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书心得体会 >

哲学的教育读书体会

www.16system.cn 2021-07-07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内容吧,需要好好地作记录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心得而烦恼吧,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哲学的教育读书体会1,希望大家喜欢!

#哲学的教育读书体会1#

读国学《论语》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巨大的,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在教学中,我们更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但学生树立志向后,又为这个志向做出了什么呢?我们是否只是鼓励学生凭空说出的一种空想呢?这个恐怕有人很少考虑。远大的志向谁都能说出很多,也能说得很大、很远,但关键是要看看是否能付诸实际行动!

但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对“远大”的理想大加赞扬,对现实的理想“哂之”又“哂之”,认为这是学生胸无大志的表现,没有出息的表现。好象他做的都是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他的内心是充盈的,他的理想是现实的,可行的,不是空洞的,不着边际的。比如:我们教育学生爱国,怎样做才是爱国?什么样的行为是不爱国?学生心目中有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位?有的教育专家提出:学生能主动捡起一片纸,这就是爱国!所以我们教育学生励志,不妨把眼光收回来,放在眼下能付诸行动的,哪怕为了理想只迈出一小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已经过去,励志要切合我们的实际,不能盲目地做“假大空”的文章。

《论语》不仅教会了我学会工作,还教会了我做人。所以,我坚信,只要大家能够理解《论语》的真谛,你的人生一定不会遗憾。阅读国学经典,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为河东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哲学的教育读书体会2#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许多实实在在,经得起检验的理念、建议,这些建议,告诫我们一些最普通但又是我们极易疏忽的真理。针对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条建议,我有更深的体会,他告诉我们要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的完满的精神生活,这意味着要爱护孩子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孩子信任你,因为你是教师、导师和人性的榜样。你必须严格地、坚持地关心孩子,毫不妥协地反对我们的教育工作中那种对孩子漠不关心、冷酷无情的现象。

对于这一点,我也是感同身受,你给予学生多大信任,学生就会回报给你多大成果。从我教学的实例当中,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我给学生订下了学习目标,订到80分,学生的成绩就能达到80分,而我修改目标,给其订了90分,他的成绩就往往会提升到90分,学生的本身的智力没有变,老师的教学方法也没有变,那其中提升的力量源泉是什么?我想就是老师对他的信任,你把希望、关注、信任传送给学生,学生一定会感受到老师的这种希望,他们定会给你意想不到的回报。同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孩子对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也是很容易被摧折、被晒枯,被不信任的毒药的摧残死的。你必须严格地坚持地关心孩子。

读了这条建议后,我不但对其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情,同时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时时不忘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平等的尊重,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创造力和他们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

#哲学的教育读书体会3#

书海无边无际,书山高耸入云。

一位法国作家曾经说过:“一个家庭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我个人认为,书是一个充满激情而富有理智的朋友,它能使我喜怒哀乐。因此,我特别喜欢读书。我觉得书像一位调动情感高手。当我读的高兴时,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放声大笑,与主人公一起享受快乐的时光,读的伤心处,我心便会跟着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而一次次揪紧,读到气愤处,我便会狠狠地诅咒着卑鄙的人的名字,恨不得站在他的面前,毫不掩饰我对他的愤恨,读到激动处,我的心情便如潮水一般澎湃。狂喜、痛苦、欢愉、嫉妒、惬意、惊疑绝望……世间种种感情,都在书上阐释得如此到位。

我觉得书能教我怎么做人,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是令我打开世界文学名著的钥匙,主人公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让我深深地为文学名著的色彩所震惊,。我觉得主人公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能鼓舞千万读者为了人类的进步事业而奋斗。而且,主人公他那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激励了无数陷入困境的的人们,使他们重新扬起理想的风帆。这本著作不仅赢得了千百万读者的喜爱,并在我国读者中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不过,我觉得读书多的人最大的好处是——作文写得好!人人都想把作文写好,但是,你不多看点书那怎么会写好作文!一方面在读书的过程中,把好词好句抄下来,到到时候,就灵活运用,把在书上抄下来的好词好句运用起来,那不就成了一篇好的作文吗?而且,你看多了书,你的作文的水平也会有所提高的。读书的好处有许许多多讲也讲不完。

