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范文 >

平语近人观后感

www.16system.cn 2021-10-03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以下是好范文网分享的平语近人观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平语近人观后感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和万事兴,而孝道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粹。10月12日晚,我认真观看了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五集“报得三春晖”主题节目。人们常说一句老话,“百善孝为先”孝义是国人几千年衍生繁殖过程中从未磨灭的天性,孝道是国人立人之基更是是国家立国之本。

  孝道是国人立人之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首妇孺皆知的生动表达中国人深厚的家庭情结的诗词,在2015年的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习总书记引用此诗来强调孝道对我们每一个家庭乃至整个国家的重要性。每个人从呱呱落地到长大成人,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包含着父母最深沉最无私的爱,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而我们作为子女更应时时刻刻将孝顺二字铭记于心并付诸于行动。衰老是人之常情,孝老乃德之大义。人无“孝”而不立,我们不光要将孝道铭记于心,更要努力去学习如何践行孝道,从不和父母顶嘴、从为父母做饭、从每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将孝道融入自己的心中和行动中去。

  孝道是国家立国之本。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曾说过“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意思就是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亲人,各自尊重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关于尊老敬老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孝道观念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为人子尽孝,在家里尽孝,那是小孝、小爱。而对他人的关爱,为天下苍生谋福利那是大孝、大爱。国风之本在家风,家风之本在孝道,我们要让孝老爱亲身后的道德资源凝聚人心,要让尊老敬老强大的道德力量构筑起和谐社会,这将为我们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深厚的基础。

  孝道是我们的民族大义、立人之基、立国之本、我们要时刻将孝道文化铭记于心,把孝道这个传统美德一代一代流传下去,让这个传统美德永远在中华大地上熠熠生辉!

  平语近人观后感

  《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已经连续播出两集,社会各界反响强烈,从第一集的“一枝一叶总关情”到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总书记最关心的还是老百姓的生活问题,“仁政”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诸多举措中都有体现。从“全面深化改革”到“精准扶贫”,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乡村振兴战略”,从规劝年轻人“少熬夜”到“呵护好孩子们的眼睛”等等一系列方针政策都是为了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老百姓能有更多实惠,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重民生才能体民情。“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以人民为本的思想在现在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都有体现。这句话本意是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月18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也提出过这句话。其实,总书记一直担心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2012年12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盘腿坐到老百姓炕头上仔细询问群众,一年收入有多少?一年粮食够不够吃?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又到重点贫困村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在这提出了“精准扶贫”的口号。现如今,阜平县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度下降,老百姓通过种植食用菌实现了脱贫;十八洞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猕猴桃之乡,家家户户也开上了小汽车。这是总书记关注民生的一个缩影,千千万万个“十八洞村”都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总书记眼里只有“重民生才能体民情”。

  兴民德才能促民业。“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教民以德、教民以善、教民以廉耻、教民以诚信、教民以自律、教民以人伦”。要兼顾大德和小德,要培养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提升个人道德,“兴民德”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这个问题是这样看的,“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简单的八个字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积极进取、苦练内省、见贤思齐。同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必须做的。2014年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要求师生们,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十六个字,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地气”。充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让社会主义道德切实提升整体国民素质。在总书记眼里只有“兴民德才能促民业”。

  得民心才能筑民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脱离了人民,就会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深刻认识到人民的重要作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为民的重要体现,只有不断改善民生才能赢得民心,这是辩证的。上世纪七十年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作为知识青年下乡,期间有八个多月是在赵家河村驻点,在此期间习近平主要负责一些村中事务,还和村中老百姓一起植树造林、打土坝、修梯田。有一次,村里冯俊德大爷在拉旱烟,自己拉着拉着就累了,这时候习近平正好路过,他一个箭步来到大爷身边,双手用力帮大爷推车,汗珠冒了出来,他也不撒手,终于帮大爷把车推到了家门口。自那以后,村里男女老少都夸习近平为“好后生”。“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比不上老百姓的夸奖”。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人民所向往的就是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在总书记眼里只有“得民心才能筑民基”。

  平语近人观后感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中,节目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为起点,向观众诠释了“一点一滴之初心”。古诗词经过岁月的沉淀,其背后的文化精髓弥久陈新。习总书记的“平”语近人彰显了“三本”——以人为本,文化为本,科技为本。

  平“语”近人,彰显以人民为本的深沉襟怀。在节目中我们看到过这样的数字——“在正定工作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的足迹遍及全县25个公社、221个大队”;“宁德地区124个乡镇,他去过123个,跟着他下去调研,一年要穿坏三四双解放鞋”;“在浙江工作了6个年头,他跑遍所有的县市区”;习近平曾深情回忆,在梁家河7年的插队生活“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这种.种行为,彰显了习近平主席以人为本的深沉襟怀。

  平“语”近人,彰显以文化为本的广阔胸怀。我们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也有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种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夯实了我们文化建设的根基,奠定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到“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平‘语’近人彰显了习近平主席以文化为本的广阔胸怀。

  平“语”近人,彰显以科技为本的广博情怀。“这都是碱性土地,怎么种出来的玫瑰?”“脆李是否属于李子的一种,个头有多大?颜色是红色、青色还是黄色?”“三峡现在还有猴群吗?退耕还林是人工造林还是飞播造林?”在之前的一次采访中很多干部群众表示,听到总书记这么细致的提问,都感到有些惊讶,总书记惊人的记忆力和广博的知识令人折服。在长期的实践中,在不同的领导岗位上,习近平总是能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思路和观点,既符合实际又具有很强的战略指导作用。这也彰显出他一科技为本的广博情怀。正因如此,他才能比常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