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高中作文 >

2021年浙江卷高考优秀作文范文

www.16system.cn 2021-06-15

2021年浙江卷高考优秀作文范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1年浙江卷高考优秀作文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浙江卷高考优秀作文1

  鉴往知来,创造美丽人生

  得与失,是终点,是起点,还是过程?我认为都是,也都不是。得与失,是人生某一阶段对所做事情的一种判定,一种结果。什么是终点?终点就是一段路程结束的地方。什么是起点?起点就是一段路程开始的地方。什么是过程?过程就是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但我认为得与失是起点或者是终点,都割裂了事物发展的联系。而过程,是得与失这个结果所经过的阶段,不是得失的本身。

  综上所述,我认为,得与失,不仅是终点,也不仅是起点,而是人生中的一个个节点。得与失,是对前段时间工作和学习的归纳和总结。

  人生在世,我们总要经历某些事情。在人生的某一阶段,我们面对的都是未知的人生。由于时代不同,条件有异,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最终的得与失,都是事物发生的自然结果。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先确定哪些是得,哪些是失,然后从“得”中归纳出经验,从“失”中吸取教训。比如说,我在高二年级参加学考,语文成绩是A,数学成绩是C。A是符合我的预期,是“得”;而C不符合我的预期,是“失”。那么,我语文为什么考得好?是因为我对语文的兴趣大,平时喜欢阅读,作业比较认真。这些是成功的经验,我要好好归纳总结。为什么数学考不好?是因为我不喜欢数学,作业也不认真做。这些都是失败的教训。为了改变数学成绩差的局面,我要好好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多花时间,认真对待,争取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所以说,得与失,就是对前段时间的归纳和总结。

  得与失,是为后一段时间工作和学习提供参考。总结前段时间的得与失,就是为了下一阶段处理事情提供参考。有经验,可以借鉴;有教训,必须避免。有了经验,做事就有章可循,也能增加信心;有了教训,做事就能避开不利因素,避免重蹈覆辙。古代有一个官员,精明能干,处理政务井井有条,颇受同僚、上司赞赏。但因为贪污受贿,被罢免官职。经过多方奔走,他重新任职。他没有接受教训,还是管不住自己的手,结果第二次被罢免官职。他的一个穷亲戚得知后,跟他讲了一个故事。穷亲戚说,他家有一头毛驴,第一次过桥的时候,不小心踩进了桥上的小坑,伤了蹄子。治好之后,毛驴每次过桥,都小心避开小坑。而你,第一次因为贪贿被罢官,第二次还是因为贪贿被罢官,你还不如俺家的毛驴。这个贪官,两次免职,就是没有吸取教训。如果这个官员,第二次上任后,利用自己超强的能力,一心为国为民,就能名利双收,怎么会又被黜免?所以说,前段时间的得与失,能为后一段时间的工作提供参考。

  在漫长的人生中,一段时间的得与失,构成了生活中的一个个节点。在每一个节点,我们都要总结经验和教训;在每一个节点,我们都要开启我们下一段航程。只有鉴往知来,我们才能总结过去,做好当下,展望未来,我们才能创造出属于我们的美丽的人生。

  浙江卷高考优秀作文2

  站在“失”的终点回望人生

  得与失常以可能性的面貌出现于人的世界之中,起承转合、浮沉取舍,得与失作为过程、常伴生命左右。人们体验过程之得失,以求活出昂扬的人生。

  然而,死亡这一“失”的终点使万物归于寂灭,只因——死亡之为可能性,是一种终结了所有可能性的可能性。在终极之“失”的面前,一切对于过程之得失的探讨都显得黯然失色、软弱无力。

  终极之“失”作为难以逃脱的宿命,总是如乌云一般笼罩在人类命运之上空。“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劳碌半生,皆成梦幻”,这是个人的得失;“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这是时代的得失。如若我们在此界珍视的.一切健康、财富、生命与地位在终极之“失”后便将化作一抔黄土,那么人世劳碌数十载的意义又在何处?于是我们看到,弗洛姆警醒人类的生存之分歧便在此浮现了:人的长远想象与短暂生命的分歧,以及——生与死的分歧。

  行文至此,读者一定探知到了一股深深的无力感。然而,一切摒弃终局性视角对于生命过程之中的得失的探讨,都如同盲目扎进永恒流动的河水之中,此中的任何思考都是浮浅、单薄和乏弱的。唯有站在终极之“失”回望人生,才是人生真正的起始,才赋予了过程之得失以真正意义。

