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范文 >

参观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心得体会

www.16system.cn 2021-10-03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以下是好范文网分享的参观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参观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心得体会

  平津战役纪念馆是一座全面展现平津战役伟大胜利的专题纪念馆。1997年7月23日正式建成开馆。自建馆以来,共接待国内外各界观众近1800万人次,53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莅临纪念馆视察指导。几乎每天都会有各类团体来到这里进行党日活动,在讲解员的详细讲解下,这里成为天津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场所,帮助人们了解那段历史,感悟革命先烈为天津解放所作出的牺牲。

  聂荣臻元帅最后一次题字

  平津战役纪念馆坐落于天津市红桥区子牙河畔,占地面积4.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来到纪念馆主建筑面前,冗长的台阶上刻着三个鲜红的大字──“民族魂”,抬眼望去,便是由聂荣臻元帅亲笔题写的“平津战役纪念馆”。

  据悉,当年聂荣臻元帅受邀题写馆名时已经91岁高龄了,他先用毛笔写了一遍,但因体弱无力,字写得不是很好,边写边说,“我的右眼看不到了,手也不听使唤,写得不成样子,今后题不成字了。”这也成了聂荣臻元帅平生最后一次题字。第二天,聂帅经过反复思量,仍然觉得题字不够满意,便请工作人员把1987年他为《平津战役》一书题写书名的复印件找出来,在上面用碳素笔写了纪念馆三字,作为馆名用。

  步入主展馆,记者观察到,当日来到馆内参观的人不少。许多人在游览完整个展厅后,都会在党旗面前驻足,庄重地举起右手,对着党旗宣誓,用这一神圣的仪式给此次的游览画下圆满的句号。

  很多珍贵展品来自无私捐赠

  平津战役纪念馆宣教部副主任唐凤红向记者介绍,平津战役纪念馆主展馆内详细介绍了平津战役的整个过程,并展出了许多珍贵文物。例如聂荣臻元帅在平津战役中使用过的勃朗宁手枪,这只手枪被聂帅一直携带在身边,用以自卫防身,见证了聂荣臻元帅的峥嵘岁月。

  在这些珍贵藏品中,刘后同在北平和平解放期间的日记──《北京古城和平战略》让记者印象最为深刻,唐凤红为记者讲述了这件展品背后的故事。刘后同是国民党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的老师、同乡、密友,自1948年10月30日至1949年1月22日,刘后同在傅作义身边陪伴了85天。在此期间,他每天都将发生的主要事件记录下来。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把北平和谈这段历史真实地传给后人,刘后同将85天日记整理成册,命名为《北京古城和平纪略》。

  《纪略》主要记载了刘后同参与北平和平解放的重要事件,真实记录了傅作义的思想波动以及刘后同为促成和平的不懈努力,以致操劳过度致使右眼失明。在刘后同写的《纪略》日记中就有这样一段记载,“早八时,客来始起床,而右目暮然,竟失明矣。经询医生,则云小血管受到剧烈刺激破矣。无法治,惟善静养。余辛亥受弹伤,而甘肃独立成……今少一目,使北平果得和平,无恙,有何可惜。”刘后同也因此被世人誉为“和平老人”,1997年,刘后同之子刘开敏将《纪略》捐赠给平津战役纪念馆。

  据唐凤红介绍,平津战役纪念馆中有很多展品都是当年参与过平津战役的将帅或他们的亲属赠予纪念馆的,其中还不乏多件国家一级文物。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私奉献,才让这些珍贵展品得以面向世人,也更直观地再现了平津战役胜利背后的曲折和艰辛。

  英烈名录墙后有无数感人故事

  主展馆的最后一个展厅是“英烈业绩厅”,展厅的中央是一块高2.8米、长22米的红色大理石,它的两面刻满了为平津战役壮烈牺牲的烈士的姓名。平津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的7030名优秀指战员献出了宝贵生命。但是,由于战争的特殊性和条件的艰苦性,有许多战士牺牲时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成为无名英雄。

  平津战役纪念馆在每年的清明节和1月15日天津解放纪念日,都会举行大型的缅怀英烈活动,让烈士家属们来到英烈名录墙前祭奠亲人,寄托哀思。唐凤红还为记者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一次,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来到烈士墙前,在烈士张洪俊的名字前献上一束花环和一双布鞋。她用洁白的手帕,轻轻擦拭着烈士墙上张洪俊的名字,然后深深地鞠了三个躬。她是烈士张洪俊的妹妹张洪舫,当年哥哥因痛恨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毅然参加八路军,那一年他15岁,所在部队不久又被编入东北野战军第9纵队。

  张洪俊一走就是两年多,母亲每日都在盼望儿子的归来,好不容易等到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东北野战军浩浩荡荡入关,老母亲多方打听才得以见到儿子一面。母亲见到儿子,泪流满面,抚摸着儿子的脸说,“我的儿呀,长高了,长壮了,娘就放心了。”张洪俊笑着说:“娘有啥不放心的,部队对俺们可好了,就是想您和妹妹,本想请假回去看看你们,再一想,不如等打完天津,儿子立了大功再来见您。”最后,张洪俊自豪地说:“娘,俺入党了!”

