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竹竿打到底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yī zhú gān dǎ dào dǐ成语简拼:YZGDDD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一竹竿打到底
成语解释
指一次就做成功。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一次成功
近义词
一竿子捅到底
成语造句
(1)本子的第二页写着“一竹竿打到底”几个大字。
(2)步高中学的陀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一竹竿打到底”。
(3)小笨写不出成语“一竹竿打到底”,因此语文考试只有98分。
(4)小茗不会写成语“一竹竿打到底”的最后一个字。
(5)芋铧大哥哥给謦朵和隐凤讲述了“一竹竿打到底”的历史典故
成语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5回:『我爷娘当初把我嫁给王押司,只指望一竹竿打到底,不想半路相抛。』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到底到底:[dàodǐ] (1)用于疑问句,表示进一步追究;究竟。你到底去不去?!(2)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结果。经过一番曲折,事情到底成功了。(3)强调原因或特点;毕竟。[南方] 到底是南方,四月就插秧了。[小孩] 到底是小孩,这些道理他还不大懂。你到底为什么不走进那间屋子。(4)一直到完毕、结束或完成。贯彻到底。(5)表示感叹的语气。到底还是女人心细。
竹竿竹竿:(竹竿儿)砍下来的削去枝叶的竹子:把衣服晾在竹竿上。
一一:yī 1、<数>《狼》:『一屠晚归。』2、<连>一边;一面。《兰亭集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3、<形>同一;一样。《察今》:『古今一也。』4、<动>看作一样。《兰亭集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5、<动>统一。《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6、<动>专一。《劝学》:『用心一也。』7、<副>全;一概。《岳阳楼记》:『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8、<副>一旦。《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9、<副>才;刚刚。《赤壁之战》:『初一交战,操军不利。』10、<副>初次。《曹刿论战》:『一鼓作气。』[一旦] (1)有一天。(2)一时;忽然。(3)形容时间很短。[一何] 多么。[一力] (1)协力。(2)竭力。[一体] 关系密切,如同一个整体。一样,相同。[一昨] 前些日子。
竹竹:zhú 1、<名>竹子。《桃花源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冈竹楼记》:『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2、<名>竹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然抱茅入竹去。』3、<名>竹制的管乐器。《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南亭集序》:『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竹帛] 竹简和白绢。古代用竹帛作为书写工具,故以其泛指典籍史册。[竹马] 儿童游戏时当马骑的竹竿。
竿竿:gān竿子:钓竿;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打打:一、1、dǎ(1)用手或器具撞击物体:打门;打鼓;打铁。(2)器皿、蛋类等因撞击而破碎:碗打了;鸡飞蛋打。(3)殴打;攻打:打架;打援。(4)发生与人交涉的行为:打官司;打交道。(5)建造;修筑:打坝;打墙。(6)制造(器物、食品)。如:打刀;打烧饼。(7)搅拌:打卤;打糨子。(8)捆:打包裹;打铺盖卷儿;打裹腿。(9)编织:打草鞋;打毛衣。(10)涂抹;画;印:打蜡;打个问号;打墨线;打格子;打戳子;打图样儿。(11)揭;凿开:打开盖子;打冰;打井;打眼儿。(12)举;提:打旗子;打灯笼;打伞;打帘子◇打起精神来。(13)放射;发出:打雷;打炮;打信号;打电话。(14)付给或领取(证件)。如:打介绍信。(15)除去:打旁杈。(16)舀取:打水;打粥。(17)买:打油;打酒;打车票。(18)捉(禽兽等)。如:打鸟;打鱼。(19)用割、砍等动作来收集:打柴;打草。(20)定出;计算:打草稿;打主意;成本打二百块钱。(21)做;从事:打杂儿;打游击;打埋伏;打前站。(22)做某种游戏:打球;打扑克;打秋千。(23)表示身体上的某些动作:打手势;打哈欠;打嗝儿;打踉跄;打前失;打滚儿;打晃儿(huàngr)。(24)采取某种方式:打官腔;打比喻;打马虎眼。2、dǎ从:打这儿往西,再走三里地就到了;打今儿起,每天晚上学习一小时;他打门缝里往外看。二、dá量词,十二个叫一打:一打铅笔;两打毛巾。[英dozen]
