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范文 >

以人民为中心心得体会19篇

www.16system.cn 2021-10-03
“以人民为中心”出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以下是好范文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以人民为中心心得体会19篇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人民为中心心得体会篇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篇1

  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新理念、实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只有坚持从严治党,强化责任担当,提高党员干部素质,改进工作作风,确保党始终与人民心连心,永葆党的本色,才能真正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当代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最高追求,以实现人民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党的七大开始,中国共产党就正式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写进党章,要求每一个党员都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都必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为民谋利、为民造福,都必须用心倾听人民声音,了解人民需求,与人民一起工作。九十多年栉风沐雨,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坚定践行,我们党才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并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团结带领广大人民在革命和建设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实践已经证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们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胜利的根本经验和根本保证。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落实发展新理念,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必须牢记党的性质,践行党的宗旨,坚持人民至上,承担起当代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取决于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指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提高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成为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家里手。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一要提高运用理论创新成果指导实践推动发展的能力。指出,“新发展理念要落地生根、变成普遍实践,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和行动。要深学笃用,通过示范引领让干部群众感受到新发展理念的真理力量,各级领导干部要结合历史学,多维比较学,联系实际学,真正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⑨。真正从思想上把发展的方向、发展的目的搞清楚,把发展的目标、发展的方法搞对头,努力把新的发展理念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工作举措,转化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实际成效。二要提高贯彻“三严三实”要求、落实改革发展任务的水平。践行新理念,落实新任务,关键要有好的工作作风、好的精神状态。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以严的精神改进工作作风,以实的干劲抓好任务落实,以高度政治自觉落实中央的各项部署,自觉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任务抓在手上,敢于攻坚,敢于创造性开展工作,不断推动改革发展。三要提高坚持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群众路线是落实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法宝,必须始终坚持,着力提高;必须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必须强化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聚焦人民利益,做好群众工作,自觉摆正同群众关系,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人民群众中获得不竭力量支持,确保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不断巩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党的以来,以为的党中央,就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为牢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了政治保证。我们要认真贯彻全面落实。一要加强思想建设,强化宗旨意识。为民服务是党员干部的安身之本。强调,党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不论怎么改革,政府职能怎么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不能变。要在各级干部中开展宗旨教育,加强思想建设,强化宗旨意识,切实树立起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发展理念和发展思想。二要加强作风建设,从严管理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要坚持从严教育、管理、监督干部,切实做到为民用权,为民谋利,坚决改变当官做老爷、以权谋私、以权压民的工作作风,坚决改变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效率和水平。三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的关系。贯彻从严治党“八项要求”,落实从严治党各项任务,坚决查处损害人民利益的各种腐败现象,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为人民服务,使我们的各项工作更贴近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感情,更符合人民的期盼和需求,从而为推动发展获得源源不竭的力量支持,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以人民为中心心得体会篇2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二字一共出现了203次,直抵人心,激发共鸣。党的十九大报告始终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通篇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在论述大会主题、新时代特征、基本方略时都有生动精彩的表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变的心系人民的初心和情怀。作为9000万共产党人的一员,如何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就需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所体现的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什么?怎样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如何为人民谋幸福,实现共同富裕?
  一、“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人民至上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特别是儒家文化当中,一直强调“仁”这个字。“仁”是儒家最基本的社会伦理范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他的礼、义、廉、耻、孝、悌、忠、信等无不围绕仁展开,三纲五常是儒家倡导的基本社会伦理准则,而“仁”是五常之首的地位。“仁”的本意是亲和的意思,指人和人之间互相亲爱,由此推导出为政者对于百姓的关切,进而再推导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建立起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这样一种关切。所以千百年来,儒家文化当中的这种仁的思想、仁政的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当中的优秀基因。
  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会见平民教育会诸述周时说:“政治问题,主要是对人民的态度,看你是想和老百姓做朋友,还是站在老百姓的头上压迫他们,只要和他们接近,和他们打成一片,他们自然相信你,随你要他们的钱,要他们的命都可以办到。只要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何愁没有人上前线,何愁没有人抗战?”毛泽东同志将党群关系比喻成鱼水关系,他说“共产党是鱼,老百姓是水;水里可以没有鱼,鱼可是永远离不开水啊!”
  1981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新时期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和基本内涵作出了新的概括:“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邓小平同志有一句名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句朴实的话语,明白无误地道出了邓小平群众观的思想情感来源。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探索和设计每一个步骤,每一项决策的可行性,邓小平同志都始终坚守一条准则:看“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主张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提到“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习近平引述的这句古语,充分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观念。人民至上,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表达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样的宏愿,也说过“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这样的为政哲理。从2014 年的“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到2017 年的“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习近平关心的民生领域涉及方方面面,包括医疗、教育、就业、住房、扶贫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风雨兼程、访贫问苦,模范践行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
  二、“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依靠人民
  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他指出,面向未来,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风险挑战,顺利实现中共十九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正所谓“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汇集和激发近14亿人民的磅礴力量。
  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2018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人民实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智慧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离开了人民,我们就会一事无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从根本上说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正是把人民群众的实践作为源头活水,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和战略定力,及时发现、总结、概括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新鲜经验,并上升为党的创新理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目标
  实现共同富裕,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目标,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构想,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2015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鲜明特征。
  如何完成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的关键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紧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自觉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大力弘扬“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理念,鼓励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勤劳致富、守法经营,通过自身努力创造美好幸福生活。
  四 结语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都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干部培训教育的一名工作者,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理念贯穿在我负责的每一期培训中,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我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用细心对待我负责的每一个培训班课程计划,我用耐心对待学员的每一次询问,我用恒心服务于公路行业培训,我用忠心对待我的信仰。不忘交通人的初心,为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交通贡献智慧。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新诠释,也是我们冲刺全面小康征程的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以人民为中心”是一以贯之的红线,始终体现着亲民、爱民、忧民、为民的人民立场,始终饱含着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家国情怀。

以人民为中心心得体会篇3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二字一共出现了203次,直抵人心,激发共鸣。党的十九大报告始终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通篇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在论述大会主题、新时代特征、基本方略时都有生动精彩的表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变的心系人民的初心和情怀。作为9000万共产党人的一员,如何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就需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所体现的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什么?怎样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如何为人民谋幸福,实现共同富裕?

