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致辞 > 发言稿 >

关于把握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思想宣传5篇

www.16system.cn 2021-12-16

  【导语】:中华民族精神是在中国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历久远而弥新,经沧桑而不老,始终保持着旺盛生命力。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把握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思想宣传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把握和传承传统文化】一

  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这是对全党提出的要求。事实上,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的典范,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认真贯彻。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把它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并在新世纪继续高扬这面伟大旗帜?这是因为,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具有跨越时代、跨越国度的影响力。一种理论是否具有指导意义,主要不在于它是何时何地诞生的,而在于它是否科学。因此,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首先要尊重科学。

  当然,也有人不顾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以教条式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不是科学的态度,也是十分有害的。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同时,科学社会主义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在创立这一科学思想理论的时候,就是这样告诫人们的:“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应该说,毛泽东同志是我们党内最早懂得本本主义危害的人,他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成为我们党的指导原则。邓小平同志也指出:“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因此,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归根到底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搞清楚什么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认识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贯彻这一原则的典范,我们就应该在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时候积极践行这一原则。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时代发展前沿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需要,提出了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九方面要求。这进一步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必将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注入更加强劲的思想动能,必将大大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应更加自觉、更加刻苦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更加刻苦地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好地把科学思想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

  中国共产党人是有信仰的,这个信仰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有了这个信仰,才会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也才会树立为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而执着奋斗的坚定信念。这就是信仰、理想、信念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也是为什么坚定理想信念就必须学习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根本原因。无数事实证明,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只有理论上清醒才能做到政治上清醒,只有理论上坚定才能做到政治上坚定。从一定意义上讲,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决定着政治敏感的程度、思维视野的广度、思想境界的高度。所以,广大党员、干部应全面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切实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武器,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弄明白历史怎样走来、又将怎样走下去,进而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篇章。

  【把握和传承传统文化】二

  伟大时代需要伟大理论的引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党和国家事业提供了基本遵循,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创造新辉煌。党的xx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最根本的就在于有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

  以鲜明的人民立场汇聚磅礴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思想彰显了人民创造历史、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是写在亿万中国人民心中的科学理论,凝聚起亿万人民团结奋斗的磅礴伟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归宿,努力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在站稳人民的立场,以“抓铁有痕”的决心根治人民群众最痛恨的腐败现象,赢得了党心民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民生改革不断深化,凝聚了人心、提振了信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在坚持发展依靠人民,为各行业各方面的劳动者、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创造发挥作用的舞台和环境,让创新力量充分涌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在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庄严承诺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凝聚起奋进的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仅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拓展新空间,而且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广大人民创造性,为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让经济指标和民生指标同步上扬。

  以系统的科学理论指导新实践

  在新时代砥砺前行,必须有新思想、新理论的指引。党的xx大以来,中国变化的程度之深、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前所未有,见证着伟大思想理论在指导实践、推动实践中发挥的巨大威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聚焦新的时代命题,凝结新的思想精华,总结开创性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新时代催生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指导新实践。科学理论的价值就在于回答时代课题、推动实践发展。党的xx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其深刻的理论性实践性和鲜明的战略性前瞻性,从根本上引领了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相互促进、统筹联动,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和推动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造新引擎、构建新支撑;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让美丽中国的绿色底色日益清新养眼;以“一带一路”携手世界共同圆梦,以“命运共同体”展望人类未来前景,使我国同世界的互动越来越紧密,机遇共享、命运与共的关系日益凸显……这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始终是在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把复兴之路上的中华民族带入一个崭新的境界。

  以丰富的科学方法治国理政

  面对治理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国情复杂的大国的重任,面对“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的现实,必须以科学方法提供破解难题、推进发展的思路举措。

  党的xx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既是准确把握科学世界观和认识论的结果,也是娴熟运用科学方法论的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涵着丰富的方法论智慧,对改革发展有新思考、新举措、新部署,把握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比如,改革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改革全局,深入把握改革规律和特点,系统谋划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路径和有效方法,形成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丰富、全面、系统的改革方法论,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科学指导和行动指南。

