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利他之心的读后感

www.16system.cn 2022-09-28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以下是好范文网分享的利他之心的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利他之心的读后感

  读完戴维·斯隆·威尔逊的《利他之心》,本不打算写些什么的。因为最近读了不少从演化、博弈论角度讨论利他主义和道德的书,有理查德·乔伊斯的《道德的演化》、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的《合作的进化》以及马丁·诺瓦克与罗杰·海菲尔德合著的《超级合作者》等等。

  当然,加上之前读到过的乔纳森·海特的《正义之心》、罗伯特·赖特的《道德动物》以及爱德华·O·威尔逊的几本著作。已经足够让我对这个领域里关于道德、利他主义和正义的演化起源与生成有了了解。

  戴维·斯隆·威尔逊(DavidSloanWilson),与同姓的爱德华·威尔逊一样知名,至少在群体的多层次选择理论上,尤其如此。

  戴维·斯隆·威尔逊

  马丁·诺瓦克等人所著的《超级合作者》一书中,如此评价到:

  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位科学家接过了群体选择理论的火炬。其中最著名的是纽约宾汉姆顿大学的教授大卫·斯隆·威尔逊。威尔逊坚信,进化生物学在20世纪60年代走上了歧途。他在群体选择领域进行了长达三十多年的研究。这位独行侠在他那被众人视为堂吉诃德式的探寻之路上,遇到了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科学哲学家埃利奥特·索伯,以及哈佛大学伟大的自然学家爱德华·威尔逊,这两个人选择与他一路同行。

  这样的评价颇为中肯,在《利他之心》书中,作者也介绍了他和哲学家索伯的相遇与碰撞,以及其他学界人物的合作,如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共同研究。他也创建了演化学研究项目(EvoS)和演化研究所,从演化学的角度规划公共政策的智库。

  当然,戴维·斯隆·威尔逊的著作也颇丰,有《达尔文的大教堂》(Darwin'sCathedral,2002,无中译本)、《每个人的进化论》(EvolutionforEveryone,2007,中译本名为《进化论与生活》)、《致其他人》(UntoOthers,1998,与索伯合著,无中译本)。他也与爱德华·威尔逊合著过《社会生物学理论之基础的重新思考》(RethinkingtheTheoreticalFoundationofSociobiology,2006,无中译本)

  这本《利他之心》提出了好些个让人耳目一新的话题,都是在作者其他书和论文里有更深入的阐述。此书的原著为2015年出版的《利他主义存在吗?:文化、基因和他人的福利》(DoesAltruismExist?:Culture,Genes,andtheWelfareofOthers)的译本。

  这个小册子是耶鲁大学出版社与坦普尔顿出版社(TempletonPress)共同推出的丛书“大题小做”中的第一本(作者前言)。因此,算是一个简短的科普作品,原著总计才不到200页的内容,所以作者“内容力求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就像通往知识殿堂的快车道,使广大读者免于陷入烦冗细节的泥淖”(同上)。

  我在这里根据上面提到的书籍加上个人的见解,总结了本书三个方面值得重视的理论。

  一、消解群体选择与个体选择之争

  演化论自达尔文创立至今,争论的焦点之一就是自然选择是作用在个人层面上还是群体层面上。我在前文已经简单叙述过理查德·道金斯与爱德华·威尔逊的争论(见《在宇宙中孤独并自由着》一文)。

  简而言之,群体选择,或者称为多层次选择的核心就是自然选择即在个体层面发挥作用,也在群体之间发挥作用。爱德华·威尔逊过多地强调群体选择,是因为他看到了自然选择作用在群体层面上,能够增加我们的道德,而不至于让我们陷入到人人自私自利的社会中。

  其实对于理查德·道金斯与爱德华·威尔逊两人,我都难以割舍与抉择,理查德·道金斯从基因自私到群体福利的说法很有说服力,爱德华·威尔逊则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然而,是戴维·斯隆·威尔逊却提供了另一个视角,让我不必在两者之间必须二选一地去相信。

  戴维·斯隆·威尔逊调和群体与个体之争所用的方法,就是他所说的等效性。不同于库恩所谓的“范式革命”,等效性并不要求一个必定去舍弃一个而存在。在《利他之心》中,等效性是如此表达的:

  等效性的概念与范式提出的标准过程有两个方面的不同。首先,与标准的范式出现过程相同的是会有不同的思想结构存在,但是它们是可以共存的,而非必须互相取代。第二,不同的思想结构之间可以没有可比性,也不需要有。个人或者是整个社区的人都可以掌握不止一种思想结构。

  就拿演化领域里的群体和个体选择来说,各自只是看到了不同层面的作用。就像是你买东西,无论是刷卡、付现,亦或是支付宝、微信一样,只是选择不同的支付方式,并不存在太大的差别。

