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范文 >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通用16篇)

www.16system.cn 2022-07-16

体验是指在阅读和练习后写出的一种接受性写作。语言阅读体验类似于数学阅读笔记体验是指将学习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实践和写下来对学习内容进行反思,类似于经验总结。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的文章16篇 ,欢迎品鉴!

第1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习近平说:“要当好一个村的领导,必须一碗水端平。群众最讲究的就是‘公道’二字,最信服的就是公正的人。哪怕一毛钱的事,你处理得不公,群众也不答应;10块钱的事,你处理得公道,群众也不会有意见。无论大事还是小事,该咋办就咋办。”

  ------------------------------------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记述了40多年前总书记在梁家河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反映了青年习近平重感情、讲情义,勤于思考、善于思辨,志存高远、知行合一的品格风范。

  黄土地之子:重感情、讲情义

  青年习近平是一个重感情、讲情义的人,他对群众的感情是实在的、具体的,而不是空洞的、抽象的。他把自己称作农民,把这看成很光荣的事。他和群众打成一片,无论是老汉、后生、娃娃、婆姨,他都能跟大家聊到一块儿。他办事有条理,说话有道理,群众把他看成自家人。他眼里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他尊重每个人。他与人交流、谈话的时候,即使对方是再穷的人,他也全神贯注地听。

  青年习近平对人民群众的这种感情,从书中可以看到很多例子。比如,年纪轻轻的他就很本能地看重中国的人情,对革命前辈很尊重。他们一帮知青刚到梁家河的一天早晨,习近平和同伴走到一户人家院子里,得知主人的老母亲——一位当年支持革命的普通妇女,因年迈过世,习近平先是客客气气地征求主人家的意见:“我们能不能进去看看”,然后进到窑洞,面向炕上老人的遗体恭恭敬敬地鞠了几个躬。只要对革命做过工作,哪怕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青年习近平都对她们怀有崇高的敬仰之情。这是一种朴素的发自内心的真挚的感情,也可以说是流淌着红色血脉的亲情。

  青年习近平对人民有感情,人民对他也有感情,1975年在他离开梁家河时,一推开窑洞门,全村男女老少站满一院子自发为他送行,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不舍。村民们唯一一次看到习近平落泪,是他这时赶忙走过去搀扶一位前来送行的双腿残疾的村民。离开梁家河后,他还是念念不忘当地人民,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比如,在厦门工作时他写信给延川县委书记帮忙给村里通电;在福建省委工作时联系给村里办了所学校;他两次帮助一位患骨髓炎的村民治病,救了他一条命。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15岁时,习近平来到黄土地时也曾迷茫、彷徨,然而22岁离开时他已有了坚定的信念,那就是:“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走到哪里,永远都是黄土地的儿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干一切事情都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通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书中的许多事例可知,这一坚定的理念是有其情感基础的,这和他青年时代对人民的深厚情怀是一脉相承的。

  豪放青年:志存高远、善于辨析

  青年习近平思想很活跃、很解放,他勤于思考、善于思辨。他头脑中新思想新观点新想法很多,有年轻人特有的激情与闯劲儿。比如,他读诗读到兴奋处,会跑到院子里大声朗诵,有时在山上劳动时也会朗诵。每每读到书中这些地方的时候,一个慷慨激昂、豪放自信的青年形象就跃然纸上。

  青年习近平勤奋好学,读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这在同伴中是有口皆碑的。但重要的是他不读死书、死读书,而是带着问题读、带着思考读,有自己独特的分析对比方法。一方面,他会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找出很多相关的参考书籍来阅读比较,从不同的侧面去了解和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他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也会跟别人进行讨论。这样,就历练出他思路宽广、思想活跃、善于辨析的能力。

  青年习近平是一个志存高远、有远大抱负、崇尚革命英雄主义,而又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有为青年。

  在陕北的7年,不论头顶上“黑帮子弟”的帽子多么沉重,青年习近平追求进步的信念执著而坚韧,他一次又一次地写入团、入党申请书,他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直至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

  青年习近平在插队生活中,带头参加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学会地道的延川方言,把每件事都干得很漂亮。他在借调到赵家河大队整队时,把公窑外面又臭又脏的厕所修好了,这看似一件小事,意义却很大。他搞整队成绩出色而被提拔担任了梁家河大队的党支部书记,以满意的答卷踏上他步入政界的第一步。在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他办沼气有模有样,真把农户家的灯点亮了;他亲自下到井里带领村民打水井,解决了全村的吃水问题;他办了一个铁业社,解决了社员劳动工具的需求;他带领村民打坝地,给村里增加了几十亩耕地;他还种烤烟、办代销店、办缝纫社,等等。上世纪80年代,他从耿飚秘书的岗位决定下基层到河北正定做农村工作,也是抱着“干好了成就一番大事,干不好就在下面为老百姓做些实事”的踏实态度。

  人格魅力: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青年习近平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特别善于做人的思想工作,既有执行力又有很强的战略定力。

  他刚上任要办铁业社,村子里的能人根栓尥蹶子不干,他通过谈心谈话,把工作做通了,铁业社的事办成了;他办沼气,从四川来陕北帮忙的技术员要回老家,他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技术员最终没有半途而废;改造村里一个“二流子”,在批斗会上他不仅没有骂人家,而是一条一条说理,最后还让这个有艺术特长的“二流子”在会上唱了一曲信天游,后来,那个50多岁的“二流子”转变成了一个好社员。

  青年习近平从来不说过头话,但该做的事说一不二,丁是丁,卯是卯。当时有些人当领导,裙带关系严重,把亲戚朋友照顾得很好,多吃多拿多占。青年习近平当书记后对知青、社员一视同仁,绝不用公家的资源额外照顾朋友,绝不做不公正的事,所以大家都信服他,认为他公正,没有私心。

  习近平自己也说:“要当好一个村的领导,必须一碗水端平。群众最讲究的就是‘公道’二字,最信服的就是公正的人。哪怕一毛钱的事,你处理得不公,群众也不答应;10块钱的事,你处理得公道,群众也不会有意见。无论大事还是小事,该咋办就咋办。”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青年习近平身上体现的品格风范仍然是非常宝贵的,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的。

第2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读总书记的七年,学他的勤学苦读。总书记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尽管条件艰苦,但总书记从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甚至是“痴迷”阅读,有一点点空闲时间就坐下来看书,读书成瘾。作为青年的我们,更要多读书,读书可以汲取知识、改变思考、开阔眼界,可以使自己在工作中有所创造,有所成就,可以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采,充满情趣。

  读总书记的七年,学他的敢于担当。因为公道正派,头脑灵活,又肯干,被大家推举为大队党支部书记。办沼气、打水井、办铁业社,积极作为,心系群众,干了许多好事。作为正处于成长时期的我们,更要学会担当,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工作和生活,养成遇事沉着冷静,即使事务再紧急,也要条分缕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读总书记的七年,学他的志存高远。曾任延川县文安公社知青专干的刘明升说:“近平立志办大事,不搞形式主义。”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王燕生说:“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总书记寄语青年人,忠于祖国不负时代,勉励青年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放飞青春梦想。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和鞭策,要牢记在心,付诸于行,扣好人生的每一粒扣子,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在强国逐梦的新征程上绽放光彩。

第3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今年×月,我认真读了遍《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平实朴素的文字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和艰辛的成长历程。近日,我再次研读了这本书,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书中彰显着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光辉,犹如精神宝藏和磅礴力量,进一步激发了我做好本职工作、服务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激情和热情。

  一、坚定的党性和真挚的为民情怀

  党性是共产党人的灵魂,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这是一本关于共产党人党性论的鲜活教材。总书记是当年“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七年艰苦岁月,他始终坚守梁家河,始终坚持共产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八份入团申请书、十份入党申请书,即便是在个人处境极为艰难的条件下,总书记始终没有放弃追求进步,始终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而是对党组织的执着却越发醇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新修改的党章首次把乡村振兴战略写入其中,这是我们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我们要向总书记看齐,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更加自觉地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更加自觉地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

  党性和人民性是内在统一的,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利益就是党的利益。这是一本身体力行践行宗旨意识的生动教材。总书记把“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把蓝色大衣送给上师范的武晖,把粮票和钱悄悄地压在房东碗底下,把一切有用的东西都送给讨吃老汉……他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儿子”“普通农民”“老陕”,忧民爱民为民惠民的情怀深厚真挚、令人感动。知青雷平生说,“在电视上每每看到已经担任党的总书记的近平,依然对困难群众自然而然地流露真情,我就有很多感慨,知道这种真情来自他当年在梁家河上山下乡的经历,来自他人知青时代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他一再强调扶贫要攻坚,扶贫要精准,就是因为他曾经是一名农民,他很理解、很懂农民”。梁河家村民石春阳说,“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我们要学习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践行群众路线,把农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作为各项“三农”政策举措的试金石,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发挥农民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交出无愧于农民群众的时代答卷。

  二、科学的理论思维和务实的实践品格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个政党要走在时代前列,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指导”。青年习近平到陕北插队,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装的全是书,“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在低矮昏暗的窑洞里,研读了《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国家与革命》《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了大量政治、哲学、军事、外交、文学等领域的书籍,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知青雷平生说,“近平读哲学书籍,主要还是读马列主义哲学。他下了很大功夫去阅读研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梁家河老乡说,“近平读书有‘书瘾’”“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都始终贯彻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精准思维等,这是总书记长期注重学习的积淀和升华。思想贫困往往源自理论贫困,而理论贫困往往由于疏于学习。我们要学习总书记科学的理论思维,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坚决贯彻者,使我们的“××”工作理念、思路、方法顺应时代潮流、适应人民意愿、符合客观规律,才能使乡村振兴的各项举措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惠及百姓。

