用音和知恋切为安也。考证:(《左传·庄九年》传乗[音chéng]而归。注传乗[音chéng],乗[音chéng]他小车。)谨照原文省小字。(〈注〉传,直专反。)谨照原书注改释文。(《礼·内则》父母,舅姑之衣衾,簟度枕几不传。)谨照原文簟度改簟席。(《周礼·地官·司关》凡所达货贿,则以节传出之。〈注〉张晏曰,信也,)谨按张晏曰云云乃汉书注,非周礼注。注字上增前汉文帝纪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