  一、“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人民至上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特别是儒家文化当中,一直强调“仁”这个字。“仁”是儒家最基本的社会伦理范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他的礼、义、廉、耻、孝、悌、忠、信等无不围绕仁展开,三纲五常是儒家倡导的基本社会伦理准则,而“仁”是五常之首的地位。“仁”的本意是亲和的意思,指人和人之间互相亲爱,由此推导出为政者对于百姓的关切,进而再推导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建立起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这样一种关切。所以千百年来,儒家文化当中的这种仁的思想、仁政的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当中的优秀基因。

  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会见平民教育会诸述周时说:“政治问题,主要是对人民的态度,看你是想和老百姓做朋友,还是站在老百姓的头上压迫他们,只要和他们接近,和他们打成一片,他们自然相信你,随你要他们的钱,要他们的命都可以办到。只要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何愁没有人上前线,何愁没有人抗战?”毛泽东同志将党群关系比喻成鱼水关系,他说“共产党是鱼,老百姓是水;水里可以没有鱼,鱼可是永远离不开水啊!”

  1981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新时期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和基本内涵作出了新的概括:“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邓小平同志有一句名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句朴实的话语,明白无误地道出了邓小平群众观的思想情感来源。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探索和设计每一个步骤,每一项决策的可行性,邓小平同志都始终坚守一条准则:看“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主张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提到“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习近平引述的这句古语,充分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观念。人民至上,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表达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样的宏愿,也说过“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这样的为政哲理。从2014年的“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到2017年的“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习近平关心的民生领域涉及方方面面,包括医疗、教育、就业、住房、扶贫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风雨兼程、访贫问苦,模范践行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

  二、“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依靠人民

  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他指出,面向未来,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风险挑战,顺利实现中共十九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正所谓“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汇集和激发近14亿人民的磅礴力量。

  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2018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人民实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智慧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离开了人民,我们就会一事无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从根本上说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正是把人民群众的实践作为源头活水,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和战略定力,及时发现、总结、概括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新鲜经验,并上升为党的创新理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目标

  实现共同富裕,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目标,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构想,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2015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鲜明特征。

  如何完成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的关键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紧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自觉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大力弘扬“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理念,鼓励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勤劳致富、守法经营,通过自身努力创造美好幸福生活。

  四、结语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都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干部培训教育的一名工作者,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理念贯穿在我负责的每一期培训中,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我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用细心对待我负责的每一个培训班课程计划,我用耐心对待学员的每一次询问,我用恒心服务于公路行业培训,我用忠心对待我的信仰。不忘交通人的初心,为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交通贡献智慧。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新诠释,也是我们冲刺全面小康征程的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以人民为中心”是一以贯之的红线,始终体现着亲民、爱民、忧民、为民的人民立场,始终饱含着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家国情怀。

以人民为中心心得体会篇4

  4月6日至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江苏和安徽调研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把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需要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因为这是让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等工作提高到新水平的重要保障。

  精神文明创建,顾名思义就是要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导下,以精神为统领、以文明为先导、以创建为桥梁,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为手段,培育、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精神文明建设归根结底是服务于党、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时代、服务与改革开放、服务于建设发展、服务于攻坚克难的。精神文明建设要服务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要着眼人民的福祉、促进经济的发展,要固守生态和发展的底线,从而推动社会的和谐、文明和进步。文明家庭、文明单位、文明企业、文明村寨以及文明城市的创建,无不是为了形成个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精神家园、文明氛围和情感纽带。只有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灵魂的一个个公民个体道德的涓涓细流,才能逐渐汇聚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良好社会氛围,最终形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泰民安的国家格局。小到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一个乡村,大到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是凝聚力量、形成共识、促进团结、维护稳定的最重要因素。因为爱国,才能正确处理好公私关系,才有核心意识、大局意识、集体意识和家庭意识,才能顾全大局;因为敬业,才有岗位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吃苦意识、攻坚意识、科学意识和反思意识;因为诚信,才有看齐意识、求真意识、创业意识;因为友善,才有团结意识、奉献意识、率先意识和服务意识。对于贫困家庭的感同身受,让我们决战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步伐更加豪迈、信心更加坚定、意志更加坚强、措施更加有效。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对岗位和家乡以及对人民的无比热爱,对时代的忧患和深谋远虑,让我们涌现出许许多多心系群众、因地制宜、真抓实干的党政领导,涌现出前赴后继的救灾志愿者、捐款热心人和见义勇为者,才有敢于坚持“打假”、义务“打拐”、志愿“反扒”和举报涉毒、监督腐败、仗义执言的斗士,才有了医者仁心的德高医生、义务支教的热血青年、献身科学的一代代航天人、反哺家乡的创业先锋、扶贫攻坚的“第一书记”、遍访群众的帮扶干部,才有了一些老党员、老军人、老干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捐出最后一笔党费的家国情怀,成为闪耀最美初心、最具文明色彩、事迹最为感人的诚信中国人、坚强中国人、欢乐中国人、文明中国人、幸福中国人、善良中国人、高尚中国人和出彩中国人以及中国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和文明景点、文明村镇、文明街道、文明城市,才有了中华大地上可歌可泣的、层出不穷的、让人称颂的精神文明的壮丽诗篇。