  对于人生重大而系统的反思,亦即哲学式思辨,肇始于死亡这一终极之“失”。正如美国哲学家威廉·巴雷特所言:如果人无需面对死亡,也就无需展开哲学思辨了。因为我们都是永恒生活在伊甸园中的亚当,悠哉游哉、想这想那,决不会去思考任何严肃的哲学问题。人作为追索无限性的存在,其最深的悲剧便是内在于其本身之中的死亡,这种悲剧指示了人之生存的根本有限性,从而迫使着它为寻找途径解决或和解。

  科学选择了解决,以技术手段化解“失”之宿命;哲学与宗教选择了和解,以深刻思考与“失”达成和解,不致使人堕入虚无与无意义的深渊。二者的不同在于,前者诉诸人最大化的清晰,肢解得失的意义、从而解决它;而后者则深深意识到人之理性的有限,从而生发出对于人之存在的敬畏,以求彻悟人生过程之中的得失。海氏对此有着深刻洞见,他说:人的生存一定失以某种人所触及不到的、右岸的、遮蔽的、不显露的区域作为前提,被它牵引。这种被牵引的谦卑姿态终而生发出敬畏,敬畏由之产生智慧,至此,对于“得”与“失”在过程层面的意义探讨才真正变得厚重起来。

  审视“失”的终点,是一条走过去、再返回来的长途。对于终点的探讨,最终指向的是过程之中的得失。唯有被唤起对于终点的惊觉,人才能真正踏上体验得与失的过程之中,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无限的意义。

  这是生命的最高凯旋。

  浙江卷高考优秀作文3

  读书,要重视得失享受过程

  “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这不无道理。在我看来,人生要重视得失、享受过程。

  之所以说要重视得失、享受过程,是因为对人而言,得失是不可避免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对人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没有谁能把它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因为人的欲望和原始本能不可能对得失视而不见。人不得不经历各种得失,在这些经历中与其怨天尤人,不如享受它,那怕是带着镣铐跳舞,也未尝不可。就像读书,不一定能够改变命,但是一定可以抓住运,何乐而不为!

  当然,我所说的“读书”,是指把书读好的情况,是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黑发不知勤学早,三更灯火五更鸡”的情况,而非泛泛而读。

  我国外交家杨洁篪,当年在电表厂当工人,利用空余时间啃英语,工友嘲笑他:“你一个小工,学英语有什么用?学到什么程度一辈子也就是个电工!”但对嘲笑,他无动于衷。他当时也许并没有想到啃英语可以改变命,但他一定相信读英语有用。后来厂里接到一些英文材料,厂里的人犯愁了:看不懂啊!这时杨洁篪出马了,他将内容翻译成中文,轰动全厂!

  读书不一定能够改变命,是因为命的改变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但在读书过程中,我们可以与古今中外的智者对话,可以吸收他们的智慧精华为我所用,可以丰富自己的心灵和精神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干瘪的生活变得丰盈和饱满。读书所得,不一定带来功名利禄,但可以避免纸醉金迷的生活,可以消解玩世不恭的态度,可以除去怨天尤人的`愁苦。这些应该加以重视,因为这些东西可能正是套在人生脖颈上的枷锁,失去这些东西不可惜,反而会让人变得清醒、明智。因此,我说读书要重视得失,享受过程。

  将书读好,一定能够抓住运。海伦.凯勒先天聋哑,但在莎莉文老师的培育下,她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奋力读书,在这个过程中,她也失去了很多,比如玩乐、懈怠、自暴自弃等;但最终获得了他人难以企及的成就。海伦.凯勒通过读书而抓住了运,扼住了运的咽喉。

  之所说读书能够抓住运,是因为通过读书,我们可以由无知变得有知,由愚昧变得聪慧,由眼界狭窄变得视野开阔;对问题、对事物的分析由片面变得全面,由粗糙变得精准,等等。一旦机会来临,我们就有能力抓住它、驯服它,从而改变它!就像云南华坪女子高中的孩子们一样,她们就是通过好好读书抓住了运,从而改变了命!

  总之,重视得失,是人基于原始欲望与本能的反应;享受过程,是经过历练后的精神境界提升。读书,要重视得失过程,尤其把书读好,更需要重视得失,享受过程。

  浙江卷高考优秀作文4

  得与失只是一个结果

  关于得失的讨论可追溯到很久以前,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但是,大多数的讨论都囿于得失之间的转化上,而并非讨论得与失本身。有人问,得失到底是终点、起点还是过程呢?我认为,得与失只是一个结果,是一个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结果而已,并不值得大书特书。

