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范文 >

习近平讲话心得体会

www.16system.cn 2021-10-03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以下是好范文网分享的习近平讲话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习近平讲话心得体会

  甘肃省政府党组书记、省长任振鹤昨天上午主持召开省政府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研讨交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和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心得体会。

  省政府领导班子成员程晓波、刘长根作交流发言,其他班子成员作书面发言。

  任振鹤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贯通历史与现实、结合理论与实践,深入系统阐述了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强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领导,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为我们奋进新征程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任振鹤强调,政府系统各级干部要深学细悟、反复研读、逐字消化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常学常新、常悟常进、常践常得,不断加深对国家发展历史方位、阶段特征、指导理论、战略任务的理解把握,切实做到学懂弄通做实、筑牢思想根基,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有力传播者、忠诚实践者。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谋划工作、推动落实过程中始终把讲政治摆在第一位,干在实处、走在前面,科学把握形势变化,准确识别现象本质,清醒明辨是非对错,有效抵御风险挑战,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工作要求不折不扣落地落实。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对表对标自觉扛好工作责任,科学谋划、精准发力推动县域经济、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扎扎实实推进创新驱动、产业培育、基础建设、招商引资、民生保障等各项工作,落实重大事项、重点工作联系挂钩制度,加强对分管领域工作的分析研判、统筹调度、推动落实,切实以“铁肩膀”担好硬任务、推动快发展。要进一步增强学习新理论新知识的紧迫感,紧盯形势任务、主责主业和短板弱项,建立学习制度、创新学习方法,自觉补课充电,加快知识更新,不断丰富“工具箱”、练好“组合拳”,努力成为各自领域的行家里手,共同创造各项工作新的业绩。

  习近平讲话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既对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实践具有战略指导意义,也对深化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集中论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问题。总目标规定改革方向,统领改革全局,提供协同推进各领域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地总结了古今中外社会变革、政权稳定和制度建设的规律,站在社会主义国家长治久安的历史高度,论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完整目标,阐明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两者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以及这一关系展开过程中必须始终准确把握的一系列重要原则,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的纲领性文献。

  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关键,是坚持“三个自信”,解决好制度模式选择和价值体系建设问题,走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中国的发展道路上,高扬着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经历了长期曲折艰辛探索,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过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成功发展道路,形成了一套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成功制度体系。这是方向,也是政治定力和改革创新的体现。

  社会制度是特定价值观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在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多样、西方思潮和价值观念的传播影响不断增强的现实情况下,要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坚守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努力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努力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构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敢于担当意识,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弘扬敢于担当精神。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开班式上又强调,让改革落地,需要有勇气、有胆识、有担当。强调做好承受改革压力和改革代价的思想准备,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肩负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党。敢于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今天,“两个一百年”目标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同样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历史使命感和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歪风邪气敢于斗争,不揽功诿过,具有浩然正气和无私情怀。这是总书记对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提出的重要要求。

  习近平讲话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引用了大量名言警句和历史典故,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增强了文稿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讲故事的思想方法,可以从三个时间维度领悟文化智慧、获取文化力量、增强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讲故事的思想方法,让我们深刻领悟中华文明五千年优秀文化的智慧

  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积累了大量成语、典故,其中凝结着无穷的思想智慧,蕴涵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基石。社会主义运动启蒙至今已有500年,在很多国家陷入低谷,在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功。出现这种强烈反差的一个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与中华文化的结合点,用先进文化激发了传统文化的创造力。比如,辩证唯物主义与中国古代的《易经》《道德经》阐释的事物演变、相互转化的朴素思想有着相通之处,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将二者结合起来,创作了《实践论》《矛盾论》等经典名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之在中国大地上焕发了强大的生命力。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用典、讲故事,用文化的方式讲哲学的道理,用哲学的思维讲文化的内涵,用成语典故中的道理展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施政逻辑;用历史故事中的启示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文化典故和历史故事的方法,用马克思主义系统的、完整的哲学链条,串起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珍珠,既有对哲学思想的阐释,又有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展示了思想家的深邃,显示了政治家的格局。这种形式和方法,使我们抬头能仰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星空,俯首能亲近中华文化的大地。

