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范文 >

新闻大讲堂观后感2000字

www.16system.cn 2023-02-19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下面是好范文网为大家整理的新闻大讲堂观后感2000字,供大家参考选择。

  新闻大讲堂观后感2000字

  我进行学习的是第14集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记者管昕主讲,以中国新闻奖作品《神秘“曹园”》为例,讲述了在全媒体时代如何放大舆论监督的正面传播价值,指出了如何创作优秀的新闻调查节目以及记者应具备哪些职业素养等内容。

  首先,作为新传学子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和把握舆论监督,一提到舆论监督,提到调查性报道,很多人联想到的都是负面新闻,这类新闻往往与党和政府的政策纲领相违背,与人民群众的意愿和社会公德背道而驰,如何使公众和领导干部正确认识舆论监督显得特别重要。我们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坚持正面报道,所以主流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要把握好舆论监督的时度效,坚持党性原则,不违反政策纲领并能给社会正面引导,就能让舆论监督发挥正面效果。调查报道并不是都能起到良好的舆论监督效果,高质量的选题是报道成功的重要因素,所以报道选题首先应该坚持公共的传播价值,具有前瞻性、符合客观实际的需要,这要求记者把中央的政策吃透,善于跟踪中央政策的落实,调查党和国家的政策在最后一公里执行的怎么样。《神秘“曹园”》的选题是反映私人征用国有林地、私毁园林、违法拆建且屡罚屡建等问题,而这与我国推行生态化建设,绿树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等政策相违背,相当于公然挑战法律的威严,漠视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所以这样的选题公共传播价值较大,所以起的社会关注度也比较高。

  当一条具有曝点的新闻发出后,一定会有其他媒体也参与进来,此时哪家媒体在短时间内找到正确方向、精准挖掘出事件本质并获得第一手信息,就能收获受众的关注。《神秘“曹园”》的记者管昕和迟嵩两人凭借较早对“曹园”的关注,在后续跟进报道上占据了一定优势,在梳理了相关文件和原始合同后,发现了军马场土地租赁价格过低这一新的报道方向,由这一方向展开的调查报道,也印证了军马场相关人员失职失察、曹园相关负责人违法的事实。这样专业的报道是由准确的数据、专家分析以及近十年军马场土地租赁面积对比等事实组成。这对记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有限的时间里拿到独家硬货,需要记者具有短时间整合搜集信息能力,对于所调查事件领域内相关知识的积累,透过表象看真相,在重重线索中抽丝剥茧,直击要害。在开展此类调查性报道时,由于威胁到一些人的利益,可能会使采访调查进行比较困难,记者要时刻谨记“保护自己,不伤害他人”的原则,在采访时可以借助无人机,录音笔等设备开展隐性采访,在报道画面处理中对被采访者也要尽可能用画面马赛克、声音处理、化名等方式。

  负面的调查报道发出后,为了社会和谐安定和良好的舆论环境,主流媒体要放大负面报道背后的正面意义,寻求舆论监督的正面传播价值。这就要求主流媒体在技术、报道语态、报道技巧和方法上向网络媒体学习,与网络媒体相融合,利用好微博、微信公众号和抖音等用户基数大的新媒体平台;借助新技术、新平台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场,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做弘扬社会正气的主导力量。

  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的刚需,是引导社会情绪的润滑剂,是媒体社会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在河南安阳一起由狗咬人事件揪出官官相护的黑幕,在河南电视台“小莉帮忙”节目组对这个事件进行了十期的连续报道却始终没有被解决后,记者小莉向求助人声泪俱下的道歉才使得这件事逐渐发酵,越来越多人对这个事件发声,热度不断攀升,事件最终被顺利解决。主流媒体传播影响力的打造,离不开对群众关注的热点和痛点的回应,深度调查报道应寻找监督选题的典型性,进而挖掘其背后的正面传播价值,这是主流媒体的使命担当。领导人说过“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