  精神文明的建设和传承,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以及文化挖掘,经济的建设、环境的保护、生态的巩固、旅游的开发、法治的推进,以人民为中心是不变的主题和方向。西北农业人大学守望麦田的共产党员王辉不忘初心、不忘宗旨,海雀村的文朝荣为改变家乡面貌展示了共产党人的新时代愚公精神,女愚公邓迎香带头在崖壁上修公路、黄大发几十年坚持在悬崖上为群众开凿生命渠、贵阳盲人教师王芳义务为学生开始心理辅导课、郭明义热心公益坚持献血……正是这无数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坚持以精神为引领,他们的铮铮铁骨、拳拳真心、谆谆誓言、腔腔热血和深深足迹,汇聚成一股股精神的江河激流,在大地上回响,在山谷间回应,在新闻上热播,在人世间流传,谱写了优秀共产党人爱岗敬业精神的不朽诗篇、爱国爱家的奋斗诗篇、诚信友善的人格诗篇、践行宗旨的美丽诗篇和感天动地的魅力诗篇。

  坚持以精神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通过创建活动树立文明新风,有针对性地解决诚信缺失、拜金主义、铺张浪费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坚持以精神为引领,正如刘奇葆强调的,一要深入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提倡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形成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氛围;二要大力倡导勤俭简朴的生活方式,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粮做起,持续开展“光盘行动”,努力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社会风气;三要广泛发现和表彰群众身边的好人好事、善行义举,产生良好示范效应;四要要发挥文化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涵育作用,推进文化惠民,改善文化民生,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五要倡导全民阅读,扶持实体书店发展,为群众读书创造便利条件,努力打造书香社会,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弘扬崇德向善的价值力量。如果我们按照这五途径认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把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提高到新水平”就一定不会是空话。坚持以精神为引领,我们的灵魂就能得以不断的洗礼,我们的境界就能得以不断的提升,我们的成绩就能得以不断的刷新,我们的风气就能得以不断的转变,我们的故事就能得以不断的感人,我们的建设就能得以不断的保障,我们的和谐就能得以不断的实现,我们的社会就能得以不断的进步,我们的国家就能得以不断的富强。

以人民为中心心得体会篇5

  继20XX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之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把这一表述写进党的正式文件。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又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新的发展实践中的生动体现,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度阐发和凝炼升华,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动力源泉。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和运用达到新高度。正确认识和自觉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我们党的发展壮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具有决定性意义。执政规律,最根本的是人心向背问题。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而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党的根本宗旨,更决定了“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核心内容之一。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到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再到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同志为的党中央深入探索、自觉运用三大规律,牢牢把握人心向背这个最大的政治,始终抓住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这个根本执政规律,着眼于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更加鲜明具体地落实到治国理政的方略和实践中。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我们党让全体人民共享全面小康的坚定决心。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更承载着全国人民对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执政宗旨高度一致。《建议》 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努力实现新的目标要求,其中的“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较之党的提出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显著”变为“普遍”,一词之异,充分表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全体人民共同进入小康为根本标志。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表明了我们党依靠人民推动发展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其根本取向是为人民谋福祉,核心思路是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发展。在信息社会,精英分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然而,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条件下,广大人民群众始终都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主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始终坚持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从人民群众中汲取不竭的智慧和力量。“十三五”规划《建议》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列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重申“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旨在强调不仅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发展动力也来自人民;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强调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仅是为了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更是要激发潜藏于13亿民众之中的磅礴智慧和无穷力量;提出“共享发展”的要求是“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就是要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充分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切实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谋发展促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心得体会篇6

  坚持发展依靠人民

  《建议》强调,“人民是发展的根本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要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发展,既包括物质财富的增加,又包括精神财富的丰富,还包括社会的变革。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可以说,人民始终是发展的根本力量,是发展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充分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发展依靠人民,首先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建议》明确提出创新发展理念,并强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就是要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就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创新创造,激发人民的创造热情,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发展的智慧和力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要把人民群众作为推进发展的主心骨,始终相信群众,紧密联系群众,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广泛听取基层和群众意见,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依靠人民群众努力。要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发展经验,不断提炼升华,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让人民衡量评判发展成效。人民是发展的主体,发展的成败得失必然要由人民群众来检验和评判。常言道:“人民心中有杆秤,是轻是重,一称便知;人民手中有把尺,是长是短,一量便晓。”《建议》明确强调“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就是让人民来衡量发展水平和质量。坚持人民衡量标准,就要把人民满意作为衡量发展成效的根本标尺,发展政策的出台要充分考虑群众的意见,听取群众的声音;发展措施的执行和进展,要积极向群众汇报,让群众知晓;发展成效要让群众有获得感、幸福感,努力使发展符合客观实际、经得起群众检验。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最终体现在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上,而不是少数人受益。《建议》指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并把共享确定为必须牢固树立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这就是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共享,就是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在内的人都能享受到发展成果。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重要体现就是促进共同富裕,维护公平正义。

  大力促进共同富裕。共享的实质是共富。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在“全面”,这个“全面”体现在覆盖人群上是包括工人、农民等在内的所有阶级阶层,绝不让一个人掉队;体现在覆盖地区上是包括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等各个地区,全国都要迈入小康社会。《建议》明确要求“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促进共同富裕,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打好脱贫攻坚战,补齐短板、兜住底线,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建议》明确提出,今后5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是我国推动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

  努力维护公平正义。共享内含着公正。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永恒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还存在有违社会公平正义的现象,比如收入分配不公、阶层固化、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建议》始终贯穿着公平正义的原则,处处体现着公平正义的要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受多种因素影响,最主要的还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把“蛋糕”做大。《建议》明确要求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但不论处在什么发展水平,制度都是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按照《建议》提出的要求,努力解决影响有违公平正义的制度机制问题,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以人民为中心心得体会篇7

