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范文 >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

www.16system.cn 2023-05-12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以下是好范文网分享的纪录片中国观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

  12月2日,由湖南卫视、芒果TV、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出品,湖南卫视、北京伯璟联合摄制的大型历史纪录片《中国》,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举办发布会。上百位嘉宾齐聚发布会现场,见证纪录片《中国》的扬帆起航,并共同完成一场“穿越”千年,与历史文化的深度对话。

  发布会上,张xx、李x、喻xx、沙xx、王xx等纷纷发表致辞,对《中国》表达自己的期待和祝愿。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xx表示,“纪录片《中国》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通史,它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浓烈的思想感情,是从当代人的眼光观望文化历史的一种选择。片中的人物已经成为历史长河中的星辰,而在现实中国,他们可以是每一个人”

  嘉宾们从不同的职业背景和历史文化知识结构出发,对《中国》进行深入了剖析。《中国》总导演、总制片人李东珅以影视创作者的角度,从结构、讲故事的方式及视觉呈现三个层面,分享纪录片《中国》用影像著史的感受。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从传播的角度,对《中国》给予了高度肯定。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导、敦煌研究院丝绸之路与敦煌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沙武田,同时也是纪录片《中国》的学术统筹,从历史角度分析了本片。

  嘉宾致辞结束后,一段精彩视频揭开了整个项目播出宣传的启动序幕。随后《中国》总导演李东珅携主创团队联合总导演周艳,总撰稿邓建永,学术统筹沙武田,北京演艺集团首席演出官、《中国》配音周涛等,就纪录片内容展开圆桌哼对谈。

  纪录片《中国》的音乐由中日两国艺术家合作完成,其中日本著名音乐家梅林茂参与了整个作品音乐部分的创作。视觉创作方面则请到了著名摄影师罗攀,团队以电影级别的标准建构整个纪录片的视觉创作,片花中多个唯美镜头引来了现场来宾的赞叹。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

  姜x表示,文化交流能让不同国度、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甚至不同意识形态的人相互理解、彼此欣赏。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在中西之间架起文化沟通的桥梁,从而树立起炎黄子孙在国际上的应有形象,展现中华民族真正能够使世界为之骄傲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风貌,是国人共同的心愿。

  他介绍自己多年来从事文化交流工作的同时,也在观察如何有效地让世界认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而真正认识中国——认识一个文化的中国、开放的中国、真实的中国和友好的中国。

  “一个真正的中国是一个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文化的古老中国,同时也是一个自改革开放以来焕发出勃勃生机、充满希望的当代中国。”姜x指出,“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到,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还远远不够。”

  “对于‘传统’的简单展现,使得西方人对中国传统的了解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了传统文化符号的表面。提起中国,就是红灯笼、中国结;提起北京,就是烤鸭、长城;提起传统艺术,就是舞龙、舞狮。”姜x不无忧虑地说。

  对此,姜x认为,深层次的了解,才能带来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如何从文化的深层次向世界介绍中国,让外国人更好地理解中国、理解中国人、理解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和社会,需要由专家来总结研究。总之,要形象地告诉世界,并让世界信服地理解一个生动发展中的中国,需要我们在今天多下功夫,在当代多做文章。

  “中华文化的名片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姜x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对外艺术推广、对外交流必须存在一条明确的主线,这其中应该涵盖当代中国的创新文化,应该隆重推出当代中国的创新文化。”

  “中华文化走出去,是时代赋予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新的历史责任。我们在对外交流当中,要以一种更加自信的姿态,亮出我们的文化名片,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华文化的魅力,了解中华民族的魅力,了解一个前所未有的‘魅力中国’!”姜x强调道。

  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已经连续成功举办四届,本届论坛由_、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中国经济信息社、中国财富传媒集团、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新华每日电讯主办,茅台集团总协办,该论坛已成为中国企业家共享共有的高端交流平台。本届论坛以“弘扬企业家精神,融入新发展格局”为主题,分析研判当前中国经济形势,深入解读新发展格局,探寻企业发展路径,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

  “两个大局”的交汇,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为宏阔的时代背景。

  在这个复杂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背景下,追溯历史,梳理文化源流,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出品方和制作方最根本的初衷,就是追随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在当下的历史交汇点,将思考、学习,付诸实践。而关于纪录片《中国》为何以这样的样貌出现在大众面前,他表示纪录片《中国》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通史,它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浓烈的思想感情,是从当代人的眼光观望文化历史的一种选择。不仅如此,《中国》也是一次长视频精品路线尝试:在制作上,采取了目前纪录片领域的最前沿技术;在叙事上,放弃传统纪录片的线性结构,采用从中间打开和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在风格上,不讨好当今长视频的种.种流行,特别强调仪式感,特别强调伟大的人物及其典型场景。在观看体验上,他也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他认为这是一部有文化门槛、需要历史储备的作品,也是一部能让人汲取能量的纪录片,召唤大众从历史学习,把责任、使命放到实践里面去。在《中国》中,其中的人物已经成为历史长河中的星辰,而在现实中国,他们可以是每一个人

  《中国》总导演、总制片人李东珅从影视创作者的角度,介绍了纪录片《中国》是如何解读中国历史——既伴随着影像叙事带来的优势和限制,也贯穿着个性化、风格化的表达和呈现。李东珅从结构、讲故事的方式及视觉呈现三个层面,分享纪录片《中国》用影像著史的感受。他表示难处有三点,第一是结构很难,如何讲中国故事,如何构架篇章。对于创作团队是极大考验。第二个难在于表现方式,这次创作者选择了不同于以往的记录方式。本子经过了无数次打磨,比一般的纪录片多出五倍以上的量。从学术本、文学本、拍摄本、剪辑本到解说词本,不断雕刻字句,力求最完美的呈现。此外,这次纪录片还找到了周涛来配音,是试图从女性的视角,让女性的声音为这部片子注入更多温暖和温情。第三难是视觉呈现应该如何处理。李东珅表示《中国》的拍摄是一场艰难的冒险,也是令人激动的尝试。创作团队商量了“假定性美学”的方案,基于大量的中国学、油画审美,把舞台摆在大自然、录音棚里,比如秦始皇回眸的惊涛骇浪,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在摄影指导罗攀的共同努力下,最后呈现的纪录片《中国》每一帧都像画一样美丽。最后,李导引用了纪录片第一集《春秋》的一句解说词:“理想主义者孔子用近乎固执的行动去实践理想,这远远超出了成败本身的意义。”来表达自己对于创作纪录片《中国》竭尽全力依然诚惶诚恐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