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变化社会实践报告精选四篇
www.16system.cn实践报告(Thepracticereport)是进行实践后的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是汇报实践过程和结果的一种方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家乡变化社会实践报告精选四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 家乡变化社会实践报告
一、过去的状况
过去的马路,说白了就是土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一不小心脚就崴到了。晴天还好,但车子一过就尘土飞扬,连连让人咳嗽。雨天就更让人烦恼,雨水一浇,路上泥泞一片,一辆车子过来,泥水就溅了行人一身。有的水积在坑里,大冷天的,便结了冰。人走在上面,一不注意就滑倒了,摔伤不说,咱这面子往哪搁啊。妈妈小时候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别的不说,以前这路啊,非常的窄,一人过还行,要是几人一起过,恐怕就得侧侧身了,人挨人,人挤人,程咬金来了恐怕就得爬着走了。交通不便,导致各地的货物、资源流通不快捷。那时候,人们过黄河都是摆渡,人们过江都是坐旱船的。妈妈上师范可就难了。
二、现在的状况
沥青铺成的大道平坦极了,而且十分宽敞。两边的绿化带更给灰灰的公路添加了一些生机。两边的汽车整整齐齐的,没有人越过分道行驶线,司机们都十分守规矩。一道到汽车,成了一道风景线。宽宽的马路,四辆大卡车过也不挤。一个个“不下岗的警察”——红绿灯、斑马线、摄像头,特别是指示牌,禁停、勿转等等,指挥着人们的交通安全。路面非常的平坦,不像以前那样坑坑洼洼的,高低不平。人们走在上面,从心底感到舒适。在一九七四年,洛阳市又修筑了黄河大桥使吉利区和孟津县相通。两地的人民都非常的喜悦,那年,“建桥”成了潮流的名。
三、发生变化的原因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变化巨大。人们的生活有了保障,人民富起来了,经济好了。在还没有修路时,人民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想富,先修路。”对,修路!只有路变了,这个城市的经济看起来就很好。于是,家乡轰轰烈烈的开始修路。修完后,人民都皆大欢喜,心底都高兴自己能走上平坦的大路了,是的,中国的经济、科技事业也走向了平坦的大路,步步高升。
四、我的想法和建议
现在的人们虽然普遍都遵守交通规则,但是仍有一些素质低的人冒犯这规则。比如:有的三轮车,觉得只有汽车闯红灯才会被罚款,所以在马路上无所顾忌,横冲直撞,让别人吓一跳。也有一些汽车,把车牌号挡住,闯红灯,妄想逃过罚款他们不知道,这不是几百元的事,在他们的一言一行里,系着千万条生命,一不留神就会出车祸。主要司机们还是存着侥幸心理,想着不会出车祸什么的。可是,我们不要让这样的安全隐患出现,岂不更好?一些非机动车跑上了机动车道,身边的大车呼呼开过,难道这些人的心里不慌吗?汽车跑上了非机动车道,自行车车主们吓得赶紧让道。这样不都是安全隐患吗?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交通工具普遍的变成了汽车,汽车的车尾气是人类的公敌之一,危害人类的健康,所以,我建议大家多骑自行车,既锻炼身体,有健康了他人,何乐而不为呢?
千言万语总结成一句话,家乡的变化真不少,最卓越的就是公路,我们应该感谢老前辈们,是他们,给了我们优越的学习条件。我们要好好学习,为效劳祖国,也为报答先辈!