  新闻大讲堂观后感2000字

  “210元一亩地。租70年,一年才合3块钱。那是有林地,树都碗口那么大了……怎么能租3块钱呢?3块钱一把筷子都买不下来!”2019年3月,中国之声《新闻纵横》连续多日播发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记者管昕与总台黑龙江站记者迟嵩的广播连续报道《神秘“曹园”》,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份深度调查报道,让坐落在黑龙江牡丹江市军马场国有林区的私人庄园“曹园”揭开了神秘面纱。本次新闻大讲堂的学习过程中,管昕记者从自身的调查采访经历出发,讲述了全媒体时代如何放大舆论监督的正面传播价值,让我获益良多。

  正确认识和理性把握舆论监督是完成一份调查性报道的前提。一位优秀的记者要善于发现和表达新闻。新闻的发现是脚力、眼力的问题,新闻的表达核心则是脑力、笔力的问题。《神秘“曹园”》是一篇优秀的调查性报道,对于这一类深度调查报道来说,很多时候包括题材判断、线索获取和采访突破等过程的新闻发现大于新闻表达。而全媒体时代,新闻表达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闻发现的价值。不同媒介对调查性报道的发现和表达都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但作为主流媒体,对于调查性报道或者说开展舆论监督报道时,要努力放大其正面传播价值。管昕记者认为,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主流媒体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担当,主动参与到国家治理体系来。用一篇篇沾满泥土气息、采访全面扎实的调查性报道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社会进步履职尽责。领导人说:“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作为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要把握好舆论监督的时度效,坚持党性原则,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来看待问题,让舆论监督发挥正面效果。

  一篇有影响力的调查性报道,其所揭示的问题一定是根植在时代发展现实当中的,关乎公众的切身利益。舆论监督的选题,首先应该坚持公共的传播价值。此外,在新闻的叙事上要有一定的冲突性和典型性。_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秦岭事件后,各地整改违法占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生态文明理念。而中国之声《新闻纵横》以“牡丹江国有森林深处暗藏违规违建,毁林千亩削山挖湖建私人庄园”为题,首次曝光了神秘曹园,在选题上就有着很强的政策背景、时效背景和公共价值。文章一经发布,随后被各大网媒转载,许多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地方媒体,也从不同角度开始起底曹园。违建曹园被依法取缔,实现了舆论监督的正面效果。这组报道获得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也是近年来为数不多的调查性报道。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调查性报道要求记者把中央政策吃透,善于跟踪中央政策的落实,善于调查党和国家的政策在最后一公里执行的怎么样,善于在文山会海中发现值得调查的选题。

  舆论监督往往需要一定的技巧与勇气。管昕记者与同事在调查曹园时,勘察熟悉周边环境,走访周围群众。由于曹园方不发声,只能跳过建筑旁边的荒沟,由同事托举趴在围墙上拍照,用无人机在上空对曹园的建筑群做一个大概的拍摄了解。后又就曹园涉嫌毁林的问题,采访了曹园所在的国有林区的权属单位:央企中农发军马场,求证坐实了曹园违法占地的情况。在如今通讯发达的社会,我们如何快速地确定调查方法,求证路径,并且排除人情干扰,避过地方保护主义的权利渗透和影响,快速成稿和发稿,把握时度效。这对调查记者的从业经验和处事智慧的考验是较强的。

  全媒体时代,一个热点事件发生后,如何在短时间内拿到“硬货”,获取增量信息,这需要记者有强大的信息搜集和整合能力。透过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抽丝剥茧梳理出新发现、新角度,对新闻事实的提炼力求直击要害。神秘《“曹园”》之所以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进入公众视野,中国之声的首发报道对新闻事实的提炼起到了较大作用。“曹园涉嫌毁林、削山、挖湖”三个新闻点的提炼直击曹园的要害,后续的调查也围绕着这三大问题来进行求证。一篇有影响力的深度报道,及时明确调查方向,提炼出核心的事实,对调查报道的影响力传播至关重要。但中国之声的监督报道始终坚持公共传播价值,对其背后的商业恩怨及主人的发迹过往并未进行跟进报道。可见对于党的主流媒体来说,在操作选题时,对于爆点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人民日报评论曹园事件“避免再现曹园还需拔出萝卜带出泥”,中纪委机关报评论“鼠的肆无忌惮离不开猫的懈怠”。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的刚需,是引导社会情绪的润滑剂,是媒体社会功能的重要组成。曹园事件的曝光,其最大的正向意义就在于党中央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更加深入人心。新型主流媒体传播影响力的打造,离不开对群众关注的热点和痛点的回应。深度调查报道应该寻找监督选题的典型性,进而挖掘其背后的正面传播价值,这是主流媒体的使命担当。

