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范文 >

观《我们的父辈》有感

www.16system.cn 2021-10-03
  有感,读音为yǒugǎn,汉语词汇,解释为有感触;有感受。出自《河阳秋夕梦与永叔游嵩》。以下是好范文网分享的观《我们的父辈》有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观《我们的父辈》有感

  看过不少二战的影片,从电影到美剧到各个国家的各种剧。其实很多东西都已经说白了,战争体现出跟生命的对立统一的东西。现在再在战争片能获得突破的影片拍的其实已经不是战争的场面了,就跟一些发达国家已经不用楼房的高度去忖度文明的发达了。其实说白了就是用小细节去引人思考,比如说那个坏蛋纳粹啊,霸占人了别人还预谋害人,最后还活的好好的。其实很多很多剧中的小情节。

  让我觉得颇有意味的是,那个苏联女护士。夏第一次问她你在看什么?她说,我在看猎人的解释(我猜应该是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错了不要喷),她说沙皇迫害农奴,人民是没有价值的存在。仿佛是在诉说自己和正在解放自己的同胞的悲惨过往。第二次夏问她,战地医院要转移了苏联人打过来了你怎么打算的,跟我们一起走么?苏联女护士只是把手比成枪指着头说,俄国人会把我当叛徒枪毙。

  最后苏联护士没跑,也正是被叛国罪枪毙的,“审判很短,她犯了叛国罪,被枪毙了”苏联女战神如是说。这其实是个很奇妙的东西。苏联人会因为救德国人被苏联人杀死,这个苏联女娃娃没有跑。相反的的,夏后来救苏联人却并没有被德国人杀死而且苏联人也放了她。回国也许跟那个老头在一起,或是跟小男军官再续前缘这都不重要了。之间种种国际啊,人情的关系我们都不说。

  一说其实就又要扯远了,说多了就要扯到俄国人的血泪史和抗争史了。大家其实都明白,没有苏联红军的英勇,苏联这个国家也就莫得了,快打到莫斯科的时候斯大林当时很想跟德国划地赔款了,德国就是不让。其实放了谁谁都不会让的,毕竟卧榻之侧啊。苏联哪个人说的我忘了,“以后的历史上绝不会有一个苏联人在红场行纳粹礼”,结果呢。现在的俄国小脑残都在干嘛呢。

  说起那个苏联女护士,让我想起了托尔斯泰的一篇文章,一个地主的早晨,主人公波里库什卡,因为自己身份卑贱偷了东西哪怕诚心悔改也自认不会有人相信,于是他自杀了用这样的方式让别人相信。故事最后他的老婆上吊了,孩子掉进马槽也死了。故事悲剧收场。在这些被政治家定义成阶级底层的人,他们的尊严比他们的生命还要贵重。这在今天来看确实是挺难理解的,但是放在那个时代就能够说上一说了。我们看,苏联女护士她没有叛国,只是大势所趋,自然而然的事但是在苏联女护士来看,她已经死了。她在人格上自己判处了自己死刑。当然那些叛逃的红军是其他方面,怕死的,因为爱情,或者想打一炮再死的……各种理由历史不会说,我们不知道,我们也没资格去评判那些上一秒放声大笑的人,下一秒血泪相和流的战士们。战争是人类的灾难不是国家或者个人的。其实这也是有借鉴意义的,很多时候,我们不应该从内心认为自己就是就是怎么样怎么样了,这是这个世界这个国家和社会强加给我们的,鲁迅先生也说,这个世界上的人不存在一种不在本身阶级上说话的人,这诚然也是对的。但是只有多读书读好书,认清自己。才能做出对于自己,社会,国家,世界,相对正确的决定。当然了真正的借鉴意义是借鉴到今天,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我们的青少年。这一部分,聪明的青少年他只会做不会说,笨的青少年他只会LOL地下城各种傻逼游戏戕害了自己的生命,不过这些人他们存在也不存在,但是他们为了历史必须存在

  最后还有,那个最后牺牲自己的那个小军官,哎…咋说呢,要我我宁愿使用下三滥的手段活着,为啥??他能听海德格尔的课!!卧槽他妈的是海德格尔!!!!!!!!!!海德格尔啊!!!!!

