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高升,众人得济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yī rén gāo shēng,zhòng rén dé jì成语简拼:YRGSZRDJ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一人高升,眾人得濟
成语解释
比喻一个人做了大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成语用法
作宾语、分句;用于人事关系
近义词
一夫得道,九族升天
成语示例
(1)忠大伯用手巾擦了茶碗,给冯大狗斟上茶,说:『一人高升,众人得济。你一个人挣钱,一大家子人不受急窄了。』▼梁斌《红旗谱》十三
(2)…忠大伯用手巾擦了茶碗,给冯大狗斟上茶,说:『一人高升,众人得济。你一个人挣钱,一大家子人不受急窄了。——当代·梁斌《红旗谱》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一人高升,众人得济”几个大字。
(2)川息叔叔给朵艳和梁愉讲解了“一人高升,众人得济”的历史故事。
(3)汤原县吉祥中学的化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一人高升,众人得济”。
(4)小爱写不出成语“一人高升,众人得济”的拼音。
(5)小虹不会写成语“一人高升,众人得济”的最后一个字。
成语出处
梁斌《红旗谱》第一卷:『一人高升,众人得济。你一个人挣钱,一大家子人不受急窄了。』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高升高升:[gāoshēng] (1)职务的提高。(2)使职务提升。(3)[方] 起火。
众人众人:[zhòngrén] (1)大多数人。众人都感到惊奇。(2)大家。众人竭力。――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3)一般人,普通人。今之众人。――唐·韩愈《师说》;为众人师。――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众人待其身。――唐·韩愈《原毁》;众人皆以奢靡。――宋·司马光《训俭示康》;泯然众人。――宋·王安石《伤仲永》。
一一:yī 1、<数>《狼》:『一屠晚归。』2、<连>一边;一面。《兰亭集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3、<形>同一;一样。《察今》:『古今一也。』4、<动>看作一样。《兰亭集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5、<动>统一。《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6、<动>专一。《劝学》:『用心一也。』7、<副>全;一概。《岳阳楼记》:『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8、<副>一旦。《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9、<副>才;刚刚。《赤壁之战》:『初一交战,操军不利。』10、<副>初次。《曹刿论战》:『一鼓作气。』[一旦] (1)有一天。(2)一时;忽然。(3)形容时间很短。[一何] 多么。[一力] (1)协力。(2)竭力。[一体] 关系密切,如同一个整体。一样,相同。[一昨] 前些日子。
人人:rén 1、<名>人类。《屈原列传》:『夫天者,人之始也。』2、<名>人民;众人。《为学》:『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又] 人人;每人。《鱼我所欲也》:『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3、<名>别人;他们。《齐桓晋文之事》:『老吾老,以及人人之老。』4、<名>人才;杰出的人物。《左传·文公十三年》:『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5、<名>人品;人的品德操行。《赵威后问齐使》:『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
高高:gāo 1、<形>高,与『低』、『矮』、『下』相对。《涉江》:『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滕王阁序》:『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2、<动>加高;抬高。《促织》:『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3、<动>重;推崇。《与陈伯之书》:『夫迷途知返,往哲是与;不远而复,先典攸高。』4、<名>高度。《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核舟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5、<名>高处。《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滕王阁序》:『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6、<形>指品级地位高;尊贵。《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滕阁王序》:『千里逢迎,高朋满座。』7、<形>高明;高尚。《五蠹》:『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8、<副>高度。《东方朔》:『朔文辞不逊,高自称誉,上伟之。』9、<形>大。《鸿门宴》:『劳苦而功高如此。』又专指大年龄《醉翁亭记》:『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10、<形>高亢;响亮。鲍照《代堂上歌行》:『筝笛更弹吹,高唱相追和。』11、<形>热烈;盛大。《史记·项羽本纪》:『饮酒高会。』12、<动>高出;超出。《张衡传》:『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13、<形>敬辞,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素不相识,去问官人高姓大名。』
