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学校文化建设的困境与路径

www.16system.cn 2023-11-19
  文化是人类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文明是经历历史的沉淀,人们所进步的精神物质的总和。下面是好范文网为大家整理的学校文化建设的困境与路径,供大家参考选择。

  学校文化建设的困境与路径

  由于各方面原因,城市中小学的学校文化建设已经取得很好的成绩,但农村中小学的学校文化建设还难见成效。究其原因是一些农村中小学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这几方面:

  1、农村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空白化。根据调查,一些比较边远落后的农村中小学,学生人数少,学校可支配资金少,学校场地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专业活动场所缺乏,必要的物质文化建设几乎一片空白。加上师资不足和升学压力等原因,学校对于素质教育的推行感到非常力不从心。一些学校虽然想按课程设置推行素质教育,让学生得到更多文化熏陶,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能力,奈何人力不足,实在是开展不了更多的文化建设活动,只能集中精力完成语数英等文化课的学习,更甚的是一些落后的农村中小学连一名正式的英语教师都没有,只能靠非专业的教师来代替,更别说要让科学教师开展科学课培养科学素养、让音乐教师开展音乐课培养音乐素养、让美术教师开展美术课培养美术素养。每一个教师都是“全科教师”,每天忙于各种不同科目的备课和上课的“全科教师”深感“全而杂”的疲惫,不能做到“专而精”的舒坦。

  2、农村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形式化。根据调查,一些农村中小学学校有着一定的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物质环境给人的感觉比较好,可是在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中却存在比较多的形式化问题。例如某些农村中小学学校之间非常重视主科成绩排名定位的情况,以语数英期末考试成绩高低论英雄,所以在学科教学和学校文化建设上存在普遍形式化的现象。学校如果严格按课程设置上语数英的功课,结果是考试成绩很不理想,学校为了提高语数英成绩,表面上按照要求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但是暗地里很多非主科的课程都会改上语数英的课程。学校也有相对应的专业教师,可是非常多的专业教师常被安排去担任非专业的语数英教学工作,本想好好上的专业课也经常被语数英等主科老师“讨课”而化整为零。还有一些农村中小学的文化活动也只是形式化走个过场。

  3、农村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缺乏独特性。根据调查,一些农村中小学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都比较像模像样,但是复制照搬、千篇一律的情况非常明显,缺乏自己的独特性。因为挖掘并形成独有特色的学校文化需要耗时耗力见效慢,而复制照搬别校的学校文化从设计、施工、形成上可以大大减少工作量,投资少见效快。

  基于农村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建议

  1、提高农村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学校文化是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经过长期熏陶而内化在心中的一种精神品质和自信,优秀的学校文化形成之后会在每一个学生心里生根发芽,影响着学生的一生。首先,各农村中小学的教育工作者和学校领导若能提高对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从教育资金的引入、教育设施的建设、教育资源的调配等方面着手,各贫困落后的农村中小学学校建设必定能有大的进步。其次,各农村中小学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要提高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创造条件,让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更上一个新台阶。例如,结合实际制定师生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让学生获得安全感;进行合理的垃圾分类打造绿色校园,让学生获得舒适感;充实教室文化,让学生获得归属感和自豪感;创办实践活动或文体活动,提升学生自信心和荣誉感。这些点子都能很好地促进学校文化建设。

  2、同时抓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学校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是一眨眼就可以实现的,学校文化的发展需要综合各方面因素,动员学校的各种力量,并经过长时间的构建,才能实现学校文化建设的建设和传承。学校文化的建设呈动态变化的发展趋势,存在不确定性,需要学校管理者用客观、科学、冷静的精神去摸索、统筹和平衡各方面因素,将日常管理和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平衡发展。农村中小学建设学校文化,需要结合全校师生的实际制定出科学严明的规章制度,让师生的生活得以规范;需要学校老师改变原有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用创新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命力;需要学校领导加强开展学校文化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活动的意义和活动的时代性。

  3、结合实际打造独特的农村中小学学校文化。农村中小学要学会整合各方面资源,全面深入了解自身条件,扬长避短,发扬优势;要结合当地特色以及自身优势,形成自己的风格,打造属于自己的学校文化。进行学校精神文化建设,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学习其他优秀的学校文化,结合学校历史,以杰出校友或当地杰出历史人物为榜样,设立本校校训,体现出时代性、积极性,展示学校的追求与崇高目标,打造出独一无二的学校文化。进行学校物质文化建设要结合师资力量、设备设施、文化传统、光荣历史和地域特色,以创设积极和谐的学校环境为目标,打造出有独特性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建设的困境与路径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校对学生的管理过程中所面对的挑战进一步升级,大数据时代对于高校的教学以及管理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以及影响,本文就是对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之下,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了一些解决的策略,希望可以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1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在大数据时代中面临的挑战