  总的来看,这一思想以战略思维谋全局,使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各项工作顶层设计更加完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清晰;以创新思维增活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以辩证思维解矛盾,涉深水区、啃硬骨头,搭建“四梁八柱”,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以法治思维图善治,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这些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确立了治国理政的基座,体现了运筹帷幄的智慧,指引我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把握和传承传统文化】三

  纪念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我们纪念马克思,既是要表达对人类最伟大思想家的崇高敬意,更是要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奋力谱写改革发展新篇章。

  学习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定向领航

  强调,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这一真理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具体的时代形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马克思最好的纪念和告慰,对马克思主义最好的坚持和发展,就是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更加坚定“四个自信”,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砥砺奋进;更加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做到思想上紧跟、政治上追随、情感上拥戴、行动上笃行,始终与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更加自觉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改革发展实践,把对江苏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作为行动指南,贯彻到全省改革发展的各方面全过程。现在,我们正在开展解放思想讨论,目的就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审视我们的观念、检验我们的行动,荡涤清除与这一思想不相适应的地方,真正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升华认识中提高站位。

  学习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品格,以高质量发展的过硬成果展现科学真理的磅礴力量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视野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我国改革发展实际相结合。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是当前江苏最中心的工作、最重要的任务。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看,我们正处在从高速度向高质量迈进的关键时期。要将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突出创新驱动的核心地位,把握技术变革的趋势和机遇,围绕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在创新引领、自主可控上积极作为,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现代化上狠下功夫,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上全力突破,努力发展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自己核心竞争优势的物质生产力;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真正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渗透到发展的各领域,作为鲜明导向落实到各地区;突出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坚定文化自信,激活文化基因,既保护好继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创造出当代精品、未来遗产,在物质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以文化进步推动社会进步。总之,我们必须善于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汲取科学智慧、理论力量和精神养分,找到源头活水、寻求解题之道,推动发展质量全面提升,创造更多经得起实践检验、得到人民群众认可的高质量发展成果。这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佳契合点、最大着力点。

  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思想方法,善于运用改革办法、开放举措拓展发展空间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我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解决矛盾提供了伟大的认识工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和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难题,以更大的力度推进改革开放,努力实现创新性、引领性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们既要认清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不变,又要准确把握当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敢啃硬骨头,勇蹚深水区,切实通过生产关系的有效调整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开放也是改革,开放水平是改革力度、改革深度的重要体现。我们必须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博大的胸怀审视世界发展大势,不断激活开放元素、增强开放优势、补齐开放短板,以开放的扩大推动改革的深化,以开放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当前,要以更高标准、更高水平谋划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全力做好扩大向东开放和引领向西开放的文章,着力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

  学习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人民立场,在增进民生福祉中彰显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磁石般的吸引力,成为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广泛的科学理论,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人民的理论,旗帜鲜明地站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一边。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形势如何发展、任务如何变化,我们共产党人造福人民的初心永远都不能变。

  学习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人民立场,就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真正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好践行好,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好发展好。结合江苏实际,当前要在增收富民上树立更高标准,进一步优化环境、改进服务、强化政策支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优化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群众致富的良性循环,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品位;在公共服务上拿出更实举措,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切的民生问题,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在脱贫攻坚上加大力度,坚持面向大多数、关注最底层,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既重“富口袋”,也重“富脑袋”,着力激发低收入人口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筑牢保障救助底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

  学习马克思主义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永葆党组织的青春活力

  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革命与其他任何革命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经常自己批判自己”。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应当看到,目前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和执政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必须继续发扬自我革命精神,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当前,党的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少数干部不敢为、不愿为、不会为的问题,还存在一些基层组织党的建设弱化、虚化、边缘化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党建工作中亟须解决的问题。我们要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狠抓薄弱环节,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一是聚焦突出问题,推动作风转变。锲而不舍抓好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的贯彻落实,结合中央巡视反馈意见整改,采取坚决措施整治“四风”突出问题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狠下功夫,坚决防止已经遏制的问题反弹回潮,巩固已有胜势、保持高压态势,努力以优良作风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二是健全“三项机制”,激励担当作为。认真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结合实际制定出台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努力使想干事的干部受激励,为干事中出现失误的干部兜住底,让不想干事的干部腾位置,以优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导向,推动形成敢于担当、不甘落后、奋发作为的浓厚氛围。三是夯实基层基础,建强战斗堡垒。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切实加强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把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不断厚植党的执政根基。