  “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近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出版发行,在第四个专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总书记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出了重要论述。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出发点在“人民”,落脚点也在“人民”,习近平总书记的庄严承诺,言简意赅地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世界的辩证法,提纲挈领地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不忘初心,是共产党人许党许国、报党报国雄伟气魄的真理写照。

  发乎于“心”,以“无我”之境,勇毅奉献。何为“无我”?道家、佛家经典中常用“无我”来表现悲天悯人的情怀,倾向强调超脱于凡人的存在。清代的国学大师王国维也曾用“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来区分中国古诗词的美学境界。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无我”则是指以国家前途为念,以民族未来为己任,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宝贵精神。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所在。党员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公仆,肩负着为中华民族谋幸福的崇高使命,只有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不计个人利益得失,时时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先,事事以群众利益为重,把群众装在心里,把责任扛在肩上,方能锻造出心系人民、行为人民的博大胸怀,培育出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

  见乎于“行”,以“有我”之境,担当作为。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让我对“人民至上”有了更深的体会,更能深刻领悟到我们党近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人民服务”,不能仅停留在喊口号层面,更要体现在勇于担当、勤于奋斗的点滴行动中。“有我”,是党员干部对自我角色身份的认知,亦是对恪尽职守奋发有为的新时代干部担当精神的深刻领会。“责任面前应有我,干事面前该有我,发展面前当有我”,简单的“有我”二字,体现了“功成不必在我,成功必定有我”的豁达胸怀,凝聚着“奋楫笃行,臻于至善”的刚毅品格,蕴含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坚毅勇气。“我是党员,冲锋必有我!”疫情席卷,卡口值守、入户测温,党员干部遇险不避挺身而出,展现硬核担当;洪峰过境,沿河值守、彻夜清淤,党员干部遇难不惧而奋勇向前,彰显为民情怀。一名党员一面旗,一句“有我”践初心,只要国家召唤、人民需要,共产党人永远冲锋在前!

  显乎于“范”,以“忘我”之境,勇立潮头。谈到“忘我”,似乎都会联想到“忘我工作”这个成语,而此处“忘我”之境的“忘我”却是指忘记本我,以职责身份来引导自己的言行。共产党员是政治身份,也必然是第一身份,不只是个人的身份标识,更是对与其相关的价值观、理想信念、行为规范的认知。在这重身份的背后不仅有荣光,还有责任和使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无比壮丽的崇高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国家和民族赋予新一代共产党人以时代重任,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团结一心发扬勇立潮头精神,主动迎难而上,全力攻坚克难。越是关键时期、任务艰巨,越需要党员干部时时牢记“第一身份”、恪守“第一职责”,以共产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从思想上抵制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错误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无私奉献中成就人生境界,在为民造福中实现自我价值。

以人民为中心心得体会篇8

  发展是社会的永恒主题,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大命题。这一重大命题,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是中国共产党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天地之间,人为大。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首先是为了人类自身过得更美好。但人是分阶级、阶层的,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政党在发展“为了谁”的问题上是不同的。为了谁、由谁享有的问题,是发展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衡量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性质的试金石。在剥削阶级社会,发展主体与发展客体往往不统一,创造财富的人民群众不能享受发展成果,而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阶层反而是发展成果的享有者。不同于以往任何剥削阶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全新的社会,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执政理念。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国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建议》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包括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等,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好、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要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民心不可欺,民意不可违。发展为了人民,就要顺应民心、尊重民意,感知群众冷暖,关注群众需求,反映群众心声,回应群众关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关切也是不断变化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们的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今人民更加关注食品安全、空气污染、水源卫生等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的问题。人民群众最关注的领域、最迫切期盼解决的问题,也是最需要改进的地方。《建议》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重大举措,都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关切。比如,强调“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就是回应人民群众对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关切。

  不断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马克思说过:“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支持程度,根本上取决于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程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赢得广大人民的衷心支持和拥护,就是因为人民群众从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了切实利益。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为目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建议》突出了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住房、医疗等民生指标,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价值追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要始终坚持把推动发展的目的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建议》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着眼于人民生活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努力扫除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以人民为中心心得体会篇9

  1着眼于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并不满足于实现人民的眼前利益,而是着眼于通过抓住并解决社会主要矛盾,通过发展来实现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很多新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发展是解决我国一起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众所周知,清末以来,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有多少党派、志士救国图强,甚至献出了生命,但最终都没有成功,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抓住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只有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并带领人民解决了这个根本矛盾——“土地问题”,从而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夺取了最后的胜利。西方也标榜“以民意为基础执政”,但他们为争取选票,只满足简单多数民众的眼前需要,并不解决根本问题,结果导致社会矛盾越积越深,最终要么激化矛盾、要么诱发新的更多的矛盾。

  2坚持在发展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十九大报告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并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有效维护国家安全”等七个方面举措。

  3坚持人民当家做主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不是为人民“送幸福”,也不是代替人民谋幸福,而是带领人民、并和人民一起去谋幸福,人民是主人,代替和带领一词之差,所蕴含的力量存在巨大的差距。

  4依法保证群众当家做主

  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习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当家做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好社会生活之中。”

  5坚持党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说:“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毛泽东曾经讲过一句话:“根本利益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民众所处的层面无法意识到如何实现根本利益,只有经过共产党的教育和引导,民众才能认识到应该如何实现符合自身需求的利益”。

以人民为中心心得体会篇10

  天地之间,人为大。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首先是为了人类自身过得更美好。但人是分阶级、阶层的,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政党在发展“为了谁”的问题上是不同的。为了谁、由谁享有的问题,是发展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衡量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性质的试金石。

