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之迹,不可不察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yí sì zhī jì,bù kě bù chá成语简拼:YSZJBKBC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疑似之跡,不可不察
成语解释
疑似:既象又不象。不分明而想像的迹象,不能不仔细考察。指不被事物相似的表面现象所迷惑。
成语造句
(1)臭臭写不出成语“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因此语文考试才98分。
(2)磊磊不会写成语“疑似之迹,不可不察”的最后一个字。
(3)利文学校的尾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疑似之迹,不可不察”。
(4)练习本的第三页写着“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几个大字。
(5)守浏大哥哥给倩妲和逸美讲述了“疑似之迹,不可不察”的历史典故
成语出处
《吕氏春秋·疑事》:『夫惑于似事者,而失于真士。此藜丘丈人之智也。疑似之迹,不可不察。』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不可不可:[bùkě] (1)不可能;不可以。兼与药相粘,不可取。――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2)决不能,必须不。而势力众寡不可论。――《资治通鉴》;不可一概而论。(3)与『非』搭配,表示必须或一定。今天这个会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可不可不:[kěbu] 可不是,用反诘形式加强语气,表示赞同附和别人的话。
疑似疑似:[yísì] 好像是又好像不是。疑似之间。
疑疑:yí 1、<动>怀疑。《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2、<名>疑问。《愚公移山》:『其妻献疑。』3、<动>犹豫。《归去来辞》:『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4、<动>猜想。《与妻书》:『汝腹中之物,余疑其女也。』[疑兵] 为迷惑敌人而设置的部队。[疑忌] 猜忌。[疑义] (1)值得怀疑的道理;(2)可疑的地方。
似似:sì 1、<动>类似;相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布衾多年冷似铁。』2、<副>似乎;好像。《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3、<介>表示比较,超过。张岱《湖心亭看雪》:『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4、<介>给;与。罗邺《宫中》:『鹦鹉飞来说似人。』
之之:zhī 1、<动>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2、<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4、<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5、<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6、<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7、<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8、<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9、<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10、<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11、<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12、<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迹迹:jì 1、<名>脚印。枚乘《上书谏吴王》:『人性有畏其影而恶其迹者。』[引] <名>痕迹;遗迹。李白《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安墩。』[又] <名>事迹。《史记·秦始皇本纪》:『从臣思迹。』2、<动>推究;考察。贾谊《治安策》:『臣窃迹前事,大抵强者先反。』3、<名>人物形象。韩愈《送杨少尹序》:『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4、<动>追踪;搜寻。《汉书·郊祀志》:『臣愚不足以迹古文。』[迹捕] 跟踪追捕。[迹察] 探寻踪迹,考察缘故。[迹迹] 徘徊不安。