书是我的好朋友,我可以通过它“看”到广阔的世界,“看”到银河里的星星,“看”到中华瑰丽的五千年,“看”到风土人情和世间万象……

#哲学的教育读书体会4#

王明阳是历史上少见的大儒,《传习录》是他的一部哲学著作,是他的学生根据他的语录修订而成的,是宋明心学集大成之作,是我们研究宋明心学的重要文献资料。

《传习录》几乎包含了王阳明的所有哲学思想,我分别从上、中、下三卷来分析这本经典。

我们熟知的“知行合一”即出自《传习录》的上卷,另外,上卷中还包括“心即理”、意之所在即是物等哲学观点。他指出圣人之学的关键之处在于身心之学,强调身体之外的躬亲力行,不能把圣人之学当成纯粹的知识来传教;如果只将圣人之学谈论于口耳之间,不用于实践及思考,则无法领会这些知识的精要,也无法发挥这些知识应有的作用。

在中卷中,王阳明阐述了“知行合一”所涉及的问题,还讲述了心学的基本内容与其立言的目的。在这一部分,他全面畅谈了自己的`学术宗旨,并用自己的哲学观点解释了一些有关人心本体的疑问,以及不同人所表现出的不同情形。

下卷主要是讲述“致良知”的思想,这也是宋明心学的主要内容。心学是由王阳明首度提出的概念。王阳明在这一部分结合自己的个人修养,提出了“人人皆可为圣人”的主张。这一主张的提出具有进步意义,它突破了固有的保守思想的束缚,对后世唯心主义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下卷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王阳明的“四句教”,它们不仅使王阳明的哲学体系更加完备,同时也是后世学争论的焦点。“四句教”的内容是:“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意思是说,人心的本体至纯至洁,不为善,也不为恶。人心有了意念,才导致了善与恶的滋生。能区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只有人心的良知。而“格物”,则是为善去恶的关键。“格物”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即指深度探讨道理,纠正偏颇的认知与行为,是认识论的重要内容。

王阳明认为,“格物”之“格”其目的在于去除心之不正,以扶正人的思想和行为。在这一点上,他与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的见解不同。朱熹等人认为,“格物”的目的在于“致知,只有通过对外物的认识才能明了人心,从而达到扶正思想和行为的目的。另外,王阳明认为“心即理”,“知”是人心生来所具有的。朱熹则将“心”与“理”一分为二,两者便产生了分歧。而王阳明也在《传习录》中对朱熹等人的理学思想提出批判。这些理论显示出王阳明心学思想的本体论特征。

《传习录》不仅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同时也传达了王阳明辩证的教育思想。通过阅读《传习录》,不难发现其生动活泼的内容,感受到其不俗的语言魅力。悉心研读此书,对学习中国哲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哲学的教育读书体会5#

在很多年以前,我就喜欢收拾物件,尤其是整理抽屉,在整理中获得内心的平静,干净、整洁成为心灵纯净的标志了,通常心情不好时,我也会通过整理屋子、整理抽屉的朴素方式,来平复心情。

近年来,人们关注了一种新型的生活观念——”断舍离“,正是这种观念的极大扩散,悄悄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不说与现今中国反几风的政治话题,这种朴素、简洁的生活信念,通过心灵的净化能够让生活更清爽,让心灵更自由,这是信息社会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回归,现代人对生活本质的回归。

读这本书时,我没有意识到自己多年来朴素的行为中有一种”禅意“蕴含其中,”整理房间也就是整理自己,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只有有行动,心灵就会跟上脚步,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

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一句话,”人类最大的罪是不快活“。快活的维持也是需要环境浸润的,用心经营自己生活空间,通过筛选保留必要的物品,以个体为主体,好好维护舒服简洁的小小空间,从此起步,开始从物质到精神层面的整体净化、梳理,保持断舍离的意识,成为自我生活的主宰着。


哲学的教育读书体会相关文章:

★ 教育论著读书心得5篇

★ 道德经的读书心得体会

★ 《爱的教育》学生读书心得体会

★ 致良知读书心得体会1000字5篇

★ 幼儿园教育阅读学习心得感悟五篇

★ 学生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心得体会1300字5篇

★ 《爱的教育》读后感读书心得感悟3篇800字

★ 学习致良知个人心得体会5篇

★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600字范文

★ 学生作文《爱的教育》读后感心得体会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