第二篇: 家乡变化社会实践报告
我的故乡是在福建省罗源县起步镇,三十年前,这里没有超市,没有卡拉OK,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没有机动车,没有铁路火车,没有私家车、没有运动场、没有??,总而言之,现在有的那时很多都没有。 然而,时光荏苒,日月穿梭。弹指一挥间,三十年过去了,时间进入2020年,30年里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每年每月都被家乡的新变化感动着、震撼着,内心有说不出来的激动。
也许有人会说,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镇,能有什么变化?是的,照比全国有名的大城市上海、香港等等,我的家乡实在是微不足道。然而,若是和过去相比,你就会发现,我的家乡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家乡所在的罗源县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1984年罗源湾经省政府批准列为二类通商口岸,1988年罗源被国家列入沿海开放县份;1992年成立了省级罗源湾经济技术开发区;1993年摘掉贫困县帽子;1997年基本实现小康,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小康的原贫困县;1999年4月国土资源部在罗源湾建立了全国首个土地综合开发整理示范区;1999年8月国家科技部等5部委批复罗源为全国科技兴海示范基地;2000年7月罗源湾被省政府确定为福州外港。从1993年至2000年,连续八年被评为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2002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5.09亿元,工农业总产值70.20亿元,地方级财政收入1.0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9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996万美元,外贸自营出口总值347.20万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66元。目前,全面开发建设罗源湾的条件已成熟,罗源湾将成为东南沿海最具生机活力的投资热土之一。
暂不说这些我们不熟悉的数据,那毕竟离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有些远。就从我们身边从我们平常所接触的事物,你也能对感受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跟随我漫步小镇,你会对家乡的变化有更深刻的体会。
“要致富,先修路”。家乡的人民从实践中体会到了修路的好处。在过去,家乡人民深受路途之苦。坑坑洼洼的泥土路,走起路来拌跟斗,一下雨更是泥泞不堪。世世代代的家乡人民终于告别了那“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路滑,费时费力”泥土路,一条条宽敞的柏油路、水泥路遍布了大街小巷。从摩托车代替自行车,到现在许多家庭都开上了汽车, 路修好了,随路而建的桥也一座挨一座。一座座气势磅礴,华美绚丽的大桥代替了历史悠久的石拱桥。一条条宽阔平坦的路,一座座华美壮阔的大桥就是家乡人民通往小康的坦途!
进入村口,一幢幢崭新漂亮的楼房跃入眼帘,一改村民过去所居住的泥砖瓦房等危房险舍,村民不再因每逢刮风或暴雨天而临时转移住处了。大多数村民圆了“安居”梦。这些楼房的建成,既有省政府实施安居工程,给予贫困户补助兴建的,也有农户因发家致富建设的。改革开放前,几乎家家户户住的房子都是茅草房,下雨天的时候,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后来用砖砖瓦瓦建了个土砖房,下雨天依然受此待遇。现如今,一踏进村庄,一幢幢二、三层高的新楼房,展现在眼前。每户人家一块五、六分土地的宅基地,. 四面用宅沟围起来,沟水清澈,鱼翔浅底,既可捕食,又可防火。宅前宅后,还种上了花果林木,绿树成阴、鲜花争妍,家家住的是个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的“农民别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乡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助下,家家接通了水、电,既可饮上洁净的自来水,
