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www.16system.cn 2022-10-08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下面是好范文网为大家整理的羚羊木雕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选择。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关键,从故事情节中分析人物形象。

  2.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浓浓亲情,珍视真诚无私的友情。

  3.透过家庭矛盾冲突的生活表象、深刻领会文中蕴涵的待人处世的道理,尊重他人的情感和人格,能以坦诚的心理与父母沟通。

  教学过程:

  1、导入:同学们,拥有友情是幸福美好的,而浓郁的亲情则更是令人醉心的生活财富,可是现实中偶或的分歧、冲突,使得纯真、美好的友情承受无助、无奈的伤害时,我们该怎样去面对,又会思考些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因羚羊木雕而引发的故事,去感受故事中“我”的无奈伤心甚至眼泪。

  2、订正字词:

  3、分角色朗读课文:我,爸爸妈妈奶奶,万芳,万芳的妈妈,旁白。

  要求:落落大方、语气连贯、语调符合人物性格。表演后请大家评议。

  4、分析课文:文中写了一只什么样的木雕?围绕它发生了什么事?涉及到哪些人物?

  明确情节:“查问木雕”(妈妈、爸爸和我)──插叙“赠送木雕”(我和万芳)──“强迫取回木雕”(我、奶奶、爸爸、妈妈)──“取回木雕”(万芳和我)

  第一部分(1-16段):“查问木雕”,写爸爸妈妈为了一件羚羊木雕而伤害了“我”的心。

  第二部分(17-23段):“赠送木雕”,写“我”和万芳的真挚友谊。

  第三部分(24-25段):“强迫取回木雕”,用奶奶反衬爸妈,暗寓对父母的批评。

  第四部分(26段-结尾):“取回木雕”,写“我”讨回羚羊木雕的过程和痛苦的心情。

  3、品味、揣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1.在文中圈点勾画出语言描写的句子。

  第一组:刻画妈妈的

  (1)“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去掉加粗词“突然”,可以吗?)

  (2)“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句中的“紧紧”表现了什么?)

  (3)“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不用“坚定”,句子的表达效果是否会发生变化?)

  (1)中用“突然”一词,一开头就渲染出紧张的气氛,见出妈妈的惊慌,“我”的惊吓。(2)句中“紧紧”表现妈妈追查的神态。(3)句用“坚定”表示出妈妈说话的语气和固执生硬的态度。

  第二组:写“我”的

  (1)这会儿,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怦怦”一词用在句中有什么作用?)

  (2)妈妈好像看出我在撒谎。因为我站在那儿一动不动,低着头不敢看她。(加粗词有什么作用?)

  (3)“没有卖……我送人了。”我觉得自己的声音有些发抖。

  (4)“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1)中“怦怦”是拟声词,形容心跳。被逼无奈,“我”受到的惊吓的心理、动作、语言在各句中都描写得栩栩如生,显示出“我”的真诚无私。

  2.思考:通过写妈妈的逼迫、追查,表现了她的态度,显示了文中的“我”的妈妈是怎样一个形象?(提示:外在的形象是指人物的神情面貌,内在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

  点拨:妈妈神情面貌——咄咄逼人。再三强调羚羊木雕的贵重,其实这是用这个砝码去衡量孩子的情感在大人心目中的分量。在父母心目中,孩子的情感并无分量。性格特征——只知羚羊贵重,不知友情珍贵,即重财轻义。

  3.从爸爸“静静地点燃一支烟”“慢慢地对我说”“爸爸的声音一直很平静”以及谈话内容看他的态度是否与妈妈相同,可以看出爸爸不同于妈妈的个性是什么?