  群体选择看重的是多个群体之间的竞争,所以相对合作的群体会比自私者组成的群体有更好的适应性,而在群体内部,无疑自私者更具有适应性。两个威尔逊在《社会生物学理论之基础的重新思考》一书中如此总结道:

  “群体之内自私胜过利他。群体之间利他胜过自私。余下的全是评论。”(转引自《利他之心》)

  因此,我们每个人的道德观念都是在自私与利他两种观念之间纠结,视不同情况而定。一个自私者在群体需要时也能够挺身而出,而在日常生活中却可能斤斤计较。这也可以解释一个群体在面对外部入侵时,常常能团结一致,而在和平时期却相互内斗。

  二、用演化生物学去反思经济学

  我从不讲道德的经济学逃离,希望在哲学领域里寻找伦理时,却发现伦理学已经变成老学究式的形而上学,陷入到抽象层面的争论。

  自亚当·斯密开始的经济学,越来越把理性人、也就是自私算计的个人当作假设前提,之后这种经济学就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如果第一个思想者就在十字路口选择了错误的方向,追随着他的脚步的很多现代思想家也会走在错误的路上。(引自《利他之心》)

  阅读演化生物学的个体选择理论,尤其是道金斯等人的学术路向就会发现,其思路与经济学竟然如此的相近似,从“蜜蜂的预言”到“看不见的手”,经济学的基础就在于人人自私算计,就能带来全社会福利的增长。

  这种个人主义是西方社会的主流思潮,也是学术研究的主流思路。不单单是经济学,社会学等其他领域也是如此,社会心理学家唐纳德·坎贝尔(DonaldCampbell)就有过这样的反思:

  个人主义方法论支配着经济学中与社会学相近的部分、社会学的大部分,以及心理学中偏向组织理论的全部。这个原则是指所有的人类社会群体过程都要用个体行为的法则来解释,群体和社会组织没有实体性,按照这个原则,组织之类的存在不过是个人行为的一个便易的合集。(转引自《利他之心》)

  政治学中也有社群主义与个人主义之争,前者有迈克尔·桑德尔,后者代表是约翰·罗尔斯。这种个人主义的传统占据了各个方面,并影响了欧美至今的政策。戴维·斯隆·威尔逊说道:

  如果社会的运行以个人利益驱动的市场力量为基础比以善意为基础更好,那又何须善意呢?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和米尔顿·弗里德曼等人做出了这样的声明,随后这个主张在传统基金会、美国的罗纳德·里根、英国的玛格丽特·撒切尔等各国智库和政治家的推动下成为公共政策。

  这让我想到了早年学经济学时,一些国内的“知名经济学家”不加反思地为个人主义的自私自利观摇旗呐喊,《蜜蜂的预言》一度成为畅销书,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被这些人奉为楷模。而提到社群主义,就被等价于集体主义、斯大林社会或奥威尔的1984。这些舶来的个人主义让我们的改革变得渐渐不再与福利社会沾边,让全社会所有东西都标上了价钱,让我们的道德水平也直线下降……

  从演化生物学领域,我们可以看到重构经济学、甚至是社会学基础的可能性。20-年诺贝尔经济学家获得者理查德·泰勒和卡斯·桑斯坦在《助推》一书中,就提出一种“自由家长主义”的助推方案,这是一种思路,若从群体组织层次来规避自私自利者对“公地”的蚕食,也是一种思路。

  三、利他主义不必有高尚的动机

  戴维·斯隆·威尔逊是演化生物学家,但其理论底色却浸染了浓厚的制度经济学色彩。对其理论影响最大的一位,就是2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莉诺·奥斯特罗姆。

  奥斯特罗姆在公共经济治理方面的分析而与奥利弗·威廉姆森共同获得那样诺贝尔奖的。奥斯特罗姆的《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1990,有中译本)、《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1993,与人合著,有中译本)。

  公共治理方面,最有名的问题是加勒特·哈丁提出的“公地悲剧”,简单来说就是指“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财产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如空气、公地、河流等污染和滥用,已经成为公共治理的难题所在。

  可以说,之前的经济学家都提倡或是私有化或是自上而下监管的解决方案,“私有化”的口号一度在国内也是主流声音。然而,奥斯特罗姆提出了另一种新颖的解决方法,只要设定原则,社群可以自主管理好公共资源。

  奥斯特罗姆提出了八项原则,对于任何组织的设立和管理都有很好的指导价值,具体可以参见《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在此简单列举如下:

  社群及其目标界定明确;

  收益与付出相对等;

  集体决策;

  监管;

  赏罚分明、有人性;

  公平正义的冲突解决之道;

  群体内部有主权;