  实践是理论之源。总书记曾说,陕北七年生活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他担任梁家河村支书的两年里,带领村民建沼气,方便了群众做饭照明;带领村民打井,解决了生活用水、便利了农田灌溉;创办铁业社,解决了社员劳动工具的需求;办代销点,方便了社员的日常生活……梁家河村民王宪平讲,“不管多累多苦,近平能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这七年是苦干实干的七年,生动诠释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实现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的伟大成就。马克思说,“一打纲领不如一个实际行动。”我们要学习总书记要学习坚韧的务实精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实字当头、干字为先,立足基层、大胆探索、把自己的青春梦想融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业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为实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青年习近平十分注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经典古籍。与总书记住同一孔窑洞的戴明讲,“我和近平都看过一部书,是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简编》。书名虽然是‘简编’,但实际是厚厚四大本。对我而言,大概就是读过了,了解了历史,丰富了知识。而对于近平来说,他就会有思考、有借鉴、有批判。”习近平总书记去四川学习沼气池建造,他不光学习技术,还去峨眉山向出家人学习,学习佛教道教的思想精华。知青黑荫贵讲,“峨眉山普贤菩萨所讲的佛学思想,就是知和行。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很多东西,他的很多讲话,也强调知行合一。”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与他对历史知识“厚积薄发”的积累有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史鉴今,以史资政,以史励人。我们要从这本书中学习总书记的历史观,把学习党史、国史作为持之以恒的必须课,深刻体会、自觉继承、大力发扬优良传统,从中获得精神鼓舞、陶冶道德情操、培养浩然正气,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要结合本职工作学习“××”发展史、××政策史、××演变史,充分发挥历史对“××”理论创新的推动作用、对决策的资政作用、对××发展的促进作用。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统一,既要继承和弘扬历史,又要倡导和塑造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习近平当上村支书后,大刀阔斧地抓生产,组织农民打坝打井,改革创新生产组织方式,设立铁业社、缝纫社、代销点、磨坊。梁家河村民石春阳讲,“在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国家以粮为纲,一切以粮食生产为中心,近平搞这些副业,是有一定风险的,很容易被扣帽子”“他这个人,心里装着老百姓,又有一股闯劲,他克服困难,最终还是把事情办成了。”梁家河村民说,“当时村里一些老年人比较保守,对新鲜事物比较抵触。近平给他们做思想工作”。特别是习近平到四川遂宁等地学办沼气技术,试验了多种土质构造,分析不同土质建造沼气池的方法,才打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全党同志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惟进取,故日新。我们要深刻体悟总书记的时代精神,做改革创新的拥护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在推进“××”事业中切实贯彻新理念、积极探索新途径,才能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业现代化的新局面、实现××发展的新跨越。

  四、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强烈的责任担当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在梁家河的七年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正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知青雷平生讲,“近平思路宽广,思想活跃,分析问题能力很强。”针对陕北良田不足问题,他重视打淤地坝和农田基本建设,提高了当地粮食产量;针对妇女劳动强度大问题,他开办缝纫社,解放了妇女劳动力,满足了村民日常需求;针对村民饮水不便、水质不好问题,他帮助村里打深口井,亲自站在冰水里挖泥土和石头;针对运输工具不足问题,他置办机械设备开磨坊,把毛驴腾出来用于生产运输……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包括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等等。通过研读这本书,我们要进一步增强问题意识,提高发现问题的敏锐性、正视问题的客观性和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作为“××”战线上的年轻同志,我们要注重加强“××”领域尤其是××发展重大关键问题研究,为形成××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尽智竭力。

  担当精神是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是人民的期盼,是改革的要求。梁家河村民说,“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近平敢担当,能做事,总是为村里着想。在当村支书之前,他就对村里很很多规划和想法”。针对有人断言“沼气池过不了秦岭”,习近平鼓励战友们说“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他既当指挥员又是技术员。敢担当才能办大事、成伟业、为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之所以能解决过去长期想解决但没有解决好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与总书记为民族、为人民、为党敢于担当的精神气概密切相关。作为“三农”战线的青年同志,我们要强化责任担当意识,面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难题,敢于碰硬、知难而进,在责任面前不推诿,在矛盾面前不回避,关键时刻顶得上、立得住。

  七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重温这本书,我进一步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智慧、理论思维、战略眼光和时代精神。我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一步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为推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4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与当代大学生心贴心,总书记对青年学生无限关爱、寄予厚望,当代大学生由衷拥护、爱戴党的领袖。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追寻他的青春足迹、奔赴延安开展“青春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回信,勉励他们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总书记的这一回信及勉励南开大学新入伍大学生“淬炼成钢,书写绚烂、无悔的青春篇章”的回信,与风靡全国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下简称《岁月》)一道,引起了强烈反响,菁菁校园中掀起了学习青年习近平的热潮。

  《岁月》是绽放青春光芒的党史宝典和充溢真理光辉的精神宝藏。学习这本书,可从小故事中读出大道理,从众口述中洞察大时代,从真情怀中感受大担当,从奋斗史中汲取大智慧。总书记四十多年前的梁家河峥嵘青春,具有无比强大的感染力感召力,跨越历史时空共振共鸣,震撼心灵洗礼精神,像磁铁般深深吸引着当代大学生,照亮着莘莘学子把激昂青春梦融入伟大中国梦的新时代征程。

  一曲嘹亮的青春之歌,生动揭示了青春成长规律

  同人民一起奋斗是亮丽青春的厚重底色。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无论时代场景如何变化,与祖国共成长、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路,都是青春永恒的主题。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与当地百姓“一块吃、一块住、一块干、一块苦”,当了整整七年农民。上山下乡,是那个时代所要求的知识青年的人生选择。习近平接受艰巨挑战,一步一步迈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关”,将青春燃烧在了革命圣地广袤的黄土地上。青年习近平的苦难辉煌,为“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做了最好注脚。

  理想信念是青春远航的动力引擎。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他以实践做出了诠释。即便作为“黑帮子弟”处境艰难,但他坚持追求真理和进步,始终对党充满信心,矢志要为群众办实事。与他同窑洞住过的雷平生说,习近平有强烈的使命感,在农村的7年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正因如此,习近平先后8次写入团申请书,先后10次写入党申请书,不屈不挠,饱经周折方入团入党。理想信念犹如定海神针。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青年习近平已经把理想信念深深地内化于心,外化成行。当身边的知青或当兵、或招工、或推荐上大学,一个个相继离开梁家河,只剩下他一个人,他还能从容淡定,奋发作为。因为他把自己看作了黄土地的一部分,立志改变梁家河的旧面貌。

  艰难困苦是砥砺青春的“磨刀石”。逆境最能检验一个人的意志和追求。青年习近平面对的苦与难无疑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正如一位受访者说的:“在实现人生价值的时候,别人做事从‘零’开始,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自然环境、劳动环境、生活环境乃至政治环境风霜刀剑严相逼下,他毫不气馁,不怨天尤人,而是砥砺前行,从15岁刚来到黄土地时迷惘、彷徨,到22岁离开时,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2013年总书记寄语青年,“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细品《岁月》,青年学子无疑会对这段话有更感性深刻的体悟。

  勤学实干、创新创造是青春飞扬的通行证。习近平在梁家河“有个针缝的时间都读书”,渴求知识,崇学尚读,留下了许多好读书善读书的佳话轶事,如煤油灯下熏面看书,走三十多里山路借书。他的博学多识赢得了村民的尊重。在梁家河的几年里,他一直苦干实干,同他一起劳动过的王宪平说“很卖力气,肯吃苦,一点儿都不惜力”,因而被誉为“好后生”。当上村支书后,他大刀阔斧地抓生产,组织农民打坝打井,改革创新生产组织方式,设立铁业社、缝纫社、代销点、磨坊,在全省率先引进沼气新技术,实干苦干创新干,让全村较短时间内就焕发勃勃生机,也让自己的青春在梁家河格外熠熠发光。

  一幅壮美的历史画卷,生动诠释了人民领袖锻铸“根”“源”

  深深扎根中国大地。《岁月》为我们再现了青年习近平扎根黄土高原,在山沟沟里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历史画卷。7年的岁月,让他更加深入了解了国家的现实状况和最底层农民的生存状况,真切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冷暖甘苦,扎深了根基,接足了地气。习近平总书记曾自述:“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如果说上山下乡是时代使然,那么,他在读完大学在中央军委机关上班后,又到县里工作则是主动的自觉的选择。历史地看,基层沃土确乎成了青年习近平练就过硬本领、淬炼坚强党性的“大熔炉”。

  矢志为人民谋福祉。多年后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忆:“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旦告别了最初的迷惘和彷徨,他就找到了坚定的目标,建立起了对党、对党的事业、对为人民服务的坚定执着。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说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从《岁月》中可清晰看到,这一执政理念的形成,奠基于在梁家河村的最初执政实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无疑也发轫于梁家河。可以说,总书记从梁家河读懂了中国梦,也读懂了民心,梁家河“是他读懂人生、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起点。”

  铸就干事创业的历史担当。习近平总书记的雄才伟略和担当作为其来有自。青年习近平插队在贫瘠的陕北黄土高原,这是全国1600多万插队知青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之一,而他是陕北知青中年龄最小、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人之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的这句话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印证。恶劣的自然条件、繁重的劳动生活和严酷的政治考验,磨炼了其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和勇于担当的品格风范。梁家河村民梁玉明说:“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在组织上要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他没有患得患失推脱,而是毅然决然担起责任,在带领乡亲们干事创业的实践中,“干一件成一件,没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废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想办法克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力挽狂澜,之所以能解决过去长期想解决但没有解决好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无疑与他这种意志品格和敢于担当的精神气概密不可分。

  永葆赤子情怀本色。从把好点的粮食分给老乡吃,到对贫下中农、老人、儿童、残疾孩子无不真诚相待;从把“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把蓝色大衣送给上师范的武晖,到把粮票和钱悄悄压在房东碗底下;从“解衣推食”倾其所有把一切有用的东西送给讨吃老汉,到离开梁家河多年后还给吕侯生治病慷慨助人;从在赵家河村“整队”果断治理神车沟,到在梁家河村打淤地坝办沼气,无不体现了习近平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情怀和大仁大爱。他把自己完全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千方百计想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生活。这样的赤子情怀,让梁家河村民对他也一往情深,举村为他上大学送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样的赤子情怀使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对普通群众充满真情,这充分体现在他成为总书记后开展的精准扶贫等诸多治国理政实践中。