又能用上电灯、电话,还可上网、看电视,过上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 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是家乡的厕所。大多是用黄泥砖头砌成的。那是一个很无奈有些很滑稽的玩意。首先,是一条非常泥泞的小路,干的泥,湿的泥,黄的泥,黑的泥。小道两旁,杂乱地长着叫不出名字的小花小草。杂草堆上,立着两排整齐而非常丑陋的房子。那些黄泥砖头,没有一点结实的感觉,用指甲轻轻一刮,泥粉就会刷刷的落下来,总让人担心,一下雨就要融化,这就是那畏人的茅厕。人,可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而茅厕,更是可以未见其屋,先闻其臭。小时候,每次不得已经过那条小路,都要捂着鼻子,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逃离!站在茅厕口,第一次见的人大概都没有进去的勇气:只见昏暗而浑浊的粪池散发出阵阵恶臭,阳光透过屋顶上唯一的一片光瓦射下,照在搭在粪池上的那两条细窄的木梁上,谁都忍不住担心那木梁的久远能否承受住自己的重量;不要以为茅厕是寂静的,苍蝇是这里的主角,“嗡嗡”地没头乱撞,其间还夹杂着猪圈传来的“呜呜”声!而在昏暗的角落,有着苍蝇的盛宴:堆得高高的手纸和竹条在猥琐地微笑!而今那令人生畏的厕所再也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他们新房里的厕所:贴着光滑的瓷砖,有U型水管把臭气隔离!厕所里残留着沐浴露的香气,有时老阿公阿婆还会在里边哼着听不懂的歌儿。 今年春节回家,遇到一件非常可爱的事:年近七十的邻居大伯风风火火地过来帮忙卸年货,嘴里啊,还哼着庾澄庆《热情的沙漠》!大伯是从来没有读过书的人哪!仔细一问,原来是大伯听DVD机里唱着好听,偷偷叫小表弟教着唱的!这不常说嘛!物质与精神不可分割,现在的乡亲们已经不满足于电视这点娱乐了,随着生活的逐步改善,人们对生活质量和水平
有了新的要求。人们在有了DVD机,看着自个儿喜欢的电影开心地笑,有了麦克风, 欢天喜地地直起腰板唱一唱的同时,为了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还采取“村民筹一点、出外乡贤捐一点”的集资方式,组织演黄梅戏、播放露天电影、英歌队、舞龙、舞狮、彩旗队等一系列文娱活动,昔日历久得见的演大戏为主的欢乐庆典,今年在家乡大饱眼福。切实为偏僻的山村平添了几分热闹。据悉,村里每年春节前后都要举行一次这样的盛典,扬洒丰收喜悦,憧憬美好前程。
过去,村里的年轻夫妇迫于无奈出外打工,男的出远门谋业,逢年过节都很少回家团聚,女的则就近县市打钟点工或当保姆,一家人“各奔前程”,许多孩子就只能寄住在爷爷奶奶家,造成孩子的许多教育问题的出现。如今,有很多农户在家里兴起了家庭养殖业,圈养良种猪,多则近100头,少则10多头;承包土地,开始规模化种植,运用新技术进行大棚种植;还有的兼承包鱼塘圈养起罗非鱼;各家各户拥有1—2台电车,为周围的制衣厂针织手套、短裤,去肉松厂包装肉松等服务,每天轻轻松松的针织活也能攒上百来十元,一家人不用外出也能在家攒钱。可谓过上了“男耕女织”的生活。过年走在小镇上,你随处可见热情好客的乡亲们,大家脸上无不洋溢着喜悦的笑容。“现在社会风气好了”、“党和政府的真正关心到农民的心坎上”、“村里的贫困户生活得到保障”、“读书免费,种田免税”??成了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欣看家乡的变化,只不过是中国新农村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
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乡镇,随着时代发展的潮流而进步,随着时代发展的脉搏而跳动一切都是那么的清新自然,在清新自然中又富有现代气息。
三十年来,家乡的变化真的很大,三十年变化当刮目相看。我为自己出生在这样的一个小镇、这样的一个年代而感到自豪,更为自己是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而感到骄傲,我们缔造着改革开放的辉煌,我们享受着改革开放的硕果。对比三十年前,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工作,因为我国开放的脚步时刻没有停息过。我们没有理由放低对自己的要求,因为时代的脚步不允许我们停滞不前。三十年后的家乡是大自然的天堂,是幸福的乐园。三十年,可谓弹指一挥间!虽然没有坎坷的个人经历,没有耀人的工作成绩。但30年的变化足以让我们触摸到了社会前进的脉搏,感受到了时代跳动的音符。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惠及了每一个国人的生活,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滋润了每一个国人的心田。
三十年前,当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的时候,百废待兴;三十年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欣欣向荣。基于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不懈努力和辉煌成就,摆在中国人面前的是一个更加艰辛和充满机遇的未来。任重而道远,我们还应该不断努力,继续改革的步伐。历史也已经充分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挥写中华民族振兴的辉煌。面向未来,我们仍需代代努力,不懈奋斗,生生不息。在曲折中发展,在发展中强大!我们农村的这部故事,将伴随着祖国续写着无尽的繁荣与富强!
