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范文 >

对政治课的认识

www.16system.cn 2023-11-19
  认识是认知知识,即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思维活动。从广义上讲,认识包含人的所有认知活动,即为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语言的理解和产生等心理现象的统称。以下是好范文网分享的对政治课的认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对政治课的认识

  关键词:观念;方法;多样化

  现在高中政治思想课主要弊端在于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其带来的后果是政治思想课严重滞后于社会实际,严重滞后于学生实际。进入新的时期以来,教学改革跨入了一个崭新阶段。但由于我们对现代教育思想及方法的研究尚处于探索之中,目前高中政治课教学现状与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远不相称,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下面结合我个人的一些实践经验,谈谈对政治课教改的一些想法。

  一、政治课教学必须转变思想观念

  我们现在大力提倡教育现代化,而教育现代化具有多方面内涵,其中既包括教学设备,管理设备等物质条件的现代化,也包括教学思想和管理方法的现代化。

  对于高中政治课教学来讲,最迫切的,最具根本性意义的还在于实现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长期以来,由于政治课远离学生实际,使学生普遍失去了学习兴趣。从教学效果看也不尽如人意,往往出现政治课考试成绩与学生实际政治思想水平“两张皮”的现象,即人们通常所指的高分低能。比如一些学生平日政治课成绩优异,但参加集体活动时却总是躲躲闪闪,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和集体荣誉感;还有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之间常互相嫉妒,不团结,显示出他们身上缺乏团结互助精神和广阔的胸怀。诸如此类,就根本原因来说,都是因为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偏颇所致。一般来讲,现在许多学校的政治课教学只满足以下两个方面:让学生掌握一些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能对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巩固即可。

  我认为,高中政治课教学目标除以上内容外,还应该至少包含以下两个方面: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信念,转化成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学生养成符合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标准的良好行为习惯。总括起来就是,不但要让学生学知识,还要教会学生用知识,让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能用自己目光去发现,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所有的教育者都应当完成这个思想观念的转变,使政治课从知识型向实践型转化,唯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改革的成功,才能真正纠正目前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二、政治课必须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高中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满堂灌”。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四十五分钟,不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时间。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远不像现象上表现出来的那样简单,它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因此要改革教学方法,就必须彻底打破这种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首先,结合教科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增添了许多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事例,使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动形象事例相结合。这样学生不仅接受所学知识,而且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其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还特别重视学生这个主体,想方设法让他们活起来,动起来。比如,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谈自己生活,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当众提出来,然后发动同学们一起“会诊”,从课本中寻找“药方”。许多同学说想不到平日以为枯燥无味的政治课还真这么管用,能解决许多实际问题,能为人生指明正确的航向,一些同学还成了小哲学迷,立志将来要当个哲学家。同学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起来。

  第三,在教学中我注意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教学中我坚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的学生,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教学。

  对政治课的认识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思想政治新课改的认识。

  一、教材生活化

  1.教学目标:向多维目标转变

  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以知识为本位,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新课程贯彻了生活的理念,教学目标的设计从一维转向多维,不在单一注重知识和能力目标培养,还要求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培养。

  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课堂各种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索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关注社会发展,乐于学习,热爱生活的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格。

  2.教学内容:从“书本化”转向“生活化”

  新课程改革后的思想政治教科书给我的最大体会应是:从原来的“死的、浮的、静的、读的”变成了“活的、真的、动的、用的”。新教材更加联系生活,例子也更有价值。例如:《经济生活》的教材安排上,不再像以前教材那样,一开始就讲经济学的理论,而是从我们生活中的常见的消费现象入手,引起学生对经济的兴趣。尤其是讲到“价格变动的影响”这一章节时,新增加了“替代品”、“互补品”等概念,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虽然都是新内容,但是非常贴近生活,因而也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3.教学策略:创设生活情境,引导体验感悟

  创设问题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环节。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新教材给了教师许多创设问题情景的机会。(新教材中的探究活动,这是与以往教材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这样教师就能以幽默生动的语言、精彩的故事、丰富细腻的情感开展趣味性教学,使学生不但善学而且乐学。

  二、教师的能力要求

  思想政治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性,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处理好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坚持杜绝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新课程改革,使教材更加条理化,生活化。知识的容量也更大,更新。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也应该有所提高。

