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www.16system.cn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终于翻看完了这本《静悄悄的革命》,说实话刚刚拿着这本书并不想看,因为这是日本作家的书,个人有点抵触日本,但是想想古人还说过“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作为一个现代人更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尤其是日本的教育很多理念非常先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是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的力作,由李季湄老师翻译,长春出版社20xx年出版。本书以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为主线,结合课堂实践揭示这种课程形态为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生长点,从而引发课堂和学校一场静悄悄的革命。《静悄悄的革命》这是一本并没有多少大理论、大叙事的书,但其中却隐含着最真实的教育哲理。它的确是一本好书,作者以通俗的语言解决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迷茫和困惑,读这本书让教师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课程改革。读着读着你会感到它与我们有许多的共鸣之处,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是学生成长之宝地。
“润泽的教室”揭示了课堂中的师生和生生关系。在“润泽的教室”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不会因此受到忽视,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得到承认。教师的行为决定了课堂氛围,而这种氛围又反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师生间信息交流和整体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的积极行为对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十分重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需要教师理解学生的感受,乐于接纳学生的意见,善于启迪学生的思维,积极赞赏鼓励学生。
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生生间距离的控制,教师的肢体语言呈现都是十分微妙的,它们无形地影响着课堂氛围。教师走近学生,俯下身子让自己的目光与学生平视,细心地倾听,娓娓而谈,平和地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此时,教师淡化了角色意识,和学生形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使得课堂氛围融洽而和谐,口头表达过程展开充分,目标有效达成。正是由于空间距离的拉近,才实现了心理距离的拉近。
“润泽的教室”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了最充分的尊重和满足,而这正是教育人性魅力的最好体现。
享受教育的幸福,享受成长的快乐。这是我们新教育所倡导的教育理念。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就多了。对于后进生,虽然自己没有从人格上歧视过他们,但除了提供一些学习上的帮助外,很少走进他们的生活与心灵,不是自己做不到,而是在行动上的缺失。以前,比较注重别人的看法与评价,喜欢自己的淡定与从容,但我想没有方向感的淡定与从容终究会演变成颓唐与平庸。我扪心自问,一个受学生喜爱的好老师,我做到了吗?我觉得自己相距“好老师”还很远很远很远,我没有对学生付出像母亲般的关爱,我在教学上依旧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面,没有给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学习的幸福感……作为教师的我要好好反思自己的工作
积极完善,努力让孩子们感到学校的快乐!让自己享受教育的幸福!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由“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改变教学—学校改变”;“设计课程”;“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五部分构成。佐藤学博士从观察者、推动者、研究者的角度,对这场自下而上的,由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总结和介绍,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观点和做法。
日本的文化传统和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这本书和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也很契合。虽然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但在一些地区仍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着力不够,所以佐藤学教授提出的“变以知识灌溉为中心的课堂为以探究式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改革”是十分值得我们借鉴研究的。通过这一次的学习,让我受益良多,作为一名初登讲台的新手教师,我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下面我来分享一下我读书的心得体会
一、倾听学生的发言
在这一小节中,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教师要对学生的一个个发言一一附和、帮腔,一一评价,一一概括其意思呢?有的老师认为是为了不在教学中出现冷场,认为教室里出现沉默的场景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而关于阅读教学中的根本问题,有的教师认为不应该将阅读课上成一问一答的课堂模式,应该让学生多次与教科书的语言发生新鲜的接触。
其次,作者谈到了倾听是教师应对的身体,教师通常以一些肢体语言,比如在学生发言时频频点头表示肯定,这种行为在作者看来,并不是真正的倾听,也就是,倾听的教师与其说是在专心接纳学生的话语,还不如说在学生说话之前,对怎样理解其发言,就已经胸有主见了。这是难以通过每个学生的发言与教师沟通起来并相互呼应回响的。
接着,作者对倾听学生发言做出两点评论,第一是教师“倾听”的意义,第二是“明白”学生的发言究竟是什么意思。作者在这里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教师要与学生产生共鸣,能够倾听到学生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共感共鸣。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注重倾听学生,听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听学生内心的想法,要在情感上与学生形成共鸣,而不是按照教师自己预先设置好的答案或者环节按部就班地进行。真正理解学生说的是什么意思,而不是机械地在言语上或者肢体上“附和”学生的发言。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我就会经常设置一些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来提问学生,现在看来,这些问题实际意义并不是很大,这样的问题也是不太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也要重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二、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千方百计地促进交往
在这一小节中,作者首先提出了教学中的问题,即教学观的混乱。随后坐着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两点解决措施,一是在交往中学习,二是把“学”置于教学的中心。
与以“学”为中心相反的是以“教”为中心。在提出以“学”为中心后,有些教师就会认为自身的作用的是消极的,甚至极端地认为,以“学”中心就是要在课堂上完全让学生学,而不再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在过去的教学经验中,我认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不仅仅是要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如果我们面对的是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就要先做到让学生掌握基础,在此基础上,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比较可行的。