不不:bú 1、<副>不,表一般否定。2、<副>没有,表存在的否定。《毛遂自荐》:『今日出而从,日中不决,何也?』3、<副>不是,表否定判断。《卖柑者言》:『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fǒu通『否』。 1、<助>在句末表询问。《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2、<副>用在句中表否定。《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为所虏。』《师说》:『或师焉,或不焉。』[不齿] 齿,并列,并排。不与并列,不与同列。表示极度鄙视。[不佞] 1.无口才;不会巧言善说。《论语·公冶长》:『雍也仁而不。』2.无才,自谦之词。《史记·孝文本纪》:『寡人不,不足以称宗庙。』
可可:kě 1、<动>可以;能够。《殽之战》:『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2、<动>认为……可以;肯定。《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吾子好道而可吾文。』3、<动>适合;适宜。《芙蕖》:『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4、<动>值得。《师说》:『其可怪也欤?』《项脊轩志》:『风移影动,珊珊可爱。』5、<动>痊愈。《西厢记》:『瘦得浑如削,百般医疗终难可。』6、<副>大约;大概。《核舟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三黍许。』7、<副>莫非;怕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李小二入来问道:「可要吃酒?」』8、<副>难道;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kè见『可汗』。[可怜] (1)可爱。(2)可惜。(3)值得怜悯同情。[可巧] 正巧;刚好。[可中] (1)假若。(2)正好。[可汗] 古代对鲜卑、突厥、回纥、蒙古等西北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呼。
察察:chá 1、<动>仔细看;观察。《石钟山记》:『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2、<动>看清楚。《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又] <动>苛求。《班超告老归国》:『察政不得下和,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3、<动>考察。《寡人之于国也》:『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也。』4、<形>清楚;明白。《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5、<动>考察举荐;选拔。《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剌史臣荣举臣秀才。』6、<动>督察。《邵公谏厉王弥谤》:『近臣尽规,亲戚补察。』(补察:弥补过失,督察是非。)[察察] 1.洁白的样子。2.析辨明白的样子。[察断] 明察判断。《荀子·致士》:『然后中和察以辅之,政之隆也。』[察见渊鱼] 谓明察至能见到深渊之鱼。用以比喻探知别人的隐私。常用的是,『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语出《列子·说符》。[察纳] 明察采纳。[察士] 明察事理的人。《韩非子·八说》:『察然后能知之,不可以为全,夫民不尽察。』[察微] 洞悉细微。《史记·五帝本纪》:『聪以知远,明以察。』
疑疑:《午集上·疋字部》《唐韵》语其切《集韵》鱼其切《韵会》凝其切,□音宜。惑也。《广韵》不定也。《易·乾卦》或之者,疑之也。《礼·坊记》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以为民坊者也。〈疏〉疑谓是非不决,当用礼以章明之。又度也。《仪礼·士相见礼》凡燕见于君,必辨君之南面,若不得,则正方不疑君。〈注〉疑,度也,不可预度君之面位,邪立向之。又《广韵》恐也。又《增韵》似也,嫌也。又《尔雅·释言》戾也。又山名。《淮南子·原道训》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衆[音zhòng]。〈注〉九疑,山名也。在苍梧。又神名。《山海经》符惕之山,其上多椶柟,下多金玉,神江疑居之。又官名。《礼·文王世子》虞夏商周有师保,有疑丞。〈疏〉古者天子必有四邻,前曰疑,后曰丞,左曰辅,右曰弼。又《韵会》疑陵切《正韵》鱼陵切,□音凝,定也。《诗·大雅》靡所止疑,云徂何往。〈传〉疑,定也。〈疏〉正义曰:疑,音凝。疑者,安静之义,故为定也。《庄子·达生篇》用志不分,乃疑于神。又《集韵》鱼乙切《韵会》《正韵》鱼乞切,□银入声。《仪礼·乡射礼》宾升西阶,上疑立。〈注〉疑,止也。有矜庄之色。《释文》疑,鱼乙切。又《士昏礼》妇疑立于席西。〈注〉疑,正立自定之貌。又《集韵》《韵会》□偶起切,同拟。《易·文言》阴疑于阳。《礼·射义》不以公卿为宾,而以大夫为宾,为疑也。〈注〉疑,自下上至之辞也。〈疏〉疑,拟也。是在下比拟於上,故云自下上至之辞也。又《韵补》叶鱼记切,音义。《易·升卦》升虚邑无所疑也。又叶鱼求切,音牛。《贾谊·鵩赋》德人无累,知命不忧。细故芥蔕,何足以疑。