  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执政理念。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国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重大举措,都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关切。比如,强调“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就是回应人民群众对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关切。

  不断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马克思说过:“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支持程度,根本上取决于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程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赢得广大人民的衷心支持和拥护,就是因为人民群众从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了切实利益。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为目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建议》突出了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住房、医疗等民生指标,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价值追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要始终坚持把推动发展的目的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建议》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着眼于人民生活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努力扫除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以人民为中心心得体会篇11

  xxx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新理念、实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只有坚持从严治党,强化责任担当,提高党员干部素质,改进工作作风,确保党始终与人民心连心,永葆党的本色,才能真正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当代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最高追求,以实现人民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党的七大开始,中国共产党就正式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写进党章,要求每一个党员都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都必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为民谋利、为民造福,都必须用心倾听人民声音,了解人民需求,与人民一起工作。九十多年栉风沐雨,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坚定践行,我们党才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并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团结带领广大人民在革命和建设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实践已经证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们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胜利的根本经验和根本保证。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落实发展新理念,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必须牢记党的性质,践行党的宗旨,坚持人民至上,承担起当代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取决于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指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提高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成为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家里手。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一要提高运用理论创新成果指导实践推动发展的能力。指出,“新发展理念要落地生根、变成普遍实践,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和行动。要深学笃用,通过示范引领让干部群众感受到新发展理念的真理力量,各级领导干部要结合历史学,多维比较学,联系实际学,真正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⑨。真正从思想上把发展的方向、发展的目的搞清楚,把发展的目标、发展的方法搞对头,努力把新的发展理念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工作举措,转化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实际成效。二要提高贯彻“三严三实”要求、落实改革发展任务的水平。践行新理念,落实新任务,关键要有好的工作作风、好的精神状态。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以严的精神改进工作作风,以实的干劲抓好任务落实,以高度政治自觉落实中央的各项部署,自觉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任务抓在手上,敢于攻坚,敢于创造性开展工作,不断推动改革发展。三要提高坚持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群众路线是落实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法宝,必须始终坚持,着力提高;必须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必须强化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聚焦人民利益,做好群众工作,自觉摆正同群众关系,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人民群众中获得不竭力量支持,确保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不断巩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党的以来,以为的党中央,就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为牢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了政治保证。我们要认真贯彻全面落实。一要加强思想建设,强化宗旨意识。为民服务是党员干部的安身之本。强调,党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不论怎么改革,政府职能怎么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不能变。要在各级干部中开展宗旨教育,加强思想建设,强化宗旨意识,切实树立起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发展理念和发展思想。二要加强作风建设,从严管理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要坚持从严教育、管理、监督干部,切实做到为民用权,为民谋利,坚决改变当官做老爷、以权谋私、以权压民的工作作风,坚决改变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效率和水平。三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的关系。贯彻从严治党“八项要求”,落实从严治党各项任务,坚决查处损害人民利益的各种腐败现象,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为人民服务,使我们的各项工作更贴近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感情,更符合人民的期盼和需求,从而为推动发展获得源源不竭的力量支持,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以人民为中心心得体会篇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明确“发展为了人民”的目标、“发展依靠人民”的动力、“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追求。

  1、发展为了人民。

  中国共产党自立党之初就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要求就是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秉承人民立场,要确保群众路线在新时代贯彻落实。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到,邓小平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做出决断的出发点与归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要明确“发展为了人民”的目标导向。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在发展中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和最需要的帮助,落实发展方向和发展措施,通过发展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必须真抓实干,强化目标导向,用扎实的工作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经常到基层去,到群众身边,倾听群众呼声,解决最棘手的问题,让政策的落实效果掷地有声。

  2、发展依靠人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正如马克思所言,“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人民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不断在大地上深耕细作,不断奋斗以追求人生的幸福,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创造历史。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参与者和推动者,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血脉在人民。

  3、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我们治党兴国的根本目标就是要让人民群众生活幸福,人民群众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享有者。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打造更高质量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要搭建平台,鼓励职工发展个人兴趣爱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共同享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总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一再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发展的主体、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也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综合施策、统筹推进,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证人民在共建共治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为民守住健康关,无愧党的殷切重托、不负伟大时代、不辱改革使命。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不到之处请各位领导、同仁批评指正。

以人民为中心心得体会篇13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根植人民,并落到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中,落实到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去。”习近平总书记5月22日下午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在代表委员和干部群众中受到热烈反响。

  人民,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力重千钧”;人民至上,是他一以贯之、始终不变的执政理念和深厚情怀。在这样一个“特殊”历史关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人民至上这一执政理念,既彰显了我们党对人民始终不变的赤诚深情,又再一次诠释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着极其特殊的深意。

  这深意就是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在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我们党从成立之初就立下了庄严的誓言:为天下劳苦大众谋幸福。广大人民,既是我们党执政的根基,也是我们党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一路走来,我们党始终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深深根植人民、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正是这样一种至死不渝、毫不动摇的信仰和理念,才团结带领广大人民战胜一切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这个“根基”和“血脉”就是我们党永恒不变的初心和使命,要牢牢守护好、践行好。即便走得再远,也要永远铭记我们是谁、我们要依靠谁、我们是为了谁。只有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都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才能真正取信于民、为人民所信赖。

  这深意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战胜险阻、谋求发展。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革命年代,无数英雄战士奔赴前线、英勇牺牲甚至未曾留下英名;改革开放时期,无数贤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国家建设发展倾尽心血与汗水;进入新时代,广大人民团结一心、集思广益,自觉投身于党和国家伟大事业之中,凝聚起催枯拉朽的磅礴伟力。尤其是在重大风险挑战面前,人民的力量更是凸显得愈加鲜明。就如当前我国疫情防控之所以能在如此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取得决定性成就,其重要原因就是人民力量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人民是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但正是这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坚守、自律、支持、奉献、牺牲,才能构筑起最严密的疫情防控安全线,才创造了如今疫情防控决定性成果。人民,是我们成就伟大事业的根基,也是我们战胜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人民主体的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能在应对危机中掌握主动权,打好发展主动仗。