  1.注重资料积累,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新教材增加了许多新内容,这些新内容往往与生活非常近。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积累。应该建立“教学资料档案”,需要时从中提取,方便快捷。利用资料,逐步使教学做到有理、有据、有趣,使学生对政治课愿学、乐学。

  2.创新教学方法

  缺乏吸引力是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问题之一。如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动力不足,教师教育观点、教学方法陈旧,不少教师没在教学上下真功夫,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使政治课教学失去了吸引力。这一局面不扭转,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目标的实现都无从谈起,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点,在教学中应始终把增强吸引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上。为此,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探究教法,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才能更好地承担教书育人的重任,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达到新课标的教育教学目的。

  3.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

  与以往的旧的课程标准相比,高中的《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用具的选择”问题,要求教师“要恰当地使用电影、幻灯、照片、录音、录像及计算机等教具辅助教学”,为思想政治课教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出了方向性要求。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决定了它的教学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就必须学习一定的抽象理论知识,而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要使他们理解并能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并非易事。电化教学的使用,方便了教师的同时,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从而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如果政治课教师能运用多种手段、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那么对于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吸引力,提高教学质量,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和谐的师生关系

  1.善于激励,增强学生的积极性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以表扬激励为主,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学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友善的,它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信任的基础上的,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具体到教学过程中,应多给学生以激励和赞扬,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经过教育实践经验和心理学证实的正确的教育行为准则。为了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善于运用激励艺术。

  2.鼓励探索引导学生勇于实践

  对政治课的认识

  论文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有自己确定的学科地位。要充分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内在的统一性,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坚实学科基础: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要求,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品位。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学科定位

  一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教育部社政司明确提出,要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到学科的高度来进行建设。这个要求提出以后,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有力地推进和改善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促进了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改革,也从一个侧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立。但是有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定位的一些问题,例如究竟什么是学科和学科建设,为什么要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到学科的高度来进行建设,如何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到学科的高度来进行建设,等等,至今仍需要进~步探讨和解决。

  之所以如此,一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上缺乏学科建设意识,未能从学科建设的视界去思考和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二是存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片面认识,一些人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反映的是国家意志、是政治,而不是科学,不是学术,因而谈不上,或者没有必要谈学科地位和学科建设问题。这种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性和政治性对立起来的看法显然是不正确的。

  应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地位是确定的。

  所谓学科,按词意解释,就是按照学问的性质划分的门类(或作出的学术分类),也指教学科目。学科意识就是有意识地把学科作为教育教学的基础和依托,并按照学术分类研究学问。这自然要求重视一门学科的科学性,注意研究它的科学内涵,它的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它本身的发展历程、业务范围,它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达到从研究对象上、构成内容、基本范畴或原理的排序上考察、把握它的科学体系。学科建设,就是把一门学科作为科学来建设,使它于社会实践和科学最新发展水平之上。使其研究对象具有客观性和明确性,研究内容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基本概念和原理的顺序安排具有规范性和严谨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地位,可以从逻辑上和历史上两方面进行论证。从逻辑_卜说,既然学科是教育教学的基础和依托,教育教学是通过学科来进行的,学科建设就是把一门学科(或教学科目)作为科学来建设,使其立于社会实践和科研的最新发展水平上。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是我围哲学社会科学的最根本的理论基础。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地位就是显而易见的。这还不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关系国家的强盛、民族的繁荣、社会的进步,这应该在学科建设方面得到反映。从历史说,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科学,重视学科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优良传统。马克思思格斯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他们为无产阶级锻造理论武器其内在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无产阶级实现改变旧世界创立新世界这一特殊的实践任务,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恩格斯曾经说:“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这就是要求进行科学社会主义的学科建设。他们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各门学科,对这些学科及相互关系进行了科学研究和科学论证。在19世纪40年代中期,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继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唯物史观作了科学论证,使其由一种假设变成科学。按照马克思恩格斯之间的自然分工,主要由马克思在19世纪50、60年代创立了政治经济学的科学体系,主要由恩格斯在l9世纪70年代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体系。又在马克思的赞同和支持下,由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以一本科学专著的形式完整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及其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加之《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中,对马克思主义作了多方面的展开,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伦理观、宗教观、文艺观、军事观等。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又对东方社会的历史和发展道路,对古代社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斗争策略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论证、补充和阐述,继续深化和完善了他们建构起来的理论大厦。马克思主义创立以后,仅40多年的传播和发展,就“在世界的一切文明语言中都找到了拥护者。”这是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重视学科建设,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密切相关的。马克思早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过:“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抓住事物根本的理论,应该是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科学理论。同样,列宁也很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建设,他在l9世纪末20世纪初,捍卫、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飞跃,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列宁主义阶段这自然是以他及其领导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新的实践和新的经验为基础的,但是与他回应新世纪实践的呼唤,密切结合时代的特点、密切结合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东方的落后的资本主义俄国的国情所做的巨大的科学研究和理论创造是分不开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时期始,就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的优良传统,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如李大钊1919年在当时代表先进思潮的《新青年》第6卷第5号上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在系统介绍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及其研究方法时,十分注重其学科性。李大钊强调,唯物史观立论的目标,旨在把握历史发展的真实基础,正是因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的经济活动这一历史发展的基础,才建起了科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李大钊论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大科学价值,他指出,有了唯物史观的研究方法,历史学才有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研究历史,使历史学成为科学;像自然科学那样研究社会.使社会科学成为科学;像自然科学那样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使社会主义理论成为科学。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如陈独秀、毛泽东、李达、瞿秋白等都十分强调唯物史观的科学性。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探索中,到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在一系列文章中,深刻阐明了坚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重要性,初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我们党在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多个文件中,科学地概括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们党适应新时期的时代要求,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两大理论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又有许多发展和创新。在一定意义上说,今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学科建设,是以更为自觉的学科理念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学科建设的继承和发展。