  一部鲜活的团课教材,生动指引了青年工作根本遵循

  青年群众工作本领是共青团的看家本领。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群众组织,在党领导下做好青年群众工作,是团的固有职责。共青团如何在青年工作领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当时以团员身份被派到赵家河村“整队”的习近平以实际行动,回答解决好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有知青回忆,“近平做群众工作很注意方法,也很人性化,从不采取强势、高压的做法,总是尽量做思想工作,把人的思想弄通了,心里疙瘩解开。”他苦口婆心动员27岁的武刚文重新担任生产队长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经典案例,办青年夜校扫盲,带领村民打坝修梯田,开会拉话“讲得可有意思了”,独特的人格魅力让村民们至今津津乐道。无论在哪里,他都会尊重人团结人,把群众当亲人,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干。重温习近平的梁家河记忆,团干部必须坚决摒弃“青年官”的倾向,要当“青年友”,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强化群众立场、深化群众感情,知青年懂青年爱青年,练就青年群众工作过硬本领。

  先进性是共青团发挥作用的关键。读完《岁月》,习近平知青岁月的整体形象,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个有追求、能吃苦、爱学习、办实事、重仁义、敢担当的“有大抱负、有大气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气”先进青年,也为我们今天如何定义先进青年指明了方向。实际上,正因为他学习上先进、思想上先进、劳动上先进、工作上先进,他是1974年延川县第四次团代会代表,还参加了1975年的延安地区先进青年代表大会。1975年,共青团延川县委9号文件,专门号召团员们在大办沼气运动中以习近平为学习榜样,争当先锋。青年习近平为彰显共青团先进性作出了突出表率。

  服务青年利益是共青团工作生命线。青年习近平为什么在梁家河村和赵家河村群众尤其是青年中有那么高的威望,说到底,是他把群众的利益装在心里,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所有群众的事当做自己的事,一心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总书记后来指出,党和政府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标准,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天的共青团开展工作,理应眼光向下,扑下身子,牢牢把住维护青年利益的大旗,从小事做起,努力为青年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一个光辉的楷模榜样,照亮着激昂青春梦融入伟大中国梦的新时代征程

  7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和实践的历史起点。《岁月》让我们从源头上更加深刻理解党的领导核心成长的实践根基,从源头上深刻理解人民领袖诞生的历史逻辑,从源头上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思想的理论根脉。结合《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学习《岁月》,广大青年学子可深深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独特的领袖魅力、青春魅力、思想魅力和人格魅力,同时也找到了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根脉源头。这些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既是直接让广大青年学生受益的人生宝典,也是新时期做好团学工作的行动指南。学思践悟《岁月》和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以青年习近平为光辉榜样,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当代大学生必将开启激昂青春梦融入伟大中国梦的新时代征程。

  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捍卫、追随党的领导核心和人民领袖。通过学习《岁月》,青年学子要更加深刻理解,党确立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核心地位顺应党心民心,具有深厚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和实践基础,关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关乎“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根本保证,是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迫切需要。领袖的成长不是偶然的,领袖来自人民,其思想和魅力的形成是有源头的。精心研读《岁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重要思想,切身体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对广大青年学生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进一步激发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衷心爱戴,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维护、捍卫、追随党的领导核心和人民领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汲取丰厚精神滋养,自觉以青年习近平为偶像楷模不负青春韶华。贯穿《岁月》的一条红线,就是青年习近平在融入群众中确立了理想信念,在艰难曲折中实现了精神升华,在实干苦干中绽放了青春华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要不怕困难、攻坚克难,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要从一开始就扣好人生的扣子;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健康成长进步。这些重要论述,饱含着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的人生感悟,为当代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道路标注了鲜明的时代坐标和基层导向。以青年习近平为偶像楷模,青年学子要做“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大学生,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永葆肯吃苦、不怕苦的奋斗精神,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扎根中国大地,扎根人民群众,谱写青春激情奋斗的华彩篇章。

  遵循青年工作规律,坚决按照强“三性”去“四化”的根本要求推进团学改革攻坚。学校共青团尤其是高校共青团在全团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源头性的地位和作用,团学改革是共青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把握《岁月》中指引的青年工作规律,贯彻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团学改革要奔着脱离青年学生群众的本质问题去,牢牢把握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根本要求,以自我革新的精神和钉钉子精神落实好团学改革方案,着力改革创新团学组织的制度机制、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着力夯实学校共青团的基层基础,着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着力改进团学干部工作作风。在改革攻坚中,尤其要注重与时俱进做好青年学生群众工作,切实维护青年学生合理权益,充分彰显共青团先进性,不断提升团学工作科学化制度化专业化水平,不断巩固扩大党执政的青年学生群众基础,更加紧密联系和团结广大青年学生坚定跟党走。

  把握时代际遇机缘,积极服务引领广大青年学子将激昂青春梦融入伟大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说:“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习近平总书记7年的知青岁月,牢牢把握了当时的时代际遇与机缘,集中体现了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和鲜明的创新创业精神。什么是当代大学生的时代际遇与机缘呢?就在于当代大学生注定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冲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见证者、全程参与者、关键实践者、荣光分享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他勉励广大青年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随着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发展到了新的历史阶段。接续“五四”以降的光荣与梦想,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当代大学生就要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奉献磅礴青春力量。学校共青团将切实增强历史自觉,充分发挥组织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服务育人作用,组织动员和服务引领广大青年学子创新创业创优,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将激昂青春梦紧紧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第5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生动再现了习总书记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是探寻党的领袖初心和成长足迹的珍贵实录,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访谈实录的形式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陕北黄土高原七年知青岁月里“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是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党员干部锤炼党性、爱国为民、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我们要像总书记看齐,求真求实讲奉献、尽职尽责敢担当,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无悔人生。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深刻体悟和践行总书记始终不渝的信念、一心为民的情怀、实事求是的品格、改革创新的精神、脚踏实地的作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坚定信念强党性。“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党员领导干部是党执政兴国的关键少数,更要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始终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任何时候特别是面对艰苦的环境、复杂的形势、繁重的任务,都要像总书记那样将忠诚的信仰化为艰苦奋斗、发展为民的具体实践,矢志不渝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

  牢记宗旨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是党的根本宗旨,真心实意为人民造福是我们不变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中强调,“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员领导干部,群众的小事都是我们大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把群众的事做细做实、抓常抓长,使改革发展出实效、见长效,真正成为百姓的贴心人、发展的领路人。

  砥砺奋进求突破。“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要坚持求实务实、干在实处,以实事求是态度分析问题,用实事求是精神谋划思路、靠实事求是作风推动工作,为如期建成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全面小康社会汇聚正能量;要开拓进取、走在前列,切实贯彻新理念、积极探索新途径、引领发展新常态、奋力开创新境界,对标一流、争先进位,争当发展排头兵,实现事业新跨越。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我们要以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契机,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学实学透、学以致用,从我做起,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不忘初心、坚定信念,心系群众、为民造福,立说立行、真抓实干,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第6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去年11月28日至今年3月17日,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连续刊发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系列采访实录共19篇。为了满足社会期待,中央党校决定把这一系列采访实录结集成书,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8月17日,第一批成书出版发行,当晚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发了消息。
  这段时间,这部书受到了广泛的社会欢迎,目前发行已超过200万册,并且增长势头强劲。这部书之所以如此受到欢迎,主要在于人民领袖成长的独特魅力、在于崇高思想精神的独特魅力、在于生动感人故事的独特魅力。作为《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的忠实读者,我抱着一颗虔诚的心研读全书,深受教育,深受感动,我谈几点体会。
  一是七年的知青岁月,锻造了习近平总书记刚毅坚定、吃苦耐劳的意志品格。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陕北黄土高原上的梁家河。他与几个知青一起住窑洞、点煤油灯、睡土炕;窑洞里跳蚤很多,他被咬得浑身都是包;一开始,不会干农活,就跟着老乡学,老乡咋干,他就咋干。从种地到拉煤,从打坝到挑粪,插队那些年,几乎什么活都干过。梁家河的插队生活,不仅让青年习近平练就了强健的体魄,还学会了“擀面条、蒸团子、腌酸菜,样样都行”的生活技能。多年后他回忆道,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几年中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成了村里的壮劳力和种地的好把式。他说:“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在遇到困难时想到这些,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二是七年的知青岁月,培育了习近平总书记心系群众、爱民为民的家国情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为我们展开一幅幅青年习近平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历史画卷。总书记曾经回忆道:“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当村支书时,他带领群众在梁家河打出了第一口深井、建立了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代销店、磨房,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打建了至今仍是梁家河村最好的淤地坝。多年后总书记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三是七年的知青岁月,铸就了习近平总书记不变的“初心”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为我们生动再现了一位涉世不深、质朴厚道的青年成长为一名信念坚定、果敢担当的党员领导干部的历史过程。作为老一代革命家的后代,习近平总书记从小受到的革命家庭教育熏陶,传承着红色基因。梁家河的7年磨练,他在常人难以想象的困境中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转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7年中,他矢志不移,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终于得以入团、入党,并担任梁家河村大队支部书记。他在回忆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写道:“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名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四是七年的知青岁月,养成了习近平总书记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为他积淀厚重广博的文化素养奠定了扎实基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青年习近平带着沉甸甸的一木箱子书下乡来到梁家河,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读书,跑几十里山路借书以及带领大家读书的情节。据北京知青孔丹回忆:插队期间,劳动是艰苦的,生活是艰难的,好在政治上还是平稳的,书还是可以读的,读书的时间也是有的。总书记当年读的书很多,主要是政治、经济和文学类书籍。受访者曹谷溪回忆说:“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他从来没有忘记博览群书。在土窑洞里的煤油灯下,每天他都要读书到深夜。据我所知,上大学前,他就三遍通读《资本论》,写了厚厚的18本读书笔记!”。受访者北京知青戴明说:“在梁家河那段艰苦的日子里,近平从来没有放弃过读书和思考。我和近平都看过一部书,对我而言,大概就是读过了,了解了历史,丰富了知识。而对近平来说,他就会有思考、有借鉴、有批判。”总书记自己曾说:“在德国,我讲了自己读《浮士德》的故事。那时候,我在陕北农村插队,听说一个知青有《浮士德》这本书,就走了30里路去借这本书。”读书学习成为总书记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的生活爱好和精神追求。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养成了他特有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积淀了厚重广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历史素养和理论素养。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让我们从历史和生活的层面,生动、真切地分享了习近平总书记一段极其重要的人生经历。我们由衷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有深刻的实践基础、群众基础的,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我们也深刻地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的7年知青岁月,为我们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青年树立了可亲可近可敬可信的光辉榜样,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心中应该珍藏的宝贵精神财富!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确实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生动范本,是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提高党性修养、提升政治能力的鲜活教材。
  当前,党的十九大召开在即,全党全国上下热切期盼。我们要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同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结合起来,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增强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感情认同,提高政治能力,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优异工作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第7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与当代大学生心贴心,总书记对青年学生无限关爱、寄予厚望,当代大学生由衷拥护、爱戴党的领袖。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追寻他的青春足迹、奔赴延安开展“青春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回信,勉励他们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总书记的这一回信及勉励南开大学新入伍大学生“淬炼成钢,书写绚烂、无悔的青春篇章”的回信,与风靡全国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下简称《岁月》)一道,引起了强烈反响,菁菁校园中掀起了学习青年习近平的热潮。

