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过地皮湿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uǐ guò dì pí shī成语简拼:SGDPS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水過地皮濕
成语解释
水流过地面,地皮就湿。意思是没二话,就是这样。也用来比喻事情办过没什么效果,作用不大,印象不深。
成语示例
(1)官家的事儿,不过是水过地皮湿,卖个眼前俏就算了!▼孙犁《风云初记》二十五
(2)…:『要细致、深入地发动群众。光是闹腾一下子,水过地皮湿,那还不行。我才到农村,没有具体经验告诉你,农…——当代·梁斌《红旗谱》
成语造句
(1)北旺乡中学的赖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水过地皮湿”。
(2)打开练习本,第二页赫然是“水过地皮湿”几个大字。
(3)佳佳不会写成语“水过地皮湿”的最后一个字。
(4)钮阿姨给冲冲和他的同学讲解了“水过地皮湿”的成语故事。
(5)小蕾写不出成语“水过地皮湿”的拼音。
成语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七回:『如今没别的,水过地皮湿,姑娘就是照师傅的话,实打实的这么一点头,算你瞧得起这个师傅了。』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地皮地皮:[dìpí] (1)供建筑用的土地。(2)地的表面。阴雨天地皮潮湿。
水水:shuǐ 1、<名>水。《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名>河流。《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3、<名>泛指水域。《赤壁之战》:『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4、<名>水灾。《女娲补天》:『水浩洋而不息。』
过过:guò 1、<动>走过;经过。《殽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2、<动>时间过去。《采草药》:『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3、<名>经历;过程。《苏武》:『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过。』4、<动>超过;胜过。《齐桓晋文之事》:『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5、<副>过分;过于。《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6、<名>过失。《殽之战》:『孤之过也,大夫何罪。』7、<动>责备。《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8、<动>访问;探望。《信陵君窃符救赵》:『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过从] (1)互相往来。(2)应付;周旋。[过存] 问候。
地地:dì 1、<名>大地;地面。《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2、<名>土地;田地。《捕蛇者说》:『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3、<名>领土;地域。《邹忌讽齐王纳谏》:『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4、<名>处所;地方。《琵琶行》:『浔阳地僻无音乐。』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5、<名>处境;境地。《史记·李斯列传》:『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6、<名>路程。《红楼梦》:『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一射之地:即一箭之地,约一百五十步。)7、<名>底子。《林黛玉进贾府》:『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8、<助>表示前面的词或短语状语。杜甫《陪柏中丞观宴将士》:『几时束翠节,特地引红妆。』冯梦龙《灌园叟晚逢仙女》:『忽地起一阵大风。』[地镜] (1)地面的积水。(2)传说中的宝镜。
皮皮:pí 1、<名>皮。《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又] 比喻表面,浅薄。《史记·郦食其传》:『以目皮相,恐失天下之能士。』2、<名>皮侯,兽皮制的箭靶。《仪礼·乡谢礼》:『射不主皮。』3、<动>剥去皮。《史记·刺客列传》:『因自皮面抉眼。』[皮里阳秋] 皮里,心里。阳秋,即《春秋》,其记事原则是寓褒贬于字里行间,不外露。
湿湿:shī沾了水的或显出含水分多的(跟『干』相对)。如:湿度;潮湿;地皮很湿;衣服都给雨淋湿了。
水水:《巳集上·水字部》《唐韵》《正韵》式轨切《集韵》《韵会》数轨切,□税上声。《说文》准也。北方之行,象衆[音zhòng]水□流,中有微阳之气也。《徐铉曰》衆[音zhòng]屈为水,至柔,能攻坚,故一其内也。《释名》水,准也,准平物也。《白虎通》水位在北方。北方者,阴气,在黄泉之下,任养万物。水之为言濡也。《书·洪范》五行,一曰水。〈又〉水曰润下。《正义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五行之体,水最微,为一。火渐着,为二。木形实,为三。金体固,为四。土质大,为五。《易·乾卦》水流湿。《说卦》坎为水。《管子·水地篇》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淮南子·天文训》积阴之寒气为水。又六饮之一。《周礼·天官》浆人掌共王之六饮,水浆醴凉医酏。又《礼·玉藻》五饮:上水、浆、酒、醴、酏。〈注〉上水,水为上,余次之。又《礼·曲礼》凡祭宗庙之礼,水曰清涤。又明水,所以共祭祀。