  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讲故事,要学习蕴涵其中的修心之道。中国共产党除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要求党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外,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中华文化倡导的修心,追求的一大境界就是无我,有良知、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都是先修心“独善其身”,再寻求“兼济天下”。习近平总书记引用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等诗句,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为民的情怀。作为一名党员干部,随时都要有为民的内心修炼。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是何等的境界!每名党员干部都应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讲故事,要学习蕴涵其中的立德之本。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立德,选拔干部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为原则。“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中华文化推崇立德,用“礼义廉耻”的道德标准作为社会的价值取向。严格来说,受那时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古人的修德是相对的、立德是狭义的,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古代,为官一任,能做些修桥铺路、为民申冤的事,已经是德之大者。今天,中国共产党“立德”的根基在于全体人民,“修德”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也能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做更多的事。我们既要学习古人立德,又要超越古人之德,站稳人民立场去学,满怀人民感情去学,用科学的理论品读传世经典,从优秀文化中受到启迪。

  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讲故事,要学习蕴涵其中的齐家之法。在中华文化中,“家国天下”的情怀深入读书人的骨髓。代代传承的好家庭、好家族,一定有好的家教、好的家风、好的家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礼记·大学》中的“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要求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家风正家人平安,家风不正祸患必生。陷入腐败的领导干部,家风大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只有把家庭塑造成正派、温暖的港湾,远航才能平安。

  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讲故事,要学习蕴涵其中的治国之策。中华文化倡导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等理念,蕴涵着大量治国之道。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引用这些名言警句。比如,他引用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就是《管子·牧民》阐述的治国道理。管子的“无私、审时、察用、备官”选人治国思想,时至今日仍有很大的借鉴价值:一是无私才能有为。想自己的事少了,为人民做的事就多了。私欲膨胀的人,不可能为国家作多大的贡献。二是审时才能决断。古代说审时原指不耽误季节,今天讲审时指的是不要错过发展机遇、不要辜负时代重托。三是察用才能务实。善于察用的人,才会重视调查研究,才会用心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既要遵循“道”,又要懂得“术”。“道”是原理,“术”是方法。凡事七分“道”、三分“术”,做正确的事,用正确的方法做事。四是备官才能选贤任能。着意选用正直能干的人,导向好了,工作局面自然就打开了。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讲故事的思想方法,让我们充分获取百年来文化运动的力量

  五四运动以来的一百年,是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一百年,也是中华文化凤凰涅槃的一百年。百年来风云激荡,从历史的视野看,是一场中华文化的重生运动。在这百年间,道路的选择、理论的选择、制度的选择,最终得出的是马克思主义与本土文化碰撞之后的正确选择。五四运动的思想启蒙,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当时,全国产生了几百个党派,出现了数不清的文化流派。大浪淘沙,只有中国共产党站在了历史的潮头。历史不好假设。如果有人认为还有别的选择,让他穿越回去,重新奋斗一番,我相信还会是今天的结果。究其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选择的道路、理论、制度,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与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高度契合。

  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陈望道潜心翻译《共产党宣言》时蘸着墨汁吃粽子而浑然不觉的故事。陈望道最早把《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中文,让黑暗中的中国看到了真理的光芒,并在之后成为先进知识分子救国救民的航标。经过五四运动洗礼,越来越多中国先进分子集合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探求救国的道路和复兴的智慧。大家在革命斗争中形成了共识: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有出路和希望。