  《岁月》是绽放青春光芒的党史宝典和充溢真理光辉的精神宝藏。学习这本书,可从小故事中读出大道理,从众口述中洞察大时代,从真情怀中感受大担当,从奋斗史中汲取大智慧。总书记四十多年前的梁家河峥嵘青春,具有无比强大的感染力感召力,跨越历史时空共振共鸣,震撼心灵洗礼精神,像磁铁般深深吸引着当代大学生,照亮着莘莘学子把激昂青春梦融入伟大中国梦的新时代征程。

  一曲嘹亮的青春之歌,生动揭示了青春成长规律

  同人民一起奋斗是亮丽青春的厚重底色。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无论时代场景如何变化,与祖国共成长、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路,都是青春永恒的主题。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与当地百姓“一块吃、一块住、一块干、一块苦”,当了整整七年农民。上山下乡,是那个时代所要求的知识青年的人生选择。习近平接受艰巨挑战,一步一步迈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关”,将青春燃烧在了革命圣地广袤的黄土地上。青年习近平的苦难辉煌,为“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做了最好注脚。

  理想信念是青春远航的动力引擎。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他以实践做出了诠释。即便作为“黑帮子弟”处境艰难,但他坚持追求真理和进步,始终对党充满信心,矢志要为群众办实事。与他同窑洞住过的雷平生说,习近平有强烈的使命感,在农村的7年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正因如此,习近平先后8次写入团申请书,先后10次写入党申请书,不屈不挠,饱经周折方入团入党。理想信念犹如定海神针。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青年习近平已经把理想信念深深地内化于心,外化成行。当身边的知青或当兵、或招工、或推荐上大学,一个个相继离开梁家河,只剩下他一个人,他还能从容淡定,奋发作为。因为他把自己看作了黄土地的一部分,立志改变梁家河的旧面貌。

  艰难困苦是砥砺青春的“磨刀石”。逆境最能检验一个人的意志和追求。青年习近平面对的苦与难无疑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正如一位受访者说的:“在实现人生价值的时候,别人做事从‘零’开始,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自然环境、劳动环境、生活环境乃至政治环境风霜刀剑严相逼下,他毫不气馁,不怨天尤人,而是砥砺前行,从15岁刚来到黄土地时迷惘、彷徨,到22岁离开时,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2013年总书记寄语青年,“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细品《岁月》,青年学子无疑会对这段话有更感性深刻的体悟。

  勤学实干、创新创造是青春飞扬的通行证。习近平在梁家河“有个针缝的时间都读书”,渴求知识,崇学尚读,留下了许多好读书善读书的佳话轶事,如煤油灯下熏面看书,走三十多里山路借书。他的博学多识赢得了村民的尊重。在梁家河的几年里,他一直苦干实干,同他一起劳动过的王宪平说“很卖力气,肯吃苦,一点儿都不惜力”,因而被誉为“好后生”。当上村支书后,他大刀阔斧地抓生产,组织农民打坝打井,改革创新生产组织方式,设立铁业社、缝纫社、代销点、磨坊,在全省率先引进沼气新技术,实干苦干创新干,让全村较短时间内就焕发勃勃生机,也让自己的青春在梁家河格外熠熠发光。

  一幅壮美的历史画卷,生动诠释了人民领袖锻铸“根”“源”

  深深扎根中国大地。《岁月》为我们再现了青年习近平扎根黄土高原,在山沟沟里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历史画卷。7年的岁月,让他更加深入了解了国家的现实状况和最底层农民的生存状况,真切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冷暖甘苦,扎深了根基,接足了地气。习近平总书记曾自述:“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如果说上山下乡是时代使然,那么,他在读完大学在中央军委机关上班后,又到县里工作则是主动的自觉的选择。历史地看,基层沃土确乎成了青年习近平练就过硬本领、淬炼坚强党性的“大熔炉”。

  矢志为人民谋福祉。多年后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忆:“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旦告别了最初的迷惘和彷徨,他就找到了坚定的目标,建立起了对党、对党的事业、对为人民服务的坚定执着。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说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从《岁月》中可清晰看到,这一执政理念的形成,奠基于在梁家河村的最初执政实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无疑也发轫于梁家河。可以说,总书记从梁家河读懂了中国梦,也读懂了民心,梁家河“是他读懂人生、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起点。”

  铸就干事创业的历史担当。习近平总书记的雄才伟略和担当作为其来有自。青年习近平插队在贫瘠的陕北黄土高原,这是全国1600多万插队知青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之一,而他是陕北知青中年龄最小、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人之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的这句话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印证。恶劣的自然条件、繁重的劳动生活和严酷的政治考验,磨炼了其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和勇于担当的品格风范。梁家河村民梁玉明说:“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在组织上要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他没有患得患失推脱,而是毅然决然担起责任,在带领乡亲们干事创业的实践中,“干一件成一件,没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废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想办法克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力挽狂澜,之所以能解决过去长期想解决但没有解决好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无疑与他这种意志品格和敢于担当的精神气概密不可分。

  永葆赤子情怀本色。从把好点的粮食分给老乡吃,到对贫下中农、老人、儿童、残疾孩子无不真诚相待;从把“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把蓝色大衣送给上师范的武晖,到把粮票和钱悄悄压在房东碗底下;从“解衣推食”倾其所有把一切有用的东西送给讨吃老汉,到离开梁家河多年后还给吕侯生治病慷慨助人;从在赵家河村“整队”果断治理神车沟,到在梁家河村打淤地坝办沼气,无不体现了习近平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情怀和大仁大爱。他把自己完全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千方百计想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生活。这样的赤子情怀,让梁家河村民对他也一往情深,举村为他上大学送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样的赤子情怀使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对普通群众充满真情,这充分体现在他成为总书记后开展的精准扶贫等诸多治国理政实践中。

  一部鲜活的团课教材,生动指引了青年工作根本遵循

  青年群众工作本领是共青团的看家本领。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群众组织,在党领导下做好青年群众工作,是团的固有职责。共青团如何在青年工作领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当时以团员身份被派到赵家河村“整队”的习近平以实际行动,回答解决好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有知青回忆,“近平做群众工作很注意方法,也很人性化,从不采取强势、高压的做法,总是尽量做思想工作,把人的思想弄通了,心里疙瘩解开。”他苦口婆心动员27岁的武刚文重新担任生产队长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经典案例,办青年夜校扫盲,带领村民打坝修梯田,开会拉话“讲得可有意思了”,独特的人格魅力让村民们至今津津乐道。无论在哪里,他都会尊重人团结人,把群众当亲人,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干。重温习近平的梁家河记忆,团干部必须坚决摒弃“青年官”的倾向,要当“青年友”,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强化群众立场、深化群众感情,知青年懂青年爱青年,练就青年群众工作过硬本领。

  先进性是共青团发挥作用的关键。读完《岁月》,习近平知青岁月的整体形象,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个有追求、能吃苦、爱学习、办实事、重仁义、敢担当的“有大抱负、有大气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气”先进青年,也为我们今天如何定义先进青年指明了方向。实际上,正因为他学习上先进、思想上先进、劳动上先进、工作上先进,他是1974年延川县第四次团代会代表,还参加了1975年的延安地区先进青年代表大会。1975年,共青团延川县委9号文件,专门号召团员们在大办沼气运动中以习近平为学习榜样,争当先锋。青年习近平为彰显共青团先进性作出了突出表率。

  服务青年利益是共青团工作生命线。青年习近平为什么在梁家河村和赵家河村群众尤其是青年中有那么高的威望,说到底,是他把群众的利益装在心里,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所有群众的事当做自己的事,一心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总书记后来指出,党和政府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标准,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天的共青团开展工作,理应眼光向下,扑下身子,牢牢把住维护青年利益的大旗,从小事做起,努力为青年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一个光辉的楷模榜样,照亮着激昂青春梦融入伟大中国梦的新时代征程

  7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和实践的历史起点。《岁月》让我们从源头上更加深刻理解党的领导核心成长的实践根基,从源头上深刻理解人民领袖诞生的历史逻辑,从源头上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思想的理论根脉。结合《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学习《岁月》,广大青年学子可深深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独特的领袖魅力、青春魅力、思想魅力和人格魅力,同时也找到了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根脉源头。这些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既是直接让广大青年学生受益的人生宝典,也是新时期做好团学工作的行动指南。学思践悟《岁月》和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以青年习近平为光辉榜样,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当代大学生必将开启激昂青春梦融入伟大中国梦的新时代征程。

  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捍卫、追随党的领导核心和人民领袖。通过学习《岁月》,青年学子要更加深刻理解,党确立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核心地位顺应党心民心,具有深厚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和实践基础,关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关乎“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根本保证,是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迫切需要。领袖的成长不是偶然的,领袖来自人民,其思想和魅力的形成是有源头的。精心研读《岁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重要思想,切身体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对广大青年学生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进一步激发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衷心爱戴,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维护、捍卫、追随党的领导核心和人民领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汲取丰厚精神滋养,自觉以青年习近平为偶像楷模不负青春韶华。贯穿《岁月》的一条红线,就是青年习近平在融入群众中确立了理想信念,在艰难曲折中实现了精神升华,在实干苦干中绽放了青春华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要不怕困难、攻坚克难,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要从一开始就扣好人生的扣子;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健康成长进步。这些重要论述,饱含着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的人生感悟,为当代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道路标注了鲜明的时代坐标和基层导向。以青年习近平为偶像楷模,青年学子要做“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大学生,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永葆肯吃苦、不怕苦的奋斗精神,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扎根中国大地,扎根人民群众,谱写青春激情奋斗的华彩篇章。