《周礼·秋官》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以鉴取明水於月,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烛共明水。〈注〉鉴,镜属,取水者。世谓之方诸。又官名。《左传·昭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又《前汉·律正志》五声,羽为水。又天水,郡名,汉武帝所置。又中水,县名,属涿郡。应劭曰:易□二水之中。□见《前汉·地理志》。又黑水,国名,即□韐。又露为上池水。《史记·扁鹊传》饮是以上池之水。〈注〉上池水,谓水未至地,盖承取露及竹木上水以和药。又姓。又《韵补》叶式类切,音坠。《刘桢·鲁都赋》苹藻漂於阳侯,芙蓉出於渚际。奋红葩之熩熩,逸景烛於崖水。又叶呼委切,音毁。《李白·游高淳丹阳湖诗》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少女棹轻舟,歌声逐流水。又《韵补》音准。引《白虎通》水之为言准也。○按准乃水之义,非水之音。盖沿《周礼·考工记》郑注,准读为水而误。今不从。
过过:《酉集下·辵字部》《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古卧切,戈去声。《玉篇》度也,越也。《正韵》超也。《易·系辞》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礼·檀弓》过之者,俯而就之。《史记·贾生传》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又过失也。《书·大禹谟》宥过无大。〈注〉过者,不识而误犯也。《前汉·文帝纪》俱去细过,偕归大道。又罪愆也。《周礼·天官·大宰》八柄,八曰诛,以驭其过。又责也。《史记·项羽纪》闻大王有意督过之。又卦名。易大过,小过。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古禾切,音戈。《广韵》经也。《书·禹贡》东过洛汭,北过洚水。又过所也。《释名》过所至关津以示也。或曰传转也,转移所在,识以为信。又国名。《左传·襄四年》处浇于过。〈注〉过,国名。东莱掖县有过乡。又□名。《诗·大雅》溯其过□。又姓。《后汉·刘陶传》过晏之徒。〈注〉过,姓,过国之后。《正韵》经过之过,平声。超过、过失之过,去声。考证:(《史记·贾谊传》自以为过之,今殆不及也。)谨照原 书贾谊传改贾生。又原文无殆字今省。(《史记·高帝纪》闻将军有意督过之。)谨按所引出项羽纪不出高帝纪,谨照原书高帝纪改项羽纪。将军改大王。(《释名》过所至关津以示也。或曰,传过也。移所在识以为信。)谨按太平御览引释名原文传转也,转移所在,识以为信。今照改。
地地:《丑集中·土字部》“(古文)埊□埅□嶳《广韵》徒四切《集韵》大计切《韵会》徒二切《正韵》徒利切,□音弟。《说文》元气初分,重浊阴为地,万物所□列也。《白虎通》地者,易也。言养万物怀任交易变化也。《释名》地,底也,其体底下,载万物也。《易·说卦传》坤为地。《内经》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黄帝曰:冯乎。曰:大气举之。《周礼·地官》土训掌道地图,以诏地事,道地慝,以辨地物,而原其生,以诏地求。《博物志》地以名山为辅佐,石为之骨,川为之脉,草木为之毛,土为之肉。又第也,但也。《前汉·丙吉传》西曹地忍之。又叶徒何切,音沱。《屈原·橘颂》闭目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扬雄·羽猎赋》鸟不及飞,兽不得过,军惊师骇,刮野埽地。○按吴棫收地入个韵,音隋,则过可如字读,沱隋亦平去间耳。本作坔。考证:(《内经》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黄帝曰,何凭。曰,大气举之。)谨照原文何凭改冯乎。”
皮皮:《午集中·皮字部》《唐韵》符羁切《集韵》《韵会》《正韵》蒲糜切,□音疲。《说文》剥取兽革者,谓之皮。从又,为省声。《长笺》从为形义俱远。当作从又从尸。《徐曰》又,手也。生曰皮,理之曰革,柔之曰韦。《书·禹贡》梁州,厥贡熊罴狐狸织皮。〈传〉贡四兽之皮,织金罽。《周礼·天官》掌皮掌秋敛皮,冬敛革,春献之。〈注〉有毛为皮,去毛为革。又《释名》被也。被,覆体也。《韵会》皮肤,肌表也。《史记·郦生传》足下以目皮相,恐失天下士。又《扬子·方言》秦晋言非其事,谓之皮传。〈注〉谓强语也。《后汉·张衡传》后人皮传,无所容篡。〈注〉皮肤浅近,强相傅会也。又《博雅》皮,弁冠也。《礼·郊特牲》祭之日,王皮弁以听祭报,示民严上也。又《正韵》狐貉之裘曰皮也。《庄子·让王篇》冬日衣皮毛。又皮侯。《周礼·冬官考工记》张皮侯而栖鹄。《论语》射不主皮。〈注〉皮,革也。布侯而栖革於其中以为的,所谓鹄也。又皮币。《前汉·武帝纪》请收银锡,造白金及皮币,以足用。又腹心部曰皮室。《辽史·百官国语解》军制有南北左右皮室,及黄皮室,皆掌精兵。又《博雅》重皮,厚朴也。又《古今注》长安儿童呼苦葴为皮弁。又《本草·释名》仰天,皮掬,天皮,地衣草别名。即湿地上苔衣也。又皮氏,县名。《前汉·地理志》属河东郡。又皮山,山名。见《山海经》。又姓。郑大夫子皮,后汉皮扬,唐皮日休。又叶蒲何切,音婆。《诗·召南》羔羊之皮,素丝五紽。《左传·宣二年》宋华元谓役者曰: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役者曰:从其有皮,丹漆若何。
湿湿:《巳集上·水字部》《唐韵》《集韵》《韵会》□失入切,音□。《说文》幽湿也。从水,一所以覆也。覆土而有水,故湿也。《尔雅·释地》下者曰湿。《易·乾卦》水流湿。又吏治太急曰束湿。《前汉·酷吏传》急如束湿。〈注〉言其急之甚也。湿物则易束。又湿湿,水光开合之貌。《木华·海赋》瀼瀼湿湿。又《扬子·方言》湿,忧也。宋卫谓之慎,或曰□。陈楚或曰湿,或曰济。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志而不得,欲而不获,高而有坠,得而中亡,谓之湿。或谓之惄。〈注〉湿者,失意潜沮之名。俗作湿。《徐铉曰》今人不知,以湿为此字。湿乃水名,非此也。《毛氏曰》湿,本合韵,托合切,水名。后误以为乾湿字。考证:(《说文》幽湿也。从水,一所以覆也。覆而有土,故湿也。)谨照系传原文,覆而有土改覆土而有水。(《尔雅·释地》陂下者曰湿。)谨照原文省陂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