  观《我们的父辈》有感

  刚看完时我觉得我没有看懂,看了影评之后更觉得没有看透,后来我想,兄弟俩没变,从一而终,哥哥依然是那个勇敢、坚强、理智的哥哥,没有变懦弱,弟弟依然是那个脆弱、善良、多愁的弟弟,也没有突然成熟,只不过形势变了,他们只不过根据形势做出自己的选择。

  先说哥哥,有人说哥哥成为逃犯是他崩溃之后的表现。但我认为这只是他认清现实后自然而然的举动。

  他自始至终更多的是为了担负责任二战(保护弟弟、遵守对母亲的承诺、保护自己的那一连、保护国家的人民),但我并没有感到他觉得一个军人就该视死如归、战死沙场。

  而当时的情况是,他认识到战争给更多人带来的是伤害,为了毫无意义的目标,杀害很多无辜百姓自己的士兵,弟弟也失踪甚至死了。他的责任消失了,而且他恍然大悟那个责任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他放弃,不是逃避,是放弃。

  他在湖畔小木屋的场景如此静美。他安静的坐在木屋上,眼神深邃如旧,冷静如旧,虽然有迷茫与怀疑,但并没有“崩溃”“脆弱”者的胆怯。

  再看他被抓走之后的行为,坚强的活下去,理智的判断不能用火烧屋,麻利地杀死军官,出逃。他并没有干任何不人道的事,也没有干任何愚蠢而疯狂的事。因为他并没有崩溃,只是认清现实。

  而且他在夏洛特面前并无惭愧,而是一把抱住了她。夏洛特哭着跑开后他的仰天长啸,我也不认为这是他的惭愧与崩溃,只是对战争的愤怒控诉与无奈悲戚。

  其实他是个简单的人,简单而伟大。私人以为他和维克托有些像,正直而智慧,只不过他遭受的心灵创伤与震撼更大。

  所以我认为哥哥一直是那个哥哥,我最爱的哥哥,智慧而勇敢的哥哥,爱着亲人的哥哥。战争改变了他吗?只是他自己改变了对战争的看法。

  再说弟弟,我也不觉得他在战争中成熟了,在我看来,他依然有那一颗水晶般善良敏感而脆弱的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先来说说原来的弟弟,其实弟弟这个人应该内心一直比较复杂,因为看书多。

  心思敏感、细腻的弟弟从小不被关注,父亲只爱勇敢的哥哥。但哥哥倒是很关心他而尊重他。这个情节多么似曾相识,在《指环王》《伴我同行》中都有几乎一模一样的桥段。在这两部片子里,弟弟在内心都崇拜且深爱着哥哥。所以我大胆的类推一下,这部片子里,弟弟对各个的感情也是很深,而且也是崇拜战争英雄哥哥的。

  但同时弟弟又饱读诗书,自己对于战争是怀疑的,所以这就形成了一种矛盾的心理,再加上这个年纪本来就叛逆,所以他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上战场。

  他毕竟只是个年轻人,正如片头哥哥所说“他(弟弟)看起来是那么无助”,他对战争的理解虽然透彻(战争会把人最坏的一面带出来),但那毕竟只是理论,而没有任何实践。所以他还是会干一些幼稚的事情,比如故意吸烟吸引苏军。

  但最大的转折点是哥哥死了。其实弟弟很聪明,他知道哥哥不可能引领他们胜利,也不能永远保护自己。但哥哥依然是哥哥,依然是亲人,依然是一面旗帜。所以那个晚上他对哥哥说“我希望你带领我们”。

  但是战争太恐怖了,尤其是哥哥死了,一下子就把存储在他脑子里的知识全部激活,突然的,就像活火山爆发一样,弟弟彻底变了。但这变化不是经历战争后的成熟,而是一刹那的瞬变,就像之前看到有人说的“心门一下子关了”,我说“邪恶与痛苦的一面彻底引爆了”。

  他干出了很多我们不太能理解,或者有争议的事情。

  因为战争。

  因为哥哥死了

  因为他实际上是一个脆弱的少年。爱读书,被边缘化,善良,敏感。

  接下来他的心路历程应该是一路矛盾,又一路不予理睬这些矛盾。父亲的冷眼,酒吧里陌生人的嘲弄,母亲的爱盲目而没有理解,他决定重返战场。为了什么,有人说战场才最适合他,我却认为这是一种逃避与无奈。哥哥死去,世界如此荒唐,不如自己也荒唐下去。