  遵循青年工作规律,坚决按照强“三性”去“四化”的根本要求推进团学改革攻坚。学校共青团尤其是高校共青团在全团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源头性的地位和作用,团学改革是共青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把握《岁月》中指引的青年工作规律,贯彻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团学改革要奔着脱离青年学生群众的本质问题去,牢牢把握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根本要求,以自我革新的精神和钉钉子精神落实好团学改革方案,着力改革创新团学组织的制度机制、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着力夯实学校共青团的基层基础,着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着力改进团学干部工作作风。在改革攻坚中,尤其要注重与时俱进做好青年学生群众工作,切实维护青年学生合理权益,充分彰显共青团先进性,不断提升团学工作科学化制度化专业化水平,不断巩固扩大党执政的青年学生群众基础,更加紧密联系和团结广大青年学生坚定跟党走。

  把握时代际遇机缘,积极服务引领广大青年学子将激昂青春梦融入伟大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说:“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习近平总书记7年的知青岁月,牢牢把握了当时的时代际遇与机缘,集中体现了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和鲜明的创新创业精神。什么是当代大学生的时代际遇与机缘呢?就在于当代大学生注定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冲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见证者、全程参与者、关键实践者、荣光分享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他勉励广大青年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随着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发展到了新的历史阶段。接续“五四”以降的光荣与梦想,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当代大学生就要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奉献磅礴青春力量。学校共青团将切实增强历史自觉,充分发挥组织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服务育人作用,组织动员和服务引领广大青年学子创新创业创优,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将激昂青春梦紧紧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第8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2月24日,XX地税局一分局全体干部职工在区局四楼会议室集中学习《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选载“陕北七年是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学习过程中,一分局干部职工了解到:1969年1月13日,习总书记背负行囊,与北京市其他学校的知青同乘一趟知青专列奔赴陕北延安农村,开始了上山下乡的艰苦历程。
  习近平同志在陕北插队的过程中,让人影响深刻的是首先要过“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吃不好、住不好、睡不好、劳动强度大,对于生活在大城市的知青来说,这是一种磨练。青年习近平将青春燃烧在了广袤的黄土地上,他的从容淡定,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在习总书记身上得到完美的诠释。也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习近平同志的思想有了变化、与老乡接触多了,劳动也习惯了,像农村人一样干活,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的升华,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劳动的效率也越来越高。
  通过本次学习,XX分局干部职工切实地感受到青年习近平成长过程中保持的那种合格党员吃苦在前、任劳任怨的优秀品质。字里行间中,遥不可及的大国领袖形象一下子变得亲切具体、可触可感,书中当年生活的场景以及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让干部职工深受教育和感染,习总书记是我们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为纳税人服务能力的活教材、活榜样。
  作为税务干部,我们深刻认识到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要更深入、更细致,从故事里找差距、找方法、找力量,自觉用领袖的思想、精神、干劲武装自己,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不断地锤炼自己,提升自己。见贤思齐,以习近平总书记为学习榜样,抓住“学习”这个牛鼻子,发扬“挤”和“专”的精神,把为纳税人服好务、办好事作为不变的精神追求,认真破解纳税人遇到的痛点、难点、堵点。要像习近平总书记一样给自己定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在有限的时间里立足自身岗位,踏实工作,挥洒汗水,为推进税收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

第9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用真实的历史细节,生动地再现了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为当代青年励志成才提供了鲜活教材。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过程,让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一次洗礼和升华。我谈三点学习体会,跟大家分享交流:

  一是要敢于吃苦。作为青年必须要培养不畏艰难困苦的气概和精神,在艰难困苦中锤炼成长。

  二是乐于吃苦、善于吃苦。我们要以总书记为榜样,以苦为荣、以苦为乐,形成拼搏奉献的良好氛围。

  三是不忘吃苦。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的知青岁月告诉我们,只要经受了艰难困苦,锤炼了意志和顽强的品质,在人生的不同时期都能处变不惊、应对自如,当代青年必须学好吃苦这个人生必修课。

  我将以青年习近平为榜样,学习总书记“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不忘吃苦”的精神,使自己不断成长、前行。

第10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记述了40多年前总书记在梁家河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反映了青年习近平重感情、讲情义,勤于思考、善于思辨,志存高远、知行合一的品格风范。

  黄土地之子:重感情、讲情义

  青年习近平是一个重感情、讲情义的人,他对群众的感情是实在的、具体的,而不是空洞的、抽象的。他把自己称作农民,把这看成很光荣的事。他和群众打成一片,无论是老汉、后生、娃娃、婆姨,他都能跟大家聊到一块儿。他办事有条理,说话有道理,群众把他看成自家人。他眼里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他尊重每个人。他与人交流、谈话的时候,即使对方是再穷的人,他也全神贯注地听。

  青年习近平对人民群众的这种感情,从书中可以看到很多例子。比如,年纪轻轻的他就很本能地看重中国的人情,对革命前辈很尊重。他们一帮知青刚到梁家河的一天早晨,习近平和同伴走到一户人家院子里,得知主人的老母亲——一位当年支持革命的普通妇女,因年迈过世,习近平先是客客气气地征求主人家的意见:“我们能不能进去看看”,然后进到窑洞,面向炕上老人的遗体恭恭敬敬地鞠了几个躬。只要对革命做过工作,哪怕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青年习近平都对她们怀有崇高的敬仰之情。这是一种朴素的发自内心的真挚的感情,也可以说是流淌着红色血脉的亲情。

  青年习近平对人民有感情,人民对他也有感情,1975年在他离开梁家河时,一推开窑洞门,全村男女老少站满一院子自发为他送行,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不舍。村民们唯一一次看到习近平落泪,是他这时赶忙走过去搀扶一位前来送行的双腿残疾的村民。离开梁家河后,他还是念念不忘当地人民,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比如,在厦门工作时他写信给延川县委书记帮忙给村里通电;在福建省委工作时联系给村里办了所学校;他两次帮助一位患骨髓炎的村民治病,救了他一条命。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15岁时,习近平来到黄土地时也曾迷茫、彷徨,然而22岁离开时他已有了坚定的信念,那就是:“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走到哪里,永远都是黄土地的儿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干一切事情都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通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书中的许多事例可知,这一坚定的理念是有其情感基础的,这和他青年时代对人民的深厚情怀是一脉相承的。

  豪放青年:志存高远、善于辨析

  青年习近平思想很活跃、很解放,他勤于思考、善于思辨。他头脑中新思想新观点新想法很多,有年轻人特有的激情与闯劲儿。比如,他读诗读到兴奋处,会跑到院子里大声朗诵,有时在山上劳动时也会朗诵。每每读到书中这些地方的时候,一个慷慨激昂、豪放自信的青年形象就跃然纸上。

  青年习近平勤奋好学,读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这在同伴中是有口皆碑的。但重要的是他不读死书、死读书,而是带着问题读、带着思考读,有自己独特的分析对比方法。一方面,他会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找出很多相关的参考书籍来阅读比较,从不同的侧面去了解和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他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也会跟别人进行讨论。这样,就历练出他思路宽广、思想活跃、善于辨析的能力。

  青年习近平是一个志存高远、有远大抱负、崇尚革命英雄主义,而又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有为青年。

  在陕北的7年,不论头顶上“黑帮子弟”的帽子多么沉重,青年习近平追求进步的信念执著而坚韧,他一次又一次地写入团、入党申请书,他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直至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

  青年习近平在插队生活中,带头参加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学会地道的延川方言,把每件事都干得很漂亮。他在借调到赵家河大队整队时,把公窑外面又臭又脏的厕所修好了,这看似一件小事,意义却很大。他搞整队成绩出色而被提拔担任了梁家河大队的党支部书记,以满意的答卷踏上他步入政界的第一步。在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他办沼气有模有样,真把农户家的灯点亮了;他亲自下到井里带领村民打水井,解决了全村的吃水问题;他办了一个铁业社,解决了社员劳动工具的需求;他带领村民打坝地,给村里增加了几十亩耕地;他还种烤烟、办代销店、办缝纫社,等等。上世纪80年代,他从耿飚秘书的岗位决定下基层到河北正定做农村工作,也是抱着“干好了成就一番大事,干不好就在下面为老百姓做些实事”的踏实态度。

  人格魅力: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青年习近平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特别善于做人的思想工作,既有执行力又有很强的战略定力。

  他刚上任要办铁业社,村子里的能人根栓尥蹶子不干,他通过谈心谈话,把工作做通了,铁业社的事办成了;他办沼气,从四川来陕北帮忙的技术员要回老家,他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技术员最终没有半途而废;改造村里一个“二流子”,在批斗会上他不仅没有骂人家,而是一条一条说理,最后还让这个有艺术特长的“二流子”在会上唱了一曲信天游,后来,那个50多岁的“二流子”转变成了一个好社员。

  青年习近平从来不说过头话,但该做的事说一不二,丁是丁,卯是卯。当时有些人当领导,裙带关系严重,把亲戚朋友照顾得很好,多吃多拿多占。青年习近平当书记后对知青、社员一视同仁,绝不用公家的资源额外照顾朋友,绝不做不公正的事,所以大家都信服他,认为他公正,没有私心。

  习近平自己也说:“要当好一个村的领导,必须一碗水端平。群众最讲究的就是‘公道’二字,最信服的就是公正的人。哪怕一毛钱的事,你处理得不公,群众也不答应;10块钱的事,你处理得公道,群众也不会有意见。无论大事还是小事,该咋办就咋办。”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青年习近平身上体现的品格风范仍然是非常宝贵的,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的。