  与上级群体协调妥当。

  在奥斯特罗姆原则下的群体,是能很好地解决“公地悲剧”,也有一个独特的价值,就是利他主义可以从这样的功能性组织中产生。

  人类社会群体有不同的组织方式,最成功的往往是与奥斯特罗姆八项原则最为接近的群体。这样的群体机制运转良好,就不需要另一个东西的介入:圣人。

  传统的研究认为,利他主义者一定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若只是在行为上的利他者,他做好事的目的可能只是为了博得名声、或是怕被惩罚,或是表演给别人看,就不算个道德高尚的人,不能被称为利他主义者。

  但戴维·斯隆·威尔逊认为,利他主义者不需要很高尚的心理动机,只需要在行为上是个利他主义者就可以了,不必在乎其心理动机是否真心实意。这种把利他主义看作是组织的一种功能性产物,实际上秉承的是实用主义传统。

  如此而来,戴维·斯隆·威尔逊的利他主义,就将心理上的近因与演化角度的远因区分开来,“这不同于康德、边沁和密尔这些哲学家所做的系统化努力,也不同于现代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剖析表现出相同行为的思维感受之间的微妙不同的努力。它与改善现实世界中人类福祉的利他主义目标密切相关。”(引自《利他之心》)

  总结

  这本书虽是一个小册子,但又为我打开了另一扇之门,让我从经济学逃离后再次回归到经济学,重新以演化生物学的角度审视,就看到完全不同的可能性。

  书的最后提到的《星球级利他主义》虽然看起来遥远,但也是一种理论面向和未来展望。这样的展望在爱德华·威尔逊的《人类存在的意义》、《生命的未来》中反复提到,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著作《人类的终极命运》、《人工智能的未来》中反复吟诵,《超级合作者》一书的作者诺瓦克在最终章节中追问:“人类下一步该怎么办?”

  如果没有这样的广度和胸怀,我们只能在“在宇宙中孤独着”。

  利他之心的读后感

  《利他之心》作者用演化理论作为工具,分析了生物界中广泛存在的利他主义得以演化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利他主义带来了群体的整体竞争优势,而群体之间的自然选择才是生物演化的主要力量。同时,本书也分析了人类演化过程中,文化和道德的重要作用,以及利他主义对人类经济和日常生活的影响。

  作者戴维·斯隆·威尔逊,美国著名进化生物学家,宾厄姆顿大学生物学与人类学教授,密歇根州立大学博士,曾在哈佛大学生物实验室担任研究员。他的另外两本著作《进化论与生活》和《达尔文大教堂》也是全球畅销书。

  1.如果现在或者未来的某个人类社会功能化的程度极高,所有的社会成员都一心一意地为了社会的共同福祉而努力,这个社会就可以称得上有机体,如同人类被称为有机体一样。

  2.一个物种从非洲走出,只用了数万年的时间,就在全世界繁衍生息,适应了所有的气候环境,占据了数以百万计的生态位。

  3.人类的演化受到文化和社会演进的影响,多亏了社会规范和规则的制定,人类可以有效地限制群体内和群体间的恶性竞争。

  4.在我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利他主义者环绕在我们的身边,正是他们让我们更容易地成为一个利他主义者。

  一、自然界的利他主义是如何被演化?

  1.什么是利他主义?

  利他主义是1851年被法国哲学家奥古斯图·孔德首次提出来的。它是指一种无私地为他人谋福利、舍己为人的行为。利他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小到帮别人开门、搀扶起摔倒的老人这样微不足道的小事,大到为民族和国家而付出自己生命的大爱,都是利他行为的表现。

  2.利他主义的两个层面

  第一层:心理和感受层面的利他。

  第二层:行为上的利他。

  有的利他行为是出于一己私利,有的则是纯粹出于帮助别人。比如有的明星做慈善是为了出名,而有的明星做慈善则真的是想帮助别人,作者认为这种心理层面的真正动机很难区分。但我们真正所关心的是这个人是否真的在行为上帮助了别人。

  3.利他主义三种解释

  第一种:内含适应性理论,又称之为亲缘选择理论。

  第二种:自私基因理论。比亲缘选择理论更近一步,认为基因演化的所有结果都是某种形式的自私。

  第三种:演化博弈论。认为帮助别人只是为了让别人也帮助自己。

  上面的三种理论,其实是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基因是自私的这一结果而已,它们都可以归为同一种思维范式,但都不能从根本上解释为什么利他主义在自然界普遍存在这一现象。

  4.功能型组织

  是指一些个体以合理的方式组织起来,相互协同工作,以实现一个既定的目标。比如一艘航母就是一个自成一体的大的功能型组织,航母上的每个人、每个零部件都有其功能作用,它们以一个合理的方式组织起来,并完成一系列既定的目标,比如向某个方向航行或者完成战斗机起降等任务。一个功能型组织要实现一个目标,就需要团队合作,因此必须表现出利他行为。利他主义不仅在个体中存在,而且在任何一个功能型组织中也都存在。