  这深意就是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坚持人民至上,不仅要清楚“我是谁”“依靠谁”更要深刻明白“为了谁”“为了什么”,不仅要“坚持好”“发展好”,更要“落实好”“完成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都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人民满意不满意、幸福不幸福是检验我们工作成效的“指标”。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紧紧抓住群众关心的、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要始终坚持目标导向,把为民造福的各项工作当作最紧要的工作来做,紧紧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想尽千方百计”缓解疫情防控期间人民生产生活所可能受到冲击和影响,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有序向前发展,让一系列“民生红包”真正惠及人民、直抵人心,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这深意就是永远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正在进行,即便在疫情防控条件下也要进行,这既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又极大彰显了我们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厚度和深度。坚持人民至上的实现路径,就是要永远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只有与人民群众保持深入的、持久的紧密联系,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时刻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才能获得最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才能有更强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更加强烈,历史条件、现实环境也变得愈加险峻复杂,而同时面临着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重挑战”。要想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险阻,维护好社会和谐稳定,推进国家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其首要的、根本的就是要紧密联系群众,深入群众、了解群众,与他们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着力解决他们的烦心事、忧心事,以实际行动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才能以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才能进一步夯实我们向前发展的坚实根基。

以人民为中心心得体会篇14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求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进一步凸显了人民性这一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要求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要求坚定不移推进党的伟大自我革命,确保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筑牢党长期执政最可靠的阶级基础和群众根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求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民中寻找发展动力、依靠人民推动发展、使发展造福人民,深刻揭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深刻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深刻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凸显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

  任何理论都有体现其本质的突出特性,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

  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人民,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提出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的根本标准;等等。这些都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始终是人民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鲜明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系统论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进一步凸显人民性这一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以人民为中心,生动诠释了我们党的根本立场,生动诠释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进一步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它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无论处在什么历史方位,都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都不会忘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论发展到什么历史阶段,都始终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求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作为不变的初心,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这是尊重历史规律的必然选择,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

  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以人民为中心,既是理论命题,又是基本方略;既是政治立场,又是根本要求。它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标准,强调把人民摆在心中最高位置,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深刻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习近平同志指出:“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以真挚的人民情怀滋养初心,以牢固的公仆意识践行初心,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我们党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政治论断,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这深刻揭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间的紧密关系。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力量所在。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让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船一定能够劈波斩浪驶向光辉的彼岸。

  努力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仅希望中国人民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都过得好。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支持和赞同,正在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作为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建设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正在造福越来越多国家的人民。

  筑牢党长期执政最可靠的基础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要担负起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责任,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永远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本色,永远走在时代前列,永远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新时代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根本要求,而且是新时代我们党进行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筑牢我们党长期执政最可靠的阶级基础和群众根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使我们党具有自我革命的巨大勇气和魄力。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我们党之所以有自我革命的勇气,是因为我们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不谋私利才能谋根本、谋大利,才能从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出发,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检视自己;才能不掩饰缺点、不回避问题、不文过饰非,有缺点克服缺点,有问题解决问题,有错误承认并纠正错误。应当认识到,党面临的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具有尖锐性和严峻性。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坚定不移推进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敢于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使党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求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我们党来自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必须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求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坚决反对“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直面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连续开展党内集中教育并加强经常性教育。在自我革命过程中,始终坚持真开门、开大门,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诚恳让人民群众评判工作,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解决了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刹住了一些曾被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邪气,攻克了一些顽瘴痼疾,党风政风不断好转,党群干群关系不断密切。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以人民为中心心得体会篇15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必须遵循的指导原则,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重要思想也是《建议》贯穿全篇的核心理念之一。只有深刻领会和把握“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指导原则,才能学深悟透全会精神和《建议》的重要论述、重要举措,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实现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

  唯物史观的鲜明体现

  毛泽东同志说过:“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回答了“依靠谁发展、为了谁发展”这一发展中的根本问题、原则问题,彰显了党热爱人民、服务人民,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和感情。

  发展以什么为中心,或者围绕什么中心来发展,涉及的是发展的性质和本质问题,体现的是对待发展的根本立场、根本态度。这是发展思想的核心问题,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决定发展思路、发展决策、发展战略、发展着力点的总开关。只要有经济社会的发展,只要有发展理论、发展思想、发展理念,都会有一个为什么人的根本问题,都会涉及到以什么为中心这一发展的性质和本质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建议》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原则来着重阐述的原因所在。正是从这个指导原则出发,《建议》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提出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强调并通篇贯穿了“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这条主线。可以说,五大发展理念所遵循的根本原则,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催生五大发展理念的基础,是引领和推动我国发展全局深刻变革的核心。离开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就会失去或者偏离发展方向,就会在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决策中出问题、走弯路。因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于《建议》提出的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体现了我们党90多年来一贯坚持的唯物史观。众所周知,唯物史观是我们党的理论基石,是我们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世界观方法论。唯物史观把唯心史观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确立了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强调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历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空前焕发、极大增强,人民主体地位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更加显现、更加重要。《建议》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正是源于并牢牢立足于唯物史观这一理论基石,鲜明体现了我们党所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深刻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当家作主,追求美好生活的客观现实和美好愿望。

  由党的性质宗旨所决定

  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指导原则,也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宗旨所决定的,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造福人民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既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这是党的立党之本,党的本质特征、政治品格和政治优势。党的性质宗旨决定了无论在什么时候,也不论环境条件、形势和任务如何变化,永远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这一根本原则是始终不变的。可以说,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都是围绕实现人民利益而展开的,因此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也是始终不渝、坚定不移的。

