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医学与生命》读后感

www.16system.cn 2023-03-26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以下是好范文网分享的《医学与生命》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医学与生命》读后感

  读了《生命与使命同行》,我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任务不仅仅在于教书,更在于育人。书中的一个个故事,一位位教师,他们身上无不投射出爱的光芒,而他们更是爱的化身。他们把毕生的心血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他们一生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无怨无悔,以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自律自勉,教书育人。

  于漪老师说:教师最重要的品质是一个心眼为学生,为他们今日的健康成长,明日的长足发展。教师必须有仁爱之心,心地善良,如此才能做到爱每一个学生。她主张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成为语文的发光体,对每一位学生不偏不倚,尽量发掘其潜能。

  教师是一缕清晨的阳光,无私地放射出自己的光芒,照耀每一个学生。他们视教育为一生的使命,时时燃烧着爱的火焰,处处流淌着情的甘泉。

  面对一张张稚嫩可爱的脸,面对一个个灿烂甜美的笑容,面对一颗颗纯真无暇的心灵,她真诚地给予阳光般的温暖。为了村里的孩子们可以学到知识,她毅然决然地放弃轻松舒适的生活,留在乡村教书。她有许多机会赚更多的钱过上更好的日子,但她依然愿意做一名报酬低而且困难重重的乡村教师。她以那瘦弱的身躯,在学校和自己的家之间来来回回。她,就是中国版乡村女教师王生英。王生英老师说她承诺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就是这样一位淳朴的教师,却有着一颗简单的心。即使这样,老师们还是耐心地去寻找,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他们时刻都坚信,只要用心去教,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而我在感动之余,也在深深地思考,该如何完成教师这个崇高的使命。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于漪老师曾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在于漪老师眼里,做一名教师需要不断拓展视野,只有学习才是生命的朝阳。于老师尚以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远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刻苦钻研,克服自己的无知和浅薄,锻炼教书育人的真本领,更何况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后生?

  但是教师不能仅仅只有才,更应该注重德,要有一份责任心。普琼老师也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尤其是中小学生,影响甚至远远超过知识的传授。只是可以通过很多渠道获得,能力也可以通过锻炼不断变强,但是做人是一种耳濡目染的结果,是一种无声的滋润。总之,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是对学生最有效的教育。

  《医学与生命》读后感

  读了冯建军老师的《生命与教育》。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感动和震撼!读《生命与教育》,我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现在谈谈我的感受。

  伴随着冯建军老师的《生命与教育》,我知道,要成为孩子眼中的教师,不是把学生当作无知的凡夫俗子,自己盛气凌人成为上帝。虽然那些受我们教育的孩子比我们小,但是一样需要我们的尊重,因为再小的孩子也有人格也有自尊。

  读了《生命与教育》,使我知道,爱可以创造新的生命,爱能创造新的奇迹!爱能创造教育的辉煌!要成为孩子眼中的教师,不是把学生当作无知的凡夫俗子,自己盛气凌人成为上帝。我们要用爱来打动他们,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了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了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冯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

  作为一名老师,我觉得自己的责任重大,不仅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教育他怎样珍惜自己生命,以及关爱其他人!研读一书,我懂得了学生的优秀是教育出来的,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可塑性,只要让他们置身于教育的氛围中,只要让他们感觉到是被需要、被爱的,即使是问题学生也能培养好的修养。

  《医学与生命》读后感

  寒假期间,我认真拜读了冯建军老师的《生命与教育》,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感动和震撼!在本书的前言回归生命的教育一章中,能强烈地感觉到作者对过去教育的批判与对现代教育的理解。冯建军教授在书中写道: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而长期以来教育却遮蔽了这种本源性的需求,而把教育的目的异化为知识、技能,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诚然,我们之前的教育和现今普遍存在的现象莫过于此,这就需要我们现在的教师在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生涯中画上一个问号。

  我们为什么教书育人,我们怎么教书育人,我们已经教书育人了吗?书中有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知识若没有智慧烛照其中,即使再,也只是外在的牵累;智慧若没有生命隐帅期间,那或可动人的智慧却也不过是飘忽不定的鬼火萤照。所以,点化和润泽生命乃教育之核心。冯教授在书中归纳出生命化教育的四个特征:敬畏生命、解放儿童、融入生活、充满人文关怀。这每一个特征,都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去身体力行。同时,他还列举了关怀生命的研究方法,其中的叙事研究、行动研究和个案研究,也是一线教师走进生命个体,关注生命成长,倾听生命律动,记录生命足迹的最佳方法。

  生命化教育是一次寻找教育改革与教育自身的内在动力与内在尺度的自觉努力,就是唤醒教师的生命意识,重新思考教育的真谛。关于教师的人的真实生命的复归,张文质先生曾提出个很有意思的命题,他说:生命化教育要追求教师生命的幸福。他由此而对传统的教师观提出了质疑:不要认为教师这个职业就是蜡炬成灰泪始干,这种比喻是很可怕的。这里存在着认识的误区,把教育仅仅看作是付出、给予,是教师生命的消耗,而忽略了它同时更有收获与回报。而中小学教师,在生命化教育的理念里,它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生命存在方式,它的特殊性在于,教师的生命与儿童少年青年生命的共生与互动,而后者的正是人的生命路程中最为纯真、最接近人的生命本原,最具有活力,也最具有多种可能性的一个阶段。生命教育是面对生命,遵循生命特征,全面提升生命质量和品味的教育。我们必须的本体构成和生命特性为依据作出相对应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手段。

  生命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润物细无声,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细心与耐心,热心与激情,关心与爱护是教师必不可少的基本素养。

  生命化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理念是:教育是爱的艺术。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爱是师生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情感基础,是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基本保障,保持长久的爱可以协调和减少个人,师生之间的敌对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

  爱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了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了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冯老师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所以冯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爱可以创造新的生命,爱能创造新的奇迹,爱能创造教育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