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贫困》读书心得
www.16system.cn《摆脱贫困》读书心得
《摆脱贫困》收录了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共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重要讲话、文章,凡29篇。其文风淳厚、坚实,内容全面、饱满,思想博大、精深,表达沉稳、思辨,通篇十二万言,足以堪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著作典范。
时隔二十余年,品读这些讲话和文章,颇有“读旧文而悟新知”之感。围绕“摆脱贫困”,从书名到篇什,从书中到现实,无不反映作者思考细密、布置周全、工作扎实,思想力涌动、交集,从“涓涓然”至于“滔滔乎”,让读者充分领略到我党在领导人民扎根实际、向困难宣战的伟大实践中,思想破茧成蝶的壮丽景观。
当前,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精准扶贫”理念,其思想源远流长,既反映了共产党人党性和宗旨的笃定,更见出共产党人对智慧和真理的坚守。
书中虽然没有直提“精准扶贫”一词,但从内容到思想,皆可视为作者对“精准扶贫”理念的探究与提炼,是对“精准扶贫”实践操作的现身说法。
开篇之作《弱鸟如何先飞》,是作者在全区各县调查随感,也是作者高屋建瓴地对贫困地区扶贫工作的总体运筹,思考缘于实际、贴切实际。其后诸篇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一主线,针对机关、干部、团体、青年、基层组织、企业、群众、少数民族等多个主体,全面深刻阐明扶贫工作中财力、劳力、物力、政策、产业以及思想、文化、精神、观念、意识、作风、教育、能力、素质、方式、方法等因素的各自作用和综合运用,工作环环相扣、举措拳拳到肉,无不点到要害、打到“七寸”,既“精”且“准”。
其间每每结合作者的实践案例,解剖麻雀,条分缕析而不离主旨,见整体、察细微、知脉络,进而在思想和操作层面上达到对“精准扶贫”的全面演示。
同共产党人追求的无数真理一样,“精准扶贫”思想也经历了长期探索。作者饱含深情地回顾年青时插队落户期间,为村里建设沼气、村民喜笑颜开的经历。从陕北一路到闽东,他从未停止过对战胜扶贫的“战略战术”的探索。
“精准扶贫”思想,来自于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担当,来自于共产党人先解放全人类再解放自我、通过改造客观世界达到改造主观世界的坚定执着,来自于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思想魄力。书中,读者可以体味到作者对民生疾苦的深深忧患、对贫困问题的牢牢聚焦,时刻不曾淡化问题导向。在《跋》中,作者写道,在他离开闽东之际,人民日报正好报道“闽东脱离贫困线”,友人告之,但作者却“没有丝毫轻松之感”,因为他认为这与他理解的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还有差距。字里行间,道出的是共产党人在问题面前的自觉和警醒。
也是在《跋》中,作者提出让更多的人积极地思想和行动,“尽短时间让整个国家‘脱贫’”,并深刻指出:“要实现这一目标,唯有全民把经济建设当作最大的政治!”咬定青山,一旦找准问题命门,就绝不放过。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做好精准扶贫、实现全面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无可回避的重大命题,也是我们党在执政大考中的必考题,需要全体党员干部沉着应对、人人过关。从这个意义上说,《摆脱贫困》则是我们加强“备考”的重要教材。
《摆脱贫困》读书心得
《摆脱贫困》一书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1年前发表的,文字不多,册子仅11万字,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内涵却很丰富,全文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思想深刻、篇章隽永、真知灼见、掷地有声、发人深省、催人奋进。书中透出的那种理想信念、思想精髓、积极精神、辩证思维、务实的态度等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和体会,谈几点感想。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在这场摆脱贫困的历史征程中,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他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他还明确地说过:"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是在于它是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的改革开放的举措。"也就是说,在习近平的领导下,闽东地区能够与全国"同步"摆脱贫困,首先靠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靠的是行动,靠的是改革开放。
二是"滴水穿石"见精神。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有滴水穿石的韧劲,锲而不舍的努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书中很多文章都能感受到他那种对理想信念毫不动摇的坚持,那种面对工作、面对困难必胜的信心。这种精神和信念是我们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是我今后不断努力的方向。
三是密切联系群众。贯穿《摆脱贫困》始终的一个鲜明观点,就是群众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这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他深刻地指出,领导要有水平,水平从哪里来?水平来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而规律性的东西,正是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在新形势下,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放下架子,打掉官气,主动上门,把信访工作做到基层。走群众路线,首先要有一个群众观点。"诚于中者,形于外",有了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才会成为自觉的行动。其次,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积极疏通和拓宽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
四是要有辩证思想。书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每项工作、每件事的论述都能很全面地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有对策思路。《滴水穿石的启示》、《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新形势下闽东财政经济的辩证观》等文章充满辩证思维光辉。更难能可贵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用辩证法不是空谈,而是很接地气,如《从政杂谈》中谈到: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
五是要有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滴水穿石"的精神,提倡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更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充分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如滴水穿石"喻之于人,是一种前仆后继,勇于牺牲的人格的完美体现"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在一个经济落后地区发展进程,都应该不追慕自身的显赫,应寻求一点一滴的进去,甘于成为总体成功的铺垫。""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新一届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我们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如何能真正投身到改革中去,非常需要这种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要勇于打破各种自身约束和禁锢,甘于做默默无闻的"铺垫性"工作,扎扎实实推进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落实到位。
