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史记选》读后感

www.16system.cn 2022-09-16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以下是好范文网分享的《史记选》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史记选》读后感

  最让我尊敬的人物是卫青。据《史记·卫将军骠骑将军列传》记载:卫青从小生活贫困,但早年不幸的生活却链造了卫青坚强的性格,凭着姐姐卫子夫的得宠,有人认为卫青能官拜太尉大司马全靠他姐姐。但我不那么认为,《史记》称他“善骑射,材力过人,有将帅之材。”他有那么打的成就全靠他自己的努力。元朔元年,前128年卫青率三万骑兵凭着国人的胆识和自信直插匈奴漠北龙庭。龙庭是祭祖的地方,是匈奴的政治中心。卫青这一行为震惊大汉了,卫青之所以会采用如此大胆的战略与他的军事才能分不开。我认为人生有时就应该冒险,有大胆的想法,当然这与自信是分不开,这样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读到了冒险,体会了自信。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也是我们学习的对象。司马迁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因为“李陵事件”而受宫刑。正是司马迁要“究天人之行,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才给了他莫大的自信,正如他所说可那样“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没有选择轻生,而是隐忍的活下来为的就是实现他一生的梦想——《史记》。在司马迁身上我感悟到了人生的变化无常,但我知道只要心还在就一切都在——我读到了勇气,明白了气节。

  《史记》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它记载的不仅有人物、事件、历史,还有作者的灵魂。《史记》给人生留下思考,让我用心去体会人生。

  《史记选》读后感

  煮酒论剑、大义凛然,《史记》里的人物哪个不是黜陟幽明。那荡气回肠、终生难忘的故事仍为人们传诵不绝。

  《史记》的第一个故事便是五帝的传奇故事:讲了为人们的利益历尽艰辛的炎帝,聪明机敏、明辨事物的黄帝,明察是非、做事一丝不苟的唐尧,谦让有礼又以德服人的虞舜,治水有功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禹。他们都具有难得的品德,他们为人类发展进化作出了无量的贡献。

  《史记》中还有一个故事:晋公子重耳流亡时,绝粮断炊,而他的随从介子推为了保住重耳的.命,不惜割下打退上的肉让重耳充饥。当到达晋国成功登基后,其他几位随从都得到了奖赏,唯独介子推什么赏赐都没要,而且还带着老母隐居山中,重耳一气之下下令放火烧山,其实是希望介子推能出山,但是介子推最后还是烧死在了山里。重耳后悔不已,为了表达自己的歉意和谢意,重耳决定将这座山命名“介山”,并且规定每年这时家家都不可以生火,这便是著名的“寒食节”。介子推这种为主人无怨无悔而在所不辞的忠义、一身清风的廉洁令人惊叹和赞赏。除了坚贞不渝的介子推和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的五帝。

  《史记》还有许多故事:孙膑和庞涓之间的明争暗斗;愚蠢至极的秦二世;识大体的蔺相如、知错就改的廉颇;西楚霸王项羽的传奇;匈奴首领单于杀父自立的残忍无理;管仲和鲍叔牙的生死之谊;稳重谦和的晏子。这些故事离奇生动,摄人心弦。不愧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据史料记载《史记》作者司马迁受过宫刑,在古代,宫刑对男子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耻辱,但他在欲轻生之前想起“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终于,他想通了,也终于使他的死“重于泰山”。

  《史记》是一部明写历史的书籍;是一本体现作者感情精神文明的书籍。看史记,也就是在看司马迁的内心世界。相信你一定会喜欢这本书。

  《史记选》读后感

  提起刘邦,大家肯定并不陌生。每当我阅读《史记》,读到关于他的事迹时,总是不禁赞叹道:“他真不愧是一代枭雄!”

  刘邦心胸宽广,宽厚待人。《史记》里记载,当时,农民起义,反叛秦朝,需要一个人先打入关中瓦解秦朝。众将领闭口不谈实力雄厚的项羽,却一致推荐刘邦,因为他们认为刘邦是宽厚长者,只有他能使百姓信服。刘邦借此树立威信,充实军队,赢得民心,为后面的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深知,唯有不欺凌,不暴虐,宽厚待人,才能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刘邦知人善任,任才唯贤。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比不上张良;安抚百姓,镇守国家,他比不上萧何;连兵百万,百战百胜,他比不上韩信,但是他却能充分地任用他们,并且亲之信之,他的成功与这是分不开的。若不是刘邦的知人善任,一代奇才陈平就不会投奔他;若不是刘邦的任才唯贤,著名说客郦食其也不会依附他。他深知,唯有广招人才,举贤使能,团结一心,才能共同推翻强大的秦朝。

  刘邦广开言路,虚心接受。刘邦并不是神人,于是他便广开言路,察纳雅言。别人提出的建议,他总是虚心接受,思虑再三后决定是否听从。《史记》记载,刘邦与项羽对战时,楚军把汉军围困在荥阳。正在刘邦犯愁的时候,一个小官陈平献计:离间项羽和他的部下。刘邦并没因为陈平出身卑微,而对他的计策不屑一顾,而是加以分析,肯定了这条计策。陈平还需要四万斤黄金,刘邦也不因为他是小官而不同意。就这样,刘邦成功削弱了对手,壮大了自己。他深知,唯有多倾听别人的意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才能统一天下,实现霸业,成为枭雄!

  从一个平民百姓,到一代伟大枭雄,是刘邦的点点滴滴改变了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