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茶文具店》读后感
www.16system.cn《山茶文具店》读后感
《山茶文具店》讲述的主要是雨宫鸠子作为山茶文具店第11代代笔人,在为他人代笔的过程中逐渐爱上这份工作并与外祖母和解的故事。
全书阅读起来轻松愉快,毫无压力,故事情节平淡舒适。最令我感触的是全文的细腻感,这既包括鸠子在为人代笔时从信纸、用笔的选择,与字体的变化,写作的措辞,也包括鸠子对待每一份代笔信件的严肃与真诚,唯有对信件注入浓烈感情的人,才会有她这样的耐心与诚恳。
上代在世时,鸠子逐渐厌恶上代严厉的教育,总是四处奔波,年少时甚至诅咒自己要成为代笔人的命运,但她却从未逃避,反而始终在培养自己将要成为代笔人的心理准备。上代去世,鸠子回到镰仓,顺理成章成为了山茶文具店第11代代笔人,即便起初她根本理解不到这份工作的意义,但依然保持着一份对工作严肃认真的态度。我从来不觉得接受命运的安排是对生活的妥协,在命运里自怨自艾着不肯前进的,才是真正的妥协。
鸠子代笔的每封信都让鸠子更接近上代,更理解上代,让鸠子与自己、与上代和解的不只是那些信件,还有鸠子的用心思考。
夏天时,鸠子代笔完成了一封离婚通知信,帮助顾客踏入新的生活,这使她为代笔人的这份工作感到自豪;秋天时,鸠子代男爵写了一份谢绝信,发觉自己从来不是一个人长大的,她衷心感谢生她、养她、保护她的所有人,仿佛第一次感觉到上代对她露出了笑容;在冬天,她写了一封从天堂寄出的信,女人在死亡的同时,或许也得到了永生;在春天,鸠子收到上代曾写给笔友的信,发现不一样的上代,突然才意识到她从来不曾写信给上代,上代也永远不可能再写信给她了。
书信,就像是寄信人的分身。在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字里,镌刻着我们自己的基因和我们自己的呼吸。
在明白“与其苦苦追寻失去的东西,还不如好好珍惜自己眼前拥有的东西”后,鸠子对上代写了一封很长很长的信,她也终于明白,除了花以外,树叶和根,以及被虫咬过的痕迹,所有的一切都很美丽,她们之间的关系,也没有任何徒然无益的时光。
在梦里。上代站在鸠子的旁边。
桥上还聚集了很多即便没有血缘关系,也能相互协助、彼此扶持的人。
牵着鸠子手的,是QP妹妹。站在她旁边的,应该是守景先生。
芭芭拉夫人和寿司子姨婆也在。
男爵和胖蒂穿着相同的横条纹T恤。
站在她身后的,大概是小舞和她的家人。可尔必思夫人和她的孙女木偶妹妹也在。
还有一个鸠子不认识,却觉得非常熟悉的女人站在不远处。
是她的母亲吗?她一定是生下她的母亲。
镰仓的夏天又要来了。山茶文具店第11代代笔人——雨宫鸠子,牵着QP妹妹与守景先生的手,和所有朋友们一起,开启了自己成为代笔人第二年的生活。
《山茶文具店》读后感
山茶文具店,它并不只是一家文具店。
店主雨宫鸠子,小名波波,在海外流浪了几年,回到位于镰仓的文具店,继承上代(外祖母)的事业。这家文具店,不只是卖文具,它更重要的是,代笔—帮顾客写信。
一看到写信,就想到东野圭吾老师的《解忧杂货店》,这家文具店确实有点像解忧杂货店。店主波波帮助不同的顾客,写不同的信。有鱼福店老板娘的祝福信,有帮男爵拒绝借钱的信,有绝交信,有传达爱意的信,也有告知离婚的信,有来自外祖母和笔友的信……最后一封信,是写给已经逝世的外祖母,这封信,也意味着她们俩正式和解。
波波一直以为上代不爱她,从小,上代就让她练习写字,因为她们就靠写字为生。波波不能理解,为什么别的小孩可以吃喜欢吃的东西,可以做喜欢做的事情,可是她不行,她只能按照上代的方式去生活。后面她跟上代发生矛盾,变成了叛逆的女孩子,去国外学习,甚至上代因病住院快要离开人世,波波都没有回国。直到上代的孪生姐妹寿司子去世,她才回国接下了店铺。后面从外国友人那里拿到了上代和笔友通的信,信的内容全是关于波波自己的,这时候她才明白上代是有多么的爱她。