  事实上,近几十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多方面改革和建设就是学科建设,只是未使用学科建设这个专门术语而己。这些年来的学科建设概括起来大体包括三个主要方面:一是课程体系的改革。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至现在,我们进行了几轮改革。如国家教委1985年确定的“大原理”改革,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规定为我国高等学校本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并且明确指出,这门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整体性,即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继后又实行“98”方案的课程改革,其课程体系包含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阐明;第二个层次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发展的科学,它最突出地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反映在“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两门课上;第三个层次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认识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认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加强自我思想道德修养等。再后又实行了“05”方案的课程改革。“05”方案继承了“98”方案的长处,从理论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上,对课程设置作了重大调整,突出了通过理论、现实和历史这三者的结合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的演变,是人们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的认识在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方面的反映。这些改革保证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能适应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的要求,反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支撑体系建设,其中最根本的是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和各省市都采取了多种措施,如教师的短期培训、进修、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等;三是建立了强有力的学科支撑体系。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关怀下,在我国己建立起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辖的五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和间接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中的课程设置相对应。从而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支撑体系更加坚实。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是从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考虑的,它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建设道路的鲜明体现,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要求,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指导地位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的必然,是回应和迎接国际范围马克思主义研究热潮兴起的要求。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地位,既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归结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归结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学位授权点。然而绝不能因此就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中的地位。这种地位不是说它等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地位,也不是说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更不是说,它的某一门课,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就等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个级学科;而是说,它的内容、功能、建设要求是渗透在马克思丰义理论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之中的,缺少了它,马克思丰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辖二级学科的科学内容、社会功能、理论特点就是不完整的,因此,在考虑设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时,一定要充分考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问题,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在熏要位置上。目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中,要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排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制单位和教师;二是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文化知识专业课,借“科学化”的口号把它中性化。此外,少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为学科建设是专家的事,与己无关,把学科建设神秘化,这也是不当的。

  三

  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地位,旨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真正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到学科高度,作为一门科学来建设。这样提问题,笔者认为完全不至于造成某种错误,即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我们党的理论教育方针历来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的科学性与政治性是高度统一的,这是因为它的教学内容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其科学性与革命性是高度统一的。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而且我们之所以把是否坚持马克思丰义提到政治的高度,其前提就是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这正像邓小平所讲的:“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冈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到学科的高度来进行建设。首先,要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密不可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实践中提出来的,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得到确认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几个二级学科的设立,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是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课程设置直接相关联或对应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的申报和建设等工作,也大多是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为基础进行的。这里讲的道理和前面我们讲过的道理,已经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