  党的90多年为人民群众谋福祉的奋斗历史充分说明了这点。革命战争年代如此,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时期,也同样如此。我们干革命、抓建设、搞改革,尽管任务不同,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工作导向也自然要以人民为中心、以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中心,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须臾不可偏离。显而易见,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无可置疑、不可动摇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致力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前后制定和实施了十二个五年计划和规划,具体的计划和规划因历史时期的不同而有差异,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则是贯穿其中的主线。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国际地位大幅提升,这样的历史进程和巨大的发展成就,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造福人民的价值理念,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优越性,也正是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有力践行。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发展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成功之基、制胜法宝。在“十三五”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攻坚克难,赢得发展新优势,开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实现党的执政理念与发展规律新认识的高度统一

  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习近平同志在《建议》说明中指出:“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并把它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指导原则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既表明我们党坚定不移践行党的性质宗旨和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同时又反映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实现了党的执政理念与发展规律新认识的高度统一。

  发展思想、发展理念是历史的、具体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发展实际、特征、矛盾和问题也都不尽相同。我们党总是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立足发展实际、发展特征、发展问题,适时提出相应的发展思想、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到坚持科学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我们党的发展思想、发展理念随着发展实践的深化,不断发展变化、不断深化提升,引领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指导原则则是始终不变的。这是贯穿不同发展阶段、发展时期的一条鲜明主线。它涉及的是党的性质宗旨、党的执政为民理念、我国社会制度和价值取向,是不能变、也不会变的。这种“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体现了党的发展思想、发展理念上的继承与创新,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国内环境、条件、任务、要求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我国经济正处在“三期叠加”的坐标方位上,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任务艰巨繁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7800美元左右,处在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历史进程中,必然面对经济体制、发展模式、增长动力、产业结构、社会结构等一系列的转型升级问题。其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较为突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经济社会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消除贫困任务艰巨,人口老龄化加快,自然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以及消极腐败现象多发等。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既是发展的难题和瓶颈,也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受到老百姓和全社会的极大关注,集聚着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急所需。

  正是从这样的实际出发,《建议》就“十三五”时期的发展规划谋篇布局,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发展理念。这既是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的需要,同时也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期盼,突出了人民群众关心的国计民生等热点、难点问题。例如,《建议》明确提出“共享发展”的理念,把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等这些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方面作为工作重点。既有宏观上保障基本民生,提高百姓福祉的指导意见,又有如“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等具体的实招、硬招。因此,坚持、落实好五大发展理念,就是坚持、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指导原则。“十三五”时期,我们必须按照《建议》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和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以人民为中心心得体会篇16

  按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求,学习了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后,结合人社工作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准确定位新时代的人社工作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人社领域有着直接体现:劳动者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劳动权益诉求更加多元,在就业、工资、社保、维权等方面的需求发生重大变化,人们不仅希望有稳定的就业岗位,而且希望有更公平的就业环境、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不仅要求按时足额支付工资待遇,而且追求更体面的工资收入,希望共享社会发展成果;虽然已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但人民对保障水平有着更高的期待;高层次人才在数量质量上不断提升,但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因素仍然存在,人才队伍建设与社会建设现代化的战略要求还有差距。做好新时代人社工作,要全面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人社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准确把握人民群众需要的时代特点和客观规律,科学研判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从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坐标来思考和谋划人社工作。
  二、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在发展中改善民生。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人社工作涉及民生,实质是服务“人”的工作。应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第一位的工作,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就业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多渠道就业,让广大劳动者拥有更加稳定、更高质量的工作。加强和改进工资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建立健全工资增长机制,进一步规范工资收入分配秩序,形成合理有序的工资收入分配格局,使广大劳动者拥有更加满意的工资收入。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加大劳动权益保障力度,从保障基本权益做起,聚焦主要民生诉求,筑牢民生底线。让劳动者实现更体面的劳动。同时,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从实际出发,做到民生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坚持共建共享共治,建立公平的制度体系,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不断推进人社事业的新发展,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三、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人社工作助推我市高质量发展
  人社工作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人社部门要主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切实履行职责。要贯彻落实“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要求,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面对新时代,我们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至高追求,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拿出新举措,展现新作为。一要聚焦稳增长,在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上下功夫。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摆在工作首位,大力实施就业创业。鼓励企业内部挖掘潜力,促进稳岗转岗再就业。开展多渠道帮扶措施,促进更多贫困劳动者就业增收。二要聚焦调结构,在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上下功夫。不断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深化“高层次人才服务专窗”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加强人才创业孵化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实训基地、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基地建设,努力为人才提供优质服务,打造宜人的人才发展环境。三要聚焦惠民生,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建设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保领域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政策制度全覆盖向人员全覆盖转变,织密扎牢民生安全网。发挥就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确保小康路上不落下一人。四要聚焦促改革,在提升干部人事管理水平上下功夫。完善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激励政策,深化绩效评估改革,强化结果运用,充分发挥绩效评估激励约束作用。五要聚焦防风险,在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上下功夫。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加强风险防控和源头治理,让劳动者实现更体面的劳动。以解决工程建设领域尤其是政府投资工程项目欠薪为重点,严厉打击恶意欠薪行为。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人民群众是我们人社工作的最高裁决最终评判者。新时代人社部门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成为实施人才战略的重要推动者、改善民生的重要承担者、社会保障的重要建设者、社会稳定的重要守护者,确保为XX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以人民为中心心得体会篇17