特别喜欢波波的邻居,芭芭拉夫人,能够想象出她是怎样的一位淑女,也很喜欢波波的最小的一个笔友,QP妹妹,那个擅长写镜像文字的五岁小女孩,最后男爵和胖蒂老师宣布要结婚了,天呐,真的太幸福了吧!书中最后,QP妹妹的爸爸(单身,妻子被意外杀害)向波波告白,真的是不要太浪漫啦。感觉如果这本书被拍成电影,真的会是非常温暖唯美的一部电影。
不得不感叹,作者的文字非常细腻,非常温暖。日本人对于生活太有仪式感了,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喜欢。
每个人都渴望被爱,每个人爱人的方式又不相同。山茶文具店,是一家充满爱,充满幸福的店。
《山茶文具店》读后感
一周的午休和睡前时光,读完了《山茶文具店》,有点淡淡的、模糊的感受,与君分享。
这是一本很好读的小说,故事发生在**镰仓,主人公叫雨宫鸠子,经营着一家文具店,给他人代笔。顾客或因不会写信、或因写字不好看,却也希望通过写信传递消息、告知现状、表达情感,鸠子总是侧耳倾听,选择合适的纸笔、写法、包装完成有使命的信件。就这样她从夏天写到秋冬,度过新年后,在春天与过世的外祖母、更与自己和解,终于不再替他人代笔,寄出一封属于自己的信。
现在很难静下心来写一封信,更别提寄出去。上一次写信寄出还是高中的时候,QQ上认识的网友变成笔友,他是浙江金华人,第一次听说这个城市所以印象深刻,聊过什么乃至何时停止写信都不记得。后来迷上寄明信片,在印有城市风景的明信片上写下几句话寄给朋友,希望朋友有机会也来这里写一段话寄给我。
与写相比,收明信片才是最有趣的。那时还在读书,得知朋友寄了明信片给我,每天路过传达室都会找上一找,生怕错过。有次将学院地址留错,朋友到学校的传达室翻了一大箱明信片才找到。离开学校后,地址变成公司或家,寄过几次都没得到反馈,就没再寄出了,此后也没收到过明信片。那些消失的明信片一定与其他明信片一起被堆在邮局的某个角落,无人问津。
也许邮局已经把他们当作无主物扔掉了,或者交给鸠子处理也不错。一到新年,鸠子会收到别人寄来的大堆信件,都是些不能留在身边,又不忍心丢弃的信件,以情书为主,他们希望鸠子代为供养书信上的言灵。我过去收发的信、传过的纸条、写过的情书,分散在不同地方,大扫除时看到,如获至宝,大半天时间都用来重读,回忆往昔,原来那时候自己如此幼稚、天真、可爱。
赶上朋友生日或周年纪念,也想过写信,但一想到需要贴邮票邮寄就很麻烦,邮筒都不知道在哪。只给每日相见的人写信,但他看过后也就抱抱我,没再回信。记得有次给朋友寄明信片,来不及买邮票,附近也没有邮筒,灵机一动,在明信片右上角画上邮戳,与买的礼物一同寄走,直达朋友手中,虽然路径不同,最终也算到达目的地,况且不存在丢的可能。
再想写信,可以继续尝试这种方法,可写些什么呢?请鸠子代笔的`,或是拒绝借钱给朋友,告知曾经的恋人自己依然活着,与朋友绝交,将自己离婚的状态与亲友分享。这些事情,一通电话或一条群发消息就能够解决,既便捷又经济,还有谁会选择通过写信来解决事情呢。如果要手写信件,就是单纯想以这种古老的方式表达爱意吧。
像鸠子一样,经营一家属于自己的小店,不计较得失,只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这样的念想肯定在每个年轻人的头脑中都闪现过,身边的朋友有想开花店、书店、木工体验店、小餐馆、咖啡馆、民宿的,每每谈起,他们既像梦想般遥远,又像植根心底的目标一样坚定。
我想开一家书店,先生想经营家庭式餐馆,两者结合,就是一家供应简餐的书店,自制特色菜单,共读喜好书籍,如果能一起练习瑜伽就更好了。当然这必定需要一笔不小的金钱与同等精力的投入,目前两者皆不具备。但一点也不遗憾,我不过是想想而已。
习惯了求而不得,相比远方,人们更关注身边的一草一木,写一封信、读一本书、吃一顿饭,过好当下的生活才是最紧要的。过去已然过去,未来还未到来,何必纠结焦虑。做好每一件小事,于我是练习瑜伽、记录生活,或许走着走着,一切都不再遥远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