学习《摆脱贫困》,不仅是一次思想的升华,更是一次心灵的震撼、灵魂的共鸣。
《摆脱贫困》读书心得
《摆脱贫困》是习近平同志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宁德担任地委书记时期写的一本书,虽然时间过去了25年之久,尽管时代在变迁,社会环境在变化,但是现在重读此书,特别是细读《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为官一场,造福一方》《把心贴近人民》《廉政建设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等篇章,仍不觉得过时,文章的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与哲理,给人以智慧和启迪。全书透露出强烈的“民本”思想、群众观点和服务理念。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密切联系群众是干部的基本功”的要求如谆谆教导,激励着我要掌握好、运用好这一基本功。
“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始终坚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不仅是共产党人过去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力量之源,而且也必将成为领导干部今后工作更加突出的“新常态”。本文就习近平同志《摆脱贫困》一书,谈读这方面的初浅认识。
首先,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做好全部工作的思想基础。干部需要什么样的基本功呢?习近平在《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一文中开宗明义提出:“要提高领导水平,就要眼睛向下,善于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获得真知。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真正理解并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才能坚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为此,要做到“三个不能忘”。
以民为本的思想不能忘。古语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各级领导干部既是政策制定的参与者、组织者,又是团结带领群众执行政策的先行者,是否存有强烈的“民本”的思想,决定了他在政治作为上“爱民”与“害民”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结果。习近平在文章中强调:我们党已是在和平时期执政了这么多年的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比战争年代大大地增加了,而脱离群众对党、对人民可能产生的危害也大大地增强了。当前,领导干部要强化立党为公与执政为民的观点,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观点,树立“权为民所用”与“权为民所赋”的观点。领导干部什么时候在这个问题稍有含糊就会出大问题,甚至会走向负面,为人民所唾弃。
对群众满怀真情不能忘。在干部队伍中有一种比较常见的情形,就是上任之初的领导干部在做人、做事方面还比较积极上进,不习惯别人奉承,对待群众热情周到。时间久了,极少数干部官僚气息就逐渐滋长,久而久之就养成“当官做老爷”的习性,对待自己部下和基层群众,大有一种“让我一时不愉快,我就让你一生不好过”的施虐心理。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如何对待人民群众,是一个根本的立场问题、世界观问题、党性问题,也是领导干部能不能老老实实做人的感情基础。坚持群众观点就是要自觉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不断增进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感情,经常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与需求放在心上,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贴近群众的作风不能忘。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要有威信,没有威信就不能真正地领导。领导的威信从哪里来?靠上级封不出来,靠权力压不出来,靠耍小聪明骗不出来,只有全心全意、尽心竭力、坚持不懈为人民办事,才能逐步地树立起来。如果领导干部不能和自己的部下及群众谈心,连你说的话部下和基层群众都不愿听或听不懂,那怎么会有号召力和感召力呢?从一些落马的不廉洁官员坠落的轨迹看,没有一个不是高高在上、作风飘浮,视人民群众为草芥,心中只有他自己和金钱。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只有从思想和感情深处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先生,贴近群众的思想与需求,才能从做人做事中体现群众意愿,才能实现领导干部自身抱负与社会的主流价值相统一。
其次,要坚定站稳群众立场
群众立场决定我们党的性质,是根本的政治问题。我们党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说话办事,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领导干部理应成为群众利益的忠实维护者。
要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各级领导干部的手中都握有一定的权力,而权力具有两面性,即可以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也可用来以权谋私。怎么用权?在同样的监督机制下,主要取决于领导干部自身的党性修养和价值取向。习近平指出:“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就必须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这是一项根本要求。”站稳群众立场必须体现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来。只有站稳群众立场,才能正确对待事业、群众、自己,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诚于中者,形于外”,站稳群众立场,才能真心为人民服务。极少数党员干部不能站稳群众立场的原因,是在于官本位的思想在作怪。他们从求政绩、求升官的思想出发,没有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中,有的甚至搞政绩工程而劳民伤财,损害群众的利益。有的党员干部是从大拆大建中收取开发商的好处,谋取个人利益,成为不廉洁分子,从而走向了人民群众的反面。这样的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取。没有群众立场的为官,犹如汪洋大海中的一叶孤舟,随时有覆舟的危险。
要敢于担当迎难而上。一个有作为的领导干部,要在难题问题面前敢于开拓创新,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在风险面前敢于担当责任,时代需要这样的干部。领导干部只有在工作上大胆,用权上谨慎,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自觉接受纪律和法律的约束,才是正确的。习近平指出,要多办利民之事,坚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深入条件艰苦、矛盾集中、困难突出的地方,尽力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好事,而不要等到群众反映强烈了或者上级指示批下来了,才去解决。
第三,要坚持走群众路线
习近平指出,对党员干部来说,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既要做“廉吏”,又要当“勤官”,既要廉政又要勤政。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落实到工作上就是要在其位谋其政、司其职。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时,把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各项任务与实现人民利益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