升升:shēng 1、<名>容量单位。一斗的十分之一。《齐民要术·种谷》:『良地一亩,用子五升。』[又] 布八十缕为一升。《礼记·杂记》:『朝服十五升。』2、<动>上升;登。《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引] 升官。《后汉书·王符传》:『符独耿介不同于世俗,以此遂不得升进。』3、<形>成熟。《谷梁传·襄公二十四年》:『五谷不升为大饥。』4、<形>太平。《三国志·魏书·王朗传》:『蒸庶欣欣,喜遇升平。』
众众:zhòng 1、<形>众多;多。《子鱼论战》:『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2、<名>众人;大家。《冯婉贞》:『三保戒团众装药实弹,毋妄发。』3、<名>士众;兵士人数。《垓下之战》:『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4、<名>军队。《隆中对》:『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5、<形>广泛;普遍。《师说》:『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庶] 众人;众民。
得得:dé 1、<动>获得;得到;取得。与『失』相对。《鱼我所欲也》:『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垓下之战》:『汉皆已得楚乎?』2、<动>贪求;贪得。《论语·季氏》:『戒之在得。』3、<名>心得;收获。《游褒禅山记》:『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4、<形>得意;满足。《兰亭集序》:『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5、<动>领会;理解。《朝三暮四》:『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6、<形>合适;恰当。《六国论》:『此言得之。』7、<动>实现;达到。《信陵君窍符救赵》:『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谏太宗十思疏》:『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8、<动>能;能够。《垓下之战》:『项王自度不得脱。』《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9、<副>应该;应当。《鸿六宴》:『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10、<助>表示完成或补充说明结果。《琵琶行》:『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11、<副>必须。《红楼梦》:『这件事还得你去才弄的明白。』[得非] 同『得无』,莫不是。[得无] 副词。(1)莫非;该不会。(2)能不;怎么能不。
济济:jì 1、<动>渡;渡水。《子鱼论战》:『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又] <名>泛指河水。王粲《登楼赋》:『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2、<动>成功;成就。《赤壁之战》:『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3、<动>救助;帮助。《赤壁之战》:『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4、<动>停止。《淮南子·览冥》:『于是风济而波罢。』jǐ<名>济水;河流名称,发源于河南,东流至山东入海,后来下游河道被黄河所夺。
一一:《子集上·一字部》(古文)弌《唐韵》《韵会》於悉切《集韵》《正韵》益悉切,□漪入声。《说文》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广韵》数之始也,物之极也。《易·系辞》天一地二。《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又《广韵》同也。《礼·乐记》礼乐□政,其极一也。《史记·儒林传》韩生推诗之意,而为内外传数万言,其语颇与齐鲁间殊,然其归一也。又少也。《颜延之·庭诰文》选书务一不尚烦密。《何承天·答颜永嘉书》窃愿吾子舍兼而遵一也。又《增韵》纯也。《易·系辞》天下之动贞夫一。《老子·道德经》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又均也。《唐书·薛平传》兵铠完砺,徭赋均一。又诚也。《中庸》所以行之者,一也。又正一。《唐书·司马承桢传》得陶隐居正一法,逮四世矣。又一一。《韩非子·内储篇》南郭处士请为齐宣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韩愈诗》一一欲谁怜。《苏轼诗》好语似珠穿一一。又《星经》天一星,在紫微宫门外。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又太一,山名,即终南山。一名太乙。又三一。《前汉·郊祀志》以太牢祀三一。〈注〉天一,地一,泰一。泰一者,天地未分元气也。又尺一,诏版也。《后汉·□蕃传》尺一选举。〈注〉版长尺一,以写诏书。又百一,诗篇名,魏应璩着。又姓,明一炫宗。又三字姓。北魏有一那娄氏,后改娄氏。又一二三作壹贰叄。《大学》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史记·礼书》总一海内。《前汉·霍光传》作总壹。《六书故》今惟财用出纳之簿书,用壹贰叄以防奸易。又《韵补》叶於利切,音懿。《左思·吴都赋》藿蒳豆蔲,姜汇非一。江蓠之属,海苔之类。又叶弦鸡切,音兮。《参同契》白者金精,黑者水基。水者道枢,其数名一。
