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书心得体会 >

论语的读书心得精选

www.16system.cn 2022-10-21

《论语》即孔子及其弟子编纂的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作者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第一个系统阐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论语的读书心得精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的读书心得精选篇1

《论语》是记录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一直被推崇为儒家经典。全书20篇,其中涉及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曾说自己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很久就想仔细阅读这本书,吸取其丰富的营养。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之余,挤出时间粗略地看了一些篇目。因为自己的古文知识还比较浅薄,主要借助译文才能略微领会其中的深刻含义,也算有了一点肤浅的理解吧。

作为教师,在阅读中对其中和教育教学相关的内容感受最深。对于学习这个问题,《论语》第十五章中讲到:“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孔子意思是说自己并不是学得很多又都能记得住的人,而是用一条中心线索把所学的内容贯穿起来。这让我很有感触,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学习不能死记硬背,而要理解,要融会贯通,多么不容易。

又如第七章《述而》中讲到:“子曰:‘不愤不起,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寻求答案而又寻求不到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到他心中有了答案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开导他。教他一个方面他不能推知其他几个方面,我就不再教他了。”我想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把所学的内容都理解吸收进去,并且能够举一反三,但我们又不能不看到现实中有些学生眼睛看着黑板,人却已不知神游何处。学习时他们看的不是课本而是参考书,考试前拼命记公式,于是地理不看地图,历史不看年历,平时考试可能结果不错,但绝不可能有完整的知识概念。

现在的学生读书都要求“高效”,应付众多的考试,对策就是临考前借助参考书复习资料强迫记忆最快。但如此又怎能让学生喜欢学习,又怎能要求他们举一反三呢?面对这种问题,孔子当年的一句“不复也”可以说道出了无数教师心中的“悲凉”,但我们能够放弃吗?不能。如何去做,才是真正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去思考的。

论语的读书心得精选篇2

初读《论语》,竟莫名其妙的被它诗性的光辉和崇高的灵魂所征服,为它的灵性,更为它的精神。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一种体验。这是一种知识学到后的心情体验。其实,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体验,当我们完成一项从未完全掌握的工作,当我们切身明白一条早已耳熟能详的道理,是否会会心一笑呢?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一种人生的大乐。“朋”。固然不是指酒肉朋友,酒肉朋友一来,免不了酒酣耳热,伤身破财,又有何乐之有呢?而同样有志于学,有成于学的朋友,听闻了你的学问,见解,慕名来与你相谈,与你共事,分享胸中之学,笑傲风物,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才算人生的一大乐事。乐与悦都是高兴,但其火不同,乐表现在外。有知己远来,原来独会于心的悦则变成相视而笑的大乐了。

“人不知而不愠”是一种境界。“不愠”则是不生气,不埋怨。要做到“不愠”,光脾气好是远远不够的,前提是你的学问要达到大成的境界,达到一种“君子知命”的开阔豁达的境界。一个人若达到这样的境界,他就已然成为大德的君子了,当然也就能获得无上的欢悦了。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是一种态度。每日三次反省自己,反省自己与别人共事是否做到忠诚,反省自己与别人交朋友是否做到诚信,反省自己每天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反省,是对自己负责的一种态度,更是对他人负责的一种态度。

“祭神如神在”是一种提升。所谓“祭神如神在”并不是要承认在人的世界之外又有一个所谓神的世界,而是指人的内心体验到的一种存在。它既是一种人的内在精神的提升与净化手段,更是一种待人处世的真诚态度。而这也必将换来同样真诚的回报。任何虚假的东西,都将如竹篮打水一样,不会带来任何收获。

《论语》,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精华,是宝藏,是结晶,透过《论语》去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民族精神、思想和智慧,对于我们无不是一种心灵上的是提升与升华。

《论语》,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是五千年文明的积淀,是中国人的精神元素,是一种生命的延续,是一种国量的所在,是一种精神的不朽。

论语的读书心得精选篇3

在《论语》开篇第一章里就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语句,可见孔老夫子对这句话的真心赞叹,已经把“人不知,而不愠”作为是否“君子”的判定条件了。私下细品,我认为孔子如此重视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

纷纷扰扰,芸芸众生,每一个生命个体相对于其他生命个体,原也不过是在偶然的机缘,擦肩而过。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强求别人的理解。只要我们不妨碍别人,不损害别人,问心无愧,心安理得就行了。剩下的就是用心尽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努力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在沿途欣赏自己的人生风景。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人口众多,大街上熙熙攘攘。我们更不可能强求别人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纠纠结结,也不耐烦过于关注别人的忧愁郁闷。因为人生苦短,需要我们用心做的事情又是那么多。所以,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变得那么困难,又是多么珍贵。其实,我们的世界一直在呼唤理解,呼唤真诚与信任,无论是孔子的时代,还是我们的现在。

因此,在拥有那份理解与信任时,我会好好珍惜;当人们投来不理解的目光时,我的内心更需要坦然面对。

论语的读书心得精选篇4

我在寒假的时候看了《论语》这本书,知道了很多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言行的书。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能成为现代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社会的有力思想劝导。

孔子是我国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论语》是孔子在教学生的时候片片断断,留下来的课堂笔记,他的学生把这些给编起来,后来就成了论语。

看了《论语》后,我从中悟到学习应脚踏实地外,还从中得到不少的学习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告诉我们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就会从中领会更多的新知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却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它告诉了我们学习的态度和为人的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的意思就是:几个人走路,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其中,选取他们的长处来学习,改正自己的缺点。这句话也告诉了我们无论我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段话的意思是:我每次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这些话都告诉了我们要重视品德的修养。

论语的读书心得精选篇5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浩瀚的书海中,轻轻翻开一本油墨晕香的文化典籍,仿佛就能与先贤进行深刻的交流,而与此同时他们的智慧光芒也会让我们深受启发。因此,传承文化经典,铸造文化新辉煌刻不容缓!

近日,我读了《论语》一书,书中充满哲理的句子让我无时不感受到古人的智慧,感受到那跨越几千年仍充满生命力的文字,它们于古时被创作,却仍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现在的现实生活。

正如书中《论语·述尔》有言,“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不安”。这句话是要求我们要行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即要求我们处理事情要保持一种中正平和的态度,要把握好分寸,拿捏好力度,使事情处在一种相对和谐的状态。这句话深刻地体现了古人的处事哲学,他们懂得度的把握,懂得在一定限度内调节分寸。而这种思想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更是一种补益。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变得浮躁起来,人们难以保持一种中正平和的状态去处事,更有甚者,个别人会采取极端手段去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传承这种处事风格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处事之道,使人们能够用和谐的态度去解决问题。而像《论语》这样的文化经典,更是可以在我们现代生活的文化建设中起到强基固本的作用。

文化经典,浸润着古人的思想光芒,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涵养着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心灵,慰藉着我们的灵魂。一个国家若是漠视对文化经典的批判继承,就会失去对文化创新的根基,而无继承创新又何来新辉煌?又怎样坚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加强对文化经典的继承,有助于充分挖掘古人的丰富思想内涵,用其蕴含深刻价值的思想指导我们的生活,而同时在对文化经典的继承中,我们能够筑牢现有文化体系,丰富现有文化内涵,铸造我们中华文化新辉煌!

文化经典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应当珍惜的宝贵精神财富。以传承文化经典,铸造文化新辉煌,让我们的民族在新时代焕发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