到到:dào(1)达于某一点;到达;达到:到期;火车到站了;从星期三到星期五。(2)往:到农村去;到群众中去。(3)用做动词的补语,表示动作有结果:看到;办得到;说到一定要做到;想不到你来了。(4)周到;想得很到;有不到的地方请原谅。(5)姓。
底底:dǐ 1、<名>底部;底面。《小石潭记》:『全石以为底。』2、<名>里面;下面。白居易《琵琶行》:『间关莺语花底当滑,幽咽泉流冰下难。』3、<名>原稿;草稿。如『底本』。4、<名>末尾;尽头。如『年底』。5、<动>到;到达。《列子·天瑞》:『底春披裘。』6、<动>停滞。柳宗元《天说》:『人之血气败逆壅底。』7、<代>何;什么。《乐府诗集·秋歌》:『寒衣尚未了,郎唤侬底为?』8、<助>相当于『的』。
一一:《子集上·一字部》(古文)弌《唐韵》《韵会》於悉切《集韵》《正韵》益悉切,□漪入声。《说文》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广韵》数之始也,物之极也。《易·系辞》天一地二。《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又《广韵》同也。《礼·乐记》礼乐□政,其极一也。《史记·儒林传》韩生推诗之意,而为内外传数万言,其语颇与齐鲁间殊,然其归一也。又少也。《颜延之·庭诰文》选书务一不尚烦密。《何承天·答颜永嘉书》窃愿吾子舍兼而遵一也。又《增韵》纯也。《易·系辞》天下之动贞夫一。《老子·道德经》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又均也。《唐书·薛平传》兵铠完砺,徭赋均一。又诚也。《中庸》所以行之者,一也。又正一。《唐书·司马承桢传》得陶隐居正一法,逮四世矣。又一一。《韩非子·内储篇》南郭处士请为齐宣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韩愈诗》一一欲谁怜。《苏轼诗》好语似珠穿一一。又《星经》天一星,在紫微宫门外。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又太一,山名,即终南山。一名太乙。又三一。《前汉·郊祀志》以太牢祀三一。〈注〉天一,地一,泰一。泰一者,天地未分元气也。又尺一,诏版也。《后汉·□蕃传》尺一选举。〈注〉版长尺一,以写诏书。又百一,诗篇名,魏应璩着。又姓,明一炫宗。又三字姓。北魏有一那娄氏,后改娄氏。又一二三作壹贰叄。《大学》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史记·礼书》总一海内。《前汉·霍光传》作总壹。《六书故》今惟财用出纳之簿书,用壹贰叄以防奸易。又《韵补》叶於利切,音懿。《左思·吴都赋》藿蒳豆蔲,姜汇非一。江蓠之属,海苔之类。又叶弦鸡切,音兮。《参同契》白者金精,黑者水基。水者道枢,其数名一。
竹竹:《未集上·竹字部》《广韵》《集韵》《韵会》张六切《正韵》之六切,□音竺。《说文》冬生青草,象形。下垂箁箬也。《竹谱》植类之中,有物曰竹。不刚不柔,非草非木。小异空实,大同节目。〈又〉竹虽冬蒨,性忌殊寒。九河鲜育,五岭实繁。《诗·卫风》绿竹猗猗。《礼·月令》日短至,则伐木取竹箭。《周礼·夏官》东南曰扬州,其利金、锡、竹箭。《史记·货殖传》渭川千亩竹,其人与千户侯等。《释名》竹曰个。《淮南子·俶真训》竹以水生。又八音之一。《周礼·春官》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竹。《礼·乐记》竹声滥,滥以立会,会以聚衆[音zhòng]。《史记·律书注》古律用竹。《前汉·律正志》黄帝使泠纶,自大夏之西,崑仑之阴,取竹之解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释名》竹曰吹。吹,推也,以气推发其声也。又竹□。《左传注》造□书于竹□。又竹帛。《史记·孝文纪》请着之竹帛,宣布天下。《说文》着之竹帛谓之书。又竹花,竹实。《谢灵运·晋书》元康二年,巴西界竹生花,紫色,结实。《本草》竹花一名草华。《庄子·秋水篇》鵷雏非练实不食。〈注〉练实,竹实也。又竹醉日。《岳阳风土记》五月十三日谓之龙生日,可种竹,《齐民要术》所谓竹醉日也。又地名。