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打白骨精作文600字
www.16system.cn三打白骨精作文600字
从一年级到2六年级,我读了很多课文,有《林冲棒打洪教头》,有《三亚落日》,还有《半截蜡烛》其中,最令我难忘的一课是《三打白骨精》。
《三打白骨精》出自《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
这一课最令我感兴趣的是第三次打白骨精,里面讲了白骨精变成了一位白发老公公,来寻找妻子和女儿。白骨精刚走近唐僧,孙悟空就迎上来并说了一句:“我认得你,你是刚才的那个妖精。”然后,孙悟空没有像之前两次一样抽出金箍棒就打,而是把金箍棒收到耳朵里,又暗中叫来了众神为他作证,因为唐僧总以为他杀的是人,不是妖。最后,孙悟空才抽出金箍棒把白骨精打死。
我喜欢这一回,是因为这一回显现出了孙悟空的机智聪明。孙悟空在被师傅误会两次之后,而妖精得意洋洋再次出现时,凭着自己的聪明和智慧,请来了众神,既让避免了被师傅处罚,又降伏了妖精,一举两得。
其实,生活中也会遇到被人误会的事,也会遇到坏人。以前,我被人误会时就默默地生闷气,被人欺侮就偷偷地伤心,从来未想到过主动去解决。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遇事不应该怯懦,而应该像孙悟空一样,好坏分明,想办法圆满地解决。
三打白骨精作文600字
自从唐僧师徒经过了五庄观之后,来到了一座山上。
走着走着,唐僧突然说道:“悟空,为师饿了,你去找点吃的吧。”孙悟空。飞到了天空中,看见了南方有一片红,得知南方的桃子已经成熟,并对师父说:“师父,徒儿在南方看到了一片红,应该是桃子成熟了,徒儿去去就来。”说完,并在唐僧的边边画了一个圈,让唐僧、猪八戒和沙僧进去了那个圈里,以防万一,被妖怪抓走。
说有妖怪可真有妖怪,那个妖怪叫白骨精。他早已得知吃了唐僧的肉可以长生不老,并早已做好了准备,孙悟空一走,她就向唐僧师徒走去。
白骨精走到了唐僧的旁边,刚想把他抓走,却被那个圈子给拦住了。
白骨精想了想,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小姑娘,提着一个篮子,像唐僧师徒走去。
猪八戒闻到了香味,第一个冲到了圈子的旁边,刚想出去就被唐僧给抓住了,说:“八戒,悟空临走时跟我们说过,不许走出这个圈子半步,你难道忘了吗?”
变成小姑娘的白骨精说道:“我是来送饭的,专门送给你这样的高僧。”
猪八戒听了,一把夺过篮子正想吃的时候,孙悟空从半空中出现,拎起金箍棒,就向变成小姑娘的白骨精的头上打去。
白骨精看事不妙,使了个解尸法逃跑了,留下了假尸体在那里。
唐僧一见,赶紧拎起了紧箍咒。悟空疼得直喊求饶。
唐僧饶过了孙悟空,继续赶路,那白骨精哪肯放休,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老太婆。一瘸一拐的向唐僧走去,嘴里一直叫着女儿,你在哪里呀。
猪八戒一见,赶紧对唐僧说道:“那老太婆一定是找他的女儿来了,这叫我们死定了。”孙悟空一见,拎起金箍棒就从那老太婆的头上打,白骨精再次使了个解尸法,逃走了。
唐僧一见,从马上摔了下来,赶紧念起了紧箍咒,孙悟空再次求饶,唐僧再次饶过了他。
白骨精又变成了一个老爷爷,一路寻找老伴和女儿,唐僧吓坏了,孙悟空念动咒语,让土地和山神帮他按住那妖怪,然后用金箍棒使劲打去,白骨精逃不了,被孙悟空一棒打死。
唐僧再也不饶过孙悟空了,不管孙悟空怎么求饶,唐僧还是把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
三打白骨精作文600字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这个暑假里,我又拿起了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再次细细品读了一遍,当我读到《三打白骨精》这章节时,却领悟出了另一番道理。
我想《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讲的是在白虎岭,有一个尸魔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先后变幻成村姑、老妪和老翁全被孙悟空识破,并且把白骨精打死了,但唐僧不辨是人是妖,写下贬书,将孙悟空赶回花果山的故事。
读到这里后,我想大家一定都会责备唐僧,孙悟空是好心来救唐僧,唐僧却觉得孙悟空无缘无故杀了三个人,还念紧箍惩罚孙悟空,并将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但是,我这次读《三打白骨精》却有了另一种感悟:如果我是唐僧,我又没有火眼金睛,只是肉眼凡胎,当然无法分辨是人是妖。看到孙悟空不分青红宅白打死了三个人,自然会很愤怒,也会和唐僧一样责备孙悟空,赶他回花果山。当然与此同时我也很理解并同情孙悟空:虽然他有一双火眼金睛,能看清是人是妖,明辨是非,但是他此时用语言来解释这一切,想告诉唐僧眼前的事实,却又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为使唐僧明白并看清这一切,我也能深深体会到孙悟空的无助与委屈。
在我们身边,不也时常发生这样的事情吗?有一次我在书桌前用手机查找资料,刚关闭手机时,只听见身后传来一阵刺耳的声音:“你又在偷着玩手机了!”我爸爸开进门严厉的训斥我。我握着手机只能无奈的说:“我并没有玩,只是查找资料而已!”。我爸爸看到的只是我拿着手机在玩的表象,而我看到的却是手机屏幕里的内容实质。此时我们的处境不就是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与唐僧的处境一样吗?
读完了《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后,我合上书本静静地思考,领悟到了一个道理:每个人所站立的位置不同,看到事物的面就不同,对事情理解角度也就不同,我们要在平时学会换位思考,要站在别人的角度上去想问题,懂得为他人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