  没想到,这一见竟是永别,两个月后,平津战役结束,接到了张洪俊的阵亡通知书。得到这个消息,全家人悲痛欲绝。母亲经常对张洪舫说:“你哥哥参军前就想要一双新布鞋,可直到他当兵走,也没穿上娘做的布鞋。”布鞋成了母亲心中一辈子的遗憾,这次,张洪舫带上布鞋来看哥哥,对着哥哥的名字说道:“哥,你想要的新布鞋,娘让我给你带来了。”

  像这样感人的事,在平津战役纪念馆内经常会发生。唐凤红说,每个在平津战役纪念馆的工作人员都有一个特殊的工作习惯,每当注意到有特殊来意的访客,他们都会留下来客的联系方式,询问他们的来意,还会定期前往一些老兵的家中去看望他们,在唐凤红眼中,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我们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记录这段历史,拜访平津战役的亲历者,听他们讲讲当年的故事,对于我们的讲解工作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并且我们还会邀请老兵们来做专题讲座,他们都非常愿意参加。让他们用亲身经历来给前来参观的人们普及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更加深入人心。”

  我们这样向孩子普及红色文化

  走出主展馆,记者来到平津战役纪念馆的大型室外国防教育园──军威园。这里陈列的是陆海空三军捐赠的16件大型兵器,其中62丙型护卫艇是海军捐献给地方的最大兵器,彰显了我国强大的军事实力。

  除了对展馆内部精心布置,平津战役纪念馆还经常举办多种红色文化特色活动,例如“少年军事体验营”,是专门为6—12岁的儿童设立的,孩子们可以体验一日军营生活,在一天的体验结束后,平津战役纪念馆还会为每个孩子颁发体验证书并举行阅兵式,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接受红色文化教育,成果显著。

  马上到暑假了,平津战役纪念馆还将举办“小小红色讲解员”活动,为期5—7天,培训孩子们讲解员礼仪,并让他们真正地参与到讲解平津战役纪念馆的活动中,在宣讲的同时了解红色文化,并感染带动身边的同学一起加入到宣讲队伍中,无形中起到了传播红色文化的作用。

  唐凤红说,平津战役纪念馆一直将向少年儿童普及红色文化教育作为宣传的重要工作,“我们曾经做过一个问卷调查,一百个孩子里几乎没有几个知道天津解放纪念日是哪一天的,这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的工作还没有做到位。这段历史离现在的孩子们相对较远,他们对于战争的了解还是停留在书本阶段,我们希望让他们能够亲身参与进来,通过游戏的形式了解红色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教育,这样记忆会更为深刻。”

  参观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心得体会

  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坐落在景色怡人的水上公园风景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同时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馆内藏品丰富,文物价值弥足珍贵。近年来,周邓纪念馆在布展和宣讲服务上下功夫,用多姿多彩的形式普及红色文化。

  特色展览让红色文化离我们更近

  记者采访当天,正值周邓纪念馆特色展览──“周恩来邓颖超的家风”开幕,前来参观的游客众多。此次展览自6月23日起,为期三个月,在周邓纪念馆主展厅三楼展出,主要展现的是周恩来总理高度重视家风,严格要求自己、配偶、亲属以及身边工作人员,在家风建设方面为广大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树立起了一座丰碑。

  周邓纪念馆宣教部副主任王乃嘉向记者介绍,此次展览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观众,“此次展览不仅是为党的生日献上一份贺礼,同时也是响应习近平主席自十八大以来,在党的干部清正廉洁问题上强调的家风建设问题。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是国的根本。相信此次展览能够给前来参观的人们带来一定的启发。”

  在周邓纪念馆讲解员马艳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此次展览。展览从周恩来总理生活作风的勤俭节约,对身边工作人员的严格要求及对家属的严中有爱等几大方面,全面地展现了周恩来总理对家风建设问题的重视程度。

  例如展览中展出了周恩来总理当年亲自制定的“周恩来邓颖超家规”,其中就着重提到生活要艰苦朴素,亲属不得宣扬与自己的特殊关系,不能搞特殊化等问题,体现了周恩来总理作为国家领导人严于律己,同时对身边人也严格要求的优良品质。

  这时,记者注意到展览中还展出了一张1955年11月西花厅房租水电费收费统计表,讲解员马艳指着这张统计表对记者说:“从这张统计表中就能看出总理当年的清正廉洁。”从统计表上能看到,周恩来总理每月都是按时交纳费用,从来不搞特殊化。而且,其中交纳费用最高的不是房租,却是电费,证明总理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但因此产生的费用,总理从来没让国家支付过,都是自己掏腰包。