《尔雅·释地》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史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前汉·地理志》孤竹在辽西令支县。〈又〉沛郡有竹县。〈注〉今竹邑。〈又〉广汉郡属县有绵竹。〈又〉零陵郡竹山县。《水经注》藉水东南流,与竹岭水合。《穆天子传》我徂黄竹。《零陵记》桂竹之野。《杨慎集》桂竹,后称贵竹,今贵州。《福建志》南安县有苦竹山。又官名。《唐书·百官志》司竹监掌植竹苇,供宫中百司帘篚之属。又书名:《竹书纪年》《戴凯之·竹谱》《刘美之·续竹谱》。又姓。《广韵》伯夷、叔齐之后,以竹为氏。后汉有下邳相竹曾。又草名。《永嘉郡志》青田县有草,叶似竹,可染碧,名为竹青。《宛陵诗注》锦竹,草名,似竹而斑。又木名。《益部方物略》竹柏,生峨嵋山,叶繁长而箨似竹。又花药名。《本草》石竹,瞿麦也。鹿竹、菟竹,黄精也。玉竹,葳蕤也。又菜名。《齐民要术》竹菜,生竹林下,似芹科而茎叶细,可食。《羣芳谱》淡竹叶,一名竹叶菜,嫩时可食。又果名。《桂海虞衡志》木竹,子、皮色、形状全似大枇杷,肉甘美,秋冬间实。又□名。《赞宁·笋志》竹根有□,大如猫,其色类竹,名竹豚,亦名稚子,杜诗所谓笋根稚子也。又鱼名。《桂海虞衡志》竹鱼出漓水,状如青鱼,味似鳜。又酒名。《张协·七命》豫北竹叶。《张华诗》苍梧竹叶清。又《集韵》敕六切,音畜。萹竹,草名。又与属玉之属通,鸭也。《扬雄·蜀都赋》独竹孤鶬。又叶职律切。《谢惠连·雪赋》雪宫建于东国,雪山峙于西域。岐昌发咏于来思,姬满申歌于黄竹。曹风以麻衣比色,楚谣以幽兰俪曲。〈注〉曲,区聿切。竹,职律切。考证:(《史记·货殖传》渭川千亩竹,其人与万户侯等。)谨照原文万户改千户。(《前汉·律正志》黄帝使冷纶。)谨照原文冷纶改泠纶。
竿竿:《未集上·竹字部》《广韵》古寒切《集韵》《韵会》《正韵》居寒切,□音干。《说文》竹梃也。《诗·卫风》籊籊竹竿。《史记·货殖传》竹竿万个。又竿牍。《庄子注》竹□为书。又地名。《水经注》卫县有竿城。又与干通。《后汉·董卓传》僭拟车服,时人号竿摩车。〈注〉竿摩,犹干劘也。言其相逼近也。又《集韵》古旱切。与干同。箭笴也。又《集韵》居案切,音旰。衣架。《尔雅·释器》竿谓之箷。又叶经天切。《白居易·悟真寺诗》或时泄光采,夜与星斗连。中顶最高峯,拄天青玉竿。又叶公旦切。《刘琨·答卢谌诗》亭亭孤干,独生无伴。绿叶繁缛,柔条修罕。朝采尔实,夕捋尔竿。竿翠丰寻,逸珠盈椀。又《字汇补》居旱切,干上声。《谢灵运诗》不怨秋夕长,恒苦夏日短。濯流激浮湍,息□倚密竿。
打打:《卯集中·手字部》《唐韵》《集韵》《韵会》□都挺切,音顶。《说文》击也。从手丁声。《谷梁传·宣十八年》邾人戕缯子于缯,梲杀也。〈注〉谓捶打。音顶。又《六书故》都假切《韵会》《正韵》都瓦切。《正韵笺》打字通音当作都那切,如读都瓦切,不成声矣。◎按打与挞同义。杨慎曰:尚书挞音人声,又转上声。俗用打为挞,然从挞转音,亦未合。今读德马切,答上声为正。《北史·张彝传》羽林武贲将几千人,至尚书省,以瓦石击打公门。又白打,球采名。《蹴踘谱》每人两踢名打二,曳开大踢名白打。《韦庄诗》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间分白打钱。又《唐韵》德冷切《集韵》《韵会》都冷切,□读与等近。义同。又《欧阳修·归田录》打字当滴耿切。○按《字汇》误改音滴。又《项氏家说》俗助语每与本辞相反,其於打字用之尤多。凡打□、打听、打量、打睡,无非打者。
到到:《子集下·刀字部》《唐韵》《正韵》都导切《集韵》《韵会》刀号切,□音倒。《尔雅·释诂》到,至也。〈疏〉到者,自远而至也。《诗·大雅》靡国不到。又姓。《韵会》出彭城楚令尹屋到之后。
底底:《寅集下·广字部》《唐韵》都礼切《集韵》《韵会》《正韵》典礼切,□音邸。《说文》山居也。又《说文》下也。又《玉篇》止也。《尔雅·释诂》底,待也。〈注〉止也。〈疏〉底者,在物之下,是亦止也。又《玉篇》滞也。《左传·昭元年》勿使有所壅闭湫底。〈注〉底,滞也。《晋语》戾久将底,底箸滞淫。又《增韵》器臀也。《诗·大雅》于橐[音tuó]于囊。〈笺〉无底曰橐[音tuó]。有底曰囊。又文书槀曰底。《春明退朝录》公家文书稿,中书谓之草,枢密院谓之底,三司谓之检。秘府有梁朝宣底二卷,即贞明中崇政院书也。又凡供役使者曰小底。《晋公谈录》皇城使刘承规,在太祖朝为黄门小底。又设疑之辞。《匡谬正俗》俗谓何物为底。此本言何等物,后省何,直云等物耳。应璩诗云:用等谓才学,言用何等才学也。去何言等,其言已旧,今人不详根本,乃作底字,非也。唐人诗多用底字。《杜甫·寄王陶二少尹诗》文章差底病。《韩愈·曲江寄白舍人诗》有底忙时不肯来。又与厎通。《韵会》厎,通作底。《诗·小雅》靡所底止。〈传〉底,至也。又与砥通。《前汉·枚乗[音chéng]传》磨砻底厉。〈注〉底,柔石也。又叶都木切,音啄。《郭璞·东海外大壑赞》写溢洞穴,暵昏龙烛。爰有天壑,号为无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