似似:《子集中·人字部》《唐韵》详里切《集韵》《韵会》象齿切《正韵》详子切,□音巳。肖也。《尔雅·释草》纶似纶,组似组,东海有之。帛似帛,布似布,华山有之。〈疏〉以其所似,名其草也。又嗣也。《诗·周颂》以似以续。又况也,奉也。《贾岛诗》今日把似君,谁有不平事。又《正韵》相吏切,音寺。义同。又《韵补》叶养里切,音以。《诗·大雅》无曰余小子,召公是似。叶下祉。《贾谊·旱云赋》运清浊之澒洞兮,正重沓而□起。嵬隆崇以崔巍兮,时彷佛而有似。
之之:《子集上·丿字部》《唐韵》《正韵》止而切《集韵》《韵会》真而切,□音枝。《说文》出也,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适也,往也。《礼·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气,则无不之也。又於也。《礼·大学》之其所亲爱而辟焉。〈注〉之,适也。《朱传》犹於也。又语助辞。《书·金縢》礼亦宜之。《礼·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语尾,或层出。如毛诗我之怀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六句九之字,常华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诗·周南》之子于归。〈注〉之子,是子也。又变也。《易传》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孙奕示儿编》之字训变,左传,遇观之否。言观变为否也。又至也。《诗·鄘风》之死矢靡他。又遗也。《扬子·法言》或问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则载而恶乎之。曰:之后世君子。〈注〉言行道者贵乎及身,乃载以遗后世。又姓。出《姓苑》。又《郝敬读书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属,地有所往,连属之辞也。通作旃。《诗·唐风》舍旃舍旃。又《魏风》上慎旃哉。□与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义互通。又《韵补》叶职流切,音周。《楚辞·九章》吕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饭牛。不逢尧舜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气,焉本鸢,后人借为助语,助语之用既多,反为所夺,又制字以别之,乃有芝字吁字鸢字。考证:(《礼·文王世子》冬亦如之。)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
迹迹:《酉集下·辵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资昔切,音积。《说文》步处也。《广韵》足迹也。《左传·宣十二年》迁大国之迹于郑。《前汉·扬雄传》拟足而投迹。《淮南子·说山训》足蹍地而为迹。又凡功业可见者曰迹。《书·武成》太王肇基王迹。《前汉·王褒传》索人求士者,必树霸迹。又凡前人所遗留者曰迹。《庄子·天运篇》《六经》先王之□迹也。又凡有所遵循亦曰迹。《书·蔡仲之命》尔乃迈迹自身。〈注〉仲无所因,故曰迈迹。《前汉·平当传》深迹其道,而务修其本。〈注〉谓求其踪迹。又凡有形可见者皆曰迹。《淮南子·说山训》循迹者,非能生迹者也。《唐书·魏徵传》岂有君臣同心事形迹者。又循实而考之亦曰迹。《前汉·功臣表》迹汉功臣。又《杜钦传》将以求天心,迹得失也。又风迹,风化之迹也。《后汉·朱浮传》颇欲厉风迹。又迹射,寻迹而射也。《前汉·王尊传》将迹射士千人。又迹人,官名。《周礼·地官·迹人注》迹之言迹。知禽兽处也。又与迹同。《文中子·问易篇》心迹之判久矣。又与蹟通。《诗·小雅》念彼不蹟。〈注〉谓不循故道也。又叶即略切,音爵。《陆机·演连珠》火壮则烟微,性充则情约。是以殷墟有感物之悲,周京无伫立之迹。《集韵》或作□、□。考证:(《前汉·平当传》深迹其道,而务修其本。〈注〉谓循其踪迹。)谨照原注循改求。(《后汉·西域传》汉有迹射。)谨按后汉西域传无此语,查系王尊传,今改前汉王尊传将迹射士千人。
