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www.16system.cn 2022-12-14
  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下面是好范文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选择。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全面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精神,有效整合学校教育教学资源,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面向全体,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素质,逐步形成学校的活动特色。

  二、活动目标:

  1、活动主题:实现整合。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特色建设、德育活动等整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2、活动形式:体现多元。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努力做到集中与分散结合,校外与校内结合,集体与个体结合,自主与创新结合。

  3、活动过程:常态规范。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全方位监控,要求做到课前有准备,课中有指导,课后有反思,力争每堂课都实实在在。

  4、活动评价:不断完善。注重过程性评价,继续展开以现场观察、学生座谈,成果展示为主要形式的督查评价,促使活动深入开展。

  5、活动资料:注重积累。每位任课老师要及时记录活动中的成败得失,及时收集整理学生的优秀成果,不断更新活动网页。

  三、具体措施:

  (一)强化学习,提升活动课程的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是随着课改应运而生的。教师唯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才能充分认识开设此课程的重大意义,才能真正明确此课程的目标及实施操作的方法。

  1、加强自身学习。期初全体任课教师进行培训,每位教师要进一步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深刻领会纲要精神,以先进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同时,每位教师要善于从报刊杂志、教育书籍、网络等多种渠道了解课改信息,明确活动动态,学习优秀案例,汲取成功经验,边学习边实践,不断增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解和认识。

  2、重视同伴互助。同年级的老师要互相协作,共同参与,教师之间要经常切磋交流,形成合力。针对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教学中出现的热点与难点,人人要出谋划策,寻求对策,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活动内容的开发、活动方式的选择、活动途径的展开等等,老师们要不断反思,不断跟进。

  (二)注重整合,丰富活动课程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开发,必须立足校本,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实现多方整合,以拓展活动的实施空间。各年级在制订活动方案时,要将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特色建设,德育活动等结合起来构想。开展活动时,力求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

  1、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从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去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自由研究;启发学生从数学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深入调查;与劳动技术教育与科技活动相结合,开展学习技能、科技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与信息技术教育相结合,上查阅资料,网页制作等……各任课教师要善于发现,重视引导,努力寻找学科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结合点。

  2、与特色活动相结合。教师要用心抓住时令特色,关注校园动态,挖掘课程资源,开展主题系列研究。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指导学生进行考察、研究、体验等活动。

  3、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围绕学校“依托社区资源开展劳动技术研究”这一课题,组织学生开展“走进红豆”、“走进红豆杉林”、“走进香樟苗木基地”、“走进养蟹养虾场”等体验性活动。在活动中反思,在活动中成长

  (三)关注常态,规范活动课程的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开发与实施的课程。要扎扎实实开展好活动,教师要克服畏难情绪,从细节着眼,从实效入手,关注平时,关注问题,关注专题,关注典型,把握好活动的全过程。本学期,我校将特别关注常态下活动的开展,做到规范,有序。

  1、期初,精心制订计划。各年级各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围绕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块内容(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结合学校的校本特色,多方整合,制订好详细、全面、切实可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形成系列,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序、有效开展。

  2、期中,常态实施计划。每位教师要严格按照期初计划上好每堂课。课前重准备,及时备好每节课,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实现资源共享;课中重引导,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鼓励学生观点争鸣,组织学生分工探究,教师要全程参与,全面指导;课后重延伸,督促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开展活动,不可“放任自流”。同时,要及时记录活动点滴,设计活动方案,及时向“小能人网站”推荐优秀活动成果,积累收集相关资料上交教导处。继续开展教研活动。

  3、期末,全面总结活动。结合期初制订的活动计划和学校关于综合实践活动“六个一”的考评要求,认真反思活动的进展情况,及时总结活动中的成功与失败;结合亲历活动的体会,认真撰写活动案例;及时做好对学生的综合考评工作、资料的整理工作。学期末,每位任课老师向教导处上交一份有质量的活动资料。

  四、工作安排:

  二月份:

  1、制订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2、召开综合实践活动任课教师会议,贯彻活动计划。

  3、围绕下发材料,各班讨论活动内容,制订本学期班级活动方案。

  4、综合实践年级负责教师会议,整理形成一学年研究系列。

  5、上交每月活动方案以及相关资料。

  三月份:

  1、抽查各年级各班开展活动的情况(主要看是否按计划进行)。

  2、撰写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准备参加区级评比。

  3、上交每月活动方案以及相关资料。

  4、参加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开发研讨活动。

  四月份:

  1、更新综合实践活动网页制作。

  2、组织全体师生春游活动。

  2、上交每月活动方案以及相关资料。

  五月份:

  1、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课堂展示。

  2、上交每月活动方案以及相关资料。

  六月份:

  1、收集整理活动资料。

  2、上交活动总结与案例。

  3、完成综合实践活动师生考评工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中心小学为了加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采取“点班带动,面上推广”的工作策略,采取措施稳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进程。

  一、组建机构。

  学校建立以国明政校长为组长,张文渻为副组长,7位教师为成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科研课题组。国明政校长负责全面工作,张文渻为业务指导,其余几位教师为主研教师。