第11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习总书记有坚持学习和思考的态度

  习总书记在知青岁月里,从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甚至是“痴迷”阅读,阅读面十分广,像《中国通史简编》等各种书籍,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跑了三十几公里路才借到。习总书记同时注重阅读的深度,饿着肚子也要把喜欢的书读完,要研究透彻。如同书中说的那样,习总书记执政理念、思想,就是在持之以恒的读书生活中积淀下来的。

  自己所在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曾经提出了“五必读”,即读原著原文、时事政治、法律法规、历史文化、科学技术,要深入了解一方面知识必须舍得花时间、下功夫。因此,要真正干好一件事情,必须要能沉下去,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及时自觉充电,博学深究,领跑团队。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自己深刻感受到,作为承担着富国强军神圣使命的国防武器装备科研单位,我们要担负起引领国家空天防御事业发展的重任,支撑起打造航天强国的重担,就必须对系统工程、军事智能、大数据、云作战等新知识、新技术加强学习,学以致用,做到习总书记说的“功以学成,业由学广”。

  习总书记有敢做、敢担当的作风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村时,因为敢说、敢做、敢担当,被推举为大队党支部书记,采访时提到他有一个特点,就是他说的有错大家指出来,他肯定改;如果说的没错就要求大家不打折扣的执行。建沼气池、挖水井、打坝地等等,都体现了他敢做敢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作风。

  自己所在的单位承担的某些项目都是非传统领域竞争项目,靠着敢打硬仗的作风,才取得不断的成功。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前几年本单位刚进入某领域,团队去某单位开展试验,为了抢进度和不把风险留在后期,队员每天都是干到凌晨以后,第二天在迷雾的清晨中又出发,最后仅仅用了7天便完成了该领域传统单位15天的工作任务。这支年轻的队伍在艰难的环境中得到了锻炼,做到了习总书记说的“勇于担当,做发展的开路人”。

  习总书记有勇于创新的胆识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很多工作都是开创性的,比如建沼气池,我觉得是技术创新,办铁业社、缝纫社和代销店,是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以代销店为例,以前村里人买东西要走70多公里到公社去,走一天时间,改为代销店后村里一两个人统一去采购,大家再去店里买,这样效率提高了、成本降低了、老百姓方便了。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那时候,属于实体经济短缺时代,习总书记围绕实体对象开展了很多创新工作,如今面对信息经济时代,需要发展新的创新模式。最近几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大力发展专有云平台和航天云网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我觉得和习总书记当时的创新理念是相通的。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智慧社会的目标。现在我们正在开展复杂产品智能制造系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智慧总体部建设,作为参与者,感到挑战巨大,学习完习总书记当年创新实干的事例后,进一步增强了信心。争取2020年前,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引领,夯实智慧总体部基础,支持跨专业、跨厂所的协同设计与联合验证,实现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快速转化和复杂决策支持,开创研发和管理新模式,为建设智慧社会贡献航天人的智慧和力量。

  习总书记曾经回忆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我觉得正是在艰难岁月里的学习、思考、实践、创新,才使得习总书记有了坚定的目标并持之以恒为之奋斗。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说的“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我们这代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当“坚定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我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岗位上砥砺奋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航天人应有的贡献。

第12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了学了,从按照要求读,到自觉自愿读,到最后手不释卷。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代的成长历程和青春实践,他在那个时期的所思所悟所为,他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光芒,深深地震撼了我、感染了我、教育了我,受益良多。结合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本人工作实际,谈几点初步体会。

  一、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次触动心灵的精神洗礼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20多人的真实回忆和深情讲述,质朴而生动的语言,一个个看似平淡但有血有肉的故事,仿佛跨越时空,把我们带回到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那段激情燃烧而又峥嵘蹉跎的年代。“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当年的习近平,身处其中却又那么与众不同。越是艰难困苦的环境条件,越能体现出青年时代的习近平“坚硬如钢、矢志为民”的特质:

  一是能坚忍,肯吃苦。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农村劳动期间,其父母正处于被迫害、审查当中,他本人也背负着“黑帮子弟”的压力,而且初到梁家河的时候,对艰苦农村生活也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但他能够很快调整好了自己,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等几大关口,与当地农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一样的农活,真正在农村扎下了根,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了一体。

  二是爱学习、有信念。在陕北农村艰苦环境中,尤其是知青的两大出路“征兵、招工”对他来说都是奢望的时候,习近平依然没有放弃对自己精神世界的提升、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他随身携带着两大箱子书,数年如一日保持着刻苦学习的习惯,常常看书到半夜。在其他很多人专注于满足口腹之欲时,他痴迷于学习和思考,为今后在更大舞台发挥更重要作用奠定了扎实基础。2002年他的《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曾这样写到“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名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三是重实干、敢担当。“近平干活跟咱农村人一样”、“近平教我写字”、“近平帮我找猪”,这些话出自陕北老乡之口,自然实在,但处处体现着青年习近平的不凡。当年的习近平就是靠着这一桩桩“小事”,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心。当选梁家河村支书后,他带领群众办沼气、打井、种烤烟、办铁业社、代销店、河桥治理、打坝地,一件件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小事”,让梁家河至今受益。

  二、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次自我认知的深刻教育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有这么一句话,“梁家河的经历让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根基深深扎在中国最广阔的土地上,扎在最广阔的人民群众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自己也说过,“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习近平总书记与陕北农民交朋友,一交就是一辈子,他深刻了解中国国情和中国农村的真实情况,他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思想和理论,正是在汲取基层农村丰富营养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的壮大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精髓,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我们党的重要工作方法。

  掩卷沉思,我经常扪心自问,我们和青年时期的习总书记的差距到底在哪里?的确“时位在移人”。作为一名×0后的××级干部,我出生于改革开放的时代,成长于经济体制不断改革、社会结构加速调整、利益格局快速变化、群体诉求日益多元的时期,特定的出生背景和成长经历,决定了我们这一代主体意识强、竞争意识强、民主意识强,但抵御挫折的能力弱、团结协作的能力弱、真抓实干的能力弱。读完这本实录,我时常想,如果是在习总书记当年所处的艰苦环境下,我会成为一种什么样的人,能不能做到脚踏实地为农民群众做一些事情。真正向青年时代的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加强党性锻炼、磨练意志品质、强化作风建设、对于我们这一代是多么需要而迫切、多么重要而现实,应当成为我们毕生的努力和追求。

  三、《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做好一名农业干部的行动指南

  部里一贯高度重视干部深入农村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多年坚持组织“百乡万户调查”和青年干部“接地气、察民情”活动,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我还曾受部里委派,于20××—20××年间,到××省××县××局进行挂职锻炼,使我有机会真正接触到了基层的工作状态、基层的工作方式,体会到了基层的不易。我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就是凡是我能想到的,基层干部往往都能想到;基层干部能做到的,好多地方我却做不到。比比他们我经常想,我能够而且还在农业部工作,并不是天生注定、也不是天赋异禀,往往只是机遇和选择的不同、境遇和环境的差异。基层有着深厚的土壤养分,群众有着丰富的经验智慧。作为一名部机关青年干部,不能沾沾自喜、固步自封,简单地做“记录员”和“传声筒”,而是要虚心向农民学习、拜群众为师,在深入基层实践、在感知群众冷暖中总结工作经验、汲取新鲜营养。要善于在调研中发现基层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研究带有普遍重大意义的重大政策问题和制约农业农村经济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从群众的意见中分析我们工作利弊得失、积极思考改进措施和对策建议

  “人之贵,在知行合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面对新的时代使命和时代要求,作为一名青年农业干部,我们现在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不能仅仅只为书中的故事所感动,为习总书记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更重要的是要把认识的提高转化为实际的行动。作为渔业渔政管理局的一员,我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懂渔业。在认真学习国家关于推进三农发展重要政策、深入领会渔业转方式、调结构和绿色发展政策要义、准确掌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渔业发展总体规律和工作重点的同时,积极利用各种机会,走出机关大楼,进渔港、上渔船、下鱼塘,深入了解基层渔业实际情况,真正发现基层渔业工作的闪光点,学习总结广大渔民群众的智慧经验,切实提高服务渔业渔民本领和政策研究水平,做到“深情洒在大海上,政策出在池塘边”。

  二是要爱渔区。渔区渔村是广大渔民的家,更应该成为我们渔业工作者的家。作为青年农业干部,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把广大渔区渔村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在不断深入渔区渔村的过程中,把是否有利于保护渔区渔村传统文化、是否有利于推进渔区渔村社会建设,是否有利于维护渔区渔村和谐稳定,是否有利于促进渔区渔村振兴发展,作为我们制定实施各项渔业政策举措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是要爱渔民。始终把“为渔民服好务”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共享发展的理念,把维护渔民权益与增进渔民福祉为我们工作的主旨,保护渔民合法捕捞权和养殖权,保障渔民发展权益、尊重渔民经营自主权和首创精神,激发广大渔民群众创新、创业和创造活力,真正让渔民成为渔业现代化进程的积极参与者与直接受益者。要学会换位思考,充分体谅基层的困难,充分倾听基层的诉求和意见,地方提出的要求,能办的要做到尽快办,有难度的要积极争取创造条件尽量办到,不能办的事情,要耐心做好解释说明,并共同研究寻求解决办法。真正为基层和渔民服好务,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向青年时代的习总书记学习,坚持一颗对渔业、对渔村、对渔民的赤诚之心,做一名渔业发展的开拓者、渔村振兴的推进者、渔民群众的守护者,以实际行动,为现代渔业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

第13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一枝一叶总关情

  陕西,亦泛称“三秦”。三秦大地,自古兵家必争。一者“三秦天府之国”,二者“三秦饶俊异”,物阜民丰、人杰地灵。陕西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西安历史上曾是13个朝代的国都和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华历史上最辉煌的周秦汉唐时代,均与陕西有关。厚重的历史文化,养育了朴厚的人民。习近平初到梁家河插队落户,他就想:“黄土高坡曾养育了我的父辈,她也一定会以自己宽大的胸襟接纳我这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事实也正是如此,黄土高坡不仅接纳了习近平,磨砺了他坚定的意志品质,更养成了他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同样有着知青经历的陕西省委书记娄勤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梁家河村是习近平总书记下乡插队、担任过党支部书记的地方,是对他确立世界观、选择人生道路、磨砺意志产生很大影响的地方,也是他向全世界用以诠释中国梦的地方。在这里,总书记形成了热爱人民、服务群众的思想,形成了崇尚科学、尊重规律的意识,形成了保护生态、坚守底线的观念。总书记告诫大家,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个有大学问的地方。他多次强调:“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第二故乡,我时刻铭记陕北人民的养育之情。”