人人:《子集中·人字部》《唐韵》如邻切《集韵》《韵会》《正韵》而邻切,□音仁。《说文》天地之性最贵者也。《释名》人,仁也,仁生物也。《礼·礼运》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又一人,君也。《书·吕□》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又予一人,天子自称也。《汤诰》嗟尔万方有衆[音zhòng],明听予一人诰。又二人,父母也。《诗·小雅》明发不寐,有怀二人。又左人,中人,翟国二邑。又官名。《周礼》有庖人,亨人,浆人,凌人之类。又枫人,老枫所化,见《朝野佥载》。又蒲人,艾人,见《岁时记》。又姓。明人杰。又左人,闻人,俱复姓。又《韵补》叶如延切,音然。《刘向·列女颂》望色请罪,桓公嘉焉。厥后治内,立为夫人。
高高:《亥集上·高字部》《广韵》古劳切《集韵》《韵会》居劳切,□音羔。《说文》崇也。象台观高之形。从冂口。与仓舍同意。《易·系辞》□高以□,贵贱位矣。〈注〉高谓天体也。〈又〉崇高莫大乎富贵。又《史记·高祖纪注》张晏曰:礼諡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又地名。《前汉·地理志》沛郡高县。又姓。《史记·仲尼弟子传》高柴。又《集韵》《韵会》□居号切,音诰。度高曰高。《左传·隐元年·都城过百雉注》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释文》高,古报反。又如字。又叶居侯切,音钩。《柳宗元·柳评事墓铭》柳侯之分,在北为高,充于史氏,世相重侯。又叶居何切。《苏黄门·严颜□》相传昔者严太守,刻石千岁字已伪。严颜生平吾不记,独忆城破节最高。《韵会》俗作髙。
升升:《子集下·十字部》《唐韵》识蒸切《集韵》《韵会》书蒸切,□音陞。《说文》龠也。十合为升。《前汉·律正志》升者,登合之量也。古升上径一寸,下径六分,其深八分。龠十为合,合十为升。又成也。《礼·乐记》男女无辨则乱升。又《广韵》布八十缕为升。《礼·亲记》朝服十五升。又卦名。《易·升卦》升元亨,用见大人,勿恤,南征吉。又降之对也。《书·毕命》道有升降。〈注〉犹言有隆有污也。又登也,进也。《诗·小雅》如日之升。《易·坎象》天险不可升也。又《前汉·梅福传》民有三年之储曰升平。
众众:《补遗·子集》《人字部》《篇海类编》鱼琴切,音吟。衆[音zhòng]立也。与乑异。俗书为衆[音zhòng]字。非。(众)(古文)《唐韵》《广韵》《集韵》《类篇》《韵会》《正韵》□之仲切,终去声。《说文》多也。《徐曰》国语三人为众。数成於三也。《易·说卦》坤为众。〈疏〉取其地载物非一也。《书·汤誓》格尔众庶。《诗·周颂》命我众人。《黉山子损益篇》寡者,为人上者也。众者,为人下者也。又众雨。《礼·月令·淫雨蚤降注》雨三日以上为霖,今月令曰众雨。又星名。《史记·天官书》娄为聚众。又县名。《前汉·地理志》安众县,秦置,属南阳郡。又《唐韵》职戎切《集韵》《韵会》之戎切,□音终。义同。又草名。《尔雅·释草疏》众,一名秫。稷之黏者也。又泺,一名贯众,药草也。又姓。《左传》有众仲,众父,以字为氏。又叶诸良切,音章。《道藏歌》携袂明真馆,仰期无上皇。北钧唱羽人,玉女粲贤众。又叶诸仍切,音蒸。《扬子·太□经》减於艾无以涖众也,减黄贞臣道丁也。又叶才淫切,音琴。《扬子·太□经》减其仪欲自禁也,减於艾无以涖众也。《正字通》从横目,从□,人数多也。目,数也。字汇作衆[音zhòng],列血部,非。
得得:《寅集下·彳字部》《唐韵》《正韵》多则切《集韵》《韵会》的则切,□音德。《说文》行有所得也。《玉篇》获也。《韵会》凡有求而获皆曰得。又赋受亦曰得。《易·乾卦》知得而不知丧。《礼·曲礼》临财毋苟得。《左传·定九年》凡获器用曰得,得用焉曰获。《孟子》求则得之。又贪也。《论语》戒之在得。又《韵会》与人契合曰相得。《王褒·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又得得,唐人方言,犹特地也。《全唐诗话》贯休入蜀,以诗投王建曰:一瓶一鉢[音bō]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来。又叶都木切,音笃。《老子·道德经》罪莫大於可欲,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易林》入市求鹿,不见头足,终日至夜,竟无所得。《集韵》或作□。
济济:《巳集上·水字部》(古文)泲《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子礼切,音秭。水名。《说文》水出常山郡房子县赞皇山。《释名》济,济也,源出河北济河而南也。《风俗通·山泽篇》济者齐,齐其度量也。《书·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传〉泉源为沇,流去为济。又水名,出郦县。《山海经》支离之山,济水出焉。又济南,郡名。《广舆记》汉初为济南国,景帝时分郡。又济济,衆[音zhòng]盛之貌。一曰多威仪也。《诗·大雅》济济多士。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子计切,音霁。渡也。《扬子·方言》过渡谓之涉济。《诗·邶风》济有深涉。又止也。《诗·鄘风》既不我嘉,不能旋济。又与霁通。亦止也。《尔雅·释天》济,谓之霁。〈疏〉济,止也。今南阳人呼雨止为霁。又成也。《左传·僖二十年》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又利用也。《易·系辞》臼杵之利,万民以济。又益也。《左传·桓十一年》莫敖曰:盍请济师于王。又賙救也。《易·系辞》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又相助也。《易·谦卦》天道下济而光明。又《扬子·方言》济,忧也。陈楚或曰湿,或曰济。又读作挤,灭也。《晋语》二帝用师,以相济也。〈注〉济,当读为挤。又《集韵》前西切,音齐。济济,祭祀容。又在礼切,音荠。与霁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