  首先,什么是得失。得失是用来判断一件事情的成功与否,或者判定一个目标是否实现的结果。所以它只是一个结果。这个结果一般有两个意义:第一个意义在于它用来衡量目标有没有被实现;第二个意义在于它背后所代表的价值,例如高考成绩部分反应了一个人的努力和能力,因此他也获得了一张通往相应大学的门票。

  但很多人看重的其实并不是得失的第一个意义,而是第二个意义。这就导致了得失的作用被放大了,但得失本身其实没有那么重要。

  先讨论得失的第一重意义。如果得失只是衡量目标实现程度的结果,那么得失也仅仅就只是一个结果而已。因为如果一个人有明确的目标,那么客观上应该会存在一个正确的得失评判。但是这个评判结果只有上帝知道。人类在很多时候没有办法选择一个合理客观的指标去衡量得失,就如高考也并不能完全客观公正地反映一个人的能力。因此我们能够看到的得失仅仅只是一个具有一定参考意义的结果。更何况刚才的假设是如果一个人有明确的目标,但是更多时候有些人可能连目标也没有,那就更难谈得失了。

  而得失背后的第二重意义,它就更只是个结果了。它或许是一些世俗的追求,一些物质的诱惑,也可能是精神的满足。但是,这些价值真的很重要吗?例如运动员刻苦训练是为了更高更快更强还是为了夺冠后带来的商业价值呢。不可否认物质奖励也很重要,但是如果只为了追寻这些奖励,以获得奖励为目标的话,就会出现各种违规作弊和歪门邪道,用以欺骗别人眼中的得失,获得一个虚假的结果从而获得奖励。这显然不是我们的初衷。

  古人很多时候讨论的得失其实是在讨论得失的第二重意义,如获得钱财却只会挥霍最后流浪街头,贬官流放最后却重获新生等。但是讨论这些方面能够给予我们的其实只有一个乐观的心态,却不能教会我们到底什么是得失,如何真正正确面对得失。

  因此得失其实只是一个结果。我们要放下得失,尤其是放下对得失第二重意义的过分追求,转而以得失为鉴,督促自己前行。

  浙江卷高考优秀作文5

  生活于得失之间

  从得到生命开始,到失去生命结束,期间无数的得与失,便是人的一生。

  自有意识起,我们总是渴望得到,而害怕失去。每次去超市,常常不可避免地路过玩具区,总能看到有小朋友跟父母讨要某样玩具,为此他们或撒娇卖萌或撒泼打诨。不由地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总是渴望得到新衣服、新玩具,得到爱和关注,而若是失去了某件自己的心爱之物,更是耿耿于怀久久不能平复。渴望得到、害怕失去,是我们每个人人生的起点。

  孩子渐渐长大,渴望得到的、害怕失去的也不再仅仅是玩具之类,也渐渐明白得与失不能全然仰仗父母,而是取决于自己。我们为一个好的成绩而挑灯夜读,为了一段感情而彻夜难眠,为了一个项目通宵达旦。学习、生活、工作皆是,为每一次的功夫不负有心人的获得而欣喜,也为每一次的侥幸获得而欣喜;为每一次可以避免的失去而痛苦,也为每一次不可避免的失去而痛苦。努力得到,避免失去,我们执着于得失的结果。

  我们继续长大,也经历了更多的得与失。渴望得到的总是太多,试着抓住得与失的主动权,却难免由不得自己。有些时候,我们拼尽全力却如平地摘月不可得,拼命挽留又如掬手捧水般留它不住。一次次地求而不得,我曾一度被困在人生无奈的患得患失之中,陷入自我的犹豫徘徊,母亲总是劝我别想那么多,有些东西不是非得到不可,生活过得去便可以了。母亲的宽慰和理解我全然明白,却始终难以与自己和解,她看在眼里也不再多说什么。某天突然接到电话,母亲不知哪里得知了一部电影《败者为王》,叫我有空一定去看。我一时感到莫名其妙,她从不关注电影却特意打来这样一个电话。其实这电影我早有听闻,是羽毛球运动员李宗伟的纪录片。爸妈喜欢羽毛球,尤其喜欢林丹,那时家里常看羽毛球比赛,林丹的对手常常是李宗伟。两人的比赛总是格外精彩,父母作为林丹的粉丝总笑着叫李宗伟“千年老二”,为林丹的一次又一次胜利而欢呼。李宗伟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他们也逐渐夸起了李宗伟,父亲说李宗伟的技术越来越好了,母亲说他其实也很棒。

  当我打开电影,才真正明白了母亲的电话。我们在失去的过程何尝不曾得到,只因得失心太重,一味沉浸在自己的不可得之中却忽略了自己早已得到的最宝贵的东西。这才明白珍惜得到,接纳失去,得与失皆是生活,最重要的是享受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