  于是他杀人不眨眼。

  但让我无限心软又无限困惑的是,他知道哥哥未死,而是成了逃犯之后,他的内心该承受多大的波浪。我看着他的眼睛,无限心痛,少年你实在不该承受这么多。

  他的心们没开而是更凌乱了。我总觉得是哥哥的打击让他放任自己冷酷无情,现在知道哥哥没死,他对自己感到惭愧。

  但同时,他的心里,还是期慕哥哥是个坚强的战争英雄,是个比自己伟大的后盾吧。就像从小在心里的英雄形象倒塌,他对哥哥,也有那么点失望吧。

  他在那张照片背后写地址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啊!哥哥,朋友,欢乐,青春,都是些极致美好到战争背负不动的名词。

  可怜弟弟,在平安时代或许还可以幸福,但战争时,理解他的三个朋友,爱他的母亲,爱并尊重且保护他的哥哥,这些人,终究都不是他的知己,他的同路人。

  观《我们的父辈》有感

  “我们曾是五个朋友,那时我们年轻,以为未来是属于我们的,整个世界都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只需行动起来,我们无往不胜;后来我们才渐渐知道并非如此。”

  “我是对的,这场战争只会带出我们最坏的一面。”

  “大多数人以为,战争是由拼搏组成的,其实不是,是等待。等待下一波进攻,等待下一顿饭,等待下一个黎明。”

  战争。一个听上去离我们的生活遥远又陌生的词语,一个只会在历史考试与电脑游戏中用到的词语,一个属于我们父辈的词语。

  但事实上,那场几乎蔓延全球的浩劫离我们不过半个世纪。

  在《我们的父辈》之前,从未看过德剧,但德国电影的优质绝对无可争辩;《铁皮鼓》《窃听风暴》、《浪潮》、《再见列宁》以及个人心中大师:维姆文德斯的每一部作品都拥有如同徕卡相机般难以用文字概括的“德味”。而这一部质量如同三部曲史诗式电影的的德剧,来自好友的热忱推荐,幸而没有错过。

  全剧三集,共4.5个小时,即使是一口气看下来,也绝无沉闷之感,只会情绪奔涌却又无处可出。在《我们》中,几乎没有任何刻意卖温情的成分,五位主角,五条故事线并行交叉推进,从和平到战争、从善良到杀戮、从生到死,转变只需要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在他们的故事里,你会看到人的伟大与渺小,时代的更迭与荒谬,爱的光芒与黑暗。

  故事开始于1941年的柏林,那里有五个年轻人,他们面临着一场即将开始的世纪之战,但他们依然无忧无虑,他们平凡又特别,他们以为自己将要拥有整个世界。他们在深夜聚会,饮酒歌唱,无所畏惧,这是告别,更是为了未来的欢聚。

  年纪较长的哥哥有一张典型的日耳曼脸庞,英俊坚毅,已是国防军中的中坚力量。而弟弟Friedhelm还有着大学生式的稚气,他倚在墙角抽烟,慵懒地跳舞,甚至在行李中塞进一本厚厚的诗集。Charly是一位温柔天真的护士,一直沉默地爱着哥哥wilhelm却不敢言表。Greta和Viktor是一对几近完美的恋人,她是德国人,他是犹太人,但在那时这并不是问题。那时他们坚信元首所说的圣诞节时他们就能返回柏林,却未猜到竟是四年后的圣诞节。

  战争开始了。

  历史不容选择。懦弱在战场上不被允许。于是哥哥在枪林弹雨中倒下了,于是弟弟眼里的玩世不恭消失了,成为了最冷酷的杀手,于是Charly的爱情破碎了,于是greta出卖了美丽的身体,于是viktor看到了奥斯维辛。一切都是那么残酷,一切都是那么绝望,就像莫斯科之战的冬天,彷佛永远不会结束。但时间会流逝,从不停止,而人也会改变,直至面目全非。

  Friedhelm看着新来的士兵,一张张年轻的脸庞,坚定又迷茫,一如当年他与哥哥。他说:不要告诉我你的名字,如果四个星期后你还活着,那时再来告诉我。对,一切都不重要了,寒冷、饥饿、黑暗、恐惧,都不重要,只有活下去,只有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故事结束时,我看到的并不是战争带来的创伤永不会痊愈,而是人类“恶”的一面是如同基因般的存在,残忍、冷漠、怀疑、懦弱、恐惧、谎言,都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无法否认。但人性中的善与爱同样会在最黑暗的时刻闪耀光芒,同样无法否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