  是啊,不忘人民养育情,“人民”二字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永远占据最重要的位置。陕北人民的养育之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作为一名共产党人的自觉担当,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之根本所在。娄勤俭说,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为他树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

  在陕北农村,习近平总书记与乡亲们一起苦、一起干,建立起了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了为人民办实事的理想。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多次提到“人民”,讲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回梁家河看望父老乡亲时,深情地说:“当年我离开梁家河,人虽然走了,但是心还留在这里。那时候我就想,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从政,就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大洋彼岸的西雅图出席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时,动情地说:“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后来,我当上了这个村子的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我了解老百姓需要什么。”娄勤俭随同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了这次访问,他感慨良深:总书记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因为在梁家河的时候,“人民”这两个字就深深地刻在他的心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陕西省委省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自觉把总书记来陕视察重要讲话作为引领全省发展的根本遵循。娄勤俭表示,陕西省将认真组织党员干部扎实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结合工作实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绿色惠民、协同共享、开放融合战略,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补齐短板,积极培育新动能、打造新支柱,推动陕西发展站上新的起点。

  陕西省省长胡和平在接受采访时,手边就放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他说,原来《学习时报》的连载我都剪下来留着,现在出了书,学习起来就更方便了。这本书能让我们更真切地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一个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领袖,是如何成长起来的。我们要通过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激发我们昂扬奋进,以更好的工作实绩回报总书记对陕西的期望和关怀。

  苟日新,日日新

  当记者谈起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的知青岁月,梁家河村民武晖说:“习近平是当年知青中最小的一个,我只比他小一岁。我对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富有创新精神,工作中敢负责敢担当。”拿着手中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他感慨万千:“看到这本书,40多年前和习近平在一起的许多事情就浮现在眼前。现在来梁家河参观学习的人很多,但苦于没有很好的教材,这本书出得太及时了,这可是梁家河的宝贵财富。”

  当问起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有哪些创新性的工作时,武晖掰着手指头如数家珍:“第一个就是办沼气,建起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并点火成功,解决了困扰我们这个地区多年的燃料不足问题;第二个就是习近平能够合理配置劳动资源,建了铁业社、缝纫社,把村里会打铁的社员组织起来实施定额管理,把缝纫手艺好的妇女组织起来专门帮社员补衣服、做衣服。既减轻了社员的负担,又提高了劳动效率。还建了代销点、办了磨坊,等等。”

  创新的精神源远流长,创新的事业薪火相传。创新既是青年习近平孜孜以求的一份自觉承揽的“任务”,亦是他担任党的总书记以来十分关心的大课题。他多次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陕西,地处中国内陆腹地,自然资源富集,人文资源丰富,教育资源深厚,具有扎实的创新基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更好引领陕西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顺应大势所做出的重大抉择。2015年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调研时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在考察西安光机所时,他强调,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科技人员要树立强烈的创新责任和创新自信,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国际科技发展制高点,努力多出创新成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多作贡献。看了西安光机所的诸多创新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赞许地说:“看了西光所后,我反复强调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了依据。”

  当前,陕西正处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速换挡、产业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能否顺利升级,能否成功闯关,能否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五个扎实”(扎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扎实加强文化建设、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扎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实现追赶超越,创新的作用尤为重要。娄勤俭表示:“我们充分挖掘、利用和滋养陕西科教资源优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建设创新型省份、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西安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三大国家战略任务为契机,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不断巩固陕西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胡和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陕西要充分发挥科教大省的优势,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方面闯出一条新路来。他介绍说,近年来,陕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教育发展和开放水平,综合科技实力优势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创新型省份、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西安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示范效应逐步显现,在自主创新能力、科技进步水平、科技资源统筹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

  刚见到记者,梁家河村民张卫庞就迫不及待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充满屏幕的是头戴羊肚头巾、面带微笑的半身像。记者问这是什么,他自豪地说,这是我自家生产的苹果的品牌,就叫张卫庞牌苹果。他介绍说,自从总书记2015年来梁家河看了我种植的苹果,夸我“这下你可发了”之后,我种植的苹果知名度就更高了。“不过,我种苹果确实有一套,我的苹果就是好吃。”他又笑着补充道。当记者问,现在的苹果收入能有多少?张卫庞伸出四个手指头:“40万。”看着记者惊讶的表情,张卫庞更得意了。他感叹说:“其实总书记早在梁家河当知青时就说过,解决梁家河农业发展的问题,就是山下打坝,山上种林,就是经济林。”山下打坝,解决的是提高粮食产量,吃饱肚子;山上种林,解决的是增加农民收入,吃好穿好。

  大梁家河党总支部书记石春阳(1975年10月习近平离开梁家河后,石春阳接任村党支部书记)谈及打淤泥坝种经济林时,深有感触地说:“近平是从北京来的,到了梁家河,反差太大,后来当了大队支部书记,他一直思考的就是怎么做好农业这篇大文章。无论是修厕所、建沼气、打水井,其实在他心里就是想让农民也像城里人那样生活。通篇看《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能感受到习近平当年在梁家河的时候所做的许多工作,其实都包含着城乡协调发展的意识在里面。”

  梁家河村民刘金莲(1969年1月,初到梁家河,包括习近平在内的6名知青就是挤在刘金莲夫妇家的一孔窑洞里)拿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摩挲着封面,看着挎着书包的青年习近平的照片,很是感慨,“当年就是这个样子。”“不过,我们现在的日子可比当年好多少倍了,孩子们都搬到镇上的楼房里去住了,我住不习惯,觉得还是窑洞好。现在我们梁家河的日子不比城里人差。”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下好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关于陕西如何实施协调发展,娄勤俭介绍说,我们针对陕西经济对能源资源依赖程度较高的实际,既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明确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重点方向,着力构建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又紧紧把握能源基地高端化这个方向,通过减量置换、深度转化等方式,有效抵御了能源资源价格下行带来的巨大压力。

  让三秦大地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2007年8月和9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在给梁家河村民的两封回信中,无一例外都提到“得知延安变了,山绿了,水清了,交通发达,人民生活改善,我感到十分高兴”。《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收录了这两封信。从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回信中对延安生态环境良性改善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在梁家河时日日面对荒凉的、植被稀疏的黄土坡时所留下的深深烙印,还有心中那份对荒山秃岭有朝一日能够满目苍翠的期冀之情。

  采访中,娄勤俭谈起初次到梁家河听乡亲们讲起总书记当时插队的境况仍难掩激动:“这种苦远远超过我的想象,一个15岁的少年从北京来到梁家河,每天早上起床对着黄土高坡‘面壁’,被险峻的黄土高坡包围着,况且当时的山坡是没有植被的,甚至生火做饭的柴火也成了最大的考验之一,这种场景是现在的年轻人无法想象的。”

  现在的梁家河,已然面貌一新。记者采访时,正赶上秋雨绵绵,梁家河四周苍山环绕,山上植被茂密,山下涓涓细流,一个个小院子错落有致,新修的马路整齐宽阔,在微风细雨中别有一番韵味。自然环境的改变,没有比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地人更有发言权,武晖感触尤为深刻:“小时候十年九旱,当地人只能到河里担水抗旱,实在不行,我们就杀猪宰羊求雨。”说到这儿,武晖不好意思地笑了。“这几年像现在的这种阴雨天气多么?”记者问。“多,现在一到秋天就秋雨连绵的,你看我现在出门还得穿件夹克。以前我们这儿有句老话叫‘秋晒如刀刮’,要么干旱,要么突然一场暴雨,山水(陕西方言,意思是山洪)就暴发了,山上没有树,水也存不住,下完雨还是干旱,现在的小娃娃们都不知道啥叫山水了。”道别时,武晖还不住感叹:“2015年总书记来的时候是冬天,要是夏天来,就能看到梁家河现在的绿化搞得有多好了。”

  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时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陕西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系自身建设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全国生态环境大格局”;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长远账、整体账、综合账”;要求“紧紧抓住山、河、江、坡综合治理,让三秦大地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胡和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陕西自古是生态优美之地,但由于“生齿日繁”带来的粮食、燃料等问题,全省土地资源过度开发、植被大面积破坏,生态环境系统比较脆弱。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陕西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强化“不要污染的GDP”发展导向,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一体治理,努力偿还历史旧账。

  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

  1975年曾采访习近平,写成延川县大办沼气的通讯《取火记》的曹谷溪先生,在他自办的“学习园地”给我们介绍了当年的情景。他说,我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已经讲了许多,今天我想再补充一下。1974年1月8日《人民日报》介绍了四川推广沼气的报道后,引起习近平的关注和兴趣,他产生了到四川学习办沼气、解决当地缺煤缺柴问题的想法。为了将办沼气的各种技术和经验熟练掌握,他们一行7人在40多天时间里跑了四川17个县,最终学成归来,在陕北建成了第一口沼气池。这就是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善于琢磨问题,思路开阔,视野宽广,有开放的襟怀,主动走出去,学人之长,补己之短,以开放的思维解决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视察时强调:“陕西是西北地区的重要省份,是实施‘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陕西发展的怎样,不仅关乎三秦大地父老乡亲福祉,而且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一带一路’建设、对西北地区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陕西具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并且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如何把握好这一历史机遇,将陕西打造成为“一带一路”上的重要枢纽和门户,是当前陕西面临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视察时,要求陕西“找准定位,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

  在胡和平看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为陕西走向对外开放前沿、更好面向全球配置资源创造了良好条件,是推动陕西经济转型升级、实现追赶超越的重要动力。