  5.生物演化的三个基本原则

  第一:自然选择是基于相对适应度。意思是自然选择关注的是相对优势,而不是绝对值。

  第二:利他主义者在群体内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第三:功能型组织演化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群体之间的自然选择。

  案例:比如一只狮子费尽体力去捕获了一只羚羊,而其他没有参与捕食的狮子有更充沛的体力。它们在分享食物的竞争中会更有优势。但如果草原上有很多个狮群,有的狮群中利他的狮子多,有的狮群中利他的狮子少,显然有更多利他狮子的狮群,会因为有更加充足的食物,变得更强壮,在草原上各个狮群中的更具竞争优势。按照自然演化法则,那些只有少量利他狮子的狮群将被淘汰。

  自然选择就像是在拔河:在组内,自私者胜过利他者,在组间,利他组胜过了自私组,最终的结果取决于两个方向相反的自然选择的平衡点。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平衡机制演化的结果是抑制群体内的自然选择向破坏性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得群体之间的自然选择成为整体演化的主要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利他主义得以被演化。

  二、人类怎么一步步成为地球的主宰者?

  1.人类演化的两个方面

  人类的演化分为:基因演化和文化演化。达尔文的进化论很好地解释了基因的演化过程,但是并没有解释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演化过程。

  2.人类演化的特殊性

  人类的崛起其实是演化史上非常偶然的事件。其他灵长类物种在进化过程中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合作,比如狼和狮子都是以团队合作见长的物种,而且在它们捕食猎物时也会表现出高度的合作性,但为什么这些物种没有得到重大演化的机会呢?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这些物种的群体内部恶性竞争,仍然在它们的演化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比如争夺配偶和领地等;另外一方面,虽然它们有合作,但并没有建立规则,没有抑制群体内恶性竞争。

  3.道德与文化的作用

  首先,达尔文在《人类的演化》中指出:较高的道德标准会使个人及其后代在部落内部只有很少的演化优势,但是较高的道德标准和更多秉性善良的人,会使这个部落相对于其他部落具有更大的优势。他们热爱、忠诚、服从、勇气和随时愿意牺牲的精神及同情心等道德品质会让部落发展壮大。

  其次,一个功能型组织有体力活动和精神活动两方面。体力活动比如照顾长幼、获取食物、防卫掠食者等。精神活动包括符号语言、知识技能、认知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等等。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比如信任、认同的社会文化。这些精神活动使得人类对环境的适应度大大提升,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让人类拥有了语言、文字,推动了技术和工具的出现,带来了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类道德与文化带来的规则意识激励我们做出利他的行为,抑制了群内恶性竞争,使得利他主义在社会普遍存在。所以人类演化过程有别于其他生物,这也让人类最终成为了地球的主宰者。

  三、利他主义对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的影响

  1.经济活动中的利他主义

  在现代经济学理论中,假定人都是理性、自私和贪婪的。那么,利他主义是如何在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呢?作者提出,运行良好的社会只是社会层面选择的产物,而并不是个人自私自利的结果。

  人类社会被一种更高层面的选择机制所推动,跟演化论中的群体间的选择类似,它并不在乎群体内部个体是利他的或者自私的。比如,我们可以将社会看成一个功能型组织或者有机体,基因和细胞是没有意识的,它们只是对周围环境做出简单的反应,从而影响到了有机体的生存和繁衍。而且这些反应具有随机性和偶然性,一大部分反应是不利的。这些细胞或者基因就像社会中的每个人一样,在我们所设计的社会规则中(如法律和宪法等),让利他主义得以在社会整体层面提高整个社会的利益。比如,社会中一开始出现了很多经济体系,但是在社会演化的过程中,那些不利于整体社会利益的经济体系,被优胜劣汰的进化法则所淘汰,留下了当今主流的,并且是在群体层面利他的经济体系。

  2.日常生活中的利他主义

  利他主义也影响着每个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作者列举了自己家乡宾汉姆顿市的例子。研究者对全市范围内的公立学校学生进行了亲社会性调研,结果显示这些学生很均匀地分布在城市的每个角落,而且亲社会性高的学生往往会居住在一起。个人的亲社会程度与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呈正相关性,也就是那些亲社会性的利他主义者,获得了很多的利他行为的回报,形成了正向循环。

  同时,作者还发现。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或者说利他行为具有环境可塑性,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比如在一个亲社会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在社会事务中更加积极主动,在积极家庭教育的环境下成长的小孩也有更高的亲社会性。

  3.社会管理的意义

  最后,作者指出不管在经济活动还是日常生活中,为了让社会能一直良好运转下去,社会管理非常重要,社会管理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鼓励社会在群体层面的利他主义,让人类社会朝着有利的方向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