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情况的报告
www.16system.cn2020年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情况的报告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这意味着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反复研读会议公报和规划《建议》,展望未来,深受鼓舞,感到有“六个新”具有系统的、内在的、紧密的逻辑关系,共同构成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壮阔蓝图。
一是新发展成就奠定了新征程的坚实基础。全会高度评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认为“十三五”时期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这些成就谱写在中国大地上,是党和人民艰辛奋斗的成果,激励我们继续前行。
二是新发展阶段揭示了我国所处的时代方位。新发展阶段的提出,表明我国即将胜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任务,进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进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期,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
三是新发展理念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方向引领。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新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回应社会关切,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这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发展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的重要法宝。要加快形成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机制和环境,努力办好自己的事情。
四是新发展目标描绘的宏伟蓝图催人奋进。在规划《建议》中提出了两个未来的发展目标,一个是“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六个新”的近期目标,还有一个就是到2035年“九个方面”的远景目标。近期目标充分考虑了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潜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是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基础。远景目标规划了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壮丽景象,一连串重要的、肯定性的新提法,彰显了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五是新发展变化给开创新局提供历史机遇。全会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尽管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但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我们要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六是新发展格局为构建双循环明确战略重点。全会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这是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主动作为,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全局部署,是发挥比较优势重塑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是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持续奋斗构建的战略棋局,它构成了“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和突出特色,为展望2035年更长远的发展提供方向性引领。
2020年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情况的报告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规划《建议》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规划目标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新的征程需要我们以新的精神状态去奋斗、去拼搏。
宏伟目标凝心聚力。五中全会公报一经发布,让人耳目一新,为之振奋。从1953年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到2020年提出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建议,一以贯之的主题,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八大作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40多年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新中国成立70多年创造的两大奇迹、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就是十三个五年规划(计划)的现实写照,是党的初心使命的生动实践。特别是今年,在世界各国因新冠肺炎疫情出现经济下滑时,我国一枝独秀,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在其他国家还在为疫情和重启经济而担忧、徘徊时,我国已经绘就今后5年乃至15年的发展蓝图,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强大领导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必将进一步汇聚14亿多人的磅礴力量,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始终。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这是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目标最重要的保证。百年风雨历程,百年丰功伟业,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艰难险阻,我们党都能科学研判时与势,辩证把握危与机,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党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的铮铮誓言,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是党的庄严承诺。我们党坚持在推动社会革命的同时进行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充分证明,有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有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航把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轮就能稳健前行。即使在前进道路上遇到惊涛骇浪,我们也无所畏惧,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定盘星,是我们战胜一切苦难和险阻的压舱石,是我们一往无前的指路明灯,是我们14亿多人凝心聚力的主心骨。
实干苦干奋发有为。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征程更要有新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对党员干部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发愤努力,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持续下功夫,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上下苦功夫,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加强党性锻炼,提高工作本领,坚定不移地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位。
2020年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情况的报告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具有伟大历史意义,标志着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也必将对世界和人类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十三五”期间我国取得的成就奠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坚实基础。这五年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发展理念落实的五年,百万亿生产总值的含金量不同以往。这种发展是全面的,也是足色的。五年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前所未有,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而且我们对世界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14亿多人口大国的“中国之治”,给世界带来的是和平和安定。邓小平曾经多次讲过,我们实现全面小康,对世界就是较大的贡献。“我们是坚持社会主义的。坚持社会主义,是中国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十亿人的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十亿人的中国坚持和平政策,做到这两条,我们的路就走对了,就可能对人类有比较大的贡献。”所以“风景这边独好”是大势所趋,也是民心所向;是对人类的贡献,也是保障世界和平的力量。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世界和历史意义。“现代化”一词,在我国最早始见于上世纪20年代,30年代学术界有一场中国现代化的大讨论。1933年7月《申报月刊》为创刊周年发特大号,刊出“中国现代化问题号”特辑。近百年来中国仁人志士为探索现代化之路有过各种方案,走过不同的路,不是夭折就是失败。只有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实际相结合,领导人民历经艰难险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更是人民幸福之路。全会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蓝图,其中有诸多的“第一次”,这是自信的底气,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意蕴和伟大力量,在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历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这一社会主义中国高奏的凯歌,必将以开创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新纪元而永载史册。坚定地走好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我们要扎扎实实干自己的事,但谁要干涉或吓唬我们,都会落空”。正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中国人民不惹事也不怕事,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腿肚子不会抖,腰杆子不会弯,中华民族是吓不倒、压不垮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谁也动摇不了,已经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更是谁也打垮不了的。
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大路上一定要奋发有为。走在这样的大路上,我们是幸运的、自豪的,更是豪迈的。肩负起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而伟大的事业,党校人逐梦时代,一定大有作为。“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随着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步伐,必将迎来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高潮。要以坚定的自信和充分的思想准备迎接这一高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习近平总书记部署了任务,更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这应成为我们规划“十四五”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指针。百年前学术界讨论中国现代化问题时,面临古今中西的问题,今天依然存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3方面资源。一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三是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我们要增强自觉性、主动性,从我党、我国人民的实践出发,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逻辑”,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形成我们的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这将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革命性的重塑和再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国之路,由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发展历程的写照,也是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之道、之理,更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气质所在、优势所在。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不仅是交流之窗口,更是我们对世界和人类精神宝库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