  传播红色文化要“带进来”“走出去”当问及馆内是否有“镇馆之宝”时,马艳带记者来到了一个骨灰盒面前,这是周恩来和邓颖超共用的一个骨灰盒。周总理在生前曾说:“我死后不要占用国家的分毫土地,要将尸体火化,把骨灰洒在大地上,洒在河里能喂鱼,洒在田里能施肥,让我死后还能继续对国家作出贡献。”周恩来总理去世后就将他的四分之一骨灰洒在了天津。

  1982年6月17日,邓颖超也立下遗嘱,死后要同周恩来总理一样,将遗体火化,并将骨灰全部洒入了天津的海河。马艳解释道:“周恩来和邓颖超是在天津相识相知相爱的,他们经常称天津是他们的第二故乡,这也是为什么最后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能够建在天津的原因。”

  除了特色展览,王乃嘉提到周邓纪念馆在传播红色文化方面有两大特点,一个是“带进来”,一个是“走出去”。周邓纪念馆采取全面开放讲解的形式,每天共定时安排29场免费讲解,每隔一刻钟便有一场,每场40分钟,这在天津博物馆内是唯一一例。

  马艳便是讲解队伍中的一员,她平均每天要讲解7—8场,赶上特殊节日或活动时,场次还要增加,最高纪录曾经一天讲解11场,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作为讲解员,我们心中始终谨记一点,每个来到这里参观的游客可能是第一次来,也可能是这一生只来这一次,所以不管多累,我们都要拿出最饱满的状态,让他们的这次参观之旅能够有所收获,不留遗憾,这才是我们工作的意义,也是对红色文化传播尽自己的一份力。”

  2005年,周邓纪念馆宣讲团正式成立。这支由周邓纪念馆优秀讲解员组成的宣讲队伍,主动“走出去”,出色地完成了一次次对外宣讲的任务,并被评为“理论宣传先进集体”,这在天津博物馆中还是首例。

  王乃嘉说:“宣讲团是我们纪念馆的一大特色队伍,成立十三年来,我们走进中央文献研究室,中组部,外交部,天津市委宣传部,各级党政机关,各企事业单位,各大高校,甚至走向田间地头。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宣讲内容及形式,我们希望能够利用这种形式,将红色文化传播出去,让周恩来精神的时代意义更加深入人心。”

  各年龄人群都能感受红色文化魅力

  在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周邓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也充分发挥了它的作用,将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与学生素质拓展课外活动有机结合,开发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青少年社教项目。

  其中最受欢迎的便是“荣誉教室”里的生动一课。在周邓纪念馆主展厅一楼展区的一角,还原了周恩来总理青年时期在天津南开学校上学时的课堂原貌,据讲解员马艳介绍,当时学校的座位都是按成绩排的,周总理的座位就在第一排的中间,书桌上还摆放着周总理当时用过的文具。

  “荣誉教室”的生动一课就是让孩子们坐进这间教室,由讲解员作为老师来为孩子们上一堂课,讲述周总理当时在学校刻苦学习,友爱同学的故事。这种“身临其境”的形式,能够让孩子们快速地融入到当时的环境,深刻体会周恩来总理的所作所为对他们起到的教育意义。

  在采访的最后,记者注意到在周邓纪念馆的序厅正在举行一场党员宣誓活动,参与的是一群老人。从王乃嘉那里了解到,他们是南开区养老中心的老人们,马上到“七一”党的生日了,他们自发组织,要来参观周邓纪念馆。

  这群老人平均年龄70岁,有些还是坐着轮椅来的。参观后,他们纷纷表示,周恩来总理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他们这一代人,来这里参观感觉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听完讲解员的讲解后,老人们激动地拉着他们的手说道,“拜托你们一定要好好将周总理的事迹传播出去,不要让这段历史被埋没,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向如此伟大的领导人致敬,永远怀着一颗崇敬的心向他们学习。”

  活动的最后,一位年近90岁的老人,向周邓纪念馆献上了他对党的生日的一份贺礼。两张红红的剪纸,一张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四位伟人的头像,另一张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的主题剪纸。这是老人不分昼夜、辛辛苦苦剪出来的,在剪纸的右下角,老人写下了今天的参观感受,“爱国主义阵地,瞻仰受教育。缅怀周总理,深深怀念您。”

  参观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心得体会

  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爱国的资料十分广泛,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心祖国的命运,在危难之时英勇战斗,为祖国捐躯,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构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正是由于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们,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用心维护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祖国的领土寸土不能丢,不能被分裂侵占;要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创造更加辉煌的民族文化而尽心尽力。

  这天,我国已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状况、新问题。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礼貌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少年兴则国兴,小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职责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这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