  二、建立一支相对固定的教师队伍。

  1、在校教师均有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责任和义务。学校安排各班班主任为任课教师,,同时还积极利用当地的社会资源,聘请社会人员兼职。注重教师的培训与培养,不断调整教师的知识结构,建设一专多能型的教师队伍。

  2、对教师们进行规范性,灵活性培训。规范性培训,就是把老师送到市级进行专题培训,充实理论,丰富内涵。灵活性培训,第一就是校内培训老师,蔺国明老师先后组织老师们学习综合实践课程标准,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明白了这门课程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同时学习其他地区综合实践活动经验,弄清了具体的操作方法。第二,就是让教师走出去,多走走,多看看,见多识广,学习为我所用的东西。

  三、按课程表,科学运用活动课时。

  按照《纲要》要求,小学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一般每周为3课时,同时开发利用周末、节假日等课外时间,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在具体课时分配上,研究性学习每学期组织1-2个研究课题或项目;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每学期2-3次活动,每学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少于10天;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可按集中或分散的方式,统筹安排课时。

  四、充分利用现有地方教材。

  学校以寿光市教研室开发的小学3-5年级(6年级正在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作为指导性教材,各班班主任充分借助这一有利资源,创造性地组织好、实施好本班的综合实践活动。

  五、形式多样化

  1、在校内开展。注重开发优势教学资源,学校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各具特长的教职员工以及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校园设施、场地和设备等。

  2、在校外开展。一是发挥校外实践基地的作用。二是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开展实践活动。

  六、保证活动经费投入,顺利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课,不象其它学科,它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向自然环境,向学生的生活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这就需要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拍照、摄像、购买资料、奖励师生等,都需要经费开支,尽管我们学校财力有限,但是,学校也拨出相应的资金投入,确保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七、值得思考的地方。

  我校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过程中,有许多地方做得不很理想。大家都知道,综合实践活动应该让学生自己去组合,自己去活动,但我们的教师也出现过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情况,另外,在管理上我们也感到困惑:参加综合实践的老师工作量很大,至今我校没有找到合理计算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实施依据

  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新设置的、必修的、独立的课程领域,由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方面内容构成,占23个必修学分,其中研究性学习15个学分,社区服务2个学分,社会实践6个学分。

  二、实施内容

  1.研究性学习。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依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可分为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两类。课题研究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类型。项目(活动)设计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

  2.社区服务。参加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其内容包括社区文化活动(如法制宣传、人口与保健宣传、环保与卫生宣传、科普活动、电脑培训、助学帮困、拥军拥属、文娱活动)、社区环境建设(如环保卫生、绿地领养、社区学校辅导、板报橱窗制作、交通秩序维护及其他志愿活动)和其他志愿者活动。

  3.社会实践。内容包括军训、社会回乡调查、素质教育基地实践、值周班管理实践、社会考察、社团活动等。

  三、实施方式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

  1.组织形式。以小组合作研究为主,一般每生三年参加并完成2个课题研究(含项目设计,下同),其中高一完成的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每个课题10个学分,高二为5学分。

  2.时间安排。每个课题研究时间总量90课时,课题研究开始和结束阶段集中进行;中间研究过程分散落实,高一第一学期每周安排3课时,以后减少课时。

  3.课题研究:可以学生自行申报课题,组成6—8名学生的课题研究小组,实行分工合作制,自行聘任教师;也可由学校推荐,填写申报表,由教务处和年级组负责协调。

  课题研究一般应经确定课题—制订方案—搜集材料—整理分析—总结报告—交流评价。每一步骤工作情况必须记录,以备学分认定。

  (二)社会实践

  1.组织形式:学校或班级统一组织和小组组织相结合,以行政班或小组为单位。

  2.时间安排:三个学年总数不少于三周。其中“军训”安排在高一(上)开学前,“社会回乡调查”安排在高一(下)的暑假期间,其他形式的安排在高二寒假进行。

  3.活动记录:由政教处统一记录。

  (三)社区服务

  1.组织形式:由教师组织或学生自由安排。

  2.时间安排:利用学校规定时间、课余、假期时间分散进行,三年内的服务总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

  3.活动记录:学校组织的服务活动由学校团委统一记录;学生自行组织的,由学生本人在活动结束后将《社区服务记载卡》交社区记录,后交团委以确定学分。

  四、学分认定

  由教务处、政教处、团委、年级组初步认定学分,教务处组织公示并确认,对认定结果有异议的,由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复议。

  1.研究性学习。必须具备五个条件。

  ①有符合要求的课题方案;

  ②研究过程记录完整

  ③有符合课题成果报告;

  ④有三级(自评、组评、师评)合格评估结论;

  ⑤实际参加的活动时间达到规定时间以上。以小组上交的《使用手册》为考评主要依据。

  2.社区服务。具备三个条件,可得2个学分:

  ①三年内服务总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

  ②《社区服务记载卡》记录完整;

  ③经抽样回访、成果展示、公示无异议。服务时间10个工作日以上。

  3.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必修6个学分。其中“军训”、“社会回乡调查”、“素质教育基地实践”和其他活动分别计2个学分。

  本方案自20xx年9月开始实施。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方面各另行制定具体详细的操作细则。在实施过程中若有改进,以届时公布的实施细则或年度实施计划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