  

  真理的光芒穿越时空,伟大的理论常学常新。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肩负什么样的时代使命,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学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作为一种生活习惯、一种工作需要、一种精神追求,熟读精思、研机析理、领会要义,做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和坚定实践者,以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实际行动谱写改革发展新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把握和传承传统文化】四

  为人类解放而奋斗是马克思一生的崇高目标。早在中学时代,马克思便立志为人类谋幸福。《莱茵报》和《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公开为贫苦群众辩护,提出人民主权高于君主主权,呼吁通过无产阶级实现全人类解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从直接的物质生产出发考察整个社会结构,指出分工与私有制是造成无产阶级备受压迫的原因,无产阶级只有通过共产主义革命才能实现自身解放。在《共产党宣言》里,马克思、恩格斯针对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只有为统治阶级服务才能活着的现实状况,呼吁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通过革命推翻现存社会制度。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考察资本主义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四个环节,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工人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为探索人类解放指明了方向。晚年,马克思写下了人类学笔记与历史学笔记,以更宏大的视野关注工人运动并思考人类解放问题,重点探讨了经济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可以说,马克思一生都在为人类解放而奋斗,一生伴随着遭受驱逐、生活窘迫、子女夭折等重重磨难。但这一切并没有使马克思惧怕畏缩,他依然矢志不渝地朝着认定的目标前进。如同马克思给恩格斯的信件中所说:“这时唯一能使我挺身起来的,就是我意识到我们两个人从事着一个合伙的事业”,这个事业便是为人类解放而奋斗的事业。

  坚守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鲜明价值取向。指出,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组成部分都具有坚守人民立场的鲜明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揭示了劳动实践对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根本意义;确认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通过分析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揭示了社会进步的内在机制,指明了人类解放的光明前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出发,揭露雇佣劳动制度将工人降低为商品、资本家在等价交换原则掩盖下无偿占有工人劳动的事实;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榨取工人剩余价值、追求资本增值的本质。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强调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它造成的工业进步必然生产出它自身的掘墓人——无产阶级,认定无产阶级必然能“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建立自己的统治,实现全人类解放。

  为人民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不懈追求。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一科学理论指引下,登上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舞台,也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壮阔征程。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实现了发展壮大,最终赢得了人民政权。历史证明,有效巩固新生政权、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等之所以取得成功,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反之,后来出现的一些工作失误和错误,恰恰是脱离人民群众、违背人民意志、甚至是损害人民利益的直接后果。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与人民群众的意愿,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在践行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从而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温暖底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博大的人民情怀。在思想认识上,这一科学理论将人民放在治国理政的最高位置。在实践路径上,这一科学理论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实践成效上看,这一科学理论在实践检验中取得了巨大成功。党的xx大以来,在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在全国人民的砥砺奋进下,“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之所以说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就在于有力坚持和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真实反映与表达了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与根本利益,充分调动与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把握和传承传统文化】五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就必须深刻认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关系,在全面坚持、统筹推进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迈向新高度、取得新成果。

  坚持党的领导。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证。加强新时代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着力提高党在政治文明建设中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在加强政治文明建设中坚持党的领导,关键是要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保证全党令行禁止,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事实证明,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才能凝聚党和人民的力量,有力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有效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使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展现蓬勃生机活力。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己任,在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而不懈奋斗。进入新时代,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不断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集中体现了党的领导和全面依法治国的价值追求,诠释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是加强新时代政治文明建设必须牢牢坚持的准则。要切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体现到党和国家各方面治理活动和工作上,体现到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越来越健全,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不断巩固和发展。

  坚持依法治国。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进入新时代,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依法治国,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指出,在我国,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的统一体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是有机的统一。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坚持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同时,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加强新时代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大力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