不不:《子集上·一字部》《韵会》《正韵》□逋没切,补入声。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礼·曾子问》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则有变乎,且不乎。又《周礼·夏官》服不氏,掌养猛兽而敎扰之。〈注〉服不服之兽者。又《广韵》《韵会》□分物切。与弗同。今吴音皆然。又《韵会》俯九切,音缶。与可否之否通。《说文》鸟飞上翔,不下来也。从一,一犹天也。象形。又《玉篇》甫负切《广韵》甫救切,□缶去声。义同。又《广韵》甫鸠切《集韵》《韵会》《正韵》方鸠切,□音浮。夫不,□也。亦作鳺鴀。《尔雅·释鸟》□其鳺鴀。《郉疏》陆玑云:今小鸠也。一名□鸠,幽州人或谓鷱鴡,梁宋间谓之隹,扬州人亦然。又未定之辞也。《陶潜诗》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又姓。《晋书》汲郡人不准。◎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转注古音,音彪。又《正韵》芳无切。与柎通。花萼跗也。《诗·小雅》鄂不韡韡。《郑笺》承华者,鄂也。不当作柎。郑樵曰:不象萼蔕形。与旉通。《陆玑诗疏》柎作跗。《束皙·补亡诗》白华绦趺。《唐诗》红萼青趺皆因之。又华不注,山名,在济南城东北。《左传·成二年》晋却克战于鞌,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伏琛齐记》引挚虞畿服经,不,与诗鄂不之不同。李白诗: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盖因华跗而比拟之。胡传读不如卜,非。又《古诗·日出东南隅行》使君谢罗敷,还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〇按愚当读若吾,疑模切,与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韵,《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又与丕同。《书·大诰》尔丕克远省。马融作不。《秦·诅楚文》不显大神巫咸。《秦·和钟铭》不显皇祖。□与诗周颂不显不承同。不显不承,犹书云丕显丕承也。又《韵补》叶补美切,音彼。《荀子·赋篇》□然易知,而致有理者与。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与。所不谓小人所鄙也。《正字通》不字在入声者,方音各殊,或读逋入声,或读杯入声。司马光切韵图定为逋骨切,今北方读如帮铺切,虽入声转平,其义则一也。考证:(《礼·曾子问》葬引至于堩,日日有食之,)谨照原文省下日字。(《荀子·赋论篇》)谨照原书省论字。(〈注〉谓小人所鄙也。)谨按原文无此注,改为所不谓小人所鄙也。
可可:《丑集上·口字部》《唐韵》肯我切《集韵》《韵会》《正韵》口我切,□音坷。《说文》肯也。《广韵》许可也。《韵会》可者,否之对。《书·尧典》嚣讼可乎。《文中子·事君篇》达人哉山涛也,多可而少怪。又仅可,未足之辞。《论语》子曰:可也□。又《礼·内则》择于诸母与可者。〈注〉诸母,衆[音zhòng]妾也,可者,傅御之属也。又所也。《礼·中庸》体物而不可遗。〈注〉体犹生也,可犹所也。不有所遗,言万物无不以鬼神之气生也。又姓。《正字通》唐谏议大夫可中正,宋绍兴进士可懋。又《字汇补》苦格切,音克。《魏书·吐谷浑传》可汗,此非复人事。《唐书·突厥传》可汗犹单于也,妻曰可敦。又叶孔五切,音苦。《韩愈·元和圣德诗》负鄙为难,纵则不可。出师征之,其衆[音zhòng]十旅。又叶口个切,轲去声。《魏文帝·寡妇赋》伏枕兮不寐,逮平明兮起坐。愁百端兮猥来,心郁郁兮无可。又《集韵》歌古作可。注详欠部十画。又读作何。《石鼓文》其鱼隹可。《风雅广逸注》隹可读作惟何,古省文也。
察察:《寅集上·宀字部》《唐韵》初八切《集韵》《韵会》《正韵》初戛切,□音刹。《说文》覆审也。从宀祭声。《徐铉曰》祭祀必质明。明,察也。故从祭。《广韵》谛也,知也。《李陵·答苏武书》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又《增韵》考也,廉视也。《周礼·秋官·士师注》士,察也,义取察理狱讼之事也。又《唐书·百官志》监察御史,掌司六察。一察官人善恶,二察赋役不均,三察农桑不勤,仓廪耗减,四察妖猾盗贼,五察茂才异等,六察黠吏豪宗,兼幷[同并]纵暴。又昭着也。《中庸》言其上下察也。又察察,洁清貌。《史记·屈原传》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又苛察也。《老子·道德经》其政察察,其民□□。又《晋书·谢安传》弘以大纲,不存小察。又《正字通》偏见曰察。《庄子·天下篇》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又姓。吴将军察战,明正德中朝城知县察童。又读作祭。《尙书大传》祭之为言察也。察者,至也,人事至然后祭。又叶直列切,音彻。《前汉·郊祀歌》景星显见,信星彪列。象载昭庭,日亲以察。《古诗》置我怀袖中,三岁字不灭。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又叶子例切,音穧。《班固·幽通赋》揽葛藟而授余兮,眷峻谷曰勿坠。昒昕寤而仰思兮,心蒙蒙犹未察。《集韵》或作詧。考证:(《班固·幽通赋》揽葛藟而授子兮。)谨照原文授子改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