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教育心得体会 >

高中语文教育心得:遇到“不好教”的课文时

www.16system.cn 2021-03-12

  好范文网:没有不好教的课文,只有没累积的教师,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遇到“不好教”的课文时》。

  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上,有一些课文让许多老师觉得“不好教”,这个“不好教”,含义很丰富:一,自己读不懂;二,自己不喜欢;三,讲授此文不像传统文本那样轻车熟路了,有时候自己都感觉教得索然无味。比如《获得教养的途径》、《〈物种起源〉绪论》、《斑纹》、《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等等。于是,有的老师边教边抱怨——那么多的好文章不选,编委为什么偏偏选择此文?还有的老师做得更“决绝”——抛弃这些文本,甚至提都不提,直接忽视它的存在。

  当我们遇到“不好教”的课文时,到底应该怎么做?前天,由江苏教育报社主办的“苏派名校阅读课(高中)展示活动”在南京十三中拉开帷幕,黄厚江老师执教了《葡萄月令》一课,看完课,再听他“唠嗑式”的微讲座,这个答案便变得清晰明朗了。

  《葡萄月令》是高二选修教材中的课文,乍看像一篇说明文,只是增加了一些描写,初读感受是——此文太浅显了,没有什么值得教的内容,学生自己读读就可以了。

  黄厚江老师通过让学生关注语气词“了”“呢”“唉”,引导学生领悟儿童化、口语化的文章往往反映了作者的“赤子之心”,这样的文章是“淡而有味”。其实“淡而有味”不仅体现在词语上,还有句式上、结构上。此文句式是短句多,修饰少,结构是详略得当,详写葡萄的五月。详写五月,并非因为五月是葡萄的成长关键期,而是因为五月的葡萄让作者感受到了更多的美。因此,此文呈现出了“苦心经营的随意。”接着,黄老师让学生试着压缩全文,不超过五十个字,然后呈现压缩后的文字,确实非常简洁,但是,黄老师话题一转:“题目中的‘月令’是何意?如果把‘月令’二字换为‘周期’感觉怎么样?”让同学明白了——把散文写成说明文,简单;把说明文写成散文,很难。在这样的对比中,学生对汪曾祺散文的美感受越来越深了。继而,黄老师抛出一个重要问题——什么样的人才写能够出《葡萄月令》这样的文章?学生给出的答案很丰富:喜爱葡萄的、有丰富学识的、诗一样的语言需有赤子之心、对自然有平等之心的……黄老师在此基础上朗读了汪曾祺女儿的一段话——“……当年因为当了‘右派’,他被下放到张家口地区的那个农科所劳动改造。在别人看来繁重单调的活计竟被他干的有滋有味、有型有款。一切草木在他眼里都充满了生命的颜色,让他在浪漫的感受中独享精神的满足。以至于在后来的文章中,他常常会用诗样的语句和画样的笔触来描绘这段平实、朴素、洁净的人生景色。果园是父亲干农活时最喜爱的地方,葡萄是长在他心里最柔软处的果子,甚至那件为葡萄喷‘波尔多液’而染成了淡蓝色的衬衫在文章中都有了艺术意味,而父亲的纯真温情和对生命的感动也像‘波尔多液’一样盈盈地附着在《葡萄》上。”听完这一段文字,学生终于明白:汪曾祺是一个乐观、洒脱、坦然、返璞归真的人,他这样的人生态度、豁达情怀值得我们学习。课堂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汪曾祺与他笔下的葡萄是什么关系”,学生讨论交流、抓文本分析得出——葡萄是汪曾祺的孩子。原来汪曾祺是在用心、用爱来孕育葡萄。

  黄厚江老师的这节课上得妙趣横生,精彩纷呈,整节课基本上是引导学生自己慢慢去品读、思考、讨论,最终悟出了文章的真正之美。这样的课堂让所有听课老师赞不绝口。

  黄老师用他的实践来告诉一线老师们,当遇到“不好教”的课文时应该如何处理。虽然黄老师只展示了一节课,但是他在微讲座中的一句话似乎是处理此类课文的“万能药方”,他说:“一篇课文不好教,往往是老师自己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背后蕴含着深意。为什么老师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或自己能力有限,或眼光局限,或热情不够,或对教材理解偏颇……答案似乎很多,但是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的老师太功利了。因为高考不考此类文章的阅读理解,所以不需要教;因为高考名句不会出自这类文章,所以不需要教。记得20xx年的暑假,我在扬州的何园游玩时,遇见一个高三刚毕业的女孩子,于是两个人结伴而游,在交谈中,当得知我是高中语文老师时,她告诉我:“我们高中三年,不用语文课本,学校专门特制了一本‘语文书’,就是复印必修一至必修五重要的文言文、古诗词(只限高考名句范围)。高一时候就上完高中所有的语文了,以后都是做语文试卷,直至高考。现代文是一篇也不教。” 第一次听到这样的做法,我是目瞪口呆。我很认真的对这个女孩子说:“你们学校太功利了。”其实说这句话时,我的心很痛。那么多的好文章,就被一个“高考不考”的理由给无情抛弃了。虽然这个学校的做法有些极端,但是在实际中,许多老师不也是这样“功利”的看待、处理现代文吗?尤其是面对那些“不好教”的课文时。

  其实,许多“不好教”的课文真的值得我们用心去品读。别林斯基说:“由不能理解的艺术作品所引起的兴奋是痛苦的兴奋。”这句话告诉我们:阅读是需要“艰涩”的,类似于爬山的一种体验,努力与汗水换来自己的不断提升。如果我们面对这类课文时,不采取一味指责和回避态度,而是积极体验“痛苦的兴奋”,审美的历险,那么这种体验一定是深刻而美妙的,也是有价值的。这样的审美历程,如果可以引导学生也来体验,那么老师是功德无量的。

  其实,这些“不好教”的课文恰恰可以扩宽老师们的教学视野。许多老师思维僵化,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更不注重学生阅读眼界的拓展。苏教版的教材编写者之所以选择这类文本,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在教师的适应与不适应之间寻找平衡,给教师一定的压力和挑战,而不是被动适应。”(《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介绍》)。一个教师若想在专业上持续发展,一定是自己永远在积极主动去解决所有问题,不是抱怨不是逃避,而是静下心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这类“不好教”的文本里,教师可以更新学科知识结构,扩宽阅读视野,增加更多的审美情趣,寻找“新鲜”的教学视角。

  对于这类“不好教”的课文,我个人觉得老师们首先要看见这些文本的价值,无论是知识上还是人文上都有其独到之处,只有老师认识到了文本的价值自己才愿意去亲近、去钻研。记得几年前自己曾经写过一篇题为《“乏味”外表下的人文内涵》小文章,听完黄厚江老师的课,再回头审视此文,发现自己当初的许多认识也是不全面的。这类文章,其实抛开人文内涵,自身的语言、结构更值得涵咏、考究,希望自己再次执教这类课文时能够有所突破。

  黄厚江老师在《葡萄月令》课堂上的结束语是——“可惜,许多人只看到了生长周期,让他们可怜去吧!”这句话值得所有高中语文老师去深思!

  愿我们不要做“可怜人”,更不要把学生教成“可怜人”。

  公众号:珠溪语文