  1.1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没有较高的水平

  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之下,高校对学生的管理主要分成对档案的管理以及对学生的服务。高校应该对学生的档案信息进行有效的保管,对各种的资料进行分类以及统计,并进行电子备份以及录取。在对学生进行管理过程中,高校应该与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实现对学生的全面服务以及严格要求[1]。但是就现在的很多高校而言,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没有对技术进行更新,对管理人员没有进行良好的培训,使得管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仅仅凭借自己的经验,这样就容易造成管理的失误,使管理的效率很难提高。

  1.2对信息的真伪很难辨别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的学习以及生活都实现了进一步的便利,在人们对网页进行浏览的过程中,服务器就会记住人们的喜好,还可以帮助人们对浏览的痕迹以及一些账号密码等进行保存。在大数据的背景之下,通过对软件的开发,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收集以及进一步的处理,使其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上传,进而使得数据在信息量方面得到有效的增长。因此高校在进行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工作者通过信息网络中心来实现对学生信息的获取,但是对这些繁杂的信息进行数据的汇集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所以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工作者很少对大数据进行应用。应用大数据来管理学生就要对学生实现全面的了解,对学生的各种信息进行挖掘,这样才可以将最好的服务提供给学生。但是由于信息量大,而且十分的复杂,进而工作者就会出现难辨信息真伪的情况,使得对学生的管理工作面临很大的挑战。

  2高校在大数据背景下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的对策

  2.1高校进行学生管理信息平台的建立

  要想使得对学生良好的信息化管理,高校就应该进行学生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这样才可以使对学生管理的质量实现进一步的提高。因此在高校的管理信息平台中,应该将企业的管理模式融入进来,同时进行全新的管理型人才培养,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以及管理的实际情况,对管理的相关策略进行逐渐的调整。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对高校进行的思想教育以及指导性的工作更加容易接受,对当今企业发展的需求做到尽快的适应,进而实现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正确树立,实现学生个人素质以及综合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做到对学生良好的管理[2]。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使得高校在当今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实现对学生的良好管理,使学生的发展得到有效保障,同时也促高校在未来的良好发展。

  2.2对档案的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

  在大数据进行不断的发展以及进步的过程中,高校对大数据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进行应用,应该对学生档案的管理实现进一步的加强。高校应该进行专门的部门设置,以实现对学生档案信息的良好管理,因此高校应该进行专业档案管理团队的建立,使学生档案在管理以及规划方面实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对于数据的分期应该加以重视以及有效的利用,这样就可以在管理的过程中实现资料辨别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对于档案管理的系统,高校应该加以充分的利用,对于原有的档案系统应该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同时与学生之间应该吧保持密切联系,进而可以使得信息在准确性方面得以保障,对高校以后进行档案的良好管理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使得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实现进一步的加强。这样就可以使高校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之下实现对学生良好的管理,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基础上也促进高校的发展。

  2.3对学生管理队伍进行组建以及强化

  高校对学生管理的'质量将直接由学生管理的队伍来决定,因此高校要想在大数据时代中实现对学生良好的管理,就应该对学生管理的队伍进行组建以及进一步的强化。对于相关的管理人员,高校应该使其信息化的素质实现进一步的提高,对学生管理的队伍建设实现进一步的强化,在大数据的背景之下,使得管理人员可以为学生的管理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方案[3]。对于学生管理的工作,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以及时代的发展来进行调整以及进一步的完善,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模式的建立,实现对学生良好的管理。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得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变得更加方便,同时也可以形成更加全面的学生管理模式,使得高校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实现对学生良好的管理。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之下,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总会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因此,高校应该在技术上实现进一步的提升,紧随时代的步伐,同时对管理的人员进行良好的培养,对管理的团队进行组建以及完善,对档案信息的管理进一步加强。这样一来,无论是对学生档案信息的管理还是对学生的管理,都可以实现进一步的提高,使得高校的学生在当今时代中获得良好的发展,进而促进高校的发展。

  学校文化建设的困境与路径

  一、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1.多元文化不断渗入校园文化阵地,对校园主流文化的发展带来挑战

  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校园文化长期以来以单一的主流文化价值观从正面对学生进行灌输,校园文化阵地也体现出形式单一,从体制上阻碍非主流文化的渗入。这种阻碍与校园文化发展所需的包容性、常新性背道而驰,使校园文化的发展受到制约。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校园文化的发展,需要多元文化的渗入。只有开放的校园文化阵地才可能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才可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得以延续和发展。但文化的多样性必然带来良莠不齐的现实,腐朽文化和殖民文化也对校园文化阵地趋之若鹜,对校园主流文化产生冲击和侵蚀,也腐蚀着师生的思想和灵魂,并对校园文化阵地建设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出了挑战。