第三篇: 家乡变化社会实践报告
今年寒假,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家乡建设的越来越漂亮了,人们生活越来越好了,消费水平越来越高了。与之前的面貌相比有了很明显的变化。
我的家乡在__县,在我的印象中,__一直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人们都是以种地为生,没有其它收入来源,电视机是家庭最高级的电器,街道都是简陋的商铺,人们的消费水平很低。据说__曾经是全国百强县,但我想那是政府官员夸大政绩才得来的称号,不然一个全国百强县怎么会如此贫穷?我的一个初中老师跟我们说,他在__年里有好几个月没有工资,要不就是发香烟当作工资。老师的生活都如此艰难,更何况普通的老百姓?
我想人口众多也是__贫穷落后的原因之一。__是客家之乡,而重男轻女是客家人的一个传统思想,每个家庭都有几个孩子。孩子多了,生活更加地困难,就没有能力送孩子去学校接受教育,因此,大部分家庭的孩子在小学或初中时就辍学去打工了。教育程度低直接导致他们除了种地外没有其它可以改善生活状况的办法。贫困的生活一直没有改变。
进入21世纪后,__遇到很多的发展机遇,而辛劳的__人民善于抓住这些发展机遇,利用自身的优势努力争取致富的机会。比如__的笀编远销海内外,妇女们就大批大批地从产商那里拿来笀编的材料自己编织;有些人就靠养猪发了财;有些比较有商业头脑的就外出做生意,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
最令我感到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还是这次寒假在家看到的景象。在20__年时,__县城的街道两旁还是简陋的店铺、商铺,而这次我看到的不再是简陋的商铺,取而代之的是像阿迪达斯、鸿星尔克、阿依莲、森马等品牌专卖店,大街上的男男女女穿着时尚品牌服装;而家庭电器也不再只是电视机了,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政府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电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等电器逐渐走入人们的家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而像电脑这种对农民来说更加陌生的东西也逐渐走进了普通百姓的家。
像我的一个叔叔,他就买了一台电脑回家给他的子女用来学习,这在我们村可是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还有现在的婚嫁,电脑也成了嫁妆或彩礼的一部分;也有越来越的农民进城买了房,这一切都说明了我们家乡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人们自身的辛勤劳动外,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像我们三滩镇,政府将投资修建火车站和高速公路,计划在两年内完成。如果修建完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和出行带来极大的好处。
这个寒假让我见到了家乡__的新变化,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__会有更加可喜的变化,因为有着家乡这群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和国家政府的支持,不可能都会有可能。
第四篇: 家乡变化社会实践报告
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滋润了后起的华夏大地。30年的风雨洗礼,30年的改革发展,30年的风云巨变让一个大国重新崛起,让中华民族重新登上世界的舞台,让世界感知中国的发展与壮大,让世界为中国的辉煌而喝彩。改革的浪潮推动了整个民族的进步,解放发展了中国的生产力,使其更加适应了中国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同时世界也在不断的注视着中国的发展,关注着中国的一举一动,因为我们的发展影响世界的今天与明天回忆往昔那段童年的记忆,耳畔依稀萦绕着一个名词-供销社。记住中,当时我幼小的身影也曾来回穿梭其间。我幼小的心灵感觉偌大的一个供销社有些空荡荡的,记住有些模糊,只记得那展柜上的商品不多而且都有点古董的感觉。里面的灯光也有些昏暗。现在供销社的面貌基本完全被颠覆了。由一个变成了五六个小店面,由国营变为了个体经营。商品的品种变繁多而且门面变得更加敞亮了。不言而喻,不难看出我们镇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提高了,物质需求也增长了。这种个体经营模式也更适应了人们的人生观个价值观的发展水平。同时也反映了现代人还没有共产主义思想的观念和觉悟而且人们的趋利性更趋向于金钱和权力。纵观这几十年的发展这种趋势越发明显。说这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副作用似乎有些不恰当,或许说这是社会发展的水平限制了教育水平,影响了人民的素质水平。
看着脚下的路慢慢由黄变灰,少了些风尘仆仆,多了些平坦舒心。镇上的小洋房也如雨后春笋,慢慢取代了黑旧歪斜的老木屋。这些面小洋房也更注重外表了,不再是红砖残露,水泥粉面。个个都安上了磁砖,显得分外夺目。房子好了车子有了!记得我只有五六岁时,当时有自行车的也没有几家。没过两年自行车几乎是每家每户必有的。当时,谁家要是有摩托车就算有钱了。看着人家骑摩托车,我就会羡慕好一阵。因为我至今还没机会学骑摩托车。这几年镇上有轿车的人也渐渐多了。没上大学之前我一直觉得能买的起轿车就很有钱的行为。来到沈阳后发现我错了,其实有车也不是难事。
随着求学轨迹的不断变化和要求,我在家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对家的感觉全在我的记忆深处,回忆的画面似乎已跟不上时代的变迁,已不能反映家乡的现貌。记得镇上卫生院附近的一片老房子在一场火灾中化为了灰烬,据悉,火灾的原因是因一个单身汉醉酒后,不小心引起的。那一片都黑炭堆成的废墟,真让人惋惜!不过在改革的春风吹拂下,政府的关怀下,不到半年时间这里已经洋房林立了。此景更胜当年呀!