  2019年11月5日止7日,我参加了县委组织部和县委党校组织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第三期培训班,通过三天的集中学习,本人认真聆听了安秀荣、李慧玲、张永侠、刘渤等教授的精彩授课,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纲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中国共产党90年》等进行了系统自学,,深刻认识到这次学习的重要意义,使我增加增强了“四个意识”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坚定“两个维护”,深刻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更加明确了人民法院审判的政治向和衡量标准,“以人民为中心”是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理论指南。现将我的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来的。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成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方略之一。这意味着不仅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而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诸领域、各方面与全过程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鲜明表达,是不断丰富与发展着的中国共产党人民观在新时代的理论集成创新。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全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法院的各项审判工作也必须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到每一个环节之中。
  坚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是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规律要求。我们党之所以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能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代表人民依法行使审判权,权力来源于人民,就要一切为了人民。当今我国已进入到新时代,社会矛盾发生了新变化,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法院要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站稳坚定的人民立场,保持真挚的为民情怀,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积极创新社会治理模式,不断提升审判质效,持续优化诉讼服务,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贯彻到司法实践中,提高综合能力,以适应人民群众的新需求建立,健全司法便民利民机制,推动法院工作在新时代取得新突破,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为建设“沿海强县、美丽卢龙”作出新贡献。
  一、科学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刻内涵,是做好审判工作的政治基础。
  正确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要从三个方面解读。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我们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扩大人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这就要求我们把人民当家作主要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保证人民广泛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因此我们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把人民要放在心理的最高位置,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志。第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来: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所以说,我们的一切工作为了谁,为了人民!那么依靠谁?依靠人民!明确的把这两个问题进行了一个回答。所以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必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体现在治国理政之中,必须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之中。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历史和发展的根本力量和唯物史观;体现了我们党的人民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体现了我们的目标就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它是我们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展一切工作的根本指南和价值取向。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容是什么?第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第二是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第三,要为人民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这是为人民担当。
  二、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法院各项工作的指南。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忠实践行司法为民宗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人民法院必须把党的群众路线贯穿在工作始终,坚持司法为民,不断加强和改进诉讼服务,不断推进司法公开,促进司法民主,不断提升审判质量与效率,妥善审理民生类案件,依法惩处刑事犯罪、损害群众权益的行为,加强环境司法保护,依法监督行政权力,以便捷、透明、民主、公正的诉讼过程和裁判结果,在司法领域更好地保障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
  (二)坚持保障发展要务,有效提升服务大局能力。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人民法院必须要统筹维护稳定、促进发展两个大局,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严厉惩治颠覆国家政权、邪教、暴恐等危害国家安全犯罪;妥善审理涉及特殊人群以及社会高度关注的案件,注重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坚持调判结合的民商事审判政策,妥善协调各方利益,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创新,促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以新发展理念指导审判工作,坚持各类所有制权利平等保护,强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劳资争议、商事纠纷、企业破产清算、侵犯财产权纠纷,积极构建和谐劳资关系,为农村及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提高公司治理能力、改革供结侧结构性改革、激励创新、乡村振兴战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提供规范指引和司法保障。
  (三)坚持司法价值引领,努力促进社会文化自信。认真履行“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大力实施“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规模开展互联网直播庭审活动,正常化开展巡回审判,建设法治文化阵地,积极开展“法院开放日”活动,以多种形式开展法制宣传、弘扬法治文化,积极促进法治社会建设。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严格执行《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法律原则,充分发挥个案司法审判的法律评价与社会指引功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主旋律”,以法律权威增强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推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要坚持“三同步”原则,加强舆情分析研判与应对处置,审理案件时要综合考量天理、国法和人情,促进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要依法制裁失信行为,促进诚信社会建设。
  (四)坚持固本改革强基,不断夯实履职能力保障。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法院领导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的首位,严格遵守政治纪律与政治规矩,严格规范党内生活,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丰富学习教育形式,着力锻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法院铁军。坚持全面从严治院、从严治警,自觉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持续加强纪律作风建设,通过培训教育、比武竞赛、“青蓝工程”,着力加强员额法官队伍、青年干警队伍的司法能力建设,着力培育一批专业化、职业化的法院精英。坚持顶层设计与探索创新相结合,深入推进司法责任制、案件繁简分流与多元化解、家事审判方式改革、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内设机构改革等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措施,积极破解制约司法公正公信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适应“互联网+”发展模式,全方位打造智慧诉讼服务、智慧审判、智慧执行与智慧警务于一体的“智慧法院”升级版,更好地服务群众、服务审判。
  只有心中有人民,行动上才能为了人民、服务人民,我们的各项审判工作才能真正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

以人民为中心心得体会篇18

  天地之间,人为大。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首先是为了人类自身过得更美好。但人是分阶级、阶层的,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政党在发展“为了谁”的问题上是不同的。为了谁、由谁享有的问题,是发展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执政理念。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国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比如,强调“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就是回应人民群众对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关切。

  不断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马克思说过:“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支持程度,根本上取决于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程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赢得广大人民的衷心支持和拥护,就是因为人民群众从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了切实利益。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为目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价值追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要始终坚持把推动发展的目的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着眼于人民生活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努力扫除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以人民为中心心得体会篇19

  天地之间,人为大。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首先是为了人类自身过得更美好。但人是分阶级、阶层的,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政党在发展“为了谁”的问题上是不同的。为了谁、由谁享有的问题,是发展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衡量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性质的试金石。

  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执政理念。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国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重大举措,都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关切。比如,强调“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就是回应人民群众对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关切。

  不断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马克思说过:“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支持程度,根本上取决于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程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赢得广大人民的衷心支持和拥护,就是因为人民群众从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了切实利益。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为目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建议》突出了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住房、医疗等民生指标,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价值追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要始终坚持把推动发展的目的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建议》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着眼于人民生活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努力扫除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