  2.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对学校在这一新的文化阵地上对文化的控制和把握提出了挑战

  传统的校园内文化来源主要是教材、图书资料和报刊杂志及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文化传播在这些文化阵地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学校可以根据其是否符合社会主义办学目的和方向、是否属于先进文化范畴加以取舍,然后再有选择性的对师生开放。因此学校对校园文化的方向是能及时加以控制和把握的。然而,互联网在校园内的广泛使用,使文化的传播方式不是单方向的灌输传播,而是立体传播方式。来自于不同国家、不同价值观念的声音都在这里汇集、冲撞,每时每刻都以光速传播着各类文化。在这些文化中既有先进文化的传播,也有腐朽文化的侵入。在这一立体的文化阵地中,作为校园文化主导力量的学校很难在网络技术上、文化规范方面加以及时控制,这就对校园网络中文化传播的社会主义方向的把握提出了挑战。

  3.当代青少年的追新性,对提高传统校园文化阵地的吸引力,发挥其有效作用提出了挑战

  当代青年处在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变革时代。墨守成规、经年不变的事物往往被青年所抛弃。而大多传统的校园文化阵地由于本身的建设缺乏新意,内容陈旧形式单调,师生的参与度低等原因,导致这些文化阵地乏人问津。如板报墙只是粉笔字写得好的学生的展示墙;橱窗的内容千篇一律,都是学校统一要求的内容,缺乏创新和与众不同的表达形式,也越来越被广大青年所忽视。而实际上,这些传统的校园文化阵地依然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但如何发挥其有效的传播作用,对进一步加强其建设提出了挑战。

  4.人文精神内涵逐渐淡化,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人文精神提出挑战

  校园文化阵地只是一个工具,其建设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其本身是达到目的.的重要手段,具有功能性作用,而非目的的最终指向。而校园文化阵地科技含量的提高,强化了以阵地建设的物质形态功能,而忽视了校园文化阵地本身的人文精神内涵,使阵地建设的意识形态功能被弱化。最终导致青少年崇拜科学技术的实用性,却很少着重去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而人文素养的缺失,使我们部分青少年以物质享受为主要的人生目的,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更不可能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因此,如何弱化以阵地建设为终极目的的意识,强化阵地建设的功能意识受到挑战。

  5.校园文化阵地建设的主体本身素质水平受到时代的挑战

  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教师和学生既是校园文化的承载者,也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更是校园文化创新精神的体现者。校园文化阵地建设在当前时代需要的就是具有敢于创新、心理素质好、具有良好的文化底蕴素质的主体。而在紧张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师生面对功利化、利益短视化的倾向影响,注重一般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即“快餐式”文化,而忽视师生个人的文化底蕴、心理素质的提高。师生本身的素质水平面对多元文化缺乏正确判断和取舍的能力,面对不良环境的渲染缺乏调控能力,面对挫折缺乏承受能力。因此,当前时代的校园文化阵地建设对主体本身的素质水平提出了挑战。

  二、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1.坚持校园文化建设的先进性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应在我党先进思想的指导下加快建设步伐,力争成为社会主流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具体的建设实践中,应充分体现其中国特色与先进性。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一代新人。社会主义学校所担负的正是这样的重任。面对求知欲望强烈、可塑性强、人生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社会主义原则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意义。当前,我们特别要强调的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要联系师生思想实际,对师生进行思想、道德、纪律教育,进行党的方针、政策、法制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树立社会风气。

  2.运用校园网络构建新型的校园文化建设阵地

  网络作为学校校园文化的崭新载体,它使学校校园文化从相对封闭走向全面开放。按照网络时代的要求,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抢占校园网络文化阵地,是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建立校园文化网络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以形成良好校风为目的,全面规划,统筹实施。要形成校园网络体系,构建独特的数字校园网络文化环境,把学校校园网建成有吸引力的主流网站。健全网络管理的制度建设,加强校园网和论坛的监管工作,加大网络道德教育的宣传力度,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规范上网行为,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要积极调动广大师生的参与积极性,努力营造健康文明的、富于时代特色且贴近师生生活的网上文化。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文化工作队伍,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研究,形成良好的网络文化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

  3.创新校园文化载体,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

  校园物质环境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学校制度文化集中体现了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对师生员工行为的要求,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所学校品质、个性、精神的集中反映。不断创新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满足师生日益高涨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开展社团活动,加强校园文化长廊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教师教育,提高教育对整个校园文化的导向、示范和引领作用。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