  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优秀的革命文化。从建党初期的红船精神到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从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精神到解放战争时期的西柏坡精神,革命文化引领了革命道路。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嘉兴、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等地调研,讲述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的故事。正是这些革命文化孕育的革命精神,让中国共产党在一次次艰难困苦中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正确方向,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这些革命文化是党具有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也是党成长、壮大的“根”和“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再到改革开放,这七十年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功指引了中国航向。在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近十四亿人口的大国,推进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教科书,也没有天生的救世主。真正管用的,只能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而创造的科学理论、而发展的先进文化,这正是党和国家迅速发展、兴旺发达的秘诀。

  从“五四”以来这一百年历程来看,我们学习体会习近平总书记的用典、讲故事,不能拘泥于具体的成语、警句和故事,而要更加注意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历史节点的重要讲话和经典文章,用心体会这些宏大叙事和讲述的大背景、大道理。不能见小不见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抗战胜利70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等重要历史节点发表的重要讲话,每一篇讲话都在讲述一个大故事,每个大故事之中都蕴涵着无数的思想智慧和文化力量。这些智慧和力量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成功的一大秘诀是始终与大道同行。这个大道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历经近百年探索而来的安邦治国之道。与大道同行,我们就与人民站在了一起;与大道同行,我们就与真理站在了一起;与大道同行,我们就会拥有无穷的力量。我们学习历史、学习现实,要看大方向、要学大智慧、要懂大原理,从而获取取之不竭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讲故事的思想方法,让我们更加坚定新时代伟大复兴的文化自信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经常引用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向国人讲述道理、向世界讲述中国,让我们反复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加坚定伟大复兴的文化自信。

  我国古代公羊学派的“三世说”,把时代分为衰乱、升平、太平三世,升平对应小康社会,太平对应大同社会。康有为根据这个观点,把世界分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阶段,提出社会进步要分两步走,第一步先从据乱世进入生平世,即小康之世;第二步再由升平世进入太平世,即大同之世。而实现第一步,过上小康生活,已是老百姓千百年的奢望。邓小平提出要让人民过上小康生活的构想,与古往今来的老百姓追求是一脉相承的。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提出并致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是与时俱进发展中华文化的重要体现和复兴中华文明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告诉世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在这段话中,直接引用了“大同”的概念。应该说,我国古人追求的大同社会,与中国共产党要最终实现的共产主义社会,在造福于民的方向上是一致的。当然,两者在内涵上、程度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习近平总书记用“大同”的概念表述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很好地借用了古人的智慧,让人易懂好记。

  能让人民过上相对富裕生活的,都是经济上的发达国家。到2020年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尚未进入发达国家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自加压力的工作目标。这与发达国家相比,挑战更大,难度更大,意义也更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脱贫攻坚盯得最牢、抓得最紧,多次发表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讲话,多次向世界讲述消除贫困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了什么?为了实现中国人民古往今来的梦想。能不能实现呢?一定能够实现,最根本的是因为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有办法、有能力采取中央大幅度提高转移支付、五级书记抓扶贫、省区市对口帮扶、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措施,动员全党全社会的力量推进脱贫攻坚,在总体发展水平仍然不高的情况下配置好社会资源,提前消除绝对贫困,提前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从实施结果看,脱贫攻坚目标完全可以如期完成,千百年老百姓的小康梦想可望实现,这将极大地提升全国人民的“四个自信”。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重要的是文化复兴,尤其是民族自信的重塑。文化复兴和民族自信,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需要整个民族的文化觉醒。而要做到这一点,每个人都应深刻认识“小我”与“大我”的关系,把个人“小我”融入到人民的“大我”之中,明辨是非、分清主次,自强自信、勇于担当,团结起来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挖掘丝绸之路的历史传统,推介“一带一路”的现代故事,让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让世界共享中国发展智慧。从战略上看,这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视野和用中华文化的智慧描绘人类的未来、推动世界的发展,宣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展现中华民族的自信心。

  归结起来,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讲故事,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中找到智慧、力量和自信的源泉,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始终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创造更多新时代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