  明确:“静静地”写点烟的姿态,“慢慢地”表示说话的速度,和“很平静”的声音配合起来看其态度实质是相同的;至于个性却有所不同:妈妈严厉,爸爸冷酷。

  4.奶奶很简省的一句“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奶奶的话是对“我”父母逼迫要回木雕粗暴做法的批评。奶奶懂得尊重孩子的情感和友情,是明事理的,但力量有限,又左右为难。

  爸爸:婉转、持重沉稳。

  妈妈:态度生硬固执。(个性不同,态度相同,只看到物品价钱价值,不知友情更可贵。)

  奶奶:明白事理、同情理解却无能为力。

  “我”:重情、软弱。

  万芳:仗义、明理。

  6、课堂练习

  阅读课文后三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写月光冷冷的有什么作用?以冷冷的月光烘托心情的哀伤。

  2.写万芳的出现有什么作用?万芳的突然出现暗示了她的心理变化,是对“我”反悔的原谅。

  3.“我”为什么“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流泪既是为被逼反悔的伤感,又是因友情的感动。

  4.文中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有哪些?

  “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用心理描写揭示了大人的狭隘,重财轻义对孩子心理的严重伤害。

  5.“可是,这能全怪我吗?”的含义是什么?

  表示孩子对父母做法的严肃质问。“我”的不服是出于真诚无私的友爱。“我”屈从了父母,应该“怪”我,但是,“我”是迫不得已的,主要怪父母,怪他们不懂得孩子的感情和人格,对孩子采取了简单生硬的态度。

  7、课文内容研讨

  讨论下列问题,要提炼观点作出有理有据的分析。

  1.你是怎样认识围绕羚羊木雕发生的这场矛盾的?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妥当?

  1.鼓励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如万芳妈妈说“你怎么能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呢”,据此可以设想,“我”的妈妈如果委婉地跟万芳妈妈说这件事,劝万芳妈妈不要责怪万芳,好好跟万芳说,万芳就会把羚羊木雕还给“我”,这样既可以保护孩子的感情,又可以让孩子更懂事。

  2.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不愉快事情的发生?

  2.要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包括大人在内有事要同人商量,尽可能地考虑周全,消除隐患。假如当初父母讲明白木雕的贵重,叮嘱女儿好好保管,女儿就不会轻易送人,再则女儿事先征求父母的意见,也就可以避免做出幼稚的行为。

  3.本文叙述的是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表现了两代人,甚至三代人行为处事的观念冲突,反映的是一个复杂的思想、感情和教育的问题,但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或许文章的主旨各不相同,根据你的理解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

  3.示例一:赞美少年朋友真诚无私的友谊,告诫父母理解儿女,尊重他们的友谊和人格。

  示例二:批评大人们重财轻义的思想,告诫父母要尊重儿女的感情。

  示例三:家庭成员之间,包括人与人之间,更需要彼此的理解、尊重和情感交流。

  总结):围绕“赠送”和“索回”那只羚羊木雕,发生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两组矛盾。其中,家庭矛盾居于突出位置,两个孩子之间的矛盾是由家庭矛盾引发的。家庭矛盾广泛存在。虽然表现形式各有不同,但深究其原因,有许多家庭的矛盾冲突,都是由于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缺乏经常的思想沟通,缺少必要的理解和谅解所造成的。

  如果从矛盾的引起来看,孩子自作主张把爸爸送给她的羚羊木雕转送给好友万芳是起因,一般来说,对长辈送给自己的纪念品,无论其价值的高低,都应当珍惜,因为这种纪念品凝聚着一种不一般的感情。之所以孩子送羚羊木雕给万芳,在其思想深处是把赠送物质当作建立友谊的基础了。

  对于孩子的问题,需要进行必要的疏导,帮助她们端正认识。

  然而,父母也有不足之处。他们注重羚羊木雕的物质价值,却忽略了对子女的感情伤害。

  况且,羚羊木雕的“贵重”,孩子先前并未意识到。另外,当孩子因为不谙世事而出现过失时,父母没有仔细了解孩子的思想,没有帮助孩子澄清模糊认识,仅仅是责怪,而且逼着孩子做不愿意做的事,这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也导致了全家的不愉快。

  《羚羊木雕》通过写这场风波,其深层含义在于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即使在家庭内部的成员之间,及时沟通思想、交换看法、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是十分必要的。