真正的做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以“学”为中心,并不是单纯地让学生自己学,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建立在对相关知识了解或掌握的基础上,学生的学也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学习,还有思维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建立,品德的学习……等等。但由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原因,在鼓励学生学的同时,也要注重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不能简单粗暴地认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就是要老师完全放手,在教学中扮演一个消极的角色。相反,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在这一点上,由于现实情况所限,我们数学课内容繁多,同时也受限于我的教学能力,还是无法完全像佐藤学先生所说的那样,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太多自由、自主学习的时间,还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是要再认真思考,争取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实现以“教”为中心的理想教学模式
三、关注每个学生的相互作用,进行交响乐团式的教学
在确定了以学生“学”为中心、以与学生的应对为轴心的教学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如何进行的问题。作者认为,这种教师的活动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与每个学生应对的活动,二是与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认识相互激荡回响的活动。
所谓“服装裁剪”式的教学,就是教师针对学生个体的教学,而“交响乐团”式的教学,就是建立在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的教学。针对学生个体的学习,作者提出,学生的学习乃是不断地从个体出发,又回归到个体的,因此,教师的活动也应当从学生个体出发又回归到学生个体上去。这种教学方式,我也在平时学生的作业中尝试使用,我会针对不同学生作业反映出来的不同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谈话,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还是很有效果的。比如,我会针对不同学生反应出来的不同情况,进行单独谈话。倾听他们内心真正的想法。以便于我在了解她们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进行教学。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听到书名我就在想象:革命,怎么革命呢?课堂吗?学生吗?教师吗?教法吗?……很多问题不自觉地从脑海里蹦出来了。拿到这本书之后,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来,静静地阅读。当然首先我就认真看了作者简介,原来作者是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先生,也许是历史对我的影响,我对日本人、日本国可没有什么好的印象。不过,我对日本的教育还是很好奇的。因为日本国家发达就是因为他们对教育十分重视。
读这本书时,我的心情、我的思绪竟然不断变化着:首先我很震惊。佐滕学先生认为每个教室都有一个个固有的风景。他竟然每周去各地的学校访问,在各个教室里观摩,近20年来一直如此。他说到:“可以说没有哪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他流连于无数个学校的校园,站在一个个教室前的窗口边,坐在一间间教室里,将一切收纳于胸,以他敏锐的目光,洞察着发生在教室中的点点滴滴小事,并精辟地论述:静悄悄的革命。这该需要怎样的毅力啊。反思自己,总觉得很忙,无暇进行自己的专业研究,并满足于各种理由原谅自己的停止不前。与之相比,自觉惭愧。读着读着,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其次。我竟然很懵懂。以前看书,虽不能一目十行,但也能达到“一目五行”的速度,说起来挺不好意思的,读这本书时,我竟然不得不再次放慢速度,什么“‘主体性’神话”,什么“主体性假象”,什么“‘被动的能动性’的主体性”,让我感到很懵懂,不得不放慢速度细嚼慢咽。最后,我很有感触。佐藤学先生在追求一种理想的教育:就是通过在学校实施“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进而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那么在这场静悄悄的革命中,作为教师,我们该怎么做呢?
一、做一个静静的教师
曾经,我也害怕课堂上的冷场,认为只有学生发言热烈的课堂才是我们追求的高效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不管他们的回答是否是思考后的结果。然而在这本书中,提到“润泽的教室”,“润泽”,是多么让人心生憧憬的词语,我想,顾名思义润物细无声,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室是滋润的,那么孩子一定如沐春风,一定可以安心的、无拘无束的学习,这也应该是我们一直以来追求的课堂。那么要想创造润泽的教室,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静下心来,营造温和的学习氛围,观察学生,走进学生的生活,保持情绪的稳定,与学生诚恳亲切地交流,让自然与平静回到教室,引导学生自立合作地学习。正象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感到放心、安全的氛围中进行有意义的交谈时,学生都是在思考的同时把自己的心声慢慢地讲出来的。”因此,我们应该静下心来,做静静的老师,静静地引导孩子们学习、思考。
二、做学会倾听的老师
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的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我们都知道倾听是学习的基础。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倾听,更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这忽然让我想到了福建名师林莘,去年我们在扬州学习《小学语文现代与经典》(第22届),林老师整节课静悄悄的,孩子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倾听,然后互相交流,形成了一节独特的倾听课堂。相信在这样的课堂上,倾听的花朵在静悄悄地绽放。
然而在我的课堂中,总有一部分学生思维敏捷,而我经常由于时间原因,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急于寻找答案,导致部分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更不会用心倾听其他同学的回答,往往就忽视了这部分学生。现在想来,这样的课堂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收不到最佳效果。身为教师,我们经常希望听到满意的答案,希望听到课堂上能有孩子们积极的回应,然而事实往往不尽如人意。最近,听了我们汪老师的一节阅读导读课《夏洛的网》,虽然课堂上气氛不太活跃,但是我认真观察了一下学生的反应,再加上我自己的听课感受,我倒觉得这节课孩子们都在认真倾听,老师也在认真倾听,倾听主人公威尔伯的心声,倾听夏洛的语言,想象故事情节,体会作者语言的魅力,相信孩子们在倾听与思考中已经与老师、与作者产生共鸣,课后他们一定急于阅读,因为连听课的我都想马上阅读了。这样的课堂不需要学生的热烈回应,因为他们的思维已经在倾听中回应着,他们会以行动代替语言。
三、做一个敢于研究的老师
教育是一件需要与时俱进、求变求新的事业,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满足教育的需求。然而学习研究是有很多方式的,开展教研活动,听课、评课、集体备课,以及参加课题研究等等。在我们学校“大阅读”活动的引领下,广泛阅读各类书目,是充实、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
当然仅仅这些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开放课堂,以前我也像佐藤先生提到的那些教师一样,不好意思开放自己的课堂,怕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现在想来,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同事之间相互学习,这样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当然,创造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模式,与学生一起学习,与家长一起研究,参与校外学习那是再好不过的。我们只有在参观、学习、研究、实践中才能不断成长。我们应该一辈子教书,一辈子学教书。
读完《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我不断沉思,很多教育现状我们不能改变,但我们可以主宰我们自己的课堂,我们需要尝试进行静悄悄的革命,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有异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