  作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在陕西开放发展总布局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王永康表示,目前结合“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学习教育,西安正在全市范围组织开展《之江新语》和《我对习总书记来陕视察重要讲话“五个扎实”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等诵读活动,这次还要同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结合起来。他说,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不断实现自我磨炼和提高,这种扎根群众的为民情怀、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敢于担当的责任使命、勤劳务实的工作作风、好学吃苦的坚强意志、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标值得我们终身学习!同时也启示我们:时刻不能忘记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永远铭记肩负的使命和责任。通过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我认为,这七年的特殊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认识来源、实践根基和精髓要义。在某种程度上说,梁家河是中国梦思想的发源地;也可以讲,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发源地,就在梁家河。《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明明白白地向世人昭示了这一点。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主动深入基层一线,多向老百姓学习,多向广大群众讨教,进一步践行我们一切工作为人民的根本宗旨,激励西安的各项工作取得更好更大的成就。

  王永康表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他表示,西安正在聚焦追赶超越发展,聚力从十个方面补短板,就是要抢抓“一带一路”发展机遇,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持续增进人民群众福祉,立足岗位,多作贡献,以新努力、新进步、新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如今的陕西,已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之中,正在加快构建陆路、空中、信息立体丝绸之路,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而不懈努力。

第14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去年11月28日至今年3月17日,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连续刊发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系列采访实录共19篇。为了满足社会期待,中央党校决定把这一系列采访实录结集成书,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8月17日,第一批成书出版发行,当晚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发了消息。

  这段时间,这部书受到了广泛的社会欢迎,目前发行已超过200万册,并且增长势头强劲。这部书之所以如此受到欢迎,主要在于人民领袖成长的独特魅力、在于崇高思想精神的独特魅力、在于生动感人故事的独特魅力。作为《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的忠实读者,我抱着一颗虔诚的心研读全书,深受教育,深受感动,我谈几点体会。

  一是七年的知青岁月,锻造了习近平总书记刚毅坚定、吃苦耐劳的意志品格。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陕北黄土高原上的梁家河。他与几个知青一起住窑洞、点煤油灯、睡土炕;窑洞里跳蚤很多,他被咬得浑身都是包;一开始,不会干农活,就跟着老乡学,老乡咋干,他就咋干。从种地到拉煤,从打坝到挑粪,插队那些年,几乎什么活都干过。梁家河的插队生活,不仅让青年习近平练就了强健的体魄,还学会了“擀面条、蒸团子、腌酸菜,样样都行”的生活技能。多年后他回忆道,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几年中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成了村里的壮劳力和种地的好把式。他说:“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在遇到困难时想到这些,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二是七年的知青岁月,培育了习近平总书记心系群众、爱民为民的家国情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为我们展开一幅幅青年习近平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历史画卷。总书记曾经回忆道:“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当村支书时,他带领群众在梁家河打出了第一口深井、建立了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代销店、磨房,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打建了至今仍是梁家河村最好的淤地坝。多年后总书记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三是七年的知青岁月,铸就了习近平总书记不变的“初心”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为我们生动再现了一位涉世不深、质朴厚道的青年成长为一名信念坚定、果敢担当的党员领导干部的历史过程。作为老一代革命家的后代,习近平总书记从小受到的革命家庭教育熏陶,传承着红色基因。梁家河的7年磨练,他在常人难以想象的困境中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转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7年中,他矢志不移,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终于得以入团、入党,并担任梁家河村大队支部书记。他在回忆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写道:“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名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四是七年的知青岁月,养成了习近平总书记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为他积淀厚重广博的文化素养奠定了扎实基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青年习近平带着沉甸甸的一木箱子书下乡来到梁家河,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读书,跑几十里山路借书以及带领大家读书的情节。据北京知青孔丹回忆:插队期间,劳动是艰苦的,生活是艰难的,好在政治上还是平稳的,书还是可以读的,读书的时间也是有的。总书记当年读的书很多,主要是政治、经济和文学类书籍。受访者曹谷溪回忆说:“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他从来没有忘记博览群书。在土窑洞里的煤油灯下,每天他都要读书到深夜。据我所知,上大学前,他就三遍通读《资本论》,写了厚厚的18本读书笔记!”。受访者北京知青戴明说:“在梁家河那段艰苦的日子里,近平从来没有放弃过读书和思考。我和近平都看过一部书,对我而言,大概就是读过了,了解了历史,丰富了知识。而对近平来说,他就会有思考、有借鉴、有批判。”总书记自己曾说:“在德国,我讲了自己读《浮士德》的故事。那时候,我在陕北农村插队,听说一个知青有《浮士德》这本书,就走了30里路去借这本书。”读书学习成为总书记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的生活爱好和精神追求。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养成了他特有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积淀了厚重广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历史素养和理论素养。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让我们从历史和生活的层面,生动、真切地分享了习近平总书记一段极其重要的人生经历。我们由衷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有深刻的实践基础、群众基础的,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我们也深刻地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的7年知青岁月,为我们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青年树立了可亲可近可敬可信的光辉榜样,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心中应该珍藏的宝贵精神财富!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确实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生动范本,是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提高党性修养、提升政治能力的鲜活教材。

  当前,党的十九大召开在即,全党全国上下热切期盼。我们要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同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结合起来,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增强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感情认同,提高政治能力,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优异工作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第15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人的一生被划分成了很多的阶段,每个人在不同阶段经历的差异成就不同的人生轨迹。青年是一个人成长的黄金时期,这意味着青年时期的经历跟人一生的成长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为我们再现了青年习近平扎根陕北黄土高原,七年来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青春面貌。本书通过访谈生动描绘了青年习近平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植根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作为新时代成长的青年人,品读此书能够从小故事中读出大道理,从口述史中洞察大时代,从真情怀中感受大担当,从奋斗史中汲取大智慧。

  毋庸置疑,本书意义非凡,对青年来说更为意义深远。它是当代青年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鲜活教材,也是当代青年人励志成才的重要典范,还是当代青年人绽放青春光芒的党史宝典,更是当代青年人汲取真理光辉的精神宝藏。

  艰苦奋斗磨砺七载

  1969年,从北京同乘一列火车去插队的知青,大多数人在插队一到两年内都陆陆续续离开了,而习近平在陕北一待就是七年。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书中提到,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每个人也都有一个历练和成长过程,虽然没有“天生伟大”这一说,但习近平七年来经历的恶劣的自然条件、繁重的生活劳动、严酷的政治考验、巨大的心理压力,磨炼了其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和勇于担当的品格风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先贤的这句话在习总书记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印证。

  实事求是干在实处

  习近平在梁家河村不到两年时间内,办沼气、办铁业社、办磨坊、种烤烟、办代销店,打井、搞河桥治理、打5大块坝地等。对无所事事的人来说,两年时间很漫长,但若想在两年内做出这么多大事实事,两年时间又实在太短。每件事情都不是特别大事,但是把所有事情集中起来就有很大很显著的效果。习近平在梁家河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之前村子里从未有过的事,每一件事都是便民惠民的事,每一件事都是身体力行、苦干实干做出来的事。充分体现了青年习近平苦干实干精神和勇于担当精神。习近平在艰苦时期的苦干实干,为百姓做实事,切实解决了老百姓的生活需求,解决了人民生活的后顾之忧。干在实处,取得实效,正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真实写照。

  坚定理想绽放青春

  2013年习总书记寄语青年,“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习近平“从15岁刚到黄土高原时迷惘、彷徨,到22岁离开时,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七年来,习近平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在这七年时间里,他靠自己的苦干实干做出了一番成绩,在实干中找到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当今社会的发展一日千里,很多青年在社会的高速发展中迷失方向,我们从习近平的知青经历中学习到,年轻人要不畏困难,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经受考验,在努力实干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和方向。

  情系人民磨砺初心

  为群众做实事的信念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时就已悄然扎根,“七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们可以更加系统、准确地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内涵,更加全面、历史地认识到确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全党核心的重大意义,更加深刻、直观地领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精神所在,更加具体、清晰地理解“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的执政为民情怀。习总书记不忘初心、始终如一的执政为民情怀与目前的“厕所革命”是呼应的。五十年前,习近平在梁家河做知青时就进行过厕所整改,此后,从河北到福建,从浙江到上海,都一直高度重视。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三年两次重要指示“厕所革命”,充分体现了习总书记对百姓民生问题的高度关切,彰显了习总书记“民生之事无小事,民生之事一抓到底”的执政为民情怀。

  矢志奋斗砥砺前行

  青年有理想,国家才能有希望,青年有信念,民族理想才能实现。七年的知青岁月将青年习近平于黄土高原和基层百姓深深融合到了一起,其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促使他在大学毕业后果断走向穷困人民、走进基层百姓,选择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青年习近平从破旧的农村通过苦干实干走进繁华的大都市,大学毕业后又从繁华的大都市主动回到农村,其青春再次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楷模和榜样。这是有大抱负、有大气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气、有大责任感和大使命感的人,才能做出的选择。

  习总书记七年的知青岁月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当时的严酷考验与巨大困难,准确把握了当时的时代际遇与历史潮流,在艰难的岁月里爱学习、能吃苦、有追求、办实事、重辩证、敢担当,充分体现了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和鲜明的创新创业精神。习总书记七年的知青岁月告诉我们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不忘初心,励志勤学、刻苦磨炼,敢为人先,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争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见证者和全程参与者,争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实践者和奋力开拓者。

第16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习总书记在知青岁月里,从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甚至是“痴迷”阅读,阅读面十分广,像《中国通史简编》等各种书籍,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跑了三十几公里路才借到。习总书记同时注重阅读的深度,饿着肚子也要把喜欢的书读完,要研究透彻。如同书中说的那样,习总书记执政理念、思想,就是在持之以恒的读书生活中积淀下来的。

  自己所在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曾经提出了“五必读”,即读原著原文、时事政治、法律法规、历史文化、科学技术,要深入了解一方面知识必须舍得花时间、下功夫。因此,要真正干好一件事情,必须要能沉下去,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及时自觉充电,博学深究,领跑团队。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自己深刻感受到,作为承担着富国强军神圣使命的国防武器装备科研单位,我们要担负起引领国家空天防御事业发展的重任,支撑起打造航天强国的重担,就必须对系统工程、军事智能、大数据、云作战等新知识、新技术加强学习,学以致用,做到习总书记说的“功以学成,业由学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