  7、课堂辩论:就这场家庭矛盾冲突的是非展开辩论,根据学生意向,分甲、乙、丙三个组,分别代表父母、“我”、万芳,选定主持人。

  要求:①各组用5分钟准备辩论材料,如观点立论、论辩思路。②论辩中根据自己所代表的人物身份,掌握说话的分寸。③辩论20分钟,评议5分钟,评论先由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9、课堂小结:一件围绕羚羊木雕而引发的平凡的家庭小事,却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方面是少年世界的友爱、友情;另一方面是成人世界既有对子女的疼爱深情,又有因对事件的不当处理对孩子人格和友情的伤害。生活中的一朵浪花提出一个如何尊重孩子情感的社会大问题。现实中,让我们多一份思考,多一份理解,就多一份温馨。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羚羊木雕》。

  ② 学习并运用朗读的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感知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① 预习课文,查工具书识字写字。

  ② 朗读课文,读好自己喜欢的角色。

  ③ 在生活中,你可能也遇到过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你是怎样处理的?准备好说给大家听听。

  教师

  ① 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课前给予朗读指导。(也可以用小品的形式表演)

  ② 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羚羊木雕》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这种矛盾说到底还是一个“代沟”问题。由于时代的变迁,知识背景的不同,两代人在对待人生、理想、亲情、友情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必然会有种种差异,也必然表现在许多家庭里。

  教学设计

  导入

  刚刚升人中学的你,在悄悄地长大,对许多事情有了自己的主见。对学习,对友情,你可能与父母有不同的看法,它也许让你无奈、伤心,甚至落泪。这节课学习的《羚羊木雕》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出示学习目标

  (大屏幕投影出示)

  [教学目标]

  ①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② 学习并运用朗读的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学生齐读或教师提示)

  [检查预习](读、写)

  整体感知

  大屏幕投影问题:

  围绕羚羊木雕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羚羊木雕》(方案A)》。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概括,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场矛盾冲突中,究竟谁是谁非?要谈出自己的看法,还要再读课文研讨。

  美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与朗读是相辅相成的,朗读有助于体会,体会越深刻,朗读就越有感情。)

  分角色朗读,请分配到角色的同学到前面来,可以边读边表演。其他同学当评委。

  大屏幕投影评价标准:

  重音 语气 语速

  [教师导学]

  学生评价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语气评。看是否读出人物的性格以及对此事的态度。(其他人物也可用此方法)

  妈妈的神态:紧紧地盯着 孩了的神态:低着头不敢看

  十分严厉 一动不动

  语气{咄咄咄逼人 语气{声音有些发抖

  坚定 哭着喊了起来

  [教师小结]

  妈妈的神态、语气表现她固执、生硬的态度,爸爸的声音虽然很平静,但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态度与妈妈实质相同。“我”被逼无奈、委屈、痛苦的心理与父母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面是“逼”,一面是“无奈”,两个方面展示在同学们的面前,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探究(自主合作)

  大屏幕投影问题:

  ① 女儿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妥当?

  ② 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怎样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③ 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全班交流。如果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摆事实讲道理,把握好自己的观点。不论观点怎样,教师都要给予鼓励。

  (过渡)生活中,同学们也可能碰到过这一类的事情,你是怎样处理的?把你的好办法与大家交流一下。

  反思

  学生把课前准备的材料在小组里交流,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要求既展开求异思维,又是合作学习。

  小结

  《羚羊木雕》展示了两种内心世界:“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心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来,由此而起冲突。应该说,父母是有欠缺的,“我”也是有欠缺的。彼此都做得周到一点,就不至于发生这样不愉快的事情了。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一方面,要学会思考,有主见;但另一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为是,自作主张是不对的。推而广之,遇事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许多矛盾。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2、能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培养沟通的技巧。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教学难点:能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培养沟通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事情的经过。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张之路的《羚羊木雕》,继续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这一家庭矛盾中,各人的性格特征从说话的语气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那么,妈妈的话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来读?分别试读妈妈、爸爸、“我”、“万芳”的话。?

  评议朗读情况。

  分角色朗读课文?(投影)

  在这场矛盾冲突中,究竟谁是谁非,请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分组辩论,.总结。

  这场家庭矛盾的发生,归根到底就是各人的价值观不同,那么,父母看重的是什么?文中的“我”看重的又是什么?(学生板书)

  讨论:女儿既然已经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事情怎样处理才更妥当?

  投影问题,学生分组讨论。

  九 .总结,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