  柴静说:“假如没有对人的真正的关切,就不能成为记者;假如仅仅停留在对人的关切,而不是问题的求解上,就不会成为一个好记者。”回应群众需求和社会痛点,寻找和放大负面典型事件背后的正面意义,推动事件的有效解决,才能突出舆论监督的理性和建设性。

  新闻大讲堂观后感2000字

  为“记”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看完今年《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的第二集,更加明白了一名合格的主流媒体记者是多么的不易与珍贵。张炜先生课上讲:“不到现场不写稿”。的确,主流媒体记者必报道重大事件,重大事件可能发生在各时各处,因此应有脚力,不管多艰多险,都应该跑到现场,否则报道就不真实、不动人,文笔再好,读起来也没有内容。就像加了添加剂的膨化零食,有咸味没回味。

  人民日报云南分社社长张帆做独龙族的脱贫报道,他在手记里写:“只有身临独龙江,才能听懂‘老县长’高德荣在公路隧道打通时‘万年冰雪融化了’的浩叹,才能触摸到当年民族工作队队员们在风雪中以命相搏的勇毅,最终,才能掂量出“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那沉甸甸的历史分量。”

  到现场报道应是新闻采写工作的基本要求,就像“老县长”高德荣说的:“你人都不来,我跟你谈啥?你能写啥?”

  但很多时候,“到场报道”却是非常艰险的,身边可能是鸟语花香、钢筋水泥,也可能是熊熊烈火、瓦斯毒气、枪林弹雨。

  我想起之前我的一名大学老师亲历的事。大学老师是身经百战的老记者,参加过大连7。16输油管道爆炸事故的现场报道。当时他和同事端着相机刚冲进现场不久,就被烈火包围,出不去了。他们被困在距离储油罐不远的地方,忙着端起相机拍照,顾不上考虑能否活着把照片带出去。战斗异常激烈,眼前是消防员举着水枪和野犬般凶暴的烈火搏斗,耳畔是建筑物扭曲爆裂的嘎吱呻吟声。

  没过多久,两台储水车都没了水,新的储水车进不来,漫天的水雾渐渐消散,烈火越加猖獗。许多消防汉子都无助地杵在原地,抱着已成废铁的水枪,眼睁睁看着火势逐渐延伸。突然有人大声地喊:“不好,要烧到二甲苯罐区了!”

  二甲苯易燃易爆且有剧毒,一旦储罐被火焰引爆,周边地区将遭到一场浩劫。听到喊声,老师和同事都放下相机,拿出手机编辑短信和家里人告别。

  这时候突然有人拍了一下老师的肩膀,老师转头一看,是个脸庞已经被熏成黑炭的年轻消防员,带着浓重的地方口音问:“你是记者不?你能给我录个视频不?”老师点头,年轻人马上抬手使劲抹了几把,将黑脸抹成了花脸,问:“我看着怎么样?”老师说看着挺好。年轻人冲着镜头吼道:“妈,我要为国家捐躯啦!”

  十年之后,老师能在课堂上用平静甚至调侃的语调向我们讲述这件往事。但我作为学生,对这件悲壮的事实必须付诸良多的思考:

  对观众来说,新闻事实是了解世界的必需品。但对记者而言,新闻事实的定义是多面的:它能让我感动、也能让我悲伤、让我恐惧,它能像勋章一样荣耀我,像喜剧一样愉悦我。也能像悲剧那样击倒我,像烈火和弹雨那样杀掉我。

  主流媒体记者要有脚力,要始终奔走。但我想,他们每次归来,都不太确定下一次奔向的到底是什么地方。是山村?是河沟?是平凡的人?是伟大的人?是领奖台?是病床?是监狱?是死亡?锻不出处变不惊的心智,就谈不上脚踏实地地出发。我突然明白了那句话:别想着改变世界,先想着认识世界。说穿了,就是一个词“历练”。

  为记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敢于踏出狭隘的认知,才敢于踏向一个个现场。为了新闻事实,希望自己永远愿意奔走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