历史的年轮碾过,苍老了往昔的德胜舞厅,记得小时这里歌舞升平。每当夜幕降临这个古老的小镇时,往来于此的人络绎不绝。几年后这条街上又出现了好几家卡拉ok,渐渐地,舞厅就没落了。这个过程中,我的邻居当年也承包过一阵,但好景不长。不几年就将其转手给了其他人,现在这里变成了一个五金店,还卖水泥。生意还挺火的。
寻觅着古老的足迹,追忆着流逝的历史。在、镇上有着好几处危墙,说是危墙,但人们并不将其放在眼里,依旧健在,只是有些被拆了建房子。又有些方砖老堵被列入危墙行列看着老墙的减少心中总是有些不舍,但小镇的发展改革的要求,人民生活需求要求这一切必须进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大家族也不断对自己的祖祠进行修整重建。不仅如此,里面配有电脑,棋牌桌,报馆,平时供人们娱乐,丰富了祠堂附近居民的业余生活。一改了祠堂,古老而神秘的氛围了面再没有顽固不化的老头,再也没有神秘的禁地,古老的家规……
在我的学习生涯中,我悠闲的记忆里,深邃的烙印着改革的痕迹,我们这代人有种承前店后的骄傲,却也含着无奈与遗憾,记得我们小学三年级,的离开中心小学本校区到一个木质结构的学校上课,这是一座古老的房子,木桩已被岁月腐蚀了根基,木制的墙板布满了无数被冲洗后留下的凹槽。有效地我们并没有因环境而又自卑与不乐。依旧将童真洒满了这片土地,将快乐的三年级留在了这。四年级我们又辗转来到另一座老房子了,这是个土墙建筑,木质地板。比三年级那更有学校的感觉,或许这种感觉我现在才有。当年没哟一个人谈论学校设施怎么样,当时的我们除了学习,考虑的最多的如何养蚕,抓蝌蚪,小青蛙….着这里我们见证了98洪灾。当年那些老建筑就在河畔,都经不起喝水的亲吻,为安全起见校领导决定我们停课放假更让我们兴奋的是期末考取消。五年级我们又重新回到了母校的怀抱,但我们没有被安排进新教学楼,在旧教学楼有度过了快乐的五年级,;六年级我们终于如愿,到崭新的教学楼上课了。这时的操场表达了,是原来的两倍。而且我们还有了让我们自豪的塑胶跑道。-------这么好的跑道,中学都还没有啊,而且知道后来我市高中念高中是,美丽的高中校园内也没有,直到我们毕业了才听说我们高中更建操场才有了自己的塑胶跑道。
新菜市场建成后我发现里面卖的菜比以前多了,买菜者带回的菜也更多更营养。以前卖牛肉的人不多现在卖牛肉羊肉的摊主就有了好几家,走上大街感觉现在的大姐是彩色的。特别是年青人,发型多变,衣着新潮,连手边的宠物也让人眼睛一亮。
改革的三十年,我见证了二十年,这三十年的变化,这二十年的发展是让人欣喜的,祖国的